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怎么发明

   更新日期:2024.06.02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探)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准确地预报天气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探)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准确地预报天气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看云识天气→根据物像来推测天气→→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应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用计算机进行天气预报。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按预报时效可大致分为:临近预报(1~2小时)甚短期预报(2~12小时)短期预报(12~48小时)中期预报(3~10天)长期预报(10天以上)等; 天气学预报方法 (或称天气图方法):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配合卫星云图、雷达图等,用天气学的原理来分析和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从而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短期预报。 数值预报方法 (又称动力学预报方法):利用大型、快速的电子计算机求解描述大气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组来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制作短期预报,也可做中、长期预报。近几年还开始用来做气候预报。 统计预报方法:采用大量的、长期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概率统计学的原理,寻找出天气变化的统计规律,建立天气变化的统计学模型来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中、长期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 编辑本段 诞生 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有不测风云。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话,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11月12日和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勒佛里埃望着天空飘忽不定的云层,陷入了沉思:“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 于是,1855年3月16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假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是一档基础预报服务性节目。在气象频道众多以天气、气候为主体的节目当中,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图文解读天气,用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权威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同时,介绍气象知识,提供交通信息,并且从天气的角度提供健康、出行、饮食等方面的生活参考。天气预报自开播以来,就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离不了的一部分。天气早知道,有利于做好出门的各种准备。我国的电视天气预报由1981年10月1日开播,当时采用的是图像再加上配音的方式,主持人并没有出现在屏幕上。1993年,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赵红艳成为首批出镜的天气预报员,一改以前天气预报只闻声音不见人影的局面。之后,裴新华,杨丹先后加入天气预报主持人队伍。2001年,主持人放弃用以指点图上天气的指图棍,改以手指指图,央视的天气预报图像质量也上了一个台阶。2007年,运用新的图形系统,主持人开始使用背景图形遥控器。

  天气预报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综合实现的。
  在古代,观察一些自然现象及人体自身感觉,就能作出短期(三天内)的天气预报。而如今天气预报变得更容易,更大众。但就准确性来说,并不会比古代的预报要准多少,只是现在技术预测,可以看到更远时间的天气趋势罢了。
  而在现代,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 17398317878 :正式的天气预报是怎么诞生的?
    汲薛是1664 :答:在美国殖民时期,本杰明·富兰克林根据观察起初在费城的风暴,并获悉它接着席卷了波士顿,从而推断气象系统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后来,由于19世纪50年代电报广泛使用,人们将观测的结果汇总,并在几分钟内编好,真正的天气预报诞生了。在这一领域,由军方和商船队掌握的精确记录十分重要。同时,物理和化学家们...
  • 17398317878 :正规的天气预报系统起源于哪个国家?
    汲薛是1664 :答:正规的天气预报系统起源于英国。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
  • 17398317878 :天气预报是怎样产生的?
    汲薛是1664 :答: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在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于是,1855年3月16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假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
  • 17398317878 :天气预报是什么发出来的?
    汲薛是1664 :答:气预报,是人们生产、工作、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公元132年,我国东汉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这是在空旷的大地上树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子装一只可灵活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转动方向便可确定风向了。在古代人们预报天气,主要是依据经验进行判断,准确率很低。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
  • 17398317878 :天气预报怎么来的
    汲薛是1664 :答:通常为海洋表上) 以一定速度向一定方向运动的, 风暴移动方向与移动速度与各个地方的温度变化有关.因此如果这时把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汇总, 加以分析研究, 就能预测风暴的运动情况, 上海天气, 播发出去就成为天气预报.我国就是由中央气象台汇集各个地方气象台的观测结果, 然后经分析研究后再向全国发布,...
  • 17398317878 :天气预报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
    汲薛是1664 :答:17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表,气象观测进入到应用仪器阶段,随着气象站的建立和气象理论的发展,出现了根据当地气象资料演变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单站预报方法。 100多年前,随着电报和探空气球的出现,地面和高空的气象报告可以被较快地传递和集中,欧洲出现了天气图。 19世纪后半叶,英法等...
  • 17398317878 :天气预报的由来是什么?
    汲薛是1664 :答:我国很早就使用气象仪器来观测天气状况了,是最早发明风向计和雨量器的国家。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立一根5丈(约16.7米)的高竿,竿上装一只可以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随风转动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么风向了。这同12世纪外国书籍上记载的候风鸡相似,比铜鸟的记载要晚1000年。我...
  • 17398317878 :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汲薛是1664 :答:通过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得到的数据。产生多种数值预报产品。预报员对数值预报、最新云图、自动站资料等,并结合天气实况,综合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天气预报会商 通过中央一直到县级层层会商,预报员综合分析,得出结论。预报产品发布 根据得出结论,制作成影视、微信、各软件内的天气预报。
  • 17398317878 :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出来的
    汲薛是1664 :答:发展历史 数值是科学的语言。天气预报离不开仪器对大气运动的定量观测。我们可以把气象仪器的发明与应用定为早期天气预报的开始时间;西方15世纪发明了压板风速仪,首次可以对大气运动的速度(能量)进行定量测量了。17–18世纪,科学家相继发明了各种定量测量天气现象的仪器,标志着气象科学研究的探测手段开始...
  • 17398317878 :中国古代人民怎么进行天气预报?
    汲薛是1664 :答:明末时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占候》,进一步地整理和补充了《田家五行》的天气经验,并且大量删去了一些迷信说法,在修正、纯洁当时的天气谚语上,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元明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海上天气预报的著作。如《东西·洋考》一书,其中就有关于当时海上的天气谚语。例如:“乌云接日,鱼即倾滴...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