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构造油气藏是什么?

   更新日期:2024.06.10

储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储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而形成的圈闭称地层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形成地层油气藏。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圈闭空间中的油气聚集称之为岩性油气藏。如果造成这种变化是在沉积作用或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多数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就称原生的;如果是由于后期构造运动引起的变化,称为次生的地层岩性油气藏。
原生地层岩性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在水陆交替地带,盆地发育阶段的水进时期,水盆不断扩大,沉积层自下而上逐层向盆地边缘斜坡带超覆,沿着沉积坳陷边缘部分的侵蚀面沉积了分选好、储集性质也好的孔隙性砂岩。随着水盆继续扩大,水体加深,在砂层之上沉积了不渗透泥岩,泥岩分布范围往往大于下伏砂岩,不仅覆盖了砂岩层,而且覆盖了盆地边缘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以下由于有致密的火成岩、变质岩或泥岩,从而形成了顶、底遮挡层。地层超覆线与构造等高线交切,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见下图。
生物礁型油气藏
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形成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如1976年发现的建南气田长兴组生物礁气藏,是我国第一个生物礁气藏,见下图。该油藏位于建南背斜的东端,面积约15km2,产气层为上二叠统长兴组中段。礁核最大厚度为156m,较周围同期沉积厚60多米,储集空间以成岩期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晶间孔洞为主。礁体的上下和四周均属于开阔浅海相的泥晶生屑灰岩,具生气能力。由于白云岩化孔洞形成时期早,故生成的油气可直接进入其中。
岩性侧变式油气藏
高孔渗性的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尖灭或渗透性变差而形成圈闭条件,其中聚集了油气就称为岩性侧变式油气藏。在陆相湖盆中各种类型的砂岩体前缘带与大型隆起或局部构造圈闭相配合,使砂岩上倾方向尖灭线与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相交,形成上倾尖灭圈闭。这种类型油气藏的分布和规模大小决定于砂岩体的不同部位与不同级别的构造相互配置关系。一般在盆地边缘带、古隆起的翼部和古构造斜坡等部位分布。

这种类型圈闭直接与生油岩体交替,有利于原生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其分布和规模取决于砂岩体的不同部位,与不同级别构造相互配置。由多个韵律层组成的复合砂岩体与凹陷斜坡带或大型隆起带相结合,使多个砂层组上倾尖灭线与构造等深线相切,形成大中型砂岩岩性侧变式油气藏,其具有含油面积大、含油层组多、油气富集程度高等特点,如双河油田,见下图。若砂岩体的单一砂层组上倾尖灭线与大型隆起或局部构造的围斜部位相配合,则形成小型岩性侧变式油气藏,其具有含油面积小、油气富集程度低等特点,如中岔油田。
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由于沉积作用,形成一些被包围在不渗透性地层之中的透镜状或不规则状高孔渗性储集砂体和碳酸盐岩沉积体,组成圈闭条件而形成的油气聚集称为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在沉积速率较高时,湖盆中部较深水湖相泥岩中会断续地分布有类浊积岩砂体群,这些砂体都包围在巨厚的烃源岩中,呈封闭状态,成为油气聚集和富集的单元,形成透镜状岩性油气藏。透镜状岩性油气藏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它可以是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也可以是低渗透层中的高渗透带。
该类油气藏已在20多个凹陷中被发现,其埋深在2500~2700m以上,其中以东营凹陷六户地区沙三段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就较为典型,见下图。它们的形成条件是:在第三系断陷中当巨厚泥质岩埋深达2500-2700m时,在上覆泥岩负荷压实、粘土矿物脱水、烃类生成和流体热膨胀效应等因素作用下,在此深度以下,开始形成泥岩欠压实琏、油气生成排液带和储集岩次生孔隙发育带。在泥质生油岩中生成的烃类,随着高压液流一起进入透镜状砂体中。进入的烃类流体带有超高压特性,并支撑砂体的岩石结构,减缓了上覆地层负荷压实作用,使砂体具有较高孔隙度的特性,并形成泥岩欠压实带高压岩性油藏。
这类油藏的共同特征是:①均位于深水湖相暗色泥岩中,数量众多,成群成带分布;②单个油藏规模较小,油层厚度薄,单位面积储量较低;③原油性质较好,压力系数高;④油水系统仍受现今构造的控制;⑤储油物性相对较好。
次生地层岩性油气藏
地层剥蚀油气藏
地壳运动使地层抬升,遭受风化剥蚀,在坚硬致密岩石处形成凸起,抗风化弱的岩层处形成凹地,后来再次沉降被新的不渗透沉积物覆盖,就形成潜伏剥蚀构造,见下图。这种由于构造抬升所形成的侵蚀不整合面对下伏储层封堵所形成的圈闭称地层剥蚀圈闭。当这些位于不整合面之下的剥蚀突起或剥蚀构造中聚集了油气就形成地层剥蚀油气藏。
古潜山油气藏
指盆地基底或下部构造层的岩石因褶皱、断裂活动或风化剥蚀所形成的褶皱山块断山或风化残丘所形成的油气藏,常与披覆构造共生(又称地层不整合基岩油气藏)。
陆相湖盆大多是在区域性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并与下伏古老地层呈侵蚀不整合接触,湖相地层作为油源层和盖层,直接超覆不整合在古老风化溶蚀基岩块断体或古地貌之上,渤海湾盆地这类油藏比较发育,见下图,并具有特殊的成油规律:①断块活动控制前第三纪基岩块断体的形成,古近系水进超覆式沉积有利于区域性盖层的形成,有这两个因素配合下形成地层超覆来整合基岩圈闭;②油源来自古近系生油岩系,前第三纪不整合面和断层面是沟通新生古储成油组合的通道,也是决定古潜山含油气性的主要因素;③古近纪以前的古岩溶作用和断裂活动的强度以及储集岩体的岩石类型,决定了储集岩体孔、洞、缝的发育程度,也决定了古潜山油气藏的富集程度,即溶蚀孔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连通程度好,油气富集程度高,其次为裂缝型碳酸盐岩储集岩体,储集性能较好;碎屑岩和火山岩储集岩体,储集性能差,油气分布不均匀,富集程度低。
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或溶孔(洞)的油气藏称裂缝性油气藏。在各种致密、性脆的岩层中,原来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不具备储集油气条件,由于构造作用和
其他后期改造,在局部地区产生裂隙和溶洞,具备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条件,再与其他因素相配合就可形成裂缝性圈闭。
裂缝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构造裂缝一般起主导作用。其储集岩石类型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他沉积岩,其中碳酸盐岩中的裂缝性油气藏分布较为广泛,以构造变动较强烈的山前带或其他褶皱背斜带最为重要。我国川东气区中,嘉陵江组和阳新统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气(油)藏,基本上属于裂缝性油气藏。在伊朗波斯湾盆地扎格罗斯山前带中发现近20多个裂缝性油气藏,伊朗的加奇萨兰油田就是典型的裂缝性油藏,见下图。它位于扎格罗斯山前带的第二构造带上,褶皱强度中等到较强,有三套产油层:阿里斯灰岩(中渐新统)、萨尔维克灰岩(中白垩统)、卡米灰岩(上侏罗统),裂缝把它们沟通,形成具有统一压力系统的巨厚块状储集体,油气柱高达2100m,阿斯马里灰岩之上为巨厚的上法尔斯膏盐层所封闭。
碳酸盐岩缝性油气藏的基本特征为:①储层的原始孔隙度高低不一,渗透率均极低,但裂缝发育带的渗透率极高;②裂缝发育不均一,裂缝发育的分布情况与区域构造背景、褶皱强度、储层岩性、层序组合和层厚等因素有关;③产量高,但不均一,非裂缝发育带与裂缝发育带差别极大;④油气柱高度大,裂缝可使垂向不同层位的油气相连通,形成较高油气柱。
水动力油气藏
一般发育于沉积或构造的斜坡部位,这种类型在静水条件下不闭合,不能形成圈闭,但存在向储层下倾方向的流水作用时,油(气)水界面发生顺水流方向倾斜或弯曲,形成闭合的低势区。
对于单斜型岩层来说,沿倾斜方向的渗透性常有变化。水沿储层向下倾方向流动时,通过渗透性不同的地段,流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等势面的倾斜度发生改变。在渗透性差的地段,水流加快,等势面倾斜度变陡;而渗透性好的地段流速慢。这样在渗透性较低,等势面变陡的地段,可以在储层顶部造成闭合的油气低势区, 德克萨斯州西部德拉瓦尔盆地的韦特油田就是典型的水动力油气藏,见下图,该油田的储层为德拉瓦尔山系,为一向东平缓倾斜的构造鼻,倾斜度为19m/km,在油田范围内为构造阶地,倾斜度减少到10m/km,向东又增加。储层上倾方向并无断层,向北和西南方向没有岩性尖灭或变为非渗透性岩层的迹象,主要是向东下倾方向的流水作用造成流体圈闭,油气被圈闭于其中,油气藏中油水界面的倾斜与水流方向一致。
本文转载于:搜狗科学,baike.sogou.com/kexue/d34387771854443011.htm,本内容使用CC-BY-SA 3.0授权,用户转载请注明出处


  • 15511044003 :地层岩性油气藏概念
    寿沾郝3196 :答:国内外非构造油气藏分类,种类繁多名称不一,尚无统一的分类原则和标准。在文献中常可见到各种非构造油气藏名称,在这里作一简要的叙述。(一)前人关于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概念 1.按成因分类 (1)把地层岩性油气藏统称为地层油气藏:1936年莱复生提出“地层圈闭”的定义是由于储集岩岩性变化或沉积间断...
  • 15511044003 :非构造圈闭是雅克拉断凸寻找油气藏的新领域
    寿沾郝3196 :答:综合分析认为,雅克拉断凸非构造圈闭中,地层超覆不整合、潜山圈闭优于其他圈闭,迄今为止,塔北发现的几个潜山型油气藏,主要为震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说明以震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为潜山的圈闭具有广阔的油气前景,该类圈闭只要具有好的储集条件和封盖条件就十分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从现有的资料分析红旗-坝南潜...
  • 15511044003 :地层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寿沾郝3196 :答:地层油气藏是指由构造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剥蚀、超覆沉积等作用下,储集体沿不整合面或侵蚀面上下,被非渗透层所围限或遮挡,形成的油气藏。按照油藏所处的位置、产状、基岩卷入状况、遮挡条件的不同,进一步将地层油气藏分为三个亚类,即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和古潜山油气藏(本书对于古潜山油气藏不...
  • 15511044003 :连续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藏
    寿沾郝3196 :答:简单地说,常规油气藏是指水的浮力作用促使油气在非连续的构造或地层圈闭中的聚集。比较而言,连续油气藏没有严格的定义,具较大的空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差不多独立于水柱而存在(Schmoker,1995)。常规油气藏在水中呈漂浮状、气泡状;而连续油气藏不具此特征。由于地质条件存在差异,连续油气藏形成了一...
  • 15511044003 :多姿多彩的油气“库”之四——隐蔽油气藏是怎么回事?
    寿沾郝3196 :答:隐蔽油气藏是泛指在油气勘探中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它不是专指石油地质界所说的非背斜或非构造油气藏,而是指那些不管什么原因形成的所有的复杂而又难以识别和发现的油气藏。各种构造被众多断层切割而形成的复杂断块,因不同的沉积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砂岩体以及由于地层超覆、不整合等地质因素形成的...
  • 15511044003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地质异同
    寿沾郝3196 :答:非常规气包括深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浅层生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典型非常规油气,也包括火山岩、缝洞型碳酸盐岩和变质岩等非常规储层中的油气。连续型油气藏具备两个相同的关键地质特征:一是无明显圈闭界限,大规模储集体连续普遍含油气;二是浮力不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动力,无统一油气水...
  • 15511044003 :油气藏概念和类型是什么?
    寿沾郝3196 :答:油气藏是指在单一圈闭中具有相同压力系统的油气的基本聚集。圈闭中只聚集了油,称为油藏;只聚集了天然气,称为气藏;同时聚集了油和游离气则称为油气藏。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因工业性的需要和技术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当国家急需油气的时候,不具工业价值的油气藏也要开采,...
  • 15511044003 :非常规油气地质地位和意义
    寿沾郝3196 :答:二、非常规油气战略地位 非常规油气藏是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据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和美国能源部的统计,目前全球非常规石油资源规模合计为4495×108t,其中,页岩油2770×108t,天然沥青1067×108t,重油658×108t,非常规石油资源与常规石油资源基本相当;全球非常规石油产量快速上升,2008年较2001年增长近一倍,已经超过6000...
  • 15511044003 :油气藏名词解释
    寿沾郝3196 :答:油气藏名词解释:油气藏是聚集一定数量油气的圈闭。一、详情解说 若圈闭内只有油聚集,称为纯油藏(或油藏),只有天然气聚集,称纯气藏。当油气聚集的数量足以供工业开采时,则称工业性油气藏,反之为非工业性油气藏。油气藏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内,油气在其中具有...
  • 15511044003 :油气藏类型及划分
    寿沾郝3196 :答:图8-1 车排子凸起带钻井揭示的油气分布特征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众多的油气藏或含油构造,主要分布在侏罗系、白垩系吐谷鲁群以及新近系的沙湾组,存在轻质油与稠油,个别井区有 气显示(图8-1,表8-1)。稠油主要分布在车排子凸起带的北部,如排1井、排6、排7、排203、排22...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