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满江红》第一句是什么?

   更新日期:2024.05.31
第一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15840861537 :满江红 岳飞 原文
    时询咽1872 :答: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词中有多处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句历来是考证《满江红》作者问题最为关键的内容。第三种说法理由有五:一是北伐时的岳飞无论就其阅历资历还是心境,根本不具备写出像《满江红》那样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内...
  • 15840861537 :岳飞满江红全诗是什么
    时询咽1872 :答:满江红·写怀【作者】岳飞【朝代】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译文:气得...
  • 15840861537 :歌曲《满江红》歌词
    时询咽1872 :答:歌曲:满江红词:岳飞演唱:屠洪刚歌词: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 康 耻 犹 未 雪,臣 ...
  • 15840861537 :满江红的全诗是?
    时询咽1872 :答: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有五义:即前述植物入药;一是词牌名;二是...
  • 15840861537 :《满江红·怒发冲冠》,满江红·怒发冲冠全文
    时询咽1872 :答: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第三种说法:《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 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
  • 15840861537 :满江红的诗意
    时询咽1872 :答:满江红的诗意: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放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
  • 15840861537 :岳飞《满江江》
    时询咽1872 :答:【作者】:岳飞——《满江红》【内容】: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作者】:岳飞(...
  • 15840861537 :岳飞《满江红》
    时询咽1872 :答:“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饥餐”、“渴饮”虽是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
  • 15840861537 :英雄诗《满江红·写怀》的翻译与赏析
    时询咽1872 :答:赏析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
  • 15840861537 :满江红是谁写的?
    时询咽1872 :答:第三,如果《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