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修改病句和缩句(每种10句,切记是六年级的)

   更新日期:2024.06.01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

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

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夏天”怎么样,“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主语“夏天”改成了“老人们”;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

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 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

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 ;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

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柳树挂冰条儿。

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

A:鲸是鱼类。

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A句不妥,B句正确。
1 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

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

③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②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

下面是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的例子:

我国石油的生产,基本供应国内。(“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动词修饰语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① 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看下面的例子:

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②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③科学家急于对兰花在最有异域色彩的热带物种标本完全消失之前进行研究。(“对兰花”应放“进行”前)

④美国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应修饰“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

⑥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有”)

(3)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

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

①纪念三八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④ 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

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②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

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3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

①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的主语是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

②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2)缺谓语

例如:

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

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个谓语“完成”。)

(4)缺宾语

例如:

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赘余

(1)堆砌

例如:

①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环境”应删去。)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应删去。)

(2)重复

例如:

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可有可无

例如:

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4)应删去"的"字

例如:

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的稳定了。(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②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历代”和“动乱”中间也可加“的”而没有加,为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就不必加“的”。)

4 结构混乱

这是一个很大的类句,这里谈的是不能用“主语”“宾语”等来归类的情形。这里最常见的是一句之内两种结构纠缠不清,有以下类型: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

①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今……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②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2)藕段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

①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

①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应该改作“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认为他是……”。原句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②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反客为主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如:

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应该把末一分句该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②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换“;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5)结构含混

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看法。

例如:

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可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作“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5 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如:

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 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6 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

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

例如:

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例如:

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

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参考资料

缩句练习

1.我班李明同学认真地完成了当天的作业。

2.我们要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3.我忍不住叽叽地笑出声来。

4.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5.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6.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7.宋庆龄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少年儿童。

8.蔡希陶伯伯是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的老所长。

9.松鼠的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

10.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罗女。

11.新开发的“绿色食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12.一个不朽的 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上。

13.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14.灰色的、发光的天空,淡淡的远峰,近处像浓墨泼上去的饱含水气的山,村,房屋,以至小桥流水,正在石匠的手下显现出来。

缩句: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2.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3.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4.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5.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6.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7.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8.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9.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10.但是在科学崎岖的山路上,诺贝尔始终在顽强地向上攀登,终于到达了光辉的顶点。1、大厅里摆满了看演出的观众。
2、校园里生满了白的、红的、黄的等五颜六色的花。
3、我站在操场上,仔细地看着练习身体的同学们。
4、我们班取得了竞赛第一名,大家的心里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5、小组讨论会上,大家的发言很猛烈。
6、异口同声地说:“赞成!”
7、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习态度。
8、我爱看《小蜜蜂》、《小溪流》、《小学生学习报》等课外书
9、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强。
10、春天的景色我觉得十分美丽。

缩句练习

1.我班李明同学认真地完成了当天的作业。

2.我们要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3.我忍不住叽叽地笑出声来。

4.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5.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6.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7.宋庆龄奶奶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少年儿童。

8.蔡希陶伯伯是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的老所长。

9.松鼠的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

10.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罗女。

海洋里的哺乳动物有鲸、鲨鱼、海狮、海豚等等。
到了今天,都知道龙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
我断定他可能不是那种人.
我国有汉族\土家族\朝鲜族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
我们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水平.

晓明穿着雪白的衬衫和红领巾.

那人不是说,就是对白鸟笑脸相望,样子诚恳极了.
果然果园里的果子任意采摘,但是钱箱也无人照看
这个县城不但很大,而且我还在找.
我们班的李明同学,主动承担图书管理员

  • 15325559523 :缩句,修改病句,转述句,陈述句改反问句(各十题)
    束茅琪655 :答:二、修改病句。1、他一脚把球用脚踢进了球门。答:他一脚把球踢进了球门。2、那怕明天不下雨,运动会也会改期举行。答:就算明天不下雨,运动会也会改期举行。3、全校参加了植树活动。答:全校师生都参加了植树活动。4、早晨的阳光把大地染成了一片红色。答:早晨把大地染成了一片红色。三、转述句...
  • 15325559523 :缩句和修改病句的易错题大全
    束茅琪655 :答:修改病句:1、同学们都炯炯有神地听老师讲课 。2.英模团的同志给我们全体同学报了一次告 。3.两个学校的兴趣小组昨天开始活动了。4.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被人发现珊瑚是生活在海里的食肉动物。答案:1、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2.英模团的同志给我们全体同学作了一次报告。3.学校的两个...
  • 15325559523 :出十道缩句(简单点,不要太多字)和十道改访问句!急需急急急啊!_百度知...
    束茅琪655 :答:8.每个人的人生都如一副五颜六色的水墨画。 缩句答案:人生如画。9.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缩句答案:精神值得学习。10.长征的胜利给我们带来了的曙光。 缩句答案:胜利带来曙光。亲、上面的十个缩句答案仅供参考。至于什么是访问句我真的不知道,所以帮不上你了,缩句希望对...
  • 15325559523 :十个较难的缩句与修改病句。如题 谢谢了
    束茅琪655 :答:缩句:发现是结果。 6.他喝了一袋牛奶,吃了二只包子上学去了。缩句:他上学去了。 7.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缩句:邱少云一动不动。 8.“老人心想,这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缩句:老人想。 9.校园里的草地上有垂杨柳,十分阴凉。缩句:草地上有杨柳。 10.老师...
  • 15325559523 :谁有十个病句,5个扩句5个缩句5个陈述句改反问句、双重否定句
    束茅琪655 :答:10、 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11、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12、 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13 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陈述句改反问句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
  • 15325559523 :扩句、缩句、求改病句练习大全。(只要有其中的一项就行)
    束茅琪655 :答:6.他喝了一袋牛奶,吃了二只包子上学去了。缩句:他上学去了。7.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缩句:邱少云一动不动。8.“老人心想,这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缩句:老人想。9.校园里的草地上有垂杨柳,十分阴凉。缩句:草地上有杨柳。病句:1.假日里,老师和蔼的笑容和抑扬顿挫的...
  • 15325559523 :初一病句病段缩句,各十句
    束茅琪655 :答:修改病句.1.他一脚把球用脚踢进了球门.答:他一脚把球踢进了球门.2.那怕明天不下雨,运动会也会改期举行.答:就算明天不下雨,运动会也会改期举行.3.全校参加了植树活动.答:全校师生都参加了植树活动.4.早晨的阳光把大地染成了一片红色.答:早晨把大地染成了一片红色.5.快乐的暑假已经到了,小红...
  • 15325559523 :有没有改病句的例子
    束茅琪655 :答:有没有改病句的例子/??还有另外的,比如比喻句、缩句、扩句、设问句……每一种10句,速度!!有+分的... 有没有改病句的例子/?? 还有另外的,比如比喻句、缩句、扩句、设问句…… 每一种10句,速度!! 有+分的 展开 6个回答 #热议# 你觉得同居会更容易让感情变淡吗?成长的骏马 2009-01-05 · TA获得...
  • 15325559523 :谁有缩句,转述句,修改病句等句子的题目及答案
    束茅琪655 :答:10.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答:微风吹拂着柳丝。二.修改病句。1.他一脚把球用脚踢进了球门。答:他一脚把球踢进了球门。2.那怕明天不下雨,运动会也会改期举行。答:就算明天不下雨,运动会也会改期举行。3.全校参加了植树活动。答:全校师生都参加了植树活动。4.早晨的阳光把...
  • 15325559523 :找修改病句和缩句(每种10句,切记是六年级的)
    束茅琪655 :答:第一组:A:灯照耀着建筑。 错误,改变了原句的主语。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正确,保留了原句的主语。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错误,改变了原句的主语。第二组:A:老人们钓鱼。 错误,改变了原句的谓语。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错误,改变了原句的谓语。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