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形成

   更新日期:2024.06.02

维也纳古典风格的形成——海顿与莫扎特
18世纪下半叶,维也纳成为欧洲音乐的中心地。西方音乐在这里获得高度的凝聚发展,形成了对近代西方音乐具有典范意义的维也纳古典风格。音乐大师海顿是古典风格的最重要的奠基者,他不仅确立了古典主义体裁和形式,而且树立了古典主义的精神风范。另一位大师莫扎特以其多面的杰出才能推动了古典风格趋于完美。时代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最终完善了古典主义风格,然而同时他那高度个性和充满时代斗争精神的音乐超越了古典主义精神范畴,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引路人。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是古典维也纳乐派的奠基者,出生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临近的罗劳镇的车匠家庭。8岁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8年的歌童生活使他获得早期的音乐教育。为了能从其上几次作曲课,他曾短期当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波波拉的贴身男仆。1761年加入埃斯特哈齐家族宫中的乐队,后成为乐长,在宫中的近30年的时间里,写出了他的大部分作品。1790年尼科劳斯亲王去世,宫中的音乐组织解体,海顿移居维也纳。1791年、1794年他两度访英创作演出获极大成功,被牛津大学授予名誉音乐博士。晚年仍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两部著名清唱剧《创世纪》(1798)和《四季》(1801)。海顿是最后一位仍然长期安命于旧的音乐赞助制度下的作曲家。在埃斯特哈齐宫中,他身穿白色长袜头戴假发,听命主人创作演出。身处乐仆地位的悲哀,与外界隔绝的孤独,都曾给他带来烦恼。可是宫中优越的创作演出条件,为他的长期潜心艺术探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他曾说:“我与世隔绝,无人搅扰,不得不成为‘独创者’。”海顿写有108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及协奏曲、嬉游曲等其他器乐作品;声乐作品有26部歌剧和4部清唱剧。他的交响曲和四重奏为古典维也纳乐派的体裁风格奠定了基础。海顿进入埃斯特哈齐宫的第一年开始了在交响曲方面的新探索,创作了第6首D大调《早晨》、第7首C大调《中午》、和第8首G大调《晚上》三首交响曲。这些并非真正的标题交响曲,作品题材和整体上往往不受标题的限制,只是一些音乐细节与标题有关(海顿许多作品都有这一特点)。海顿60年代的交响曲还未完全摆脱巴洛克、古典早期的器乐传统和宫廷浮华的风格。70年代他的交响曲逐渐显露出个人风格,曾短期地出现伤感的色彩,如:第44首e小调《伤感》、第45首#f小调《告别》。80年代与莫扎特的愉快交往对海顿的音乐在抒情性、形式配器的灵活等方面产生了影响。他在欧洲日渐扩大的名声,与亲王订立的不准转让作品契约的松动,使他能够应巴黎音乐会之邀创作6首《巴黎交响曲》(第82—87首),成为他第一批成熟的作品。90年代海顿在新的生活环境下,在英国音乐会听众的激发下,写下了他的12首“伦敦”交响曲(第93—104首),达到了他艺术的顶峰。其中著名的有:第94首G大调《惊愕》、第100首G调《军队》、第101首D大调《时钟》、第103bE大调《鼓声》和第104首D大调。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与交响曲相辅相成地发展,主要作品有:作品33的六首“俄罗斯”四重奏(因题献给俄国保尔大公而得名)、作品50的6首“普鲁士”四重奏、作品64之5“云雀”、作品76之3“皇帝”、作品76的六首和作品77的两首四重奏。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形式是海顿通过长期探索实践,在他的大量作品中最终确立起来的套曲形式。他早期的一些受巴洛克教堂交响曲的形式影响,另一些是意大利歌剧序曲式的快板、行板、日常舞曲三乐章交响曲。由于风俗性短小的小步舞曲的第三乐章无法平衡快板、行板的第一、第二乐章,他在60年代末就开始采用奏鸣曲式回旋曲的第四乐章。形成典型的古曲交响曲模式:第一乐章,慢板引子,快板奏鸣曲式,充满活力信心的;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常有海顿音乐的优美和幽默;第三乐章,小号前曲,较短小;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明快的舞曲风格。海顿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交响曲首尾乐章的奏鸣曲式中,采用以旋律、节奏富有个性、和声明晰的主题或动机来发展音乐的原则,形成富有逻辑性的古典音乐语言风格。海顿的音乐明快、乐观、幽默,充满了生气。他乐天安命于生活的环境,然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却孜孜不息。他认为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这些思想体现了启蒙主义的信念。海顿像是一个永不失去童心的长者,他的交响曲尽管不具有深刻的思想,可是充满着人生的乐趣与幽默感,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听众,他采用民间舞曲性的旋律。在把交响曲从贵族客厅中解放出来的道路上,海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是18世纪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莫扎特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富有智慧的音乐家。这位早熟的神童仅仅有35年的短促生涯,却在众多音乐领域里获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这与海顿漫长的探索历程形成鲜明对比,莫扎特去世后海顿才写出他最重要的《伦敦交响曲》。然而在年龄、个性上存在差异的两位作曲家却相互敬重,他们艺术上的互补推动了古典风格的发展。 莫扎特生于萨尔茨堡。当时属于巴伐利亚的一个城市,现在位于奥地利西部。父亲利奥波尔德·莫扎特是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里一位小提琴兼作曲家。当他发现幼年莫扎特出众的音乐天赋,就专心致力于小莫扎特的音乐教育。6岁时,小莫扎特就能演奏钢琴、管风琴、小提琴,并创作了第一首小步舞曲,9岁写交响曲,12岁已经完成了第一部歌剧。莫扎特6岁—15岁期间里,一半以上的时间由父亲带领,和姐姐一起,在欧洲各地长途巡回旅行演出,足迹遍布巴黎、伦敦、维也纳、意大利、德国、比利时和荷兰,对他一生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与各地音乐家的接触,使他获得了广博的音乐见识,其中巴赫的小儿子J·C·巴赫的歌唱性快板和协奏曲、意大利歌剧艺术和萨马丁尼的交响曲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童年的这种颠簸生活也有损于莫扎特的身心健康,他过早辞世与此不无关系。然而童年受到的神童礼遇和广博见识,培养了他的艺术家的自尊和市民意识,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 成年的莫扎特越来越难以忍受萨尔茨堡的闭塞的环境和大主教仆役的音乐职位。可是1777年在欧洲的寻职旅行,以母亲在巴黎去逝而悲剧般告终。1781年他与主教发生冲突后,毅然赴维也纳成为西方音乐史上大作曲家中第一位“自由音乐家”。在维也纳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经历了四、五年的辉煌时期后,经济状况和健康每况愈下。莫扎特一生没有固定职业,1787年曾获得“宫廷室内乐作曲家”的荣誉性的任命。尽管海顿曾写信给音乐赞助人,疾呼应酬劳这位伟大的天才,莫扎特还是于1791年在贫病中死去,葬于贫民公墓。莫扎特音乐创作领域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有22部戏剧作品、50多首交响曲、25首钢琴协奏曲、12首小提琴协奏曲、26首弦乐四重奏、17首钢琴奏鸣曲、42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创作过程以机敏快捷著称,有些传记甚至记载他边谈话说笑边作曲。实际上,他常常是在头脑中将作品构思好,甚至细节部分也安排就序,而人们看到的作曲过程是他将构思完整的音乐记录在乐谱上的过程。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中,在意大利声乐歌剧领域和德奥器乐领域都获得成功的唯一一位作曲家,他并且把二者的风格相互融通。 歌剧是莫扎特最痴迷的领域,他一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主要作品有:意大利正歌剧《伊多美纽斯》、《迪多的人慈》,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达·蓬特撰写剧本的三部歌剧中:《女人心》是传统的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意大利喜歌剧的形式构思,融合了正歌剧的严肃戏剧矛盾主题,音乐充分显示出莫扎特以音乐塑造戏剧角色的卓著才能。除咏叹调外,重唱成为表现戏剧紧张矛盾场景的重要手段。《唐璜》则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主要角色唐璜未被写成一个无道德的罪犯,而是处理为无视权威和传统道德的死不悔改的反叛者。莫扎特和达·蓬特对唐璜这位文学中人物的戏剧处理影响了许多后世的音乐家。《魔笛》是一部德语对白的德国歌唱剧,它把意大利与德国、正歌剧与喜歌剧的不同因素,甚至众赞歌都集于一身,成为第一部伟大的德国歌剧。莫扎特歌剧中,在乐队对于戏剧的烘托、序曲预示和渲染歌剧氛围的效果等方面都是同代音乐家未能达到的。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主要受海顿的影响,他题赠给海顿的六首《海顿四重奏》体现了他与这位前辈的亲密关系,但是他的更出色的室内乐作品是《g小调五重奏》(K515)、《A大调单器管乐弦乐五重奏》(K581)等作品。莫扎特主要的六首交响曲包括:《D大调第35交响曲》(哈夫纳)、《C大调第36交响曲》(林茨)、《D大调第38交响曲》(布拉格)、《hE大调第39交响曲》、《g小调第40交响曲》、《C大调第41交响曲》(朱比特)。其中后三部为最优秀之作,是在1788年夏天短短的6周内完成的。第39热情欢快,第41壮丽、凯旋,而第40在抒情歌唱的激动音流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悲凉。莫扎特在交响曲形式上受益于海顿,较少创新,但是后期的作品,特别是后三部交响曲在情感揭示的深度、音乐形式及紧张与松弛对比处理的完美方面,已经超过了海顿。莫扎特最有特色的器乐体裁是协奏曲,特别是他在维也纳时期,为自己在音乐会上演奏创作的一批钢琴协奏曲。他在巴洛克协奏曲的三乐章格式基础上,运用古典主义音乐形式原则,独奏钢琴与乐队更富有戏剧和交响性效果。莫扎特以其敏感的才能,在其他音乐体裁中都有不同凡响的手笔。他的钢琴奏鸣曲旋律优美,晶莹剔透。社交场合娱乐性背景音乐的小夜曲这类体裁中,也有《G大调弦乐小夜曲》这样的名篇。 莫扎特把意大利声乐抒情乐思带入器乐创作,使器乐音乐也富于歌唱性,甚至动力性节奏的音乐部分也有歌唱——歌唱性快板。而作为一个旋律大师,他也不乏音乐的结构感。莫扎特尽管有一些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甚至悲剧性,但他的多数作品是纯真、亲切、阳光明媚的。莫扎特生活的世界充斥着烦恼和阴暗,然而从他笔下涌流出的音乐却是一种升华的,具有古典美的艺术。他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融入了音乐世界,音乐也就成为他的生活。
时代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生于德国波恩。酗酒的父亲希望他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强迫小贝多芬长时间练习钢琴。零乱的学习和恶劣的家庭环境摧残了贝多芬的童年生活,也锻炼了他的独立精神。波恩丰富的音乐生活培养了他的音乐鉴赏力,他的第一位真正的音乐教师是波恩的宫廷乐师J·G·聂夫。贝多芬1792年赴维也纳,曾跟海顿短期学习(两人不很融洽),还师从过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列里和申克等。1795年在维也纳以钢琴家身份登台。 与海顿、莫扎特不同,在维也纳贝多芬过着一种更为自尊的、有保障的艺术家生活。这是一种改变了方式的赞助制度,他没有依附于某个亲王、公爵的宫廷,但是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被他的有强烈个性的演奏风格、新颖的乐思所吸引,以不同的方式慷慨资助:付大笔款项、提供私人乐队供实验演出等。贝多芬虽与贵族保护人往来,但人格是完全独立的,偶尔甚至是粗暴的。他曾说:“与贵族相处是好事,但是必须使他们对你有深刻的印象”。此外出版业和音乐会生活的发展都补益了他的经济生活。他不再需要像海顿、莫扎特那样,为了保护人或约定者的特别需要而仓促地写作。贝多芬是发自内心而创作,为理想中的广大听众而创作。贝多芬有前辈音乐家们未曾有过的广博的社会阅历。他身处欧洲最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革时期,先后经历了开明君主专制、法国大革命和封建复辟的历史时期。生气勃勃的社会新阶层及其思想,鼓舞、培育着他成为一位具有社会参与精神的艺术家。他早年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崇拜最激进的启蒙学者——文学教授E·施奈德尔。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冲击,无不反映在以他的《第三交响曲》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然而也就是从这首作品起,他开始真正捕捉到了自己音乐的风格气质。在反对法国扩张侵略的战争中,他写了应时作品《威灵顿的胜利》和康塔塔《光荣的时刻》。尽管拿破仑称帝后他憎恶这位独裁者,但他始终为拿破仑的伟大而心荡神怡,这位社会地位低下的科西嘉岛炮兵少尉的成功鼓舞着他的民主思想。他是长期抱定一种思想的人,在革命已时过境迁的封建复辟时期,《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申明了他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贝多芬个人生活经历的痛苦与他艺术事业的辉煌形成巨大的反差。当他在维也纳刚刚站稳脚根,美好前景的艺术之门向他敞开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不可治愈的耳疾在迅速地恶化,最终必然要完全丧失听觉。1802年他在维也纳郊外痛苦地写下了“海利根拖塔特遗嘱”,但是,他终于战胜了自我,渡过了危机,他决心在生活的痛苦阴影下,到艺术中去寻找欢乐。1816年贝多芬完全失聪后过着隐居的生活,性格变得郁闷、暴躁、病态的多疑,来访者只能与他笔谈,可是他的创作力完全没有减退。他一生未婚,虽然与一些贵族女子相爱。收养的侄儿给他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烦恼。贝多芬的作品数量比海顿和莫扎特少,他的创作过程是艰难的,构思一部作品,捕捉到一个理想的乐思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贝多芬的音乐比前两者更富有个人独创性。他的作品包括:9首交响曲、一部歌剧、两首弥撒曲、11首序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和5首钢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30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等。贝多芬的创作一般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代表作是:《C大调第一交响曲》、《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有:《C小调奏鸣曲》(悲怆)、《#C小调奏鸣曲》(月光),《d小调奏鸣曲》(暴风雨)等。贝多芬中期创作明显地确立了个人的风格,后人理解的贝多芬的风格,一般是指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作品有:《b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bB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歌剧《费德里奥》,序曲:《埃格蒙特》、《科里奥兰》,钢琴奏鸣曲:《C大调》(华尔斯坦)、《f小调》(热情),小提琴、钢琴奏鸣曲:《F大调》(春天)、《A大调》(克莱策),弥乐四重奏:三首献给拉租莫夫斯基的“俄罗斯”四重奏、《bE大调四重奏》(“竖琴”四重奏)、《f小调四重奏》(庄严四重奏)等。贝多芬的后期创作,音乐语言集中、抽象,精神的崇高与形式的奇特结合在一起。作品有:《d小调第九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C小调四重奏》、《bB大调四重奏》(大赋格)等。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他继承了海顿、莫扎特所奠定的古典交响曲体裁和奏鸣曲式的音乐形式,然而他以崭新的时代精神充实丰满了这些音乐形式体裁。他在第三、五、九交响曲中,从不同的角度一再追寻“斗争——宁静沉思——喧嚣戏谑——欢乐凯旋”这样一个哲理性的交响公式,时代的英雄主题、个人与命运搏斗、人类达到理想王国的奋斗无不凝聚其中。贝多芬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两个主题具有真正的形象对比,主题的广阔发展在音乐中具有重要意义。发展部成为奏鸣曲式动力的中心,尾声里主题的发展潜能再一次得到发掘。宏大斗争的第一乐章之后的第二乐章,时而亲切、时而悲哀的静谧沉思是贝多芬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动人的侧面。贝多芬交响曲在套曲形式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谐谑曲取代了传统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谐谑曲的粗鲁、神秘、惊奇和戏谑正体现了他的生动性格。扩大了规模的凯旋的第四乐章则体现了古典主义的艺术理想。 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往往是创作的试验园地。贝多芬的交响性思维和音乐激烈狂暴的气势,大大扩展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改变了昔日人们对这种纤巧、细腻的宫廷娱乐乐器的印象。他的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音乐家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常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贝多芬是音乐艺术的解放者,他以自身的才能和魅力改变了音乐家必是身穿宫廷仆人号衣的屈辱的历史。他摆脱了音乐为上流社会娱乐装饰的因袭传统,使音乐艺术从一般美的境界进入到崇高的境界,从而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中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的完成者,又是浪漫主义时代的引路人。他的音乐对于时代与个人的情感表现,宏伟的戏剧性和对自然的依恋等都为浪漫主义开启了通向新时代的大门。
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和美术学家推崇为“古典”,在音乐领域,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1.音乐从教堂走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旋律不再采用巴洛克时期连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是短小的二四小节为基本单位而形成的方整型乐句,音乐呈现简单、优美、动听的特质。



  • 18625987987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过程
    韩严乐3961 :答: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899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
  • 18625987987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的器乐体裁有哪些发展
    韩严乐3961 :答:巴罗克音乐100多年的发展,形成有三重奏鸣曲、大协奏曲、歌剧序曲、组曲和赋格曲等一批器乐体裁。作曲家们已积累起无需依赖歌词的纯音乐的创作经验,这为古典主义时期的器乐音乐繁荣奠定了基础。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风格已确立起统治地位,复调音乐尽管没有被完全抛弃,但已退居从属地位,音乐的旋律与和声...
  • 18625987987 :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
    韩严乐3961 :答:从艺术的传承来看,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对理性人文的第一次复兴,而后还有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的再生。古希腊 是一个奴隶制度的国家. 在等级上有着严格的 分界.对神的崇拜 也是空前的.古希腊时期的神圣比例 以 及逼真的,完美的雕塑 其实都原于对神的崇拜. ...
  • 18625987987 :古典主义时期是从何时开始的?
    韩严乐3961 :答: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作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时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
  • 18625987987 :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潮流都具有哪些特点?
    韩严乐3961 :答:1.古典主义是17世纪到19世纪初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流行的一种艺术思潮。它起源于法国,却对欧洲各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17世纪法国笛卡儿为代表的唯理论,它主张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认为理性是真理的标准,是真正知识的惟一源泉,从而否认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必要性。
  • 18625987987 :巴洛克风格历史沿革
    韩严乐3961 :答: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法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
  • 18625987987 :古典主义器乐音乐语言是怎样形成的?
    韩严乐3961 :答:巴罗克音乐100多年的发展,形成有三重奏鸣曲、大协奏曲、歌剧序曲、组曲和赋格曲等一批器乐体裁。作曲家们已积累起无需依赖歌词的纯音乐的创作经验,这为古典主义时期的器乐音乐繁荣奠定了基础。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风格已确立起统治地位,复调音乐尽管没有被完全抛弃,但已退居从属地位,音乐的旋律与和声...
  • 18625987987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韩严乐3961 :答:舒伯特也是一个过渡人物,约翰·内波穆克·胡梅尔、路易吉·凯鲁比尼、加斯帕雷·斯蓬蒂尼、焦亚基诺·罗西尼、卡尔·玛丽亚·冯·韦伯、扬·拉迪斯拉夫·杜塞克和尼可罗·帕格尼尼也是如此。这一时期有时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主义时代(德语:Wiener Klassik),因为格鲁克、海顿、萨列里、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都曾在...
  • 18625987987 :法式风格的历史
    韩严乐3961 :答:1.法式建筑风格的历史及各历史时期的特点,需要比较全面的,希望各 1.古典主义: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