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释家、道家对生命的诠释

   更新日期:2024.05.20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跟儒家学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跟佛家学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跟道家学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道家正是最高那层境界,是路径之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二是功利境界。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这四重境界越高就越想得开,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人的视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世间便能一览通途。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宽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开,往往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眼光和思维所涉及的面,尽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则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 18417223580 :人活在世上的终极价值(或说存在意义)是什么?试从儒家,佛家,道家三...
    曹竹俩1433 :答: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成为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圣者,拥有大智慧、大慈悲、大自在的心。道家:修炼精、气、神成仙。目前,有关宇宙人生的许多问题,科学还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宗教弥补了科学的不足,从宗教的角度来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我认为是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不同的宗教宇...
  • 18417223580 :如何从儒、道、佛看待人生的出世与入世
    曹竹俩1433 :答:(2)超脱轮回:不论是儒家的「圣贤」,或是道教的「神仙」,皆无法超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佛教中有四圣「罗汉(声闻乘)、辟支佛(缘觉乘)、菩萨、佛陀」,修行达到此四果者,皆可超脱六道轮回,但唯有佛陀最圆满,菩萨等地7地以下会退转。佛法将「天界道」分为「三界」「28层天」三界为「欲界...
  • 18417223580 :从道家佛家儒家的角度来讲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
    曹竹俩1433 :答:儒家来说人生的意义,便是供养父母师长,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导更多人的,从善如流。虽这样分开说,但其实他们是一脉相承的不同阶段。佛道里包含了儒与道。生而为人,儒是基础,进而修道,最终成佛。
  • 18417223580 :儒释道给我们启示及人生意义
    曹竹俩1433 :答: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
  • 18417223580 :道家、儒家、佛家的人生哲学分别是什么?
    曹竹俩1433 :答: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
  • 18417223580 :儒家道家对人生的理解
    曹竹俩1433 :答:1、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化用到生活当中,就是听几乎所有父母说的那一句话:“孩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找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类似于食品和饮料,不吃不喝是会死人的。2、道家文化是塔身...
  • 18417223580 :试分析儒家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的异同
    曹竹俩1433 :答:孟曰:舍生取义 荀曰:君子畏患而不避义死 儒家认为说:只要不是为了道义而死,都可以赖活着,但是一旦涉及道义,不惧死亡 老子曰:万物都有始有终,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道家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开始,是回归 共同 点:儒道都认为死亡不是最后的归宿。可以为了某些事情而牺牲 ...
  • 18417223580 :儒家讲杀身成仁、墨家讲义可赴死、法家讲生死有定,那道家、释家等等呢...
    曹竹俩1433 :答:道家讲顺其自然,释家讲生死轮回
  • 18417223580 :为什么说佛教是否定人生,儒家是正视人生,道家是简化
    曹竹俩1433 :答:佛教是出世间法,儒家是世间法,道家是修仙修道的,各自有其特色。但究竟上来说,佛法是出离六道轮回的,儒与道乃至于其他的教派,是不出离六道的,这是本质上的区别。但不一定修佛的人就一定懂得第一义谛,所以,还是要依各人自己的修学来决定,到底对自身来说,是属于什么,有何作用与意义。
  • 18417223580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请大家帮我分别从儒家、道家、佛家的角度来说明...
    曹竹俩1433 :答:为了维护宇宙的相对稳定,上帝对宇宙中的一切都进行了规范,并将灵性置于万物之中,灵性是生命之源,上帝是掌握生命之源的唯一源泉。能量守恒,生命不灭是宇宙的一个定律,依据这个定律,我们知道地球上物种的总数量是确定不变的,任何一种物体,都有它存在的最大极限数,当它发展到一定数量,威胁到其它...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