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 风俗习惯

   更新日期:2024.06.01
河南人风俗习惯:过年“祭灶日”,结婚要压床,喝酒“敬一个、端两个”等。
1、河南人风俗习惯很多,有些跟全国普遍一样,比如贴春联、看花灯,有些是河南独有的,比如过年“祭灶日”,结婚要压床,喝酒“敬一个、端两个”等。
2、过了“腊八节”就可以闻到“年”的气息了,进入腊月二十三统称“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们都要赶集买灶糖,晚上祭灶。之后,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一边忙于购置年货,一边要清理灶台几案,打扫屋宇积尘,这种被群众称作“去秽”的活动,既清洁、美化环境,又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3、所谓压床,即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压床的人也有条件限制,压床的人必须是小于新郎的青年,一般都是自己的亲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姨表弟弟。如果在自己的亲戚范围内没有这样的人选,新郎也可以找同村的朋友和要好的同学。压床人的第二个条件,必须是未婚青年。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河南的民俗习惯:剪纸、捏面人、吹糖人、画糖画、绣花鞋、民俗演艺、说评书、敲大鼓......

拓展资料:

  1. 河南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河南,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截至2017年底,河南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5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5个县,省会郑州市,常住人口9559.13万人,居中国第3位。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河南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2. 饮食文化禁忌:

    民间对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另有些讲究的人家,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规矩,不许乱放。有“杯不出栏,筷不出缘”的说法。筷子要放在杯子的一侧,以妨快(筷)分开之嫌,筷子要一般齐,怕联想到“三长工短”的恶语。

  3. 河南旅游景点:

    云台山、八里沟景区、重渡沟自然风景区和黄河游览区。

  4. 河南美食:炸馓子,胡辣汤,道口烧鸡。



河南郸城民间对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另有些讲究的人家,酒杯碗筷的放置都有规矩,不许乱放。有“杯不出栏,筷不出缘”的说法。筷子要放在杯子的一侧,以妨快(筷)分开之嫌,筷子要一般齐,怕联想到“三长工短”的恶语。
劝菜家里用餐时,如果把筷子竖插在盛有食品的碗或者盆子上,往往会受到家里老人的阻止或呵斥,这是为什么?原来用筷礼仪中有这条忌讳。中国从很古的时候起,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和活人不一样,活人用筷子进食很方便,而死人已脱离躯壳,只有灵魂飘游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祭品的碗盆上面才竖插筷子,而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盆上,就算是犯了忌讳。 在饮食方面,莆仙人用筷的民俗忌讳也特别多。禁忌用筷子头叩打婴儿和小孩的头部面部等,以防误伤。如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请宾客时这么做等于在下逐客令。莆仙沿海渔民饭后也忌把筷放在碗口,而是把手中的筷子在碗上绕了几绕,再放下筷子,说这是怕船搁浅,筷子绕了几绕,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停泊就安稳可靠了。用饭前,把一双筷子直插在饭中俗称“死人筷”,只有在给死者上供品祭拜时才这么做。使用的筷子一长一短谓之“短命筷”,民间俗信“孕妇若使用长短筷,生下的孩子会跛脚”。平时忌用筷子敲碗盒。此谓“讨饭筷”,因乞丐讨饭时常敲碗盆伴有哀求声。挟菜时,忌汤汁淌滴餐桌,这种情形状如流泪,故称“泪筷”;挟了菜又放下,谓之“半途筷”;挑精拣肥乱翻菜肴俗称“乱筷”。办丧事进餐时,使用的筷子必须是白色的,如用红色筷则是对死者大不敬,但也有例外,如死者有了五代孙的,用红筷吃丧席,则表示这位老人有福气,俗称“吃福”。到人家做客用餐,或进饭馆用餐,吃完筷子不宜搁在碗口上,也不用洗碗筷,一般由主人或店主洗。 餐桌上摆放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筷子头朝座位,而祭礼时摆筷,则要将筷子头朝神位,忌倒过来放。莆仙民间还有一忌,那就是什么时候才能动筷。入坐筵席后,要看坐在首席位上的人什么时候动筷,其它人才能动筷,这也是一种尊老敬贤的做法。席间,掉落筷子会被视为不吉利,可易换一双,不要俯身去捡。特别是喜筵或正月餐饭时,不慎碰落了筷子,宜说声“快乐”(与筷落同音)或“快快乐乐”以取回好兆头。 中国汉族饮食禁忌,流行于全国各地。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筷子一般用右手执拿,俗以为拿筷子的位置要适中,忌讳拿得过高或过低。因为从手拿筷子的位置可以占卜出未来孩子找对象离家是远还是近,筷子拿得过高,对象必定离家远,拿得过低,对象必定离家近。有些家长怕孩子离自己太远,而有些父母则希望孩子能远走高飞,不要没出息死守在自己身边,这样便对孩子拿筷子的位置各有所忌讳了。 民间还忌讳吃饭前用筷子敲空碗。俗以为这是“穷气”,因为旧时乞丐要饭时才这样当当地敲。把筷子插在盛好的米饭上也是不允许的。据说这是丧葬时敬鬼神的方式,容易让人想到死人,是不吉利的。山东一带又忌讳把筷子横担在碗上,说这是供奉死人的放法。传说明代之前有把筷子担在碗上的风俗,后来明太祖斥责说这是恶模样,于是便逐渐成为一种禁忌。
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 方法一,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 方法二,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方法四,是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 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最好是双数。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方法,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

河南三门峡市的"百佛顶灯"
三门峡湖滨区向阳村的“百佛顶灯”为三门峡黄河风情表演中的一个绝活。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头顶碗灯、手摇芭蕉扇、走着梅花步表演民间绝技。“百佛顶灯”以高、难、险著称,主要靠眼力、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一个“稳”字。那虔诚、滑稽的神态足以让人感觉到“佛光无边”。
相传,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位于长安、洛阳之间的陕州早受到影响,一时间寺院林立。有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阳)讲经,途经陕州,各寺主持、方丈闻讯跪道迎留讲经。因其学问广博,使听者如醉如痴,当京都复旨催促,众人才知误了大事,连夜送高僧入京。时值正月,各寺僧众百余人,手持灯笼,隆重送别,引来不少群众围观。佛教有一规矩,即见俗人便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可众僧手提灯笼,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便止步不行。为难之机,机灵和尚,从灯笼中取出灯碗来,放在头上顶着,既能照明,又能腾出手来,高僧便口颂:“善哉!善哉!”众皆效之。后来每逢正月,陕州城众僧人便顶着碗灯,在城内讲经数夜,招徕听众,光大佛门。久而久之,顶灯便在陕州城流传下来。
“百佛顶灯”在元宵节前后表演,供群众观赏。
淮阳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庙会
太昊伏羲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他的陵墓位于淮县城北1.5公里。据考,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汉代曾在陵前建祠。唐、宋两代帝王都曾下诏扩建陵园,祭祀太昊伏羲。现存太昊伏羲陵为明正统十三年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增建修葺。
太昊伏羲陵占地36公顷有余,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世人叹绝。太昊陵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每年自农历一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会期间,河南、河北、安徽、山东、湖北等数省的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进太昊陵朝祖进香,高峰时,每天可达数十万人。
伏羲既为人祖,当然管着人种繁衍的大事,所以来太昊陵求子的人就特别多。显仁殿的墙壁上有一个子孙窑,据说摸一摸就可以子孙兴旺,甚至连那些未出嫁的姑娘们也成群结队,羞羞答答去摸一摸,为的是图个吉利。婚后未孕的妇女们,则专为求子而来。她们往往要在庙会上买一个泥娃娃,用红线拴好,再到子孙窑里摸一摸,然后将泥娃娃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下面,带回家去。如果碰巧怀孕得子,则对人祖爷感恩不尽,下次庙会一定要去还愿。
庙会期间各种各样的民间娱乐活动更是引人入胜,与其它庙会相比,太昊陵庙会习俗中有两点十分独特的地方:一是"担经挑",也称"担花篮"。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祭祖娱神的舞蹈形式。庙会期间,这些"经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往往吸引许多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们驻足观看,舞到高潮处,舞者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两尾相碰,象征伏羲、女娲相交之状。其唱词也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这个舞蹈的一些动作,与汉代画像石中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下部交尾的图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机能崇拜的一种习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