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你觉得诗句描绘笛声哪几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更新日期:2024.06.04

《春夜洛城闻笛》中,诗句描绘笛声的”暗飞“、”散“、”满“这几个字用得好。

第一句中“暗飞”二字可谓传神。“暗”字更是首句之关键。因为此时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用此“暗”字,恰当非常,足见诗人亦是经过了细心推敲。此“暗”字寓意颇深。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暗”字还与开头的“谁家”之“谁”相照应。

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这虽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但意在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由然而生呢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 13253722681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赏析解析
    璩费封662 :答: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赏析:解析这是首相思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
  • 13253722681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春夜洛城闻笛》中最能体现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璩费封662 :答: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
  • 13253722681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璩费封662 :答: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春夜洛城的美丽景象,以及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诗的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通过“玉笛”这个意象,引出了整首诗的主旋律。玉笛的...
  • 13253722681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翻译及赏析有哪些?
    璩费封662 :答: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 13253722681 :这首诗前两句写笛声从句中的散字可以看出什么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的思...
    璩费封662 :答:这首诗前两句写笛声,从句中的“散”字可以看出笛声传到各处,无所不在。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故乡深切思念的思想感情。该诗为唐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
  • 13253722681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璩费封662 :答:⑷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⑸闻:听;听见。 ⑹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刚分开管理发过来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甫...
  • 13253722681 :谁家玉笛暗飞声
    璩费封662 :答:“谁家玉笛暗飞声”是《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诗句。《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
  • 13253722681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心思想
    璩费封662 :答:中心思想:李白这首诗表达了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 13253722681 :你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个人感想
    璩费封662 :答: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生呢?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
  • 13253722681 :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璩费封662 :答:抒发作者思念家乡和对故乡亲人的深厚感情.春夜洛城闻笛⑴ 谁家玉笛暗飞声⑵,散入春风满洛城⑶。此夜曲中闻折柳⑷,何人不起故园情⑸。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