《末代皇帝》中太监们隔着布 摸溥仪 是怎样的含义

   更新日期:2024.04.18
中世纪人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世界,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这两种生活都得到了认可,但相互间有严格的时间界限。以民间节日形式,比如愚人节、狂欢节、复活节等形式出现的世界,可以叫做非现实世界,是按下了现实世界暂停键后的另一种世界。

狂欢式的外在特征有二,一是全民性,二是仪式性。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人们不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狂欢节的生活是脱离常规的生活。而充满节日气氛的庆典,由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构成,这是它的仪式性。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则有三,首先是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在狂欢节广场上人们自由接触,不分等级,不分老小,大家一律平等,“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类关系而再生。”其次是双重性,狂欢节上的一切仪式或形象都并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巴赫金说:“狂欢式所有的形象都是合二为一的,他们身上结合擅变和危机两个极端,诞生与死亡,祝福与诅咒,青年与老年。”最后是相对性,巴赫金指出:“狂欢节不妨说是一场功用,而不是一种实体,它不把任何东西看成是绝对的,却主张一切都具有令人发笑的相对性。”他们都强调一种未完成的变异的精神。

《末代皇帝》里有这么一小段情节,年少的溥仪让太监们玩一个“摸人”的游戏,隔着一块白布帘,通过触摸确定那边是谁。等游戏一开始,溥仪就走过去,让一边的太监走开,他在陶醉地享受来自布那边的触碰、抚摸,平时没有任何人敢碰到他,抚摸在这里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动作,而是是象征着溥仪对生命、对自由的渴望,就在这短暂的几分钟里,他才感觉自己是个正常的人。由这个短短的镜头可以反应出狂欢式的三条世界感受,太监们与皇帝在一定的环境下自由平等地游戏,而布帘另一面被抚摸的人是什么人则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高你一级的张三,也可能是低你一级的李四,但谁都没有想到会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陛下。当布帘落下,游戏尚未完成,刚刚参与了游戏的太监们从笑容满面一下就变得呆若木鸡,一旁看热闹的下人则捂嘴忍笑。无论是参与抚摸的太监,还是享受被抚摸的皇帝,刚刚的那场游戏似乎是不现实的存在,但又谁都不能否认的确是一场难得的狂欢。

末代皇帝剪辫子太监们吓得跪地痛哭,如今成溥仪遗物,供人观赏

卜如沉默
快传号 | 19-07-04 08:24
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皇帝,在历史的潮流中,他无疑是最悲情的一位皇帝。3岁就登基成为皇帝的溥仪,注定此后的一举一动都将备受瞩目,而末代皇帝剪辫子一事在当时也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溥仪成为晚清紫禁城中最早剪掉辫子的人,太监和旧臣们吓得跪地痛哭,如今这辫子成为溥仪的遗物,供世人观赏。

在很多清宫戏中,我们都能看到清朝男子统一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然而事实上真正的清朝发型是金钱鼠尾,留的小辫比小拇指还要细,可以说几乎就是光头,阴阳头是清末才慢慢出现的。原本留辫是女真人的风俗,但是在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下令所有男人必须依满人习俗,剃发留辫,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作为臣服的标志。不从者便杀头,由此开始了中国男人二百多年的留辫史。

晚清时期,大清王朝的统治根基摇摇欲坠,特别是辛亥革命后,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都纷纷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剪辫子队伍中。但是在紫禁城中的皇亲贵族们依旧留守祖先的习惯,以种种理由拒绝剪辫子。溥仪身为清朝皇帝,当听说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之后,便下定决心将自己的辫子剪掉。

然而溥仪叫宫中的剃头太监为自己剪发,太监却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大呼不敢。溥仪任凭叫谁都不敢为自己剪辫,因此只好拿起剪刀自己动手,当辫子落地的那一刻,似乎大清王朝也真的彻底结束了。溥仪剪辫子一事在紫禁城中迅速传播开来,太监和大臣们跪倒一片,痛哭不止,老太妃们看到溥仪落地的头发,叹息着说:这下大清真没了!

民间有一个传闻,溥仪是少年的时候跟太监厮混得厉害,以致后来失去了性能力,也许这也是电影对此的一种隐晦的映射

我认为这是一种影射,反应宫廷中的黑暗,也暗示溥仪的心理阴暗的一面。

第一:暗示你在宫中可以与任何做朋友、玩耍但你永远无法看清这些心中的的真实想法。
第二:暗示溥仪心中的孤独,他没有真正的朋友。

《末代皇帝》中太监们隔着布 摸溥仪 是怎样的含义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