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态有那几个特征

   更新日期:2024.06.05
1.重檐庑殿顶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2.重檐歇山顶
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上的脊)。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
3.单檐庑殿顶
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如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
4.单檐歇山顶
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
5.悬山顶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两坡伸出山墙之外)的殿顶,五脊二坡,又称挑山顶。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故宫中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
6.硬山顶
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宫墙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
7.攒尖顶
攒尖顶有多种形式,且易辨认。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攒尖顶有四角、六角和圆形之分。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8.盝顶
盝顶亦分多角,但垂脊上端有横脊,横脊的数目与角数相同。各条横脊首尾相连,故亦称圈脊,如故宫御花园及太庙中的井亭即是六角盝顶。
9.卷棚顶
卷棚顶的最明显的标志是没有外露的主脊,两坡出水的瓦陇一脉相通,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左右两山墙可有悬山和硬山的不同。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故宫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在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精品,除去上述单一造型的屋顶外。还有由这些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北京故宫、颐和园和被烧毁的圆明园都是以屋顶形式的主次分明、变化多样,来加强感染力的,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故宫角楼屋顶的组合造型。

我们考试的原题……
1.深远的出檐2.凹曲的屋面3.反宇的檐口4.翘起的翼角5.突出的脊饰6.丰富的瓦件

硬山 悬山 歇山 庑殿 这四种基本形式

在人类文明巨树上,如果说希腊罗马所代表的西方建筑是一片似锦繁花,那么以中华为源的东方传统建筑则是一朵隐约于繁枝茂叶间的奇葩。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一脉相承。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但我认为不应该简单绝对地或褒或贬。建筑文化是历经几千甚至几万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单从数量与种类上看,说数量零落的中国建筑艺术不如硕果累累的西方有一定道理,但正是这与希腊罗马风格如此迥异的中华,有着极大的互补性,添上了西方所缺乏的部分,若没了中国这支,整个世界建筑的面貌就干瘪了许多,这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地区也会有一个地区的特色。世界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格与文化。大到国外,如地中海地区的通身白色外壳,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埃及的金字塔;小到中国各地的民居,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客家的土楼,皖南的粉墙黛瓦,还有陕西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不同的地方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文化。正是多元多样的风格才使得世界建筑作为人类文明之树的一具枝干显得如此茂盛。

中国传统建筑的衍变历程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而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这可看作创始阶段。

成型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成熟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可分为前、后半期。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而以两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趋于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如织绣"。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组合梁柱的运用,材分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

程式化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此时建筑步入衰微,虽非建筑技术上后退,其体系出现凝固化和不适应性。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施工机构的双轨制及设计工作的专业化;个体建筑形制的凝固,总体设计的发达。

从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的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在强大的外来冲击、挑战下,固有的体系显得很不适应而开始解体。故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到了衰退阶段。

应该看到,对于一个已经过于僵化了几百年的建筑体系来说,外界新的冲击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华文明是一个不断包容而延续着强大起来的,新的文化之风撼动着这棵古老巨树那有点腐烂的根系,同时也是重新松动这片硬化的土地注入新的生气,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一片更适于继续生长的沃土,这也正是中华建筑体系复兴希望之所在。要么新生,要么没落,问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人经不经的起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考验。就目前而言,前景并不是那么乐观,看看这些年我们的建筑,长在独特文化背景下却没了一点与众不同的东方文化影子,更无奈的是风雨飘摇的古树不但少了自家人的支持还更有甚者无知珍惜地推波助澜,危危在可岌呀!不希望那一天,真的失去的那一天,是民族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损失与遗憾的那一天……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连续完整、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高台、木构架、大屋顶的外观形式、庭院的组合模式,以及园林崇尚自然的传统一脉相承,未曾间断,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观.建筑与传统文化有着潜在的相似性。文化的延续性导致了建筑类似的延续性,在如此几千年延续的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没有太大改变。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长存5000年,这与中国建筑的过去——现在——将来这一条文脉的运动密切相关,正是在这条文化脉搏的带动下,中国的营造观念才会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古代的建筑因此才会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社会文化观的影响下形成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清建筑形制化的特点,也形成了北国的淳厚、江南的秀丽、蜀中的朴雅、塞外的雄浑、云贵高原的绚丽多彩等这些地域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性
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和等级严格的封建权制,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必然成为一个深受农耕意识影响并与宗法社会相和谐的完整系统。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②单体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规格程式。③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板壁、槅扇、帐幔、屏风、博古架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产生迂回、含蓄的空间意象。⑤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绘的表现性,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
我认为区别于西方建筑最独特的两处:

木制建构叠加组合体

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普遍采用木构架承重结构,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这与古罗马、古希腊的以宏伟、典雅而著称的石材建筑有着精神上的本质区别,它们完全不是一种风格,它们所蕴涵的思想是并列存在的。中国式古典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通过复杂的柱、梁、檩、结构工艺,实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的意境,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深度空间的庭院或庭园式建筑形式。传统中国建筑在单体造型上讲究比例匀称,尺度适宜。大式建筑中,在柱、墙与屋顶挑檐之间设斗拱,通过斗拱的过渡,使厚重的屋顶与柱、墙之间,产生一种不即不离的效果,从而使屋顶有一种飘逸感。中国建筑既重视大的比例关系,也注意建筑的细部处理,使得建筑在匀称的比例中,又透出一种典雅与精致的效果。西洋式古典建筑则以体势雄豪宏壮争胜,通过巨大的岩石堆垒与雕刻,以单体建筑自身的巨大穹顶、高廊伟柱,从而形成一种立体布局的壮伟厦堡式结构。如果说,欧洲的古典建筑却常具有雄壮奔放的情调,那么中国的古典建筑常具有沉静幽思的情调。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着重榫卯联接,因而追求结构的精巧与装饰的华美。中国建筑的艺术精粹,尤其体现在院落与组群的布局上。有别于西方建筑强调单体的体量与造型,中国建筑的单体变化较小,体量也较适中;但通过这些似乎相近的单体,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庭院空间。在一个大的组群中,往往由许多庭院组成,庭院又分主次;主要的庭院规模较大,居于中心位置,次要的庭院规模较小,围绕主庭院布置。建筑的体量,也因其所在的位置而不同,而古代的材分(宋代模数)制度,恰好起到了在一个建筑组群中,协调各个建筑之间体量关系的有机联系。居于中心的重要建筑,用较高等级的材分,尺度也较大。居于四周的附属建筑,用较低等级的材分,尺度较小。有了主次的区别,也就有了整体的内在和谐,从而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画空间和艺术效果。
世界上大多数建筑都强调建筑单体的体量、造型与空间,追求与世长存的纪念性;而中国建筑追求以单体建筑组合成的复杂院落,以深宅大院、琼楼玉宇的大组群,创造宏大的建筑空间气势,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中国建筑的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使中国建筑豪放而不狂野;四角飞檐翘楚远挑,体系了中国建筑充满的生气和活力;传统琉璃材料的使用使得中国建筑色彩丰富多样;重视山林风水,即中国建筑中不仅有住、还有观、有游。所以,如梁思成先生巧妙比喻的,西方建筑有如一幅油画,可以站在一定的距离与角度进行欣赏;而中国建筑则是一幅中国卷轴,需要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展开,才能逐步看清全貌。

但也由于这种构式,木质腐烂,组架坍塌,当初的金碧辉煌灰飞烟灭,必然地,中国古代建筑留下来的几乎只有断壁残垣,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建筑艺术史极大的遗憾与无奈。然而,考虑到那些时代的社会以及老百姓,从其功用而言已经足够,而追求震撼人心的雄伟带来的无疑是无尽的苦难,对于外国人常称“温和”的中华民族来说,也只有第一位一统中华天下的秦始皇,才有那份壮心雄心野心膨胀到自我感觉功高盖世,付出巨大代价去营造“永恒”的秦始皇陵,而连那“永恒”至今的长城,也是有其特殊的军事功用的。从这点看,更便于建造的中国建筑或许更简便实用。每一种风格都有其优势和缺陷,不同间的互补更能扬长避短,对不同的风格应保持宽容接纳的态度,它们的如此长久的存在总有其出现的道理,这已是既定事实。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建筑长期在儒家与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发展,因此不会形成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的狂野气息,也不会形成古希腊神庙那种令人崇拜、另人畏惧的宏伟形象,而是在其对基址选择的讲究、其整治环境的目的和起到一定心理补偿的作用下形成了建筑、自然、人组成的三者和谐统一。

之所以要“天人合一”,是因为重视居于其中的人的感觉。重视人的居住环境,故建筑要面西南朝阳,重自然的建筑“风水”——这是一种从大环境而言的风水宝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南方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重重护卫,中间部分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环抱,这样就是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是向往山水林野的,就算是平原地也要搬进假山造湖植林。

中国建筑也十分讲究色彩与装饰。北方官式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在汉白玉台基上,用红墙、红柱,上覆黄琉璃瓦顶,檐下用冷色调的青绿彩画,正好造成红墙与黄瓦之间的过渡,再衬以湛蓝的天空,使建筑物透出一种君临天下的华贵高洁与雍容大度的艺术氛围。而江南建筑用白粉墙,灰瓦顶,赭色的柱子,衬以小池、假山、漏窗、修竹,如小家碧玉一般,别有一番典雅精致的艺术效果。再如中国建筑的彩画、木雕、琉璃瓦饰、砖雕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建筑细部,这些细部处理手法,又因不同地区而有各种风格变化,或象征等级强权,或独具文化品位,或代表地域特色.但不管怎样,这些色彩与装饰总是与建筑的外部环境相当的协调。

对中国建筑而言,不能不提及于之相伴相生的中国园林。在古老的中华文化和儒道哲理观念的孕育下,园林艺术立足于师法自然的指导原则、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以山水为骨干,形成了独树一帜、在根本上不同于欧洲园林风俗的东方建筑艺术体系。园林其实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气质体现之一,正如观人先看衣,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中国经典建筑总爱将人隐与自然,刻意使人工品看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西方则不然,非常突出人改造自然的能力。看看中国的清塘假山,比比西方的喷泉雕刻就知。

东方文明更多地具有“内倾”的性格,而西方欧洲的文明则更多地具有“外倾”的性格呢?哲学上,从远古的道家到中古的禅学和理学,中国哲学所偏重的似乎总是主体直悟或内省的玄秘思辨;而西方从泰勒斯、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培根、笛卡尔、牛顿以至黑格尔,所偏重的却常是客体的逻辑分析或外化的经验观察、实验与归纳。在美术造型上,古代中国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对人的形相赋予超凡性质后的神格化——如千手千眼的观音塑像所表现的那样。而希腊艺术的特点,却是把神的形相赋予人的世俗美而人格化——如女神维纳斯的塑像所表现的那样。这种文化精神的差别在建筑艺术上也通过东方、西方建筑的风格不同,而鲜明地显示出来。
中国人崇圣的造物主是“天”,与西方的上帝有着本质的不同,上帝是人神化的产物,“天”则是自然的神化,“天子”也只是皇帝给自己安的名称,没有人能有“天”的力量,故中国的宗教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将这个民族一统,外来者也只有被这种自然信仰如水溶盐般溶没了面貌,这是相当奇特又相当必然的。,便没有西方一样强烈的团结毅力去花费巨资几百年建一雄伟的教堂,自然而然。有无宗教信仰只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利弊,况且二者今天看趋势是变化与交融。我还是较赞同不压制但也不提倡宗教推广,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就少了大的宗教矛盾,在某一程度上这也是目前中国的一个优势。
一种建筑内质的形成是一个历史久远而缓慢渐进的过程。最先可能只是一个在特定地理气候环境下偶然发现的比较适合的居住方式,传开风行,接着渐渐成为习惯形势,之后却认为一种文化制度,传统就这么传承下来了。中国传统建筑是比较适于封建统治社会的,但当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坚不可催的程度,就成了进一步进程的很难逾越的障碍,所谓物极必反。好比书法在西方,建筑在中国并不被当作一门艺术,中国近代以前可以说没有建筑师,有的只是与西方建筑师倍受推崇地位难攀的“工匠”,连建筑学的国家鼻祖也是留洋从人家那儿学回来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落后到以至于被外人排在学中国的日本后也不足为怪了。如同中文曾经缺乏系统语法一样,还需要时间和专门的人才去诠释我们独特的建筑特性。
全球化的今天,伤痕还在记忆中隐隐作痛,曾经的落后与耻辱留下文化自卑的阴霾依然漂浮在当今我们文化的风气中。当今西方文化体现着更大的强势,要比东方文化更占不小的优势,但并不是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好,要取代它,就算是进化上最高级的人类也不能脱离了其他再低级的生物而生存,何况是同类间因生活的地域不同形成的文化习惯。人类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形式去不断适应世界历史的变更从而继续得以健康地发展下去。事实上,西方的方式已开始遇到越来越多的局限性问题,不少西方智者正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向东方尤其是有着古老悠久文化历史而今又开始焕发生机的华夏中国,应该对我们的优秀文明有底气。包括古典建筑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路在何方,需要炎黄子孙去不懈探索,所以,新式的或有点怪异的尝试应给予宽容的态度,但要有多些不同的声音来深层次讨论,起码处于弱势的一方也应有那么一批人去为之奔走呼号,拿出实际的行动来,希望就在前方。

  • 15552678495 :详细阐述我国古建筑的六种屋顶
    毛骅罚902 :答:我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可以分为六种: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和盝顶。古建家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另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十字顶,穹窿顶,平顶,单...
  • 15552678495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毛骅罚902 :答:屋顶平缓坦然的坡度突出了建筑物雍容端庄的形态,蒙生庄严雄伟的气势。它的最高层为大屋顶中间部分的屋冠,实际是研究所宽敞的会议厅,然而却犹如屋上又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古楼坐落在那里。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但是无论庑殿顶...
  • 15552678495 :...悬山式顶、硬山式顶、攒尖式顶、四阿式房顶是什么?是否有图?_百度...
    毛骅罚902 :答:在下来就是悬山式顶、硬山式顶,可以用于民居。攒尖式顶主要用于园林建筑中。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 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2,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
  • 15552678495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形式?
    毛骅罚902 :答: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形式: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重檐等。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形式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它不仅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外观上增加了不少艺术效果,而且对建筑物的风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
  • 15552678495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有哪些?请你按照古代的等级制度排列它们的顺序...
    毛骅罚902 :答:中国传统的官式建筑分正式和杂式两类,正式即平面为长方形,屋顶形式为庑殿、歇山、悬山和硬山(等级自上至下)的木构架建筑,这也被称为四种基本屋顶。这其中庑殿、歇山这两种形式按做法可分为重檐和单檐,重檐等级高于单檐,歇山、悬山和硬山这三种形式按做法可分为带正脊的尖山和不带正脊的圆山(...
  • 15552678495 :古代的房盖叫什么?有雅称吗?
    毛骅罚902 :答: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6、盝顶 盝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 ...
  • 15552678495 :中国古建筑的房顶有哪几种结构
    毛骅罚902 :答: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不仅样式多,而且组成部分也有好几种,主要有屋面、屋脊等部分组成,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主要有如下7种:1.庑殿式 2.硬山顶 3.歇山顶 4.悬山顶 5.攒尖顶 6.盝顶 7.卷棚顶
  • 15552678495 :...悬山式顶、硬山式顶、攒尖式顶、四阿式房顶是什么意思?
    毛骅罚902 :答:4、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其屋顶叫攒尖顶。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是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在日本...
  • 15552678495 :建筑的屋顶主要有哪些样式最高级的屋
    毛骅罚902 :答:3、佛光寺东大殿模型 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的最高级。这可能是因为庑殿顶出现得最早,在其他屋顶形式诞生时,庑殿顶已经凭借资历熬成了正统。发展到明清时期,庑殿顶已经成为皇家专用,只有在最尊贵的皇家建筑上才能使用,比如皇帝住宿办公的地方,皇家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家寺庙等等。4、北京太庙戟门 唯一...
  • 15552678495 :建筑屋顶的类型都有哪些
    毛骅罚902 :答:按屋面形式大体可分为四类:平屋顶、坡屋顶、曲面屋顶及多波式折板屋顶。1 平屋顶:屋面的最大坡度不超过10%,民用建筑常用坡度为1%―3%。一般是用现浇和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做承重结构,屋面上做防水及保温处理。2 坡屋顶:屋面坡度较大,在10%以上。有单坡、双坡、四坡和歇山等多种形式。单坡...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