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观《大秦帝国之裂变》有感

   更新日期:2024.06.01
     看了大秦,感慨万千!不吐不快,遂作观后感一篇,谨代表个人直抒胸臆之浅见。从此迷恋上饰演商君的王志飞大哥。

     窗外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不知怎的,今晚我就是睡不着,脑海里全是大秦帝国片段,深深震撼我的场景像过电影一样反复在脑海中出现,细细思来,竟然一时分不清到底是什么让我魂牵梦萦,是是两千多年前那个多姿多彩学术开明的时代?是千年不遇的明君强臣相遇相知?是剧中人物敢爱敢恨、无怨无悔、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还是居中的演员的高超的演技?.....总之一切都让我叹为观止,热血沸腾!

       诚如网友邦之杰兮所言,两千多年前的时代也就是卫鞅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虽战乱连年,华夏大地上却依然生机勃勃,更无丝毫颓气,文人士子、忠臣良将、剑士游侠,皆有施展之地,得到最真诚的尊重和敬仰。

       没有一个时代能比战国时代的统治者更迫切地渴求人才,各学派士子周游列国,以干王庭,双方旦和,便可骤得高位,以整个国家为巨笔,淋漓挥洒青春和热血,如韩国用申不害为丞相进行变法(结果以失败告终暂且不论),如秦孝公用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对学派士子,掌权者考较后用之便举国托付之...

       那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学术开明,百家极盛,生命里涌动着激情的热血,令人身不能至却心向往之!卫鞅之所以变法有成,时代之力,不能不言! 卫鞅周游魏国、齐国、韩国,皆非所宜,恰值此时,得秦孝公求贤令,鞅大为震撼孝公这卷五百年雄文,遂辗转入秦。

       此后的二十年,明君强臣相遇相知,生死托付,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非秦公不能用商鞅,非商鞅不能富秦国,两人皆非常人也。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每念及这句誓言,都不由得潸然泪下,一语成谶,鞅果然粉身碎骨,以报秦公,以护秦法。在变法的二十年里,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他殚精竭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秦国的国富民强,大仁不仁,克制己情,秉公执法,对君上竭忠,对庶民有情,对朋友有义,决不顾念自己。

       终于,秦法有成,秦公逝去,而鞅已是四面楚歌,死期将至,秦公逝去,鞅再没有了保护他支持他的君上、青山、兄弟,他只能以自己的生命一搏,直面老世族,护卫秦法,没有了孝公,秦国已无人能知他如斯用他如斯了,两个时代巨子,终于在一年之内先后而去!秦国之于商君,可谓利用的得彻底,完美,商君之死,死得其所却也死得悲凉!

      看到这一阶段,心一直在隐隐作痛,既心疼一个逝去的商君,也痛心一个牺牲了一切把自己奉献给秦国的伟大生命被处极刑不能善终,鞅之功业,不言自明,即使于今天,也令人警醒!但鞅之生命,这孤独于两千多年前的高贵灵魂,又有几人能解?!最震撼之处就是他以一个人的决心和魄力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这部电视剧前前后后,我看了七八遍,看到精彩之处我反复点快退键,细细琢磨估计有十多遍之多,让我魂牵梦萦久久不能忘怀的场景细数如下: 

        场景一、最后一集商君落难印象最深刻,樗里疾率众人来活祭,祭语里面“商君蒙冤,天地混沌,人身共愤,山河同悲”每次看到我仿佛都穿越回去那个现场,心中无限悲伤...

        而商君当时仰着头闭着眼微笑的镜头仿佛一切商君都当之无愧死得其所,仿佛已无牵挂,又仿佛若有所思,含笑闭目这种坦然这种气度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还有上刑台时在台阶上披风被荆棘草木勾住似乎草木也在挽留商君走慢一点儿,我每看一遍都恨不得多勾住商君衣服一会儿希望有转机出现,相比较草木尚且有情秦人老世族竟如此无情,让我心塞,痛彻心扉! 

        为什么商君必须死呢?好好辅佐新君不死不行吗?我一直很纠结。其实细细想来这是必然的结局,

         1、秦孝公作为变法的坚强后盾,在位二十年,鞅充分施展,新法终得推行,深入人心,然而也给商鞅埋下了危险的根源,孝公保得了其生前,保不了其身后,所以商鞅迅速被反扑回来的世族势力所吞没。

        2、统治者去除权臣独掌权的需要,未定国内情势的需要,铲除复辟势力的需要,维护新法的需要,但终归一点,统治者和新法受害者在一定的互相妥协之后达成了共识:不杀商鞅,秦国难以为继,鞅在,君不能独掌乾坤,世族就不能支持新君,百姓不能认识新君,只知商君,不知国君,何等“弥天大罪”?斯人无罪,怀璧其罪也。然而商君在世人的心里,虽死犹生!

         场景二、嬴驷与商君的两个场景。

        1、商君和嬴驷第一次见面。

       自秦孝公嬴渠梁启用卫鞅以来,平日里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商君听到太子驾到竟然有点儿手足无措,交代了一席一案然后亲自出门迎接的慌乱被王志飞演的出神入化,我第一次看到时我心里就一咯噔“完了,对待嬴驷如此紧张,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公万一去世商君该怎么办呢”?没有了与秦公相互扶持肝胆相照的默契与合作的亲密无间,商君的前途堪忧,从那一刻起我就特别的担忧商君的将来一直到嬴驷再次在大牢里问政,然后才心放宽一些。这戏被演得太虐心了!不得不服心都被剧情牵着走! 

      2、商君监狱问政,看到商君手戴镣铐,满头白发披散,与赢驷对话中有一句对着窗外喊“先君可以无忧了”那时我眼泪夺眶而出,士为知己者死,商君对嬴渠梁的忠跃然纸上!再次对嬴驷为君可以护法护国放心了的轻松自在被王志飞演出来了!赢驷一句“事已至此,势成骑虎”,商君回答“些许恩怨,何足挂齿”,这可不是些许恩怨,是要商君的命啊!商君真的这么不以为然真的可以这么不在乎吗?让秦人何堪啊?“秦公来探我,万事了了”这以豪放的轻松喜悦来衬托当时处境的悲凉让人心里更加无限悲凉!

          场景三、大牢里,景监和车英小令狐带莹玉公主来见商君最后一面,商君把莹玉的脚塞进胸口的衣服里,给妻子莹玉暖脚的镜头让我觉得大丈夫尚有如此细腻的柔情,觉得执法无情的商君竟这样有情!商君的形象一下子就升华了!这么铁面执法的司马迁笔下的“天资刻薄”的卫鞅竟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人间温度的普通人!他穷尽一生封藏了自己的温情,他的人格魅力来自于让观众在感动的时候痛惜,在悲恸的时候振奋。

          场景四、太子乱法杀死白里里正及族人导致民变,面对汹汹民变而且秦公不在栎阳的情况下,左庶长卫鞅刑治了公子虔,之后卫鞅变法之心稍有不坚,曾问景监秦国变法还能不能进行下去,看得出商鞅面对如此朝局的变动面对变法之难变法之险意志稍有松动有点泄气有点沮丧,他一边派车英去接应君上,一边发愁着君上回来该怎么见面?后来,秦公嬴渠梁自墨家下山回栎阳,按族法处置了太子赢驷之后一直没有去见卫鞅,我很替卫鞅捏了一把汗,终于秦公在看望太后之后来左庶长府看卫鞅了,我一直在盘桓他们君臣的这次见面该如何见?

         见了面,秦公的脸阴沉沉的,进来半天也没开口说话,卫鞅见到秦公先是一愣然后迟疑了片刻走上前便对着秦公大礼双膝跪下了,这是在嬴鞅见面的场景里很少见到的,几次卫鞅要开口说公子虔的事情都被秦公找话堵住了话题,我当时真的很揪心,难道这对君臣就此要心生芥蒂了吗,后来谈法令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平时见面的气氛中,我才替卫鞅松了一口气,秦公终究是有大局的人,并未因卫鞅刑治了哥哥公子虔改变了朝局而责怪卫鞅,反倒为了保证变法的继续而撮合了卫鞅与莹玉公主的婚事,在我看来,坏事变成了好事!而这个场景被王志飞演刻画的入木三分,仿佛回到了真正的两千多年前的这一幕,看的人感同身受他这本能的反应。无论商君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和决定,秦孝公都是不计后果的支持他实在难得! 

         场景五、嬴鞅遇合。第三次接见卫鞅是在船上。

        大致面谈情形如下:

      秦孝公道:“先生两次言三道,虽不合秦国,然先生之博学多识,我已感同身受。嬴渠梁意欲请先生任招贤馆掌事,职同下大夫,不知先生肯屈就否?” 

     卫鞅仿佛没有听见秦孝公的话,他望着清冷的河面,缓缓说道:“渭水滔滔,河面宽阔,在秦境内无有险阻,乃天赐佳水也。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关中川道,土地平坦,沃野千里,天下所无,何以在秦数百年,却荒芜薄收,民陷饥困?”

      秦孝公则不动声色的沉默着,他想听听卫鞅还能说出什么来。

      卫鞅也似乎并没有注意秦孝公和景监的沉默,他继续面河问道:“秦地民众朴实厚重,又化进戎狄部族尽百万,尚武之风深植朝野。秦国却何以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精锐之师?” 

     秦孝公目光锐利地盯住卫鞅,

   卫鞅正视着秦孝公道:“方今天下列国争雄,国力消长为兴亡根本。何谓国力?

  其一,人口众多,民家富庶,田业兴旺。其二,国库充盈,财货粮食经得起连年大战与天灾饥荒之消耗。其三,民众与国府同心,举国凝聚如臂使指。其四,法令稳定,国内无动荡人祸。其五,甲兵强盛,铁骑精良。有此五者,方堪称强国。而目下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田业凋敝;国库空虚,无积年之粮;民治松散,国府控缰乏力;内政法令,因循旧制;举国之兵,不到十万,尚是残破老旧之师。如此秦国,隐患无穷,但有大战,便是灭顶之灾。君上以为然否?” 

     秦孝公微微一笑,“如此一无是处,却如何改变?王道?无为?仁政?” 

    卫鞅神色肃然,“治国之道,强国为本。王道、仁政、无为,尽皆虚幻之说,与强国之道冰炭不能同器。君上洞察深彻,不为所动,鞅引以为慰。”“然则如何强国?嬴渠梁却没有成算。”“强国亦有各种强法。魏国、齐国、楚国,君上以为哪一国可堪楷模?” 

     秦孝公听此一问,精神陡然一振,目光炯炯道:“先生此言,大有深奥。嬴渠梁平日只为强国忧心如焚,心念尚不及此,敢请先生指教。”

     “魏国范式,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明君吏治之强,楚国范式山河广袤之强,然则上述三强,皆非根本强国,不足效法。” “前三种强国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魏国在财货之强,齐国是这一代齐王强盛,楚国则土地广袤之强。此中根源何在?

     其一,变法不深彻。齐国韩国则更是粗浅的整军治吏之变法,没有深彻的再造翻新。楚国之变法,因吴起惨死而中途夭折,

    其二,法令不稳定,没有留下一个国家应当长期信守的铁律。前代变法,后代复辟,根基不稳,必然是兴也忽焉,亡也忽焉。有此两大缺憾,岂能强大于永远?又岂能成大业于千秋?惟其如此,三强国不足以效法,秦国要强大,就要从根本上强盛!” 秦孝公被这一番江河直下的理论强烈震撼!陡然觉得往昔那笼罩心田的沉沉阴霾,竟是顷刻消散,身心枷锁顿时开脱,心明眼亮,坚实舒坦。

     他站起身向卫鞅深深一躬,“先生一番理论,当真是高屋建瓴,勘透天下,使嬴渠梁拨云见日,忧心顿去。敢问先生,根本强大,将欲如何?”... 

    秦孝公叹息道:“君无良相,孤掌难鸣。常盼管仲复生,不期而遇。”“茫茫中国,代有良才,强国何需借代而兴?”卫鞅慷慨傲岸。 .... 秦孝公双手接过卫鞅的《强秦九论》,未及翻阅便高声命令,“车英,掉船回栎阳,改日西巡。”转身对卫鞅拱手道:“请先生随我回宫,嬴渠梁与先生一抒胸中块垒,做竞夜长谈如何?”...“君上呕心沥血,卫鞅自当披肝沥胆。”

     从昨日午后开始,他胸中积累的学问见识便汹涌澎湃地迸发出来,一夜之间,竟是没有丝毫停滞的呼啸奔泻。他流淌着自己,燃烧着自己。而作为国君的秦孝公,则像空谷沧海,接纳着他无尽的奔流而没有丝毫的满足。闪念之间,卫鞅从这个仅仅比自己大一岁的国君身上,看到了一种远远超越于年龄和阅历之上的成熟与博大。他仿佛生来就是做国君的,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慧眼辨才,沉静深远。对于寻常人等而言,拥有其中任何一种品质都是极为难得的了。而他,却如此出色地溶这些过人品质于一身,真正是令人叹服。与这个年轻的国君在一起,就像与山岳为伍,令人胆气顿生。... 

       这段(16集末、17集初)嬴鞅遇合的场景我看了很多遍,就像《三国演义》中第27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样,值得看,值得品,值得思考,也是全剧的经典中的经典! 

      场景六、 就是非常有趣滑稽的嬴鞅遇合前的场景。

      1、在公叔痤的陵园,卫鞅与白雪公子女装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初见”画工小弟”华丽变身“画工小妹”,惊诧的卫鞅一时间手忙脚乱,从梯子上直接摔下来,狼狈不堪,这个有点笨手笨脚的卫鞅非常的滑稽有趣。

       2、白雪与卫鞅在韩国新郑相见的时候,从饭店看见白公子便追出来一路跑着一不留神撞倒了路边的草棚,结果满身稻草的失态让人啼笑皆非,感动于有情人在异国再次相聚 ,有趣于卫鞅满身稻草的滑稽样子。没有漂泊过的游子又怎么能理解他乡遇故知的心情!不是至情至性之人又怎么能够如此的心无旁骛!还有什么样的情形更能如此生动又贴切地表达出他乡遇故知的狂喜和急切? 

       3、卫鞅应秦公招贤令入秦地踏勘三个月,期间,到了山河村的场面,夜里,13岁的河丫钻进卫鞅的被窝吓了卫鞅一跳,这种好笑的民俗风情与全村集合在场子里用酸果子酒款待卫鞅,与山河村村民那悠扬悲凉的歌声“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场景让人疼到骨头里,秦人贫困潦倒如此竟然有如此有礼的待客之道。 商君对待河丫像对小妹妹一样,让人充满了温暖!这场经历也让卫鞅亲身感受了秦国的民风民俗,也为后来他制定法令来改变秦人的民风民俗埋下了铺垫。

       场景七、得知孝公生病,商君再一次别妻离子,匆匆从崤山星夜赶回咸阳,见过病重的秦公,到上大夫府安排完国事,回到家中见到莹玉公主,正好公主被报喜说有喜了,悲喜交集,头脑一片混乱空白,恍惚之中想要坐下,却坐了个空...商君说“有点迷糊”,

      试想,那一刻的卫鞅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千头万绪,国事、家事,心中怎一个“乱”字了得,在亲人的眼中,商君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可他终究是个人,有人的情感和脆弱,商君也会有被猝不及防的命运击蒙的时刻,王志飞把这种复杂的情绪和感情,通过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得不佩服他对角色理解得深入和高超的表现力!从这场景起,后面的状况急转直下;从扁鹊嘴里得知秦孝公还有半年时光的时候, 商君骑马飞速赶到上大夫景监府中,刚下马就在景监府台阶前失足跌倒...

        我感觉一下子就大事不好了,原来秦国真正的十字路口来到了,一干变法大臣都慌了神,那种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八面补漏、疲于应付的无力感演得出神入化跃然纸上,“两木互撑便是绝顶!”一旦一人倒下另一人随即也得倒下,让观众们情何以堪啊!

       细想来,面对如此噩耗,于公,国难临头,变法大业面临巨大危机;于私,青山将逝,松柏何存?作为秦国变法的核心,这时候的卫鞅必须强打精神、力挽狂澜,然而他毕竟是一个人,慌乱、无助、失态,正是一个人遇到突变时最本能的反应。一个细节包含了太多的内涵!商君不是永远坚如磐石的神,商君也会有惊惶和无助的时刻,正因为如此,商君才是一个有温度、有血肉、层面丰富、令人敬之爱之、充满了人性光辉的商君。

        场景八、秦孝公最后一次登函谷关,吐血身亡的场景。“奈何天不假年...”,看到孝公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一幕我的心开始滴血了,悲哉!壮哉 !假若孝公能多活二十年,也许和商鞅大举扩军东出函谷关会为秦国开辟一片新天地出来,也许秦朝就不会二世而亡,中国的历史也将改变,而在孝公奄奄一息之前拉着商君和太子的手放在一起,希望商君和嬴驷也能好好合作下去,并交代“若嬴驷不能扶,你便自立为君”,如此厚待卫鞅,再加上秦公下决心除掉公子虔并留给公主、子岸、樗里疾 、玄奇的一道道的密诏,诠释了“终身不负卫鞅的誓言”,看得我热血沸腾,歇斯底里!“士为知己者死”也难怪卫鞅最后自请囹圄。

         这让我联想到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刘备临死也是这么给刘备说的,如果阿斗不能扶也让诸葛亮自己当皇帝,但是知遇之恩岂能忘,一代蜀相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呜呼哀哉!

       将来有机会的话我也很想登一登函谷关,就像看完三国演义想去川中一游的想法一样,对这些先贤的故地充满了神往! 

          场景九、卫鞅大婚。

         大婚典礼卫鞅没有一丝一毫的开心,洞房花烛夜卫鞅也以紧急公务为借口冷落公主,当时看到这里我觉得卫鞅怎么这么无情啊,这样多伤公主的心啊,第一晚就不回去,后来公主抱着米酒坛子来找卫鞅还喝了卫鞅剩在碗里的那一口米酒,我看到卫鞅的神情猛然放光,以为卫鞅会被感动呢,结果公主还是识趣地自己回去了,这要放在现在估计没有哪个女人能受得了卫鞅这般冷落吧,何况还是公主。

        第二天卫鞅回家公主一把搂住了他,看卫鞅和公主在下大盘灭国棋的时候一提到洞香春卫鞅的表情又不对了,我想公主怎么这么笨啊,偏要提起卫鞅和白雪的过去,这是卫鞅心中不能碰触的痛啊!后来我才想明白那时候公主还不知晓卫鞅和白雪的爱情故事呢,从头到尾从剧中看我都觉得卫鞅对公主不够好,公主是那么爱卫鞅那么敬卫鞅,看得我心里一直都是不落忍,我一直没想明白的是:商君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上公主?到底更喜欢白雪还是荧玉?

        我宫斗戏看多了开始浮想联翩,或者是两个女人如同娥皇女英一样,地位不分伯仲,卫鞅偏爱哪一个我都为另一个难过,也想着卫鞅如果真的把白雪接到咸阳一起过,会不会时间久了两个女人也会如同宫斗戏一样为了卫鞅勾心斗角啊,还是卫鞅高明,一个在外一个在内,这样既不会厚此薄彼还能不影响自己变法,也许这是商君最理智的安排吧,看似无情却有情!这段戏看似卫鞅不够男人,不够有情,其实正是因为他的有情,他深爱着白雪,却不得不为了变法大志舍妻弃子,尽公不顾私的楷模,现在谁又能做到呢?唉,两难全啊!为“公爱”舍“私爱”。 

        场景十、渭水大刑一杀惊人。秦人私斗卫鞅决意依法处置,和孝公的那场辩论十分出彩! 秦君: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君: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君: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君: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卫鞅:“国治,断民王;断官强;断君亡…… ” 卫鞅:“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大道之行,根在民心,世族非议,不足道哉!” 卫鞅:“法贵正义,法贵公平;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唯此,法治可立。

         这些都是经典谈话,我都快会背了,商鞅太厉害了!把顶头上司秦孝公都辩论输了!坚持执法如山!他就是要让法在民众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行刑后回到栎阳,再见到秦孝公,孝公泪流满面说“我终于知道法为何物了”,这就是卫鞅的变法!

         还记得场景中卫鞅从渭水大刑归来,在见到秦公的那一刻,颓然倒下,滚落山坡,试想,一介布衣,也许连鸡都未必杀过,为了一个法治的信念,必须冷面冷心,执法如山,但他的心是冷的吗?当然不是,刑杀七百人,血流成河,早就突破了一个终日与书简为伴的士子的心理底线!秦公一句“你我更是兄弟”让卫鞅的眼泪终于决堤。

         这是戏里卫鞅的唯一一次痛哭,这一场痛哭,是巨大压力蓄积下的决堤,是生死相扶的知己间的感动!也感动了万千观众!赚足了无数观众的眼泪!

         场景十一、卫鞅大婚前,白雪毅然决然离开栎阳之前的二人告别场景!白雪离去后,躺在渭水便那个孤独无力的身影,有谁知道冷硬如冰、执法如山的权臣也会有如此脆弱无助的时刻?本来我觉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嘛,卫鞅怕无法面对秦公直接带上白雪远走高飞就行了,不过白雪那番话我承认说到卫鞅心坎里也说服了我,大义不计小情。

         的确,卫鞅是天下人的财富!不属于白雪一个人,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没有了卫鞅秦国大地会一片黑暗,舍弃变法护法而去谱写生生死死的爱情神话肯定是不理智的,所以白雪必须也只能离开,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只想着为什么卫鞅不走呢太傻了,后来再看遍数越多越理解了,卫鞅的灵魂就是为法为政为治而生,现在觉得,如果当时卫鞅离开秦国了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卫鞅开了国家法治的先河,这个商君被王志飞演得神化了!结合现在全民的二十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君的法治活在我们现在每个人的心中了!

        除了王志飞我想再没有人有此人格魅力能把商君演活,谢谢王志飞的精湛的演绎,改变了我对商鞅的旧时片面的看法,战时法治是严酷的,但是秦民彪悍,面对秦国当时的乱摊子,不严不狠根本就治不了秦!

        一部片子,有晴有阴、有喜有悲、有升有落、有圆有缺、有聚有散、有分有合、有得有失、有成有败、有苦有甜、有生有死!

        一部片子,把人生百态都浓缩进去了!牛!高!在这部片子面前,所以的语言都是苍白的!而王志飞版的商君更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17791999176 :你认为哪部大秦帝国比较好看啊?
    习迹鬼3885 :答:我喜欢《大秦帝国第一部》现在叫《大秦帝国之裂变》候勇,王志飞、高圆圆等主演。 秦国新君秦孝公立志强国,想一扫被各诸侯欺负的局面,决心寻找治国安邦贤才,在秦国寻找久久不得贤才,得高人指点,把寻找人才眼光放在各诸侯列国,接着秦孝公在诸侯列国发布招贤令,反省秦国灵公、简公、惠公、出公几代昏君乱政使秦国造...
  • 17791999176 :大秦帝国的作品鉴赏
    习迹鬼3885 :答:大秦帝国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帝国,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其所以能够绵延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 17791999176 :如鲠在喉是什么意思
    习迹鬼3885 :答:词意: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事情没有处理好,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例句:他背叛她这件事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出处: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原句意思: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
  • 17791999176 :如鲠在喉的意思
    习迹鬼3885 :答: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例句:作为亲历者,回忆起这段尘封的往事,该权威人士仍如鲠在喉。近义词 不吐不快 读音:bù tǔ...
  • 17791999176 :如鲠在喉下一句是什么?
    习迹鬼3885 :答:如鲠在喉,出自于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无语凝噎,出自于柳永的词作《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近义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 17791999176 :如鲠在喉的意思是
    习迹鬼3885 :答:”清·李渔《笠翁偶集·词曲部》:填词一家,则恐其蓄而不言,言之不尽。是则是矣,须知畅所欲言,亦非易事。近义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如芒在背。骨鲠在喉:释义是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说出来,堵得难受。不吐不快:意思是不说出来心里不舒服、不痛快,形容非要说出来;如...
  • 17791999176 :如鲠在喉什么意思
    习迹鬼3885 :答:词意: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事情没有处理好,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例句:他背叛她这件事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出处: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原句意思: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
  • 17791999176 :如鲠在喉的意思
    习迹鬼3885 :答: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例句:作为亲历者,回忆起这段尘封的往事,该权威人士仍如鲠在喉。近义词 不吐不快 读音:bùtǔ...
  • 17791999176 :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哪些评价?
    习迹鬼3885 :答:《大秦帝国之纵横》是一部色彩斑斓的辉煌大戏。剧中人物情感波澜,迭荡起伏,跟合纵连横的故事主题相映成辉,主人公秦国国君和宰相张仪,他们和魏纾、芈八子、苏萱、姬狐等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奇女子的情感纠葛,与国运、外交起伏互相交织,碰撞,时而壮怀激烈,撕心裂肺,时而柔情似水,如泣如诉,使整部剧情...
  • 17791999176 :如鲠在喉的意思是什么?
    习迹鬼3885 :答:如鲠在喉,指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读音:rú gěng zài hóu。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例句:作为亲历者,回忆起这段尘封的往事,该权威人士仍如鲠在喉。近义词 不吐不快 读音:bù tǔ bù kuài。解释:吐:倾诉;快:痛快。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