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观后感

   更新日期:2024.06.01

   珍珠港观后感(一)

  《珍珠港》记得是去年就下好了的,本来打算寒假看,没想到却一直留在电脑里面没打开过,这已经是我的习惯了,每次假期之前猛下电影,说是假期好好看一下,到头来,每次回到学校电脑内存都是满满的,基本上没看。

  明天就开始放假了,今天上午上完课后就没课了,下午百无聊赖,记起中午有个同学跟我讲了一个《珍珠港》里面的情节,突然就想,干脆下午就看《珍珠港》吧!

  偷袭珍珠港是二战史上的重大事件,记得初中历史课本上正文中介绍这个事件只是一带而过,"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向法西斯宣战",然后继之一段小字,大略的介绍了偷袭珍珠港的经过,无非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如何懈怠,日军一举将珍珠港摧毁之类的话。于是,在我的脑海中,珍珠港事件便仅仅是一个事件而已,只不过是日本在二战中太得意忘形了,自恃强大,出其不意的去偷袭人家珍珠港,同时珍珠港对美国来说肯定也没什么影响,只不过惹恼了美国,美国只好不再保持中立,同时也正合美国之意,因为在发了这么久战争财之后,也时候表态了。

  然而,随着生活经验的慢慢积累与阅历的增长,我慢慢明白并不是这么简单了,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讲的是孙子兵法,即给孙子兵法中每一条作战思想都配几个古今中外的实例,有真刀真枪的冷兵器战争,有不是战场但激烈如战场的商战,当然也有现代高科技战,()其中就有日军偷袭珍珠港一战,它是附在哪条军事思想后已经不记得了,不过它让我知道了"偷袭珍珠港"单纯的从军事上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役,而不是我以前所想的只是趁人不被的偷袭而已。

  在当时美国时时密切注视日军一举一动的背景下,在当时日本四处出兵疲于奔命,而美国则是以逸待劳的情况下,日军居然能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毁美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几个小时之类,美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在仔细看了二战史之后,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珍珠港在美军中的重要地位。在偷袭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经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国人,还在电报等方面误导美国侦查部门,而其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袭击美国本土而不被发现,可谓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却轻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袭前夕,美国方面都还在说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这不能说是美军太疏忽大意了,而只能说日本太大胆了。

  在剧中,日本人的严谨从他们的袭击准备中又一次体现无疑,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既一举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从而控制环太平洋的主动权(我小时候居然认为他们此举毫无意义,只是头脑发热之举,是置自己于强敌环伺之境的举动),他们确实也做到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受的打击之大,可能还超过了他们的预期(真没想到,小日本当时的实力竟一致如斯),美国本土弥漫着一股失败的情绪,而剧中当罗斯福决定要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时,军队将领几乎是全部反对的,可见当时日军实力之强,而之后罗斯福拼尽全力说服军队实施的偷袭东京之战,虽然在情感上振奋了美国必胜的信心,但是在战略上和谋划上,与偷袭珍珠港计划相比就逊色了不少。

  日本想通过珍珠港之战一举打垮美国,然而时代最终证明他们错了,正如剧中山本所说:"我怕的是这场战争恐怕会把这个巨人唤醒".像这种非正义的战争势将遭到挫折,剧中雷夫和丹利的英雄行为和爱国情结,不禁又唤起了少年的豪气,还有那雄浑大气的电影旋律,随着你的感情波澜起伏,在看到动情之时,不禁让我们为之流泪。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绕不开的话题,在史书上往往只是几句话就呆过,而其间的伤亡也往往只是几个干巴巴的数字。然而,当用电影的艺术手法将战争场面还原出来时,我们不能不被震撼,《珍珠港》中,无论是平民还是军人,当处于那种绝望无助的情形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吼叫,那种痛苦扭曲的表情,那种血肉横飞的场面,也许我们永远也忘不掉,而受战争之害的民众的感受,我想我们是体会不到的,我也希望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体会,因为这是人性毫无慈悲丑恶的一面。在珍珠港之后,美国向日本本土投了两颗核弹,造成成千上万的伤亡,与南京大屠杀相比,日本也许并不值得我们同情,但对于受战争之苦的人民,他们的感受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战争在我们的家园中绝迹,愿世界和平。

   《珍珠港》观后感(二)

  大概人们或多或少都会这样,认为拥有就是得到,以至让这种误会成了我们生活中难以自觉的常态。比如《珍珠港》这部电影,早几年在它作为好莱坞大片的轰动效应过去不久,儿子便把这部影片下载到了家中的电脑里,可是直到今年我都没看它,不是不想看而是觉得应该抽出专门时间来仔细欣赏,就象买了本向往已久的好书一样,到手之后珍藏在书柜里就再也找不到读它的最佳时间。还是因为春节后实在无事可干,才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影片。

  电影以雷夫和丹尼与伊芙琳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而展开,只是不知出于什么动机,一些挑剔的影评者认为这样的设置太老套。既然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就不应该指责这种好莱坞大片的老套数,反而应该承认这正是作为历史片的成功之处,否则谁也不会愿意又花钱又花时间坐在电影院里,枯燥地回顾只有专业人士感兴趣的陈年历史。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珍珠港事件,只有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它,才可以得到较全面和真实的理解。比如在这次震惊世界的偷袭前,日本方面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就忧心忡忡地对幕僚说:我怕这样会唤起在沉睡中的巨人;另外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鉴于当时无论欧洲还是亚洲,世界大战的战场都不在美国本土,要想让美国参战等于是帮别国卖命打仗,这在一个执政须靠选票的民主国家肯定很难如愿,于是便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故意在南太平洋挤压日本,致使日本偷袭美国以激起全民愤慨,从而水到渠成地鼓起美国参战的民意。且不论这种说法真相如何,罗斯福总统想让美国全面参战的愿望,确实是因珍珠港事件而轻易达到了目的。

  还是言归正传,本来只想从和平的角度来看《珍珠港》,但是结果却很失望,它并不是一部反对战争的影片,因为在影片中珍珠港被日本偷袭之后,美国也使用了置生命于不顾的敢死队员去报复日本。这些美国的敢死队员在驾轰炸机袭击日本时,身先士卒的杜利特尔中校说:"自愿者的意志无坚不摧,即使成功也微不足道,但我们就是要打击他们的心脏,我们要让美国人民相信胜利。"于是在明知燃油不够的情形下,雷夫和丹尼等一行飞行员义无反顾地驾机飞向了日本。

  对战争的反思和总结,深刻莫过于曾经身临其中的人们。记得有位日本二战作家在他的书里写道:"……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战争都是恶的体现,善只有在胜者一边,这是一种可怕的战争的论理。正因为了解了这种论理的可怕,残酷,我们必须竭力防止战争的爆发。"再就是元代词人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叹。当然,最让人佩服的还是爱因斯坦的一段话:"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任人支配的英雄主义、冷酷无情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的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遭到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败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战争即便是象政治家所说的那样,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却不能否认争斗双方的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所以最后的输赢唯有极个别政治家们能有好或坏的结果,对于以生命为代价的交战国老百姓来说则是毫无益处可谈。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最终受害的都是生不由己的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各国和德国的人民群众。人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对待战争的态度也是如此,除了能够从中获利的极少数政客之外,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让战争发生。

  所以生存权成了人权的第一要义,高于一切的它不仅是和平主义者的口号,也是当今政治现代化的必然标志。

   《珍珠港》观后感(三)

  最近,又把《珍珠港》翻出来看了几遍,每看一次,都有着不同的感触。

  【感情】

  很多人都说,伊芙琳太薄情,雷夫才战死3个月,就和他最好的兄弟在一起了。其实不竟然,雷夫是丹尼最好的兄弟,雷夫是伊芙琳一生的最爱,可却传来了雷夫牺牲的消失,彼此世界上最亲密的人,离开的自己,丹尼和伊芙琳心中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在丹尼的身上,伊芙琳可以看到更多雷夫的影子,而在伊芙琳的身上,丹尼也可以看到更多雷夫的爱,他们彼此惺惺相惜,熬过了这艰难的日子。慢慢的,丹尼爱上了伊芙琳,面对丹尼温暖的肩膀,伊芙琳也渐渐产生了依恋。好友对她说:"伊芙琳,生活总得继续!",雷夫是她的初恋,是珍藏在她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可就像她朋友说的,生活是得继续,更何况是在这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谁都不知道明天将会面对什么,她害怕再一次的像失去雷夫那样失去丹尼,这个有着雷夫影子的男人,和雷夫同样优秀的男人,于是他们在一起了。这不是他们的错,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朋友妻不客气,在那种特殊的年代,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是异常的脆弱,只有爱,才能温暖他们。他们是真心相爱,他们之间的爱,是成熟的,而伊芙琳和雷夫的爱,是纯真的。

  雷夫坠机了,靠着伊芙琳的爱,他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被法国渔民搭救,成功的返回了祖国,夜幕降临的时候,他来到了伊芙琳办公的窗外,静静的看着伊芙琳,这个他最爱的女人,想与她共渡一生的女人,一个挽救他生命的女人,而伊芙琳,似乎也感觉到了身后散发来的那熟悉的味道,她害怕是梦,她迟迟不敢回头,可她再也忍不住,起身来到了屋外,当她失魂落魄的抬起头,发现她的雷夫,竟然站在她的面前,那一刻,她呆住了,颤抖的抚摩着雷夫的脸,是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雷夫活着,雷夫回来了,依然那样柔情的看着自己。可伊芙琳已经有了丹尼的孩子,雷夫说:我回来了!伊芙琳说:雷夫你死了,我的心也死了!随后看着丹尼百感焦急的跑了过来,雷夫明白了一切,悲痛欲绝的离去。

  随后Japan大偷袭开始了,面对生死考验,他们都没有退却,伊芙琳带着姐妹们,冒着敌机的轰炸,拼命的跑到最需要她们的地方——基地医院,拼命的抢救着伤员。而雷夫和丹尼,这对最好的朋友,又开始了最默契的合作,反击鬼子。赶往机场途中,雷夫依然时时的保护着丹尼,当雷夫对着丹尼说:"我想,我是离不开你这架僚机了!",那一刻,丹尼会心的笑了,他们依然是深爱着的兄弟。他们共同奋战,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自己的最爱。

  丹尼和雷夫要离开了,两个都是伊芙琳深爱的人,临走前,伊芙琳找到了雷夫,她告诉他,他是她一生的最爱,可她有了丹尼的孩子,她以后只能爱丹尼,和丹尼在一起。看着最爱的女人远去的身影,相信雷夫会懂,那一刻,雷夫释怀了,丹尼和伊芙琳,也都是他的最爱。拥别前,丹尼对伊芙琳说:我最害怕的是你爱他甚过于我。看着眼前这个同样爱她的男人,伊芙琳坚定的告诉他她爱他!她会等他回来。在轰炸Japan,迫降中国时,遇上了Japan巡逻兵,丹尼为了救雷夫,替他挡了子弹,当看着丹尼的身体缓缓的倒下,雷夫心中所剩无几的怨恨,在一刻化为乌有,他扑到丹尼身边,紧紧的把他搂在怀了,这是他最好的兄弟,他一直保护的兄弟,这一刻为了他,躺在了血泊中,丹尼吃力的叫着冷,生命在慢慢的消逝,雷夫流着泪告诉他:丹尼,你要做爸爸了,你要做爸爸了!幸福在丹尼的眼中闪烁着,我要当爸爸了!可他知道自己也不行了,吃力的对着雷夫说:no,you’re!

  丹尼终于可以保护雷夫了,丹尼要做爸爸了。

  伊芙琳在机场焦急的等待着,雷夫终于出现在了机舱口,她会心的笑了,因为雷夫活着,雷夫一直保护着丹尼,丹尼也一定活着,她的爱,都回来了。可雷夫并没有笑,而是转身和队友托出了一具棺木,伊芙琳的笑,一刹那的僵住了,丹尼!她的丹尼!孩子的丹尼!抚摩着棺木上丹尼的军装,那熟悉的味道,那曾经的温暖,在这一刻,都变得那么的冰冷,她,再一次的失去了至爱!她的孩子,永远的失去了爸爸!

  最后,她和雷夫在了一起,失去丹尼,让雷夫和伊芙琳都再一次的明白了生命的可贵,丹尼在最后一刻把他的最爱——伊芙琳和他们的孩子托付给了雷夫,雷夫要好好的照顾他们。孩子出生了,孩子很像丹尼,也很爱飞,孩子也叫丹尼。"丹尼,你想飞吗?"雷夫载着小丹尼穿行在云彩间,寻找着他们曾经的一切,相信丹尼此刻也正在天堂看着他们,看着他最好的兄弟——雷夫,看着他最爱的女人——伊芙琳,和他的孩子——小丹尼。

  【战争】

  战争是残酷,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理解不到这其中的厉害程度,可它的确是很残酷。

  水手们恐惧的挣扎在深海里,敌人的鱼雷在身下穿梭,爆炸,敌机在头上呼啸盘旋,机枪肆意的扫射着;战舰下沉着,困在舱里的人难以逃脱,绝望的拍打着船舱,呼救声此起彼伏,可一个个年轻生命,依然被无情的夺走;昔日情同手足的战友,此刻却冰冷的飘在那片熟悉的海面上;紧握着舱里战友的手,却无法施救,战友的手,渐渐失去了力度,最后,滑脱,沉入海底,那一刻,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更痛苦……

  珍珠港被偷袭,USA人将其视为国耻,《珍珠港》在描写这段历史时,居然能这样客观的反映当时的现实,我不得不敬佩USA人的大度。他们塑造了一个强大的敌人——Japan.

  "尊敬的父亲: 我要去执行任务,完成使命。我希望能为全家带来荣誉。若须因之舍身成仁,我将在所不辞,精忠报国!"这是一位Japan飞行员临行前写给他父亲的信,这就是军人,相信每个国家的军人都是如此,为了祖国的利益,奋力的保护着,不惜一切代价。战争不是军人的错,但是战争的残酷性,却是首先由军人来承担,或对或错,他们都坚持以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当Japan战机飞临珍珠港上空的时候,有一群小孩子在下面玩,而Japan战机上的飞行员挥手示意让小孩子们趴倒。那一刻,有点小感动,这与我们所见的某些国产片是不同的。USA为什么会强大,那就是他们会正视历史,会正视敌人,正视一切成败,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强大自己的祖国。而我们,却是一味的仇视Japan,敌视Japan.Japan的经济,在二战后的几十年,迅速复苏并强大起来,成为超级大国,而我们的仇视,又换来了什么?换来的是更多的自我伤害,思想一直停留在仇恨中,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同样是面对给自己祖国耻辱的敌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战争、军人、人民……

  【和平】

  很幸福,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虽然这个世界的某些地方正发生着战争。我应该更加的珍惜生命,我们现在的这一切,都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必须以发展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仇恨,只会带给彼此更大的伤害,从而阻碍了发展,当然,国耻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在心中!

  感谢剧组人员!

  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电影战争子午线观后感



  • 19787502685 :张抗抗的《感悟珍珠港》
    骆店齐1081 :答: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和海空军司令部所在地。1941年12月7日,日本未经宣战,偷袭了珍珠港,美军损失惨重,于第二天对日宣战。《感悟珍珠港》一文在叙述过程中,把现实的珍珠港、历史的珍珠港与作者的感悟相互穿插,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震惊与对历史的沉思中思索战争,祈祷和平。 追问: 能不能再多点 回答: 孩提时的记忆是最...
  • 19787502685 :求两篇500字影评
    骆店齐1081 :答:这是珍珠港的。阿甘是一个出生很不幸的人,通常人们总是认为这种人不能成功, 在做任何事情过程中。 但是,相反,这个不幸的人已经取得许多难以置信的成功,他是一个足球明星,一名战争英雄和一个百万富翁!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
  • 19787502685 :虎!虎!虎!观后感
    骆店齐1081 :答:《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1970年的经典珍珠港战争片《虎虎虎》(Tora! Tora! Tora!)是由知名导演深作欣二与李察佛莱雪(Richard Fleischer)联合执导,内容揉和了日美双方的观点,...
  • 19787502685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骆店齐1081 :答:以下我为大家介绍有关血战钢锯岭观后感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 昨日,据同学的推荐,我看了一部电影。片名《血战钢锯岭》。 当本片结尾我眼泪涕下,很是感动。这部电影引发了我的深思,带给我极大的感触。 本片为二战为背景,日本夜袭珍珠港后,给予了美国海军很大一定程度的威胁。事后,美国对日...
  • 19787502685 :电影东风雨的观后感
    骆店齐1081 :答: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40年代初,珍珠港战争爆发前的上海。中共在日本高层的间谍(尾崎秀实)得到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的情报,日本的行动预报是“东风,有雨”(东风雨片名的由来)。该情报通过日籍中共党员(中西正弘)交给了中共(安明),当时是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将情报通过军统发给重庆,由与美国关系密切...
  • 19787502685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骆店齐1081 :答:而轴心国凭借他们的狼子野心,一度将法西斯的旗帜插满了各地,一度将侵略军的战火烧遍了全球;然而,野心正在把轴心国渐渐推向不归路:德国人的野心驱使他们进攻苏联,而莫斯科的失利扭转了整个战局;日本人的野心使他们盯上了太平洋,而偷袭珍珠港招来了他们最大的劲敌;意大利人更是被野心硬生生地推向了战场,而他们在各...
  • 19787502685 :头号玩家观后感范文
    骆店齐1081 :答:头号玩家观后感范文相关 文章 : 1. 《头号玩家》观后感范文 2. 电影《头号玩家》观后感5篇 3. 电影《珍珠港》观后感范文5篇 4.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5篇 5. 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第四期观后感范文3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
  • 19787502685 :四年级横空出世观后感三百字
    骆店齐1081 :答: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一部电影---《横空出世》,妈妈说这部片子是讲述的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的科学家研究核武器的事情,一开始我有点看不明白,妈妈在一旁边给我讲解,慢慢的我也看出点门道了。片子当中说了珍珠港事件和日本广岛事件,妈妈还告诉我核武器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后果,很可怕,很多人都变成了...
  • 19787502685 :《沉静如海》观后感
    骆店齐1081 :答:二战似乎是影片取之不尽的资源,从《巴顿将军》到《珍珠港》,从《美丽人生》到《广岛之恋》,战争是不折不扣的主角,弥漫的烟火,肆掠的轰炸,颓败的废墟,伴着无数的死伤,凄惨的哀嚎,坚定的仇恨……《沉静如海》这部影片包括了战争所有的元素,德军占领法国,杀掠、轰炸机、炮声,使得整部影片都...
  • 19787502685 :二战观后感100字,谢谢啦~
    骆店齐1081 :答:国珍珠港导致美国宣战更使得同盟国加入了一个强大的盟友。最终美国在日本投 下的原子弹宣告着二战即将结束。战后苏联与美国相继崛起,但战胜国英国呢?或许在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 案,英国为这两次战争付出了太多太多。战争机器滚滚向前,纵使英国打赢了两 次世界大战,但前进的代价却是英国消耗数百年的积蓄...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