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晚年都开始信奉神学了?

   更新日期:2024.06.05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话题是不适合用来讨论的,比如,科学和神学这两个看上去似乎完全站在对立面上的不同理论。尽管科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但依然存在许多暂时无法解释的东西,这也是两者之间争论已久的根本原因之一。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或看到过。而这句话的来源除了一些科学本身无法解释的问题之外,另一方面则跟一些重要的人物有关。因为,在部分科学家晚年的时期,他们开始沉迷于一些和科学毫不沾边的领域。即便是那些年轻时曾为科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们,其中也有一些都在晚年阶段开始转向神学、人体科学等领域。

而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钱学森和牛顿,前者的晚年研究集中在了人体科学领域,认为人体具有许多特异功能,气功便是一种功能态;而后者更是用了半生的时间(40年)来研究神学,试图通过许多所谓的“科学现象”,从而证明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上帝,甚至还通过圣经将地球的年龄推算为6000年。

牛顿是如何证明上帝治理万物的?

牛顿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其《自然定律》中对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的描述 ,为之后三个世纪的物理世界奠定了科学观点,而现代工程学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与此同时,他的引力理论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

不管是牛顿定律的提出、反射望远镜的发明、颜色理论的发展,冷却定律的系统表述,还是微积分学的发展、广义二项式定理的证明和幂级数的研究。无容置疑,牛顿的确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为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牛顿的所有科学发现中,万有引力定律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同时,他也认为我们不能将宇宙视为一个机器。因为,他认为行星的运行是因为有了重力的驱使,但并不能解释是谁让行星因为这样的重力而运行。简单来说,尽管牛顿是剑桥大学的院士,但他却认为“上帝治万物”。

牛顿认为是神创造了这个世界、并将这个世界的统治权交给了自然规律。而这个世界之所以会遵循自然规律运转,这完全是因为神已经不再插手。在牛顿的世界里,他认为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概率和自然规律来解释,就连我们发现的天体运动现象,也不过是上帝在创造它们的时候便已经设定各种规律。

而牛顿的这种宇宙观,同时也被称为“钟表宇宙观”或“机械宇宙观”,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宗教的另外一个分支部分。牛顿晚年的许多行为,的确很难让人将其和那个伟大的科学巨人联系到一起。或许很多人都不了解,虽然这个科学家开拓了科学的新纪元,但却因为性格原因而终身未婚未育。

如何看待钱学森晚年支持研究气功?

钱学森不仅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更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光环。不管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1967年),还是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都是在钱学森的带领之下成功进行。

而钱学森的伟大成就,更不仅局限于这些,更在许多其他的领域做过开创性的工作。比如,在空气动力学方面,钱学森最早提出了高超速声速流的概念,这为之后飞机的热障和声障如何克服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是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所采用的公式,为什么会叫做卡门-钱学森公式的主要原因。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钱学森所做出的贡献无疑是伟大的。当然,也有人认为他应该为曾经自己错误的行为道歉。其一是他曾为亩产万斤提供了所谓的理论依据,其二是他在晚年时期,曾力挺像气功这种特异功能的伪科学内容。晚年的钱学森认为,不管是气功、还是特异功能,其实都是一种功能态,这两者完全可以被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中。

事实上,在人体科学中被普遍研究的人体特异功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需要感觉器官,便能感知到一般人无法感知到的信息,这被称为“特异感知”;而另一种则是在没有任何实际接触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对环境中的特定对象施加物理作用,则被称为“特异致动”。

个人选择等于科学会被神学战胜吗?

很多时候,人们在讨论与科学、神学有关的话题时,总是会习惯性地拿出哪些科学家最后都选择了什么,从而得出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的结论。然而,很多人却并没有真的剖析过这两者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因为科学家认为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科学其实是没有尽头的,但是科学家钻研一生都没能找到尽头,在晚年只好把科学尽头解释为神学来达到心灵上的慰藉。

因为相传都是他们发现了世界的终点,都走向了神学,他们都觉得会存在另一个平行的世界,

据世界著名机构,盖洛普做过的一项调查统计,近300年间300位最著名的科学家中信神者居然达到242人,占92.4%,不信神者仅有20人,仅占总数的7.6%,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自身太过渺小,未知的领域实在太多了,只能把未知的问题推到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上,此外还有宗教背景,众多科学家或多或少都与宗教打交道,如果有困惑,有瓶颈,都会从自身信仰去寻求解答,在他们的认知中,神会拯救迷途的羔羊。

用科学解释不了

  • 13026515404 :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到了晚年都去研究神学?
    禹显毓4467 :答:因为这个世界简直太神奇了,科学家则在研究领悟的严谨逻辑后,惊叹于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发展规律,因而不相信这个世界完全是由巧合拼凑而成的,如果没有一个超自然的事物去操纵和安排,无法理解宇宙单纯只是自发而成的。
  • 13026515404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到了晚年痴迷于神学,这究竟是为什么?
    禹显毓4467 :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历史传统所致,另一个原因是这些科学家内心的恐惧!就比如世界科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个人物,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两个人到了晚年就极度痴迷于宗教神学,这在我们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作为科学大家,他们应该有严谨科学态度的,但是为什么还是选择了宗教神学信仰呢!最主要的原因...
  • 13026515404 :为何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晚年都信仰了宗教?
    禹显毓4467 :答:一般来说,科学家晚年迷恋伪科学有三种原因,一种是从小接受宗教教育,一种是自身因素,另一种是谣言。从小接受宗教教育 在18世纪之前,其实现在也是,在一些地方宗教才是主流学说,只有宗教才具有解释世界万物的权利。在当时,由于观测技术不发达,观测数据不全,再加上宗教的解释符合人们的观察,因此宗教...
  • 13026515404 :晚睡的名人
    禹显毓4467 :答:科学家称晚睡晚起智商更高 熬夜有助于提高IQ 原因是以下几点:1、思维比早睡的人延续性更强,更容易通过时间去进行突破,不会将思维切断掉 2、夜晚的环境更容易让大脑专注起来,从而提高了大脑的专注度 3、人们的作息随着灯光的出现变得越来越迟也同时有更多的时间通过晚上学习更多的东西,从而造成了IQ...
  • 13026515404 :为什么到了晚年,很多大科学家会去研究神学了?
    禹显毓4467 :答:其实这种能力就是一种科技手段。而低级文明的智慧生命也会把人类当成神。科学家之所以晚年喜欢研究神学,并不是说科学家迷信,而是科学家到了晚年发现了宇宙中的一些秘密,认为宇宙的背后可能有一个高级文明在推动,他们研究的其实是这些高级文明,并不是所谓的神,只是高级文明比我们的科技先进太多了,相对...
  • 13026515404 :牛顿和爱因斯坦,为何在晚年都去研究神学了?
    禹显毓4467 :答: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家,他们最终到晚年的时候都研究神学了,其实不止他们西方有很多的科学家研究,到最后都选择了相信神学,这可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吧,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什么,只能说那个时代有它的局限性。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和力学三大定律,这是对物理学最大的贡献。所谓的牛顿有...
  • 13026515404 :为什么过了100多年,还没有出现能够比肩爱因斯坦的科学家?
    禹显毓4467 :答:群居在一起生活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频繁的交流能够使大脑的发育变快,长久地发展下去,使得猿类的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最终成功进化为人类,人类从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的研究世界的奥秘,在人类 历史 上,一共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家,第一档科学家毫无疑问是牛顿和爱因斯坦,第二档科学家有普朗克、波尔...
  • 13026515404 :为什么近半个世纪再也没有出现超越古典时期的大科学家?
    禹显毓4467 :答:从这个角度看,是因为60年时间太短了。很多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还活着,或者死了也没多久。还没有人来写一些特别的朋友圈爆文来纪念他,所以在公众面前的曝光度非常低,大家不知道。主要原因其一是大部分人对物理学家的了解基本上来源于初中、高中课本和国内的科盲记者写的新闻;其二是由于专业不同,...
  • 13026515404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与牛顿一样都是“少年话语迟”
    禹显毓4467 :答:爱因斯坦死后大脑被偷走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很多人对爱因斯坦都是格外崇拜的,不过爱因斯坦死后大脑却被人偷走了,并被解剖后保存了起来,为什么有人偷走爱因斯坦的大脑,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查看详细】爱因斯坦大脑比普通人小 爱因斯坦是全球知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脑袋绝对是世界上最聪明...
  • 13026515404 :为什么很多科学家晚年都信神学?
    禹显毓4467 :答:这个时候往往不能依靠还不成熟的技术,因为他们这些科学家就是技术最精英的人物,于是只有寻求神学的精神寄托。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著名有伟大的科学家在生命的最后尽头,想的只是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将自己的科学成果留下来,帮助人类科学发展。这些人是伟大的,也是看世界看的最深邃的科学家。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