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父亲

   更新日期:2024.06.01
近日读书,又见罗中立20年前的油画——《父亲》,心弦被狠狠地拨动,其音幽幽。
初赏《父亲》油画,大概是1985年,如未记错,好像载于哪一期《诗刊》的封底。在我的眸子定格在画面的那一刻,心海骤然卷起狂澜,撕搅着凝重的情感,于是,面对这位四川大巴山区的老农民,面对那穿肝透肺的苍凉深视和那个粗瓷碗……我的思绪飞了,铩羽于已在另一片世界的父亲身旁。
父亲死得早。
他当过兵,打过仗,负过伤。后来转业到一家航空厂,又与飞机制造业交道几十年。他身上有很多美德:对人善良,乐于助人,宽厚耿直。然而,最终,是酒过早地夺走了他的生命。
记不清什么时候他开始嗜酒如命,最多时一天饮过近2千克50度的白酒。用“豪饮”概括他的一生一点也不过分。
终于有一天,乙醇几乎毁掉了他体内的一切。他瘫了。即便那刻,他还是睁开昏黄的双眼,透出弥留的凄楚,仍要喝酒。
我挡不住哀求的目光,用一个2.5千克容量的塑料壶装满白酒放在床旁桌上,然后插进一根胶管,吸出酒后用卡子夹住再旋紧镙丝,递给父亲。他感动中把胶管放到嘴里,旋开镙丝吮吸几口。如法,想喝就旋开螺丝,喝过再锁紧。3天后,吮过最后一口酒,他满足地走了。
当时,我不难过。未落泪。很解脱,再也不必为他酗酒而心疼和难过了。
他走后4年,我又见到《父亲》油画,憋了久久的泪流出了。那刻我真的好想他,宁肯让他纵酒无度的活着!活着,多好啊!那是永远无法再生的父亲,我的体内仍在奔腾他的血脉,我应该彻底包容他,就像他包容我小时淘气那样。然而,一切都不可能了!
泪水中,我拿起笔,写下《父亲》一诗。
脸上刻满渔网般的皱纹
似年轮嵌着岁月的艰辛
从锡壶里倒出一盅盅高梁酒
沿着干裂的嘴唇缓缓流进
“你是谁的儿子?”
我笑了,感到父亲醉得可亲
“笑什么?记住
接我的班就是飞机的子孙!”
此诗,带着我对人世间父亲的祝福,是年,参加了一个规格较高的征文,获一等奖。我不意外。
感谢罗立中创作了这幅不朽的 传世精品,今天又见,我真的感受到了他在呼吸,他在苦苦盼望,他在叮咛,他在看我、想我……
啊,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名叫陈连杰,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父亲少年时期读过“四书五经”,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灌输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造就了他忠厚善良、乐善好施的个性。在我印象中,父亲气质高雅、天资聪颖、秉性刚直、一生勤俭,为人处事多为他人着想,不与己谋,宁可自己吃亏,从不与人争一事之长短。他就是这样一个老实厚道之人。
父亲在红军时期就参了军,曾在陕甘支队红三团服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边区政府成立八路军警备第三旅(简称警三旅),旅长王世泰,父亲所在的部队被整编到“警三旅”。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解放战争中,父亲随部队先后参加了九砚、良平、西华池、瓦子街(宣川)、屯子镇等多次战役,在屯子镇战役中,“警三旅”部分失利,一些同志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做了俘虏,关押在西安国民党战俘劳改营,其中就有我的父亲,还有和他同时入伍的乡邻丁世俊。他们在狱中受到了严刑拷打和折磨,后经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因当时部队已北上,而我陕甘大部分已解放,父亲和乡邻丁世俊便回到了家乡,并向政府说明了情况。经政府审查,结论无问题,让他们在家先安心劳动,等待部队消息。这一等就是全国解放。从此父亲一生就和土地结了缘。
父亲从部队回来后,那时家乡已解放了,世道也太平了,一心想种好地,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父亲在红军时期就参了军,“耕者有其田”是他们出生入死解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初的愿望。“三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传统的思想观念封存在他们朴素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父亲每天除了埋头干活,连昼打夜地劳动,对外边的事从不去操心。1952年都快进社了,父亲还拿着我姐姐出嫁时的“彩礼”钱去买地。
那时我经常上村里的夜校,知道的事自然要比家里的大人知道的多,就劝父亲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马上就要入社走合作化道路,所有的土地都要集中起来集体生产,您还买地干啥?”
父亲却不以为然,说:“土地是农民的根基,作为农民就得种好地,农民的希望在土地上,就是入社走合作化,农民照样还得种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回想起父亲当初讲过的话,仍深有感触。
说起操持庄稼,父亲确实是一把好手,在他眼里没有废物,山梁上的“老土”铲起来运到地里,也成了最好的养分。一到春天,我家的庄稼总是齐刷刷、绿油油一片,着实招人喜欢,每年都有余粮。
“人哄地皮一时,地哄肚皮一年”。天道酬勤,苦功下到了秋收自然也殷实。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这些话经常是父亲教育我们子女的口头禅。在日复一日无休止的繁琐劳作中,他似乎从来没有厌倦过。
隆冬时节,是农家一年最清闲的时候,但父亲却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五更天,天上的星星还明晃晃的,父亲就起床了,套好牛车,喊我起床,帮他往地里送粪。我那时刚满10岁,正是贪睡的年龄。半夜三更睡得迷迷糊糊,就被父亲从被窝里拽了出来。从家里到地头约一公里远,送一回粪来去需要一个多小时,赶早饭前要往返送三趟。牛车走起路来嘎吱嘎吱、慢慢腾腾,我在前面牵着牛,心里极不情愿地一手扶着车辕,高一脚、低一脚,随着车轮的节奏机械地移动着。冬天的后半夜,特别是东方发白天快亮的时候,清冷的月光泻在身上,寒气直透骨髓,冻得我浑身发颤,不停地流鼻涕。整个冬天,几乎天天如此。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虽然觉得特别地苦和累,但从那时起就培养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意志。
父亲这一生的品格,应该说我都是从追溯中才日益清晰地认识到的——一个人要认真,要真诚,要有爱心,要时时处处想到别人,要不计委屈、不计自己得失,要承担一生所有要承担的关于农民、丈夫、父亲的责任。这些要几十年如一日都甘心默默无闻、身体力行地做到简直是不可能,但父亲做到了,一生没有悖离。父亲的点滴事迹、人品,影响了我的一生,也使我懂得了为什么左邻右舍的人都说父亲是一个大好人。
我有个六祖父叫陈百川,年轻时不务正业,耍赌输钱,爷爷身体好的时候,在家族中很有威望,对六祖父管束得很严,六祖父对我的爷爷心存顾忌,不敢轻易变卖家产。后来我的爷爷积劳成疾,不会说话了,六祖父没人约束,更是肆无忌惮,将家中仅有的一点财产变卖得片瓦不留,赖以存身的老窑洞也卖给了别人,最后不得不拖儿带女离开庄院到几十里外的南家茆前人遗弃的几眼破窑洞里去住。
这个地方住过的人都得“大骨节病”,当地人将患了这种病的人叫“拐子”。六祖父一家在那里住了没几年,几个孩子全患上了这种“地方病”,骨节突出,走路歪歪扭扭,好心的父亲和二叔父看着六祖父一家很可怜,不忍心让他们继续这样过下去,就将家里一头毛驴牵给了六祖父,还掏钱买地,将六祖父一家从南家茆接了回来。听说当时六祖父感激得涕泪交流。可是后来六祖父家境逐渐有所好转,竟忘了当初的恩情。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村里一些个别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无限上纲,说什么父亲“投敌叛变”、“雇工剥削”等等莫须有的罪名,不分白天黑夜地进行批斗,这其中就有我的六祖父陈百川。父亲想不通,自己参加革命十多年,出生入死,到头却落了个“投敌叛变”的罪名。更想不通连自己的六叔父都整自己,当初要不是自己将六叔父从南家茆接回来,还不知道他怎样过下去。真是恩将仇报,太忘恩负义了。
可怜的父亲悲愤交加,几天几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准备去上吊,结果被村里好心人发现做工作,挽救了父亲的生命。整人整到了这种地步,可这帮人还不依不饶,给我所在的部队写揭发检举信,说我家成分有问题,要将我从部队整回去,用意很恶毒。部队将这封信压了下来。当时我任特务连连长,正值工兵排抗美援越,本来是由我带工兵排完成这次任务,但因这封信的影响,领导没有让我去。粉碎四人帮后,查资料档案,我才知道,竟然还有这样的事。后来和时任连指导员的曹世才同志谈到此事,曹世才说:“这件事他早就知道,部队没有追查,考虑到你是多次立功受奖的英雄模范人物,不想因这件事牵连部队失去一名好同志。”
有一年我回家探亲,和六祖父说起此事,他深感后悔,说那时政策紧,也是自己一时糊涂、头脑发热,做了对不住你父亲的事。对于这件事,宽厚的父亲却想得很开,说那是“时代问题”,并未对六祖父耿耿于怀。那时我们家生活比较好,该帮助六祖父的地方,父亲不计前嫌照样帮助。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别人非常宽厚,但对自己的子女却管教很严,从不娇惯。我从小到大,父亲没给我买过一样玩具,也没有给过一分钱。每年过年杀猪,我拔一点猪鬃卖上几毛钱,就是我一年间手里惟一的支配。
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很重要。父亲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家庭和睦。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父亲和叔父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因意见不和发生过争吵、红过脸。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们自食其力、勤俭持家的良好传统。1958年我参军后,部队每月发6元生活津贴,一年就是72元。我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3年时间攒了200元。20世纪60年代初自然灾害最为严重时期,我把这200元钱寄回家里,帮助全家人渡过了生活难关。其实那时候部队生活也很困难,每天吃不饱。想起这些陈年旧事,我很欣慰,也感谢父亲教育有方,成就了我节俭的生活习惯。
父亲读过私塾,在村里算得上是一个读书人,可父亲的命运多舛,偏偏生不逢时,乱世年间走过了人生那段最珍贵的岁月。一生没有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内心深处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偏激思想,对于子女上不上学,觉得无关紧要,耕田种地是惟一的根本。父亲的这种偏激思想也造成了我一生的遗憾。
鉴于这种思想,父亲不仅没能让我上学,对我学习的情况也从来没有关心过。有一天晚上,我拿着纸和笔让父亲给我写几个字。父亲就给我写了一到十几个数字,我说,这些我早就学会了;父亲又给我写了之、芝、石等笔画简单的字,我说,这些我也会写。父亲很吃惊,不清楚我是怎么学会的!我提起笔,将我学的字写给父亲看,父亲见我写得不错,很高兴。父亲虽然没有让我上学堂读书,但看到自己的儿子“无师自通”,会写字,内心还是很自豪的。
1957年,二兄弟贵子结婚,亲朋好友前来贺喜。父亲想在亲友面前炫耀一下,把“记礼”的差事特意交给了我。因为对父亲当初不同意让我上学的事情,心里一直对父亲有气,所以也想借机成心气气父亲,就说:“没上学,会写啥?”拒不配合。父亲在众多亲友面前扫了面子,气得脸拉得长长的,差点动手打我。
父亲去世已经整整30年了!想起这些往事,父亲的音容笑貌就浮动在我的眼前,恍如昨天一样真切。

罗中立创作《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罗中立这代年轻人思考的结晶.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像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尤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苍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于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划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时,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父亲》一画也反映了他构思中矛盾,他想要歌颂,赞美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却又对农民身上附着的封建意识感到可悲,所以画面上的农民脸上又笼罩着一丝愁云,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伦理学价值。《父亲》更象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

朋友,你们见过青年画家罗中立的油画《我的父亲》吗?如果见过,你还记得这位动人的中国老年农民形象吗?让我们再看一看这幅油画,再看一看我们的父亲吧!
这是一张忠厚善良、朴实慈祥的老年人的脸,在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中,仿佛隐藏了一生的忧患,黝黑的老年斑、苦命痣,不知凝结了多少人间的艰难,眼睛有些昏花、呆滞,但却深邃、安详,没有悲哀和怨恨,有的却是无限的欣慰和期望。你看,他这双勤劳的大手,青筋罗布,骨节隆起,虽然粗糙得象干枯的树皮,但却很有力量。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和满腔心血交付给了我们祖祖辈辈劳作生息的土地,交付给了正在成长发育的儿女子孙。他已经到了安宽余生的晚年,却仍然头顶烈日,在田里耕作,用他那剩存的精力,换来背后的满场金谷。他勤苦一后创造了生活的一切,他所需求的,却象一碗清水那样平常。
面对这一位父亲,怜悯、同情、崇敬、热爱,万般思绪,一下子在我心头翻滚起来。特别是父亲那双欣慰、期望的眼睛,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他为什么历尽人间忧患之后,却感到无限欣慰呢?在乐时不多的晚年,他还热烈期待着呢?
去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去书店。那天天气非常热,我身上穿着轻凉的夏装,走在林荫路上,这时我突然看见,马路上一位老人推着一车的钢筋,正在艰难行走着。重载使老人不得不把自己的腰深深的弯下,太阳烤着老人紫红色的背脊。老人的脸上、背上淌着汗水。在他前面,路是上坡,老人咬紧牙,非常吃力地推着车。我赶忙跑过去,帮着老人把车子推上坡。老人抹了把汗水,喘息着向我道谢。当他看到我胸前佩带着大学校微时,眼睛一亮,露出了赞许、期望的目光。他满脸笑容,欣慰地说:“孩子,好好念吧!我也有一个孩子,和你一样念大学。”
看着满车的钢筋、老的弯曲的脊梁、满脸的汗水和欣慰的笑容,听着老人这亲切的嘱咐,我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此刻,他的孩子也许正在舒适的宿舍里午休;也许正在清凉的大学教室里读书;也许和我一样,正走在林荫路上。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想到这位在酷日下推车的父亲?年老的父亲顶着烈日推车,却让自己的子女坐在清凉的大学教室里学习,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父亲那欣慰的笑容和期待的目光里。他期望就是让我们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让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走出一条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生活道路。这是老一辈的希望,不也是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吗?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国家里,培养一位大学生需要五个农民一年的劳动。可是,当我们戴上舒适校微的时候,当我们领取人民助学金的时候,有谁想到了我们的父亲,又有谁想到了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想想吧!同学们,是人民用血汗养育我们,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这是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更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职责。

近日读书,又见罗中立20年前的油画——《父亲》,心弦被狠狠地拨动,其音幽幽。
初赏《父亲》油画,大概是1985年,如未记错,好像载于哪一期《诗刊》的封底。在我的眸子定格在画面的那一刻,心海骤然卷起狂澜,撕搅着凝重的情感,于是,面对这位四川大巴山区的老农民,面对那穿肝透肺的苍凉深视和那个粗瓷碗……我的思绪飞了,铩羽于已在另一片世界的父亲身旁。
父亲死得早。
他当过兵,打过仗,负过伤。后来转业到一家航空厂,又与飞机制造业交道几十年。他身上有很多美德:对人善良,乐于助人,宽厚耿直。然而,最终,是酒过早地夺走了他的生命。
记不清什么时候他开始嗜酒如命,最多时一天饮过近2千克50度的白酒。用“豪饮”概括他的一生一点也不过分。
终于有一天,乙醇几乎毁掉了他体内的一切。他瘫了。即便那刻,他还是睁开昏黄的双眼,透出弥留的凄楚,仍要喝酒。
我挡不住哀求的目光,用一个2.5千克容量的塑料壶装满白酒放在床旁桌上,然后插进一根胶管,吸出酒后用卡子夹住再旋紧镙丝,递给父亲。他感动中把胶管放到嘴里,旋开镙丝吮吸几口。如法,想喝就旋开螺丝,喝过再锁紧。3天后,吮过最后一口酒,他满足地走了。
当时,我不难过。未落泪。很解脱,再也不必为他酗酒而心疼和难过了。
他走后4年,我又见到《父亲》油画,憋了久久的泪流出了。那刻我真的好想他,宁肯让他纵酒无度的活着!活着,多好啊!那是永远无法再生的父亲,我的体内仍在奔腾他的血脉,我应该彻底包容他,就像他包容我小时淘气那样。然而,一切都不可能了!
泪水中,我拿起笔,写下《父亲》一诗。
脸上刻满渔网般的皱纹
似年轮嵌着岁月的艰辛
从锡壶里倒出一盅盅高梁酒
沿着干裂的嘴唇缓缓流进
“你是谁的儿子?”
我笑了,感到父亲醉得可亲
“笑什么?记住
接我的班就是飞机的子孙!”
此诗,带着我对人世间父亲的祝福,是年,参加了一个规格较高的征文,获一等奖。我不意外。
感谢罗立中创作了这幅不朽的 传世精品,今天又见,我真的感受到了他在呼吸,他在苦苦盼望,他在叮咛,他在看我、想我……
啊,我的父亲!

  • 15888865938 :父亲的散文随笔
    方菲轻2092 :答:你有多少的付出,我又怎么回报的出,不要笑我的信心不够,只不过你给的太多——父亲 有关于父亲的散文随笔2 关于父亲的话题在今天提起有点儿沉重。尤其对于一个农民的儿子,能从父亲手上继承的物质财富确实有限,农家小院、土地和耕牛、粮仓里的余粮、节衣缩食积攒的极为有限的余钱,仅此而已。我就是这样,但我是幸...
  • 15888865938 :散文:我的父亲
    方菲轻2092 :答:之一、路水黑白 乡村多土路。雨后,夜晚赶路,深一脚,浅一脚,不小心就会踏进泥路的水洼里。父亲告知:“黑的是路,白的是水。”一次,入城探亲,正下毛毛细雨。也走小巷的水泥路上,竟然黑的是水,白的是路。我说:“爸,你是错的。”父亲微笑着,抚摸我的头说:“我没错,你也没错,错在...
  • 15888865938 :回忆我的父亲散文
    方菲轻2092 :答:吃完饭,再陪父母一起看有关基督教的光盘。母亲曾高兴地对我说:“你爸也信耶稣了!”我见父亲听得很仔细,当讲道快要结束时,电视里一群人一起唱圣歌,他也精神振奋地跟着小声哼唱。我说人家讲得就是好、唱得就是好,父亲便频频点头,眼却还一直盯着屏幕。我很理解,宗教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
  • 15888865938 :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散文800字
    方菲轻2092 :答: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散文800字如下:父亲,是我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之一,他是我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者和支持者。每当我回忆起父亲,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激和敬爱。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他总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每天都在默默地付出。小时候,我常常觉得父亲是超人,他可以...
  • 15888865938 :我的父亲王明达经典散文
    方菲轻2092 :答:我的父亲王明达是位农民,事实上他并不是纯粹的农民。父亲二十岁就高中毕业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高中毕业生意味着诸多机会和进步。但是作为木匠的爷爷非常保守,阻止父亲当兵和到外地工厂工作。在完全依靠推荐读大学的年代,毫无势力的王氏宗族,义无反顾地断送了父亲的前途。一年后,母亲顾凤英下嫁王家,父亲的...
  • 15888865938 :散文:怀念我的父亲
    方菲轻2092 :答:当天旁晚,一个晴天霹雳突然传来—— 生我养我父亲不幸离世!那一刻,仿佛是风在哭、雨在泣,同悲伤;得到父亲去逝消息的那一刻我悲痛万分,泪如雨下,心在绞痛。我至亲至爱、慈祥和蔼、憨厚倔强、沉默寡言、勤劳朴实的父亲,就这样走完了他平凡而伟大、充满苦难与艰辛的人生! 因父亲病重,乡领导批准我回家服侍。回家...
  • 15888865938 :散文:父亲
    方菲轻2092 :答:父亲 文/欢欢 我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因此心中无比热恋土地,总是念念不忘老家的那几亩地。在那久远的年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知道挥洒了多少汗水,由于父亲的勤劳,细心,成为了周围大家公认的劳动好把式,也当上了生产队的...
  • 15888865938 :怀念我的父亲优秀散文
    方菲轻2092 :答:清明节就要到了,这是个祭奠亲人的日子,让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走了两年多了,每每想起仍觉得还是在梦中,不相信身体那么健康的父亲会离开我。那是在20XX新年即将到来的前夕,原本是万家欢乐的时刻,没想到噩耗降临到了我的家庭。无情的病魔把父亲的生命突然就定格于2015年12月31日,享年80...
  • 15888865938 :散文:我的父亲
    方菲轻2092 :答:一提起父亲,仿佛是十余年的事呢!父亲在我的眼里一直很温和,善良,待人宽厚、诚恳!一直想说说我的父亲,可一直未能下笔,今晚趁着时间宽裕,对父亲的感情绕上心头,总算可以说说他!父亲生在六八年,家里已经有了四个孩子,改革开放前生活还是无比艰辛,父亲上学三年级就辍学了,家里养一头瞎眼的...
  • 15888865938 :我的父亲很普通散文
    方菲轻2092 :答:我的父亲很普通也很平凡,没有什么显赫的事迹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表现。但父亲在我的眼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形象和庄严。父亲原是一名乡级干部,喜欢书法,在我的记忆中口琴吹得特别好。记得六岁那年的一个春天,我家院子里的小草刚刚发出嫩芽来,父亲晚上下班回家就站在那片刚出芽的草坪上,两腿叉开...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