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

   更新日期:2024.05.01

 “乃”的意思是“于是,就”。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就感到非常惊讶。

一、乃的释义

1、是。

2、连词。于是。

3、副词。才。

二、笔顺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撇。

三、组词

乃在、乃堂、或乃、既乃等。

扩展资料:

一、乃在 [ nǎi zài ] 

犹乃才。仅仅。在,通“才”。

二、乃堂 [ nǎi táng ] 

他的母亲。

三、或乃 [ huò nǎi ] 

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四、既乃 [ jì nǎi ] 

犹于是。



“见渔人,乃大惊”的“乃”的意思——竟然。


【乃的详细解释】

乃[nǎi ]

〈动词〉

1. 是,就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副词〉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只,仅仅 。

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 竟,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4. 却。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5. 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连词〉

1. 可是,然而。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作品出处】

出自《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作品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语句注释】

  •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 武陵:古代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 缘:沿,沿着。

  • 行:划行。

  • 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 忽逢:忽然遇到。

  • 夹岸:夹在两岸。

  • 杂:别的,其它的。

  • 芳:花

  • 鲜美:鲜艳美丽。(古今异义)

  •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 甚:很,非常。

  •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诧异。(词类活用)

  • 复:再次。

  • 前:向前(词类活用)。

  • 欲:想要。

  •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完,“走到……尽头”。原指处境困难。

  •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 便:于是,就。

  • 得:看见。

  •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 若:好像。

  • 舍:舍弃,丢下。

  • 初:起初,刚开始。

  • 才:刚好,仅。

  • 通:使......通过。

  • 复:又。

  • 行:行走。

  •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 平:平坦。

  • 旷:宽阔。

  • 舍:房屋。

  • 俨然:整齐的样子。(古今异义)

  • 之:无实意,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属:类。

  •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互相通达。(“交通”一说 互相交错。)(古今异义)

  • 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 种作:耕种劳作。

  • 衣着:穿着打扮。

  • 悉:全,都。

  •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 并:都。

  •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 乃:竟然。

  • 大:很,非常。

  • 从来:从……地方来。

  • 具:详细、详尽。

  •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 咸:副词,都,全。

  • 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 云:说。

  • 先世:祖先。

  • 率:率领。

  • 妻子:指妻子、儿女。(古今异义)

  • 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古今异义)

  • 复:再,又。

  •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 遂:后来。

  • 间隔:隔绝。

  • 今:现在。

  •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 为:给。

  • 具言:详细地说出。(具:通“俱”详细、具体。)

  •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 叹惋:感叹,惋惜。

  •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 停:停留。

  • 辞:辞别。

  • 去:离开。

  • 语:对……说,告诉。

  •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 为:介词,向、对。

  • 既:已经

  •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 及:到达。

  •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 如此:在桃花源的见闻。

  • 即:便。

  • 遣:派遣。

  •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标记。

  • 遂:后来。

  • 复:再。

  •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 得:找到安达市

  • 高尚:品德高尚。

  • 士:隐士。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规: 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 未:没有。

  • 果:实现。

  • 寻:不久。

  • 终:死亡。

  •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


【作品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品赏析】

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层层设疑和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及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娴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这一句可以看出,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名家评价】

“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方东树《昭昧詹言》)

“文生于情,情生于境。”(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品》)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艺概·书概》)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几度辗转,在各地做过几年小官,后厌烦俗世,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源诗的序言)等,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



  • 19867517841 :桃花源记中 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 作业本上写于是,就,老师说...
    越哪虾634 :答:本来。正统的答案是本来。
  • 19867517841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中“乃”的意思?
    越哪虾634 :答: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中“乃”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解析:“见渔人,乃大惊”应译为“(村人)见到渔人,就感到很诧异”所以“乃”的意思是“就”如果是...
  • 19867517841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
    越哪虾634 :答:为“竟然”也未尝不可 “见渔人,乃大惊”后面还有“问所从来,具答之”呢。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所以冷不丁见一个外人,不免有些惊讶,这些在外来人看来就算是反常的现象...
  • 19867517841 :...的“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是什么意思?是“竟然”还是“于是...
    越哪虾634 :答:竟然,含有转折惊讶的语气,说明桃花源里的人们与世隔绝很久了,所以见到渔人,竟然都很惊讶 【希望得到好评!谢谢,祝您学习愉快!】
  • 19867517841 :“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有汉”两个“乃”字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越哪虾634 :答:乃意思是“却”或“竟”,含有转折惊讶的语气。(两个乃,都是) 选自《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
  • 19867517841 :《桃花源记》中的,见渔人,乃大惊,的’乃’字什么意思?
    越哪虾634 :答:“乃”应该是“于是”的意思,因为竟然就有吃惊的意思,与后面的大惊重复,所以是于是的意思
  • 19867517841 :"乃"在<桃花源记>的意思
    越哪虾634 :答:回答:见渔人,乃大惊。 “乃”是18个文言虚词中的一个。意思有:于是,就(连词);才(副词);却;你的(代词) 这里明显就是“于是”的意思。
  • 19867517841 :桃花源记中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
    越哪虾634 :答:应是竟然的意思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的常见意思有 1,于是 2,竟然 个人认为此处桃源中人见一源外之人进入本地,必然是惊讶不已 所以此处应该翻译成竟然 参考百度文库桃花源记的翻译确实是竟然的意思 如满意,请...
  • 19867517841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个“乃...
    越哪虾634 :答:两个都是竟然的意思,绝对不是于是的意思,包含着的意思是突出表现桃花源里的生活与外面世人生活的差异,表达了吃惊的强烈语气
  • 19867517841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乃是什么意思
    越哪虾634 :答:意思是“却”或“竟”,含有转折惊讶的语气.注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用“乃”字还有一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解释同上.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