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背景是什么?

   更新日期:2024.05.06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

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其作品作为蛋清木板画;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该画作为彩蜡木板画;第三个版本,创作于1895年,为彩粉木板画;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

《呐喊》创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是欧洲新思潮盛行的时代,也是蒙克创作最辉煌的时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在“生命”组画的构思、创作中,这时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时代感,他的艺术思想走向了成熟。

生命的脆弱,家庭的衰亡,孤独、惊恐、绝望,长期困扰在蒙克的心里,他承受了很多别人难以感受到的困苦,他要呐喊。

《呐喊》画作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一天晚上,蒙克一次和两个朋友一起沿着海边便道散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峡湾。作者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日落时分,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

蒙克停靠在栏杆上,疲累难以言说。朋友们继续往前走,他落在了后面,他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作者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蒙克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这样的恐怖与绝望,最终爆发为一种孤独可怕的生命的呐喊。

扩展资料:

一座桥,一条河,桥上有人,河上有船。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画中扭曲的线条让人感到一种直击灵魂的恐惧感,这正是体现了蒙克的艺术思想,他把这种躁动不安的情绪传递给了观者。

画作正是体现了蒙克的内心,他从小就经历了很多次的死亡,无数次他都感到了死亡的召唤,正是在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况下,他用绘画的方式抒发内心的痛苦。而他其它的作品更是体现了死亡生命这一点,具有极强的个人情感。



呐喊》:《呐喊》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写于1918——1922年“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悼于前驱。他应《新青年》编委的约请,“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又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主角差点被打死

主角差点被打死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