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1999修订)

   更新日期:2024.06.04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要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省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第二章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五条 符合《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第六条 下列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一)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二)1961年开始,农村实行固定土地所有权时,确认属农民集体所有而未经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林地、牧地、水域、滩地等;
  (四)农村居民使用的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自留塘、饲料地等;
  (五)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的集体所有土地;
  (六)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调换给农民集体所有的原国有土地;
  (七)其他依法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第七条 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集体土地所有者、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土地使用者、国有土地使用者,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依法以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的,抵押人应当依法办理抵押物登记。
  土地登记发证的具体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第八条 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登记,核发《集体土地所有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九条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确认使用权。其中,省直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由省人民政府登记,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确认使用权。具体登记发证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军队管理使用的国有土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发证。第十条 确认林地、草地、水面、滩涂的权属,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规定办理。第十一条 土地登记和颁发土地证书后发现有错登、漏登或有违法情节的,原登记发证机关应当依法更正,收回或注销原发土地证书,换发新的土地证书。第十二条 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争议的处理,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执行。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并依法办理土地登记。
  未经登记发证的土地权属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对下级人民政府管辖的土地权属争议直接处理。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已经依法登记发证确认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后,又发生民事侵权行为的,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认土地权属时,可以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有关成果资料作为证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土地权属争议时,争议各方均不能提供可以采信的证据的,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和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确认土地权属。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依法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村庄和集镇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等重要土地用途布局,在规划期内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土地资源条件,提出土地利用方向与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各种用地规模、土地利用区域布局,制定土地用途管制措施。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市(地)级规划和本地土地资源状况,落实市(地)级规划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指标,划定土地利用区。重点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等,明确各土地利用区的土地用途与使用条件。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落实县级规划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指标,并划定土地利用区,根据县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

  • 17358084478 :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
    卢命省3346 :答: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 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主要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展开,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土地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首先,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强调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土地的...
  • 17358084478 :农村宅基地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卢命省3346 :答:《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宅基地的面积按下列标准执行:⑴城镇郊区和人均耕地667平方米以下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34平方米;⑵人均耕地667平方米以上的平原地区,每户用地不得超过167平方米;⑶山区、丘陵地区用地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占有耕地的适用本款⑴、⑵项的规定...
  • 17358084478 :河南省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办法(2017修改)
    卢命省3346 :答:基本农田保护区、商品粮基地、蔬菜基地、名特优农产品基地等一般不得安排宅基地。第六条 农村居民建造住宅,应严格按照乡(镇)村建设规划进行。严禁擅自占用自留地、自留山建造住宅。第七条 农村居民建造住宅,以户为单位,每户宅基地的用地标准,应严格按照《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第五十三条的...
  • 17358084478 :河南省宅基地管理办法是什么
    卢命省3346 :答:基本农田保护区、商品粮基地、蔬菜基地、名特优农产品基地等一般不得安排宅基地。第六条 农村居民建造住宅,应严格按照乡(镇)村建设规划进行。严禁擅自占用自留地、自留山建造住宅。第七条 农村居民建造住宅,以户为单位,每户宅基地的用地标准,应严格按照《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
  • 17358084478 :2019年河南省农村建房申请与补贴标准的政策解读
    卢命省3346 :答:第六条农村居民建造住宅,应严格按照乡(镇)村建设规划进行。严禁擅自占用自留地、自留山建造住宅。第七条农村居民建造住宅,以户为单位,每户宅基地的用地标准,应严格按照《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执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突破用地标准。禁止随意套用地域类别。第八条具备下列...
  • 17358084478 :...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决定的通知_百度知 ...
    卢命省3346 :答:(豫国土资发〔2010〕4号)各省辖市国土资源局,厅机关各处室、执法监察总队: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现予以转发,请认真贯彻落实。附件:《关于的批复》(豫人常〔2009〕21号)(略)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
  • 17358084478 :河南省土地征收补偿标准2023
    卢命省3346 :答:(3)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报批程序和审批权限依照《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执行。(4)征收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省辖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收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
  • 17358084478 :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实施办法
    卢命省3346 :答:农村土地承包是指采取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 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法律客观:《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 17358084478 :长垣市领导现在农村盖房子怎样才算是合法的,有具体的要求吗,都是一样...
    卢命省3346 :答:第一条为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村民新建、改建、扩建和翻建住房(以下统称自建住房)规划和用地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农村自建住房的规划管理和用地管理。第三条本办法所...
  • 17358084478 :电线杆子占用耕地怎样补偿
    卢命省3346 :答:农耕地埋电线杆属于征地,没有固定的补偿标准,而是由各省辖市政府根据物价变动情况给予补偿。以河南省为例,相关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河南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的通知。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要求和《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省政府决定对我...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