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儒家、道家、佛家他们的主旨和哲学的思想以什么定论?

   更新日期:2024.06.01
墨家:主张兼爱,侠义的精神,哪里有难,只要是正义就帮,有种“行侠仗义”的滋味;

儒家:讲仁,这个“仁”范围可广了。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包括为人处事,修身养性,为什么这么说呢?修身修不好,养性养不好,怎么去爱人呢。儒家讲爱,是这么说的,先爱自己,再爱身边人,随便着自己能力的增长,慢慢的把爱人的范围扩大。孔子的为人处事,有一点最难得,那就是,对一件事,他只问该不该做,至于能不能做到,他不存什么妄想。就像当时他的那个时代很动乱,很难讲道德,但他还是支持他的做法,在六国中来回讲学,其实他也知道在他有生之年也不能改变社会的风气,正是他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影响了华夏的千千万万子孙啊。

道家:经常听到最多的就是讲“无为”而治,这东西有很多人误解成什么都不去理,让老百姓(对国家管理而言)自己去干,不用管。这真冤枉老庄罗,哪有这样的道理,什么都不去管呢。所谓“无为”就是无所不为,什么都干,就这个意思,怎么这么说呢。也就是说一件事情,要把它解决,先把它的来龙去脉想清楚了,把解决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大困难都想到了,可以说,凡是有可能的困难基本都想到了,在事情没有遇到这些困难之前就解决了,然后呢,就让事情“自己”去发展下去吧,在外人看来啊,好像对这件事什么都不管,让它自己发展,好像发展得也不错,可是大多数人就看到对事情“不管”这个表面,哪只在事情发展顺利的表面下之前,对这件事情已经想很多,做了很多准备了,这就是所谓“无为”了,即无所不为。比如,我们的国学大师南怀谨老师,他在讲老“无为”这个东西时,说了个例子,建一栋楼,本来只要一千万,就可以完全建成一栋高质量的楼房,但是上面的部门偏偏给建这栋楼的总负责人一千多万,可能多那么几百万这样吧,然后就放手给总负责人去建楼了,什么都不要管了。为什么这样,也为什么敢什么都不管了?一千万能建好楼房了,何必多出几百万呢?要是只给一千万,可能负责人就偷工减料,人总是这样,要赚点便宜,不然就凭那点工资怎么过好日子,所以考虑到这一点,就把钱多给负责人几百万。负责人呢,也不敢偷工减料了,毕竟人家也多给了钱,再贪多的话,楼的质量不好,一定会追究起责任来,那多划不来,赚这几百万也够了,而负责人又把一些钱拿去给下面的人,以保证建楼的质量。上面的部门把钱一抛,就安稳睡大觉了,呵呵,无为无为啊,这就是所谓什么都不管了,可外人哪知,建楼之前,什么问题人家都考虑周到了,已经先无所不为了。也只能说到这里了。这也可以推及精神方面的东西。

佛家:佛家讲慈悲,这里的慈悲和儒家里的“仁”是一样的意思,只是佛法比较精深,不是常人可以领受到的。对佛家的东西,我只是略知其一,不知其二,小谈一下了,只知道佛法是一种教育,非宗教,只是现在看起来就像宗教,也不得不承认是宗教。佛法是用来教育人的,是佛陀的教育。所谓出家了,抛弃红尘中一切,什么都不理了,这要看情况,如家有儿女,就去出家,不理了,让儿女在家受苦受累,这样也是不对,佛不会收这样的人。佛讲的就是慈悲,是爱。和儒家中的“仁”讲的是一样,只是佛法包容的东西太多了,可以说它不能当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来看待的,佛法中无所谓唯心,无所谓唯物,它提示的是宇宙的真相.佛法讲的东西都是“一”,没有分别,不像西方的哲学“一分为二”。所谓治国齐家,没有古今没有中外,就是这样道理。不要以为以前的皇帝比现在的好做。只是佛法讲的太深奥,不是故意虚抬佛法的价值。

平常常说的,儒家讲的是入世,道家讲的是出世,佛家讲的是超世。
我能说也就些了。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道家,由《周易》这本天下第一奇书发展而来,唯物主义,但消极出世型
儒家,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形成,积极入世型
“命由我定,运由我转,无关鬼神乎”这是中国道、儒两家的名言,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来都是个无宗教信仰的国家(是按人数上和老百姓的态度上来说,因为统治中国思想的都是以君臣家国、兄弟义气等方面的,神仙鬼怪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用来点缀生活。)即使是现在,真正的教徒数量我们都可忽略不计,所以,才叫道家、儒家、释家,而称为道教、儒教、佛教的较少(境外的佛教不算),国人一直是把道儒佛当思想系统看待。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比如那个“风动、帆动、心动”的故事。

不过,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的影子在每一位华夏子孙身上都可看到

1.墨家“兼爱”(非哲学)
2.儒家“仁爱”(纯粹的儒家非哲学)-经学(宇宙发生论)-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格物等哲学思想)-心学(旁支)
3.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宇宙发生论+宇宙本体论)-玄学(宇宙本体论为主)
4.早期佛家(重修道不重思辨,追求Nirvana,既涅磐)-后期(复杂程度不易于春秋百家)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反对人与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帮助别人。“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
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他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庄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不能加以分割和破坏,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他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法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

  • 15896268998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i及其核儿主张分别是什么物...
    庄狄斩3368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时期的孟子,那么道家的是老子和庄子,墨家的是墨子。法家的是韩非子,他们分别代表他们的理论和主张。
  • 15896268998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庄狄斩3368 :答: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道家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
  • 15896268998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张思想
    庄狄斩3368 :答: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儒、道、法。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孔子》、《...
  • 15896268998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各自详细主张
    庄狄斩3368 :答:儒家: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明德为修身目标,以天下为己任,不管社会黑不黑,自己就是要做太阳,而不是莲花——洁身自好。道家:凡事顺其自然,让自然引导一切,比如瘟疫发生正好可以控制人口,人口爆炸自然会产生吃饭等生存问题。朝代灭亡的因素也有一条是因为人口太多,社会上奢侈的风气,...
  • 15896268998 :历史上有道家,墨家,儒家,还有其它什么家没,他们主张的都是什么观点.请...
    庄狄斩3368 :答: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
  • 15896268998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基本主张各是什么
    庄狄斩3368 :答:对自己亲人的爱多一些,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少一些 墨家是从儒家分化出来,在崇尚圣贤、和平和大同方面没有实质区别,但在其他方面,墨家主张兼爱(类似于博爱)、互利、节约,与儒家不同 如果道家是高人的话,法家就是利剑,儒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墨家就是一个黑社会 ...
  • 15896268998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流派众多,其中占主体的三家是谁?
    庄狄斩3368 :答:儒家,佛家,道家,这三家文化是主流思想,当然在不同的朝代,他们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 15896268998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的...
    庄狄斩3368 :答:道家:主张无为自然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反对礼制重视法律 兵家:就是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就是研究打战军事的理论。名家:个人认为就是“诡辩”,著名论断“白马非马”。阴阳家:关键思想“ 阴阳”、“五行”纵横家: 游说各方,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
  • 15896268998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是什么?
    庄狄斩3368 :答: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
  • 15896268998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庄狄斩3368 :答:儒家的代表思想是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道家是哲学,代表人物是老子,佛家的思想是自觉,法家的思想是依法治国,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墨家提倡爱人爱己。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