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滴血》观后感350字 急

   更新日期:2024.05.16
这是第一次看《第一滴血》,无论以前被宣传或推介的怎么好,都没能打动我,在我看来,无论是史泰龙还是施瓦辛格硬汉类的电影我都不曾喜欢过,因为那是挺可怕的残忍的肌肉男,是人性最残酷一面的展现场面。对《第一滴血》的关注则是因看了史泰龙主演的《洛基2》,且又恰好电影频道播放《第一滴血4》,看完之后才开始搜索前三部并全部看完。
我则只是从人性与心灵方面来简单描述我的理解。
给予我的第一印象则是语言的薄弱,但当纵观四部之后,给我的理解则是:这部影剧可以说是讲述主人公兰博从迷失到回归,自我救赎的过程。是内心斗争、心灵救赎的影片,这也就说明了语言薄弱的原因,因为沉默总能比语言表达的更多。兰博迷失的是自我定位、身份认同、价值观念、文化缺失以及信仰迷失。但即便有再多的迷失却有一点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爱,是对国家的忠诚之爱,对朋友的生死之爱,对弱者的同情之爱。
贯穿四部影片的场面是在暴力生活中注满柔情的结合,从是冷眼观世界的另类生活到自决走向融入人群的道路与心路历程。
第一部讲述的是从战场归来,步步接近心中的国家和最初自我的兰博与现实的碰撞。影片以他寻找战友情未果作为开头(因为战场的生死相息,促成的友情是更长久与坚固的),而非是以家庭的接触与归来为开始,这或许就是为心灵的回归与融入现实的困难埋下了最初的伏笔。只是被训练后的他已无法与被脱节的现实顺畅沟通、已无法回到当初。是战争在他的身心留下了残酷的阴影,对人充满了不信任;亦是城市士兵、守护者——警察的尽职,对外来者、陌生人的不信任,后来才真正演绎为对权力的挑战。
与警察的对弈更是突出了迷失,本来两者可以更容易接近与接受,本都是士兵与守护者,一方是国家的士兵与守护者,另一方则是城市的守护者,只是都在尽忠尽职的演绎到最后变为了伤害的对决,忽视的均是沟通与心灵的对话(现在社会则更缺乏对心灵的关注),是不信任的战场。但兰博对同胞依然有着不忍与柔情,并没有想让他们失去生命,只是现实与战场却如此相似,以致让其对深爱的身为同胞的人感到了彻底的失望、甚至绝望,重要的是他并未对国家失望。
第二部则以营救战俘为线索,始终贯穿着人性的伟大和潜能的无限,更表现了国内政权对抗,而牺牲忠爱国家的士兵,成为牺牲品。个人英雄在此开始展现,为了战友、为了共命运的同胞可以不计命令,而且从接受任务开始便对人充满了不信任(下命令者本身就没有给予信任),所以才会不听命,他是命运政权的对抗者,只是无力改变政权的现实。这次有了对国家的失望,成为文化、价值、身份迷失的深入的同时却接触了另一种文化,有了对人性的爱。也展现了同命相怜的珍惜与对生命的尊重,让其知道自己的不可牺牲性,开始有了对心灵的关怀。
第三部则开始了救赎、寻找的道路,无论是在修寺庙还是去营救朋友(上司)都是在一点一点地找回。修寺庙是为了他人的修功德,得以早日超脱,也是为了爱而去尝试认同与融入现实社会的实践,到最后把挂坠(好运)送予他人是一种负疚的解脱、是对因他而死的爱的解脱,亦是对一种文化与他自我不相符的否定。
第四部则是从失望的人(同胞)身上找到希望,看到光辉人性之处,更是找回了真实自我,以致回家的路变得畅然。非战争中人的清纯与心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爱与善给予了他一种洗礼,最后所获得的是除去训练后的自我,是融入现实生活的开始。无论回家后是什么样的状况,有怎样的困难在等待着,但他找到了自我定位、身份认同、文化和信仰回归以及价值所在。当然在营救中同样说明了军事合作的再续,或说美欧之间的合作总不会停止,更体现了美国的领导地位是无需明言的,在行动中自然形成。
所谓的“第一滴血”不是战场、敌人给予的伤害,而是自己人、所忠爱的国家、付出生命给予保护同胞的所给予的伤害(最亲密的人给予的伤害才是真正的伤害),以致有了迷失与回归,亦是从怪罪他人而到反省自己的过程。更是对美国文化的宣扬,对国家的忠诚、信仰的忠诚、对弱者友爱的忠诚、寻找优势、达成目的的忠诚,和战争的美化与丑化,以及无论怎样融入当地文化的特质。但美国自身文化与影响永远不会消失,纵然会有短暂性的迷失,但却方向依然是坚定的。
分享: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