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八一有关的军史中有趣的故事(十分急)

   更新日期:2024.06.02
献给八一建军节:《老兵故事之一至之二十一》

老兵故事之一:“三 不 抽”

我前几年因声带手术而暂停吸烟,后来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重新又抽起来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在部队服役时的排长,如果烟民们能像他似的“吸烟”,跟“戒烟”也就差不多了。
这位排长对自己的吸烟有“严格”的要求,归纳为“三不抽”:一曰花钱的烟——不抽,也就是自己不买;二曰烟不好——不抽,也就是别人让烟,还得是好烟;三曰不紧着让——不抽,也就是说让烟的人还得哭着喊着求他抽。

听听,自己不买倒也罢了,别人买了请他抽,还得是好烟,而且还得死契白咧、哭着喊着地求他抽。这不是有病吗!

就这样儿抽,您想想,他一年还能抽上几支烟哪?

据我四年的观察,只见他抽过一次烟,是一个北京的战友探家带回来的中华牌香烟,那可是好生了得的“大中华”啊!可见他要求的“好烟”,标准还真够高的。

诸位烟民,您要是也能做到“三不抽”,这烟也就算“戒”得差不多了。

对联为证:“父戒烟、子戒烟,父子不吸烟;母高兴,妻高兴,全家都高兴。”

老兵故事之二:“干脆来碗肉”

看了这题目,您很难想到这是一个人的外号。这是我军1955年刚实行军衔制不久的事情。

驻东北通化某部三个山东老乡,同时被授予上尉军衔——那叫高兴!

“走,下馆子去”,其中一个建议。“好,也该解解馋了!”另两个附和着。
三人来到通化城里一个挺像样的饭馆坐定。服务员见来了三个军官,热情地送上一张《菜谱》:“您三位想吃什么,请先看看菜谱,我马上就过来!”

三个人大眼儿瞪小眼儿,三个文盲!加一块儿认不得几个字。这可怎么好?总不能告诉服务员说:“我们不识字”吧!

其中一个用手指着《菜谱》上最大的两个字说:“这两个字儿最大,八成是‘炖——肉’,咱们就点它吧?”另两位也说“好!”

服务员转眼回到桌前,客气地问到:“解放军同志,看好了吗?吃什么?”
我们这位军官伸出大手,往《菜谱》的第一行一指:“就是它!”

服务员笑了:“您真逗乐,这个不能吃,这是‘菜谱’两个字”。

三个人面面相觑,傻了眼。这时也容不得再多想了,还是这位老兄灵机一动,心想,前面的不能吃,我就从后边点,说着就指着较靠后面的一行小字说:“要这个吧!”

服务员问:“还要什么?”
本想再要点儿什么,又怕说错了,好在这次服务员没说这“不能吃”,这位老兄答道:“就这个,要三碗!”
服务员走了。
一会儿工夫,服务员端上了三碗萝卜汤。
当着服务员的面儿,三人对视,想笑没敢笑,低头喝汤。

三碗汤下肚,服务员又来问:“您几位还要点儿什么?”

我们这位老兄,信心十足,心想:捱着牌儿地点,我就不信碰不上炖肉。想到这儿,他又在刚才那行字的下面用手指了指:“就是它吧!也要三碗”。

服务员一会儿就又端回了三碗汤,这回是鸡蛋汤。三个人谁也没吱声,再次低头喝汤,心里都在想:今天是吃不上炖肉了!

这时,服务员好像也看出点儿什么来了,犹犹豫豫地没有立即走开,就又问道:“您几位是不是吃点儿什么菜啊?你们每人都喝了两碗汤了。”
我们刚才那位点菜,不,应该说是“点汤”的老兄,这次终于憋不住了,心想:“再不说,今天就没机会了!”

只见他,好像有点儿激动,使劲儿一拍桌子,冲着服务员喊道:“干脆来碗肉!”
服务员这回是彻底明白了,闹了半天就是想吃肉啊!

三位军官自然是酒足饭饱地回到了营房,可是自此之后,那位老兄就得了个雅号:“干脆来碗肉!”
我当兵的时候,这位老兄早已是我们团的副团长了,我们当然不敢这么叫了,但他的那些战友们(有些已经是更高级别的首长了),见了面还是这么叫他。

这是特定年代留下的特定故事,今天的军人再不会有这样的“镜头”了。

老兵故事之三:“我是排气炮兵”

1975年,我们迫击炮班来了个新兵,安徽天长县人,据说在家读过几年书。“文革”期间的书,当然读成什么样儿也都是不奇怪的。

第一次实弹训练回来,我见他很兴奋的样子在写信,也没理会。信写了没几行字他就拿给我看,说是问问这样写是否算泄密。

我很费劲地看了一遍(虽然就五、六行字),错别字大概有十来八个的。诸如有人说的“把毛主席像章瑞瑞正正地别在脑前”(应是“端端正正地别在胸前”)这样的错误那是在所难免的。尤其叫我终生难忘的是,当了几个月的迫击炮兵,他居然不知道天天使用的武器叫做“迫击炮”这个读音,而在信中告诉他的一个亲戚:“我被分配倒(到)了一个排气炮班,今天实弹射击打把(靶),真(震)得我耳多(朵)都快龙(聋)了”。

看到这里,我对一些错别字其实倒觉得无所谓,只是这个“排气炮”给我气坏了,我问他:“谁告诉你咱这炮叫‘排气炮’了”?他却振振有辞地说:“我听你们不都是叫‘排气炮’‘排气炮’的吗”?
我一听,原来如此,可能是我们平时说得太快了,他确实听成“排气炮”了。我无言以对。

本来这事儿也就到此打住了,没想到这时在一边一直没开腔的班长冲他发了火:“你也不想想,这炮从哪儿排气,简直是放屁!”

这位新兵倒也不含糊,慢条斯理地说:“班长,这放屁就是排气呀!”
呜呼!

老兵故事之四:“我脚下踩的是刘备”

1976年我们部队在唐山“抗震救灾”。

一天,我们刚在郊外埋了死人,大家手里还没放下工具,有的拿着锹,有的拿着镐,在路边休息。
这时一个安徽籍的战士似乎有了重大发现,用铁锹戳着地,对在场的战友们说:“你们猜,我现在站在哪儿?”

大家一听,都以为他犯了什么病,因为他平常就时不时闹出点儿笑话来。我也搭了一句:“你喝醉了吧?”

他看大家都弄不懂他的意思,急了,冲着大伙儿像是宣布一件重大新闻:“我告诉你们吧,我脚下踩的是老刘!”
我一听也急了,“你别拿我开涮啊!”

他看我误会了,就跟我解释,也是想说得再详细点儿:“哎,老刘,我这不是说你,我是说,我脚下踩的是刘备”!这“刘备”二字他还咬得特清楚。

大伙儿都乐了。七嘴八舌数落他,有人说:“你还踩着刘备?没踩着张飞啊?”
他这时才意识到,都是自己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惹的祸。于是,就见他一上一下地在原地使劲儿,他脚下那块地好像还真的一抖一抖的。但大家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就用铁锹在他所站的位置扒拉开浮土,露出了黄色的皮毛,这时我们才知道他脚下踩的是一只被埋掉的黄牛。

真相大白:他刚才说的“脚下踩的是老刘”,其实是“老牛”;“刘备”,其实是“牛背”。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不同地域的语言交流,有时真的会闹出误会,好在这不是什么要紧事。如果像沈阳籍的侦察兵发现前方有一个人,却向首长报告说发现 “一个银”,而南方报务员却听成“前方有一个营”,那可就糟了!

老兵故事之五:斯大林说:“中国军人就是厉害”

这是一个真正的老兵,一位志愿军战斗英雄,70年代初,早已是我们部队某团的团长了。1950年底,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一次截歼逃敌的战斗中,他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创造了歼敌200余人、缴获火炮6门、汽车58辆,而本排无一伤亡的战绩。为此,他荣立特等功、获一级英雄称号,并于1952年6月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

该同志有个传说:一次随我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里有许多战斗英雄,他是其中一位。当时斯大林还在世。到达苏联后,斯大林邀请中国代表团观看苏军的军事表演,其中安排了一次伞兵跳伞表演。只听蓝天上滚过阵阵惊雷,几架飞机呈顺风队形,以间距只有5米、高度差仅1米的动作轻盈地掠过观礼区。飞机在空中不停地变换着队形。各种编队动作组成了一场美丽的“空中芭蕾”。忽然,从800米高空,十几名苏军跳伞队员飘然而下,似春蕾迎风怒放,如仙女翩翩起舞,伞花漫天飞舞,烟花碧空四射。苏军伞兵的表演绝技,令在场的中国军人拍掌叫绝,欢呼雀跃。

斯大林通过翻译神情自豪地问道:中国朋友有没有会跳伞的?

全场鸦雀无声,此时此刻,我们那位老兄(恕我这么称呼吧)一是想为中国军人挣点儿面子,另外也觉得这玩意儿大概挺好玩儿的吧?就贸然一句:我来试试!

在场的代表团成员无不为之震惊,心想:你什么时候学过跳伞啊?但由于都是各个部队凑到一起的,彼此也不太熟悉,大家也就没吭声。斯大林让人把这哥们儿带到飞机上,穿带好伞包伞具,飞机重返蓝天。

当飞机飞到规定高度后,苏军陪同的伞兵开始陆续往下跳。负责指挥带队的苏联军官示意可以跳了,我们这位老兄从机舱门向外一看:头都晕了——完全不是刚才想的那么浪漫。由于语言不通,他摇了摇头,没跳。苏联军官以为他嫌飞的不够高度,就命令飞机继续升高,最后机舱内只剩下他与那位指挥官了,我们这位老兄眼看着不跳不行了,一咬牙、一闭眼——坠入在蓝天白云之中,他只听说过跳下来后要打开伞包,但怎样打开,他确实是不知道——胡乱地抓挠吧!

只见他飕飕飕地超过了刚才所有比他先跳下来的苏军伞兵,观礼台的台上台下无数双眼睛都已经认出来:这个跳得最晚、下来最快的就是中国军人!人们开始躁动,不知这哥们儿准备什么时候才打开伞啊?急死个谁啊!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我们的英雄,就在离地面大概不足百米的时候,伞包突然张开了!啊!中苏双方所有在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英雄落地,全场掌声雷动,斯大林同志说:中国军人确实厉害!到底是“战斗英雄”啊!

老兵故事之六:“对电影进行看”

当兵时连里有个司务长,四川人,该同志说话总爱用“对什么什么进行什么什么”这样的句式。
一次,团里大操场放电影,我们连正好是该司务长值班带队。大家集合完毕后他还要讲讲注意事项,最后结束时不由自主地、用四川话有板有眼地说:“下面,我们就到操场,对电影”,说到这儿时,他停顿了一下,可能是觉出了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但由于已经说到了“对什么”这种句式,就楞是咬着牙往下继续说出了“进行,看”。

此后,在开玩笑时我也经常运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句式。
注意:读他这整句话时,要用四川口音来读,否则,味道就不正宗了!

老兵故事之七:生炉子暖和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有个战友酷爱抬杠,一次冬天宿舍里正在生炉子,他不知犯了什么病儿,问大伙儿:“你们说,是生炉子暖和哪,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大家都知道他没憋好话,就没理他。
这时,有个战友偏偏搭理他一句:“当然是生炉子暖和啦!”
他一本正经地说:“我说: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这回大伙儿都急了,几个人抢着问:“怎么回事儿啊?”

这哥们儿答道:“你们看啊:夏天不生炉子,人们都穿着裤衩、背心;现在生着炉子,你们还都穿着棉袄、棉裤。所以我说——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嘿!什么谬论!?

老兵故事之八:口令

部队刚刚移防到河北时,晚上站岗比较紧张,都是真枪实弹的。一个河南籍战士后半夜在营房大门站岗。

岗哨离我们营的房子很近,突然听到有响动,他非常警觉地四下巡视着,发现营部房子边上的马厩旁站着一个黑影,正朝他走来。

他想:你站黑地儿我就看不见啦?机敏地朝黑影问道:口令?
对方没有回答。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黑影还在向前移动。我们这哥们端起了枪,再次问道:“口令?再不回答我就开枪啦!”

黑影仍不回答,继续往前靠近,我们这位战友终于扣动了扳机:“嘭”的一声枪响,黑影没有倒下,也不再沉默,而是发出一阵嘶鸣声后向训练场方向跑去!

被枪声惊醒的全营干部战士也都跑了出来,营长提了手枪出来大声问道:怎么回事?
不好!他明白了:这是营部司务班养的那只毛驴!

等着挨呲吧!幸好太紧张了——没打准!

老兵故事之九:机遇

我们到连队三个多月时,师里指定我连为全师的“训练先行连”,现在的话就叫“试点连队”吧?师团两级参谋长都在我连蹲点儿——为的是总结经验,向全团、全师推广。

新兵同班一个非常要好的战友,四川人,个子比一般四川兵都高——有一米七六左右吧?人显得很机灵,长的也是一表人才,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我叫他“小S”。

一个多月训练结束时,团参谋长将小S带走了——准备作警卫员。没承想到团里当天小S就被团长要走了,并跟参谋长说:三连你熟悉,再挑一个去。

团长第二个星期带着小S去师里开会,师长看中了,小S回来收拾了一下就去给师长当警卫员。
师长高兴了没几天,带小S到军里开会时又被军长留下了。

人啊,要是走运,真是拦都拦不住。
故事还没有结束:小S离开团部到军部还不到一个月,军区一个副司令员(半年前才从我军调去的)到我军检查工作时,发现军长换了警卫员,问起这事儿,军长还跟司令员吹呢:我这个警卫员如何如何连蹦“三级”,我跟他们“抢”来的!

副司令员一听:好!这次我带走!
军长绿了:为什么?

副司令员半开玩笑说:你们山东人为什么用我们四川人当警卫员?你还是找个山东的吧!
得,小S从此进了北京八大处那个大院,后来再也没见过,不知以后混得如何了。

老兵故事之十:“三八两毛五”

连队司务长,四川人,个子小心眼儿多。一次在路边儿见到卖大葱,8分钱一斤。他排在队伍后边,还有两三个人就排到他时,他从兜儿里掏钱,结果全是钢蹦儿,一数:两毛三。买三斤还差一分钱!
困难难不住司务长。把钢蹦儿摊在手心上,一边数钱一边念叨:三八两毛五、三八两毛五。

周围的人都以为这家伙的有毛病呢!卖葱的也听见了,没人没理他。这时已经排到了。

卖葱的问:“你要多少?”
司务长:“三斤!”

称好三斤大葱,司务长把手里的一把钢蹦儿往卖葱人手中一放:“三八两毛五!”
卖葱的心想这回占便宜了,数都没数就往钱箱子里一扔。

排队的人们都看着这“傻子”笑。

可就在这时,我们的司务长却说:“哎呀!不对,应该是三八两毛四呀。”
大伙都听见他刚才“三八两毛五、三八两毛五”的数着,肯定是多给了一分钱,这时卖葱的只好从钱箱子里拿出一分钱找给他。

嘿!明明是少给人家一分钱,人家却还找给他一分钱,里外里少给了两分钱!

另附:战士给各排的排长们编排的顺口溜:
一排长——埋头苦干;
二排长——边说边干;
三排长——光说不干;
司务长——啤酒鸡蛋。

老兵故事之十一:吃冰棍比赛

我们营房边上是我们团的化工厂,到了夏天,为工人们防暑降温做的冰棍也对营区的干部、战士们出售。

一个夏天,我们连几个人商量着去吃冰棍,不知是谁提议的:搞个吃冰棍比赛,其规则是:比赛费用自理(自买自吃),吃得最多的为冠军,名次在前的今后可以随时让名次在后的为自己买冰棍吃,名次在后的不得拒绝。

乌拉!大伙高兴的不得了,有的报名参赛,有的要去看热闹。
后来大约去了十几个,刚开始参赛的有六七个人,但吃了四五根儿有人就不行了,陆续声明退出比赛(否则今后可要给别人买单啊!),我也是只吃了7根儿。

最后,比赛的结果给我印象至深:
第一名是三排长(北京籍):53根儿;
第二名是一班长(北京籍):51根儿;
第三名机枪一班长(长春籍):21根儿。

最冤的是一班长,只差两根儿啊!就得被三排长随时叫去买冰棍儿!没办法,谁叫他肚子不争气啊?

老兵故事之十二:是家里的牛?还是…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军营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一次,我跟几个战友一起神侃,我讲了一个北京人和一个河北深州人吹牛的故事:

深州人问:“你们北京的“天桥”到底有多高啊”?

北京人:“那可高了去啦!如果大年三十儿晚上从天桥上扔下一个铁球,一直要到初一早上才能落地。你说高不高”?
深州人听完傻了!

北京人接着问道:“都说你们深州的‘大蜜桃’大,到底有多大呀?什么时候有机会,给我带两个尝尝”!

深州人一听就笑了:“什么?给你带两个?当年打仗时,几万大军吃一个桃子都没吃完,剩下的半个桃儿烂了,那桃汁流的淹了好几个村子呢!给你带两个?哼!”
这回轮到北京人傻了!

这一听就是两个人在“吹牛”呢,可战友们的话题还真的就转到“牛”身上来了。
一个湖南邵东的战友说:“我们老家对牛可好了”!
大伙问:“怎么个好法”?

他说:“比如我家的牛吧,每天下地之前,都要给它穿上草鞋呢”!
“啊?”大伙儿全傻了!

这时一个四川剑阁的战士不服气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位于剑阁境内的剑门关):“穿草鞋算啥子?我家的牛,每天下地之前都要喝上二两酒呢!”

这时,旁边一直没吱声的一个老兵慢条斯理地冲他们俩来了一句:“你们刚才说的那是你们家的牛啊?还是你爹啊?”他顿了一顿:“还、还喝二两酒呢?”

老兵故事之十三:遭遇方言
我当兵第一年去河北易县某地的坦克团训练,住在营房附近的老百姓家里。到那儿第二天就下雨,没出去训练。午后,房东小孩儿到我住的屋里玩儿。

我问他:“几岁了?”
答:“9岁”

问:“上学了吗?”
答:“没上。”

问:“9岁还不上学?”
答:“对,没上……”
班长可能是嫌我问的多了,打断我的话问道:“小朋友,吃饭了吗?”
小孩答道:“吃了!”

班长:“吃的什么呀?”
小孩:“包子!”挺兴奋的样子。

班长看孩子愿意跟他对话,就来了精神,又问他:“包子什么馅儿啊?”
小孩也挺干脆:“没馅!”

我们差点喷出来:没馅儿叫包子?真是胡说八道!算了算了,回家吧!
小孩儿走后可能是跟他爹说了什么,没一会儿他爹就进来了。
我们就说,这孩子还挺爱开玩笑,居然说吃包子,还“没馅!”真逗!
结果他爹更逗:“是包子,就是没馅儿!”

哎?我一听,怎么回事?
我心想:没馅儿叫包子:“那你们管有馅儿的叫什么呀?”

还真没难倒人家,孩子他爹一脸认真地说:“有馅儿的叫馅儿包子啊!”
嘿!这么简单的道理,咱怎么就不知道呢?

再说,过了几天,我们训练回来路上,遇见小学生放学,我一眼就看到房东的儿子在队伍里。回到院子里我就质问他:“那天问你,你说没上学,你这不是上学呢吗?”
结果他告诉我:“那天下雨,是没上学呀!”
气死我也!

老兵故事之十四:“狗烧鸡”

新兵刚到连队,听有人管连里一个老兵叫“狗烧鸡”。
我想:这个外号挺新鲜,怎么起的呢?想象不出是什么意思。也就过去了。
后来连队集合点名,我听连长也叫“狗烧鸡”,那个老兵还答:“到”!

我觉得太奇怪了,点名怎么能叫人家外号呢?不可思议。
问我们班的老兵,他们说,他就叫“狗烧鸡”!
大家也确实都这么叫,他就这么答应着。

因为不熟悉,我也不好多问。
隔了一段时间,我终于有机会问他本人了:“你的名字是……”
他很爽快:“狗烧鸡”!

我默默地想:还真有人起这种名字?
我试探着说:“是哪三个字啊?”
他笑了:“你是不是以为我叫‘狗烧鸡’了?”

听听,还说我“以为”,明明自己刚才还说叫“狗烧鸡”呢!
他见我不懂,就用一个树叉在地上给我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苟少吉”三个字。

嗨,闹了半天是这三个字儿呀!原来是我一开始就以为人家叫“狗烧鸡”,先入为主,越听越像。
通过这件事,我就想:起名字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姓氏来起,同样的名字,姓张的叫着好听,姓李的不一定合适。

后来与那个老兵熟了,跟他开玩笑把我的意思说了出来:“你姓‘苟’,没关系,但你就不要‘少吉’啦!”

这句话要搁在原来,就是:你姓狗,没关系,你就不要烧鸡啦!

老兵故事之十五:种菜的战士

野战部队的连队都有一块儿小小”自留地”,种点菜,补贴补贴连队伙食什么的。我们连有个农村籍的战士,当了六年兵,种了六年菜——就因为他菜种得好、长得壮,全连干部战士都夸他能干,还荣立过三等功呢!

让人没想到的是,该同志退伍前说了一句话,让连里干部战士都觉得特对不住他的、弄得人人心里都不好受。

临退伍前,全连开大会,欢送老兵。他代表老战士发言,本来说的都挺好的,大家鼓掌,可最后他说了一句:“早知道当兵就是来种菜,还不如让我爹来呢,他菜种的比我好。”
听了这话,我当时就掉了眼泪。

我想,这些年,他指不定心里有多大的委屈呢!当一回兵,谁不想参加军事项目的训练呀!
哎!我的战友,你的委屈是太大了!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行动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

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下设起义军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子弹100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定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直奔广东潮汕地区。

起义部队在江西瑞金、会昌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堵截,然后经过福建的长汀、上杭和广东的大浦,于9月下旬占领了潮州、汕头,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西进。10月初,西进部队和留守潮汕的部队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起义部队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围到了海陆丰,与当地的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党组织和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在宜章举行了“年关起义”。由于遭到优势敌军的“协剿”,起义部队和农民武装撤出湘南,于同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生朱德前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并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准备从军。

1909年1月,朱德历尽千辛万苦走到昆明,考入讲武堂步兵科学习,在这里他加入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同盟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蔡锷的部队任少尉司务长。他对蔡锷很敬佩,常和蔡接近并请教问题。蔡锷率军起义时,指定朱德为队官(连长)。朱德在攻占总督衙门时作战有功,受到表扬。1913年夏,朱德升任蔡锷部队的营长,率部驻守于云南的蒙自、个旧一带。在这里,朱德自发地采用运动战方式一举歼灭了当地的土匪,因功升任团长。 讨袁护国战争中,在蔡锷回云南之前,朱德即受命组织部队,征用车皮,等待蔡锷到来率军出征。在蔡锷率军出征四川与北洋军阀的战斗中,朱德及其团队作战最勇敢,朱德的衣服帽子多处被子弹打穿。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朱德因勇敢善战,战功突出而闻名于军中。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奉命驻守沪州,于1917年7月升任旅长,军衔为少将。成为川蜀的知名人物。

2.抛官弃禄 追求真理

驻沪州期间,暂无战事,朱德结交进步人士,共同探讨救国救民之路。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思想更倾向于进步,尤其是《新青年》杂志上的进步文章,引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对俄国革命的向往。 在四川军阀的逼迫下,朱德随滇军回到云南,朱德任云南警察厅长职务,利用业余时间请教员教授英语,为出国学习作准备。后来军阀唐继尧把滇军赶走,朱德离滇回四川,四川军阀刘湘和杨森很欣赏朱德的才能,加之他又是四川人,因此,特地空出一师长的位置等着他并许以厚禄。穷苦人出身的朱德,已经确立救国救民之志,他不再为高官厚禄去打伤害平民百姓的“混”仗,而是要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探索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道路。因此,他毅然拒绝了刘、杨的挽留,顺江东下来到上海见到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正发愁无将领兵讨伐陈炯明,以十万元军晌相许,请来朱德出面组织桂滇军攻打陈炯明。但朱德出国寻求真理的决心已定,他婉言谢绝了孙中山之邀。朱德弃高官,抛厚禄,只为追求真理的鸿志,对于一个三十六岁的人来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他已不再是热血青年,而是成熟的中年,此时的选择是理智的选择,是一种坚定的义无反顾的追求。

1922年10月,朱德来到柏林见到了周恩来,他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此前,他曾向陈独秀提出过入党要求,陈独秀认为他当过旧军官,断然拒绝,周恩来则表示愿意介绍他入党。朱德在德国入格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在德国期间因参加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25年他第二次被捕时被吊销了护照并遭驱逐。 离开德国后,朱德来到苏联,先入东方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后到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在那里他结合中国的实际,产生了“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拉上队伍入山打游击”的思想。 朱德抛弃高官厚禄,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他出国数年,不仅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且找到了革命的道路。

3.高举义旗 为民而战

1926年夏天,朱德回国,奉党中央之命,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初,受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之职,同时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爬起来,决定直接抓枪杆子,建立自己的武装。党中央决定组织起义,南昌是条件最好的地方,朱德奉命与刘伯承、贺龙等在南昌起义。他利用公开的身份,把敌人的两个主力团的团长拖住,为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响起了正义的枪声,朱德、周恩来等宣布起义。起义成功后,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率军撤出南昌向广东进发。途中,奉命领一个师守大埔县三河坝地区,起义的主力部队向潮州、汕山地区进军。主力被击败后,朱德和后继赶来的陈毅根据形势的变化,把部队转变为游击队,之后又组织了遍及湘南十余县的湘南起义,使这支仅有几百人的部队扩大到万余人。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一直率领这支队伍向井冈山区靠拢,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会师之后,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为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从此开始了“朱毛”合作,并为扩大革命根据地和壮大红军队伍而斗争。 朱毛会师,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朱毛二人合作,创造性地展开了革命的游击战争。朱德把他从国外学到的先进军事思想、过去带兵打仗的经验与井冈山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游击战原则。这些原则被通俗地表述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朱毛带领幼年的红军在游击战中不断壮大,战斗力迅速增强。到1928年夏,朱德指挥红军在龙源口一举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这是中央红军成立以来取得的较大的胜利。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朱德深刻领会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二人思想一致,配合默契,他们都是来自贫穷的乡村,都了解中国社会实际,都是为民众而战,都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到1930年,井冈山区的红军扩大到三万人,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还决定朱德为红军总司令。 在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中,朱德参加了全部的反“围剿”斗争。前三次反“围剿”,他配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已被撤职,朱德与周恩来共同指挥战斗,歼敌三个师,俘敌万余人。“左”倾错误统治了中央,军事指挥权掌握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德国人李德手中,他排斥朱德等高级将领,胡乱指挥,打输了第五次反“围剿”,搞丢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走上大转移之路。

4.力挽狂澜 拯救危局

红军反“围剿”失败,撤出了经营数年的根据地,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转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到1935年打下遵义城,才在周恩来和王稼祥等人的积极主张下召开会议。会上,朱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批判王明“左”倾路线,赞同毛泽东进入最高军事指挥小组。会议之后,朱德仍担任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他坚决赞成并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和战役行动。协助毛泽东完成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的指挥,他常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表现得镇定自若。在危险、困难、牺牲面前,朱德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刘伯承称赞他“志坚如钢”,“在任何困难面前,但然如坐春风”。 红军摆脱蒋军的围追堵截之后,在懋功与第四方面军会合。讨论今后的去向时,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北上陕、甘,建立革命根据地。朱德坚决拥护这一方针。会后,率部北进。但张国焘却不愿意北上。直到中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后,他才开始北上。 张国焘到达阿坝后再次生出异心,他要朱德与他联名致电中央,反对北上抗日的方针,朱德断然拒绝张国焘的要求,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张国焘不听劝告,率兵掉头向南,朝川康边境退逃。在张国焘率领队伍逃跑的过程中,朱德一直坚持斗争。张国焘曾开会围攻朱德,朱德却泰然处之。张国焘逼朱德反对毛泽东,朱德警告说,党是一个整体,不能搞分裂。他想把朱德赶出部队,朱德坚决留在军中作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揭露张国焘的真面目,促使受蒙蔽的干部战士觉悟。经过朱德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战士开始觉醒,迫使张国焘同意北上。中间又出现了几次反复,终于把这支队伍带到了陕北,实现了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的队伍。朱德到达陕北,汇报了与张国焘的斗争经过后,毛泽东称赞他“斗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5.挺进华北 指挥抗日

“七·七”事变之后,全国规模的抗战爆发。7月14日,朱德写下了抗战誓词:“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何以为人?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全国家,是我天职。”同年八月蒋介石任命朱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下旬,朱德检阅开赴抗日前线的部队,誓师出征。九月,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朱德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为阎锡山)。

1937年9月21日,朱德来到太原前往抗日前哨雁北部署抗战事宜。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首战告捷,在雁北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朱德亲自赶赴前线,总结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以便向自己的部队及友军宣传,激励同胞的抗战热情。随后,朱德提出了在晋冀之间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意见,坚持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的思想。 抗日战争期间,朱德已经五十多岁了,是我军战将中年龄最高者之一,但他仍然老当益壮,亲赴前线指挥作战。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日最前线,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比如,1938年4月,日军出动了万名精锐部队分九路向晋东南根据地发起合围攻势。朱德与彭德怀、刘伯承等将一起指挥了这次反九路围攻,采用以少量兵力牵制多路,集中主力击敌一部的战术。四月中旬,终于在武乡长乐村捕捉到残敌的机会,一举歼敌二千余人,吃掉一路,其余各路相继后退,朱德果断决策,乘胜进击,击溃敌人并连克辽县、和顺、武乡、榆社等城,此战共歼敌四千余人,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和扩大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使我八路军在太行山南麓站稳了脚跟。建立太行革命根据地后,朱德豪迈地赋七律一首:“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1940年,朱德从前线返回延安,此时,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八路军从三万人发展到四十万人;游击战从山区延伸到了平原。在八路军活动的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很有影响的抗日规模。 朱德返回延安后,正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封锁,我军民面临经济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创造了“南泥湾政策”,主张屯田垦荒,发展生产、养兵抗战,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大生产运动。以此为基础,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6.运筹帷幄 解放全国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朱德已近六十。年事已高,再加上他是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不应再上前线冲杀了,而应考虑全军全国的大局,主要搞决策和运筹。因此,他留在后方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协助毛泽东统筹指挥全国的军事斗争。 日本人刚刚举手投降,举国欢庆胜利之时,毛泽东、朱德等领袖预计到内战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们教育部队,保持高度戒备,不能有丝毫幻想。朱德参与制定了我军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整编军队,组建起了适合于大规模运动战的野战军。这些正确的决策为迎接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打下了基础。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终于爆发。我军因准备充分,在战略防御中歼敌七十一万,顶住了敌人向解放区的进攻。1947年元旦,朱德向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发表广播讲话,指出,1947年是斗争形势转变的一年。10月10日,朱德与彭德怀以正副总司令的名义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11月,我军取得了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朱德亲自总结攻城经验并全军推广。为了促进中原歼敌作战,朱德到处于前线位置的河南催阳参加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朱德参与决策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又部署了渡江战役,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朱德协助毛泽东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终于挥师渡江,解放了全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朱德已经六十四岁了,戎马一生,功绩卓著的朱老总,老骥伏枥,不顾年高,积极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工作。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后参与领导空军、海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组建,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了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他对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非常关心,到88岁高龄时还亲自视察海军,并乘舰出海检阅。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生朱德前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并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准备从军。

1909年1月,朱德历尽千辛万苦走到昆明,考入讲武堂步兵科学习,在这里他加入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同盟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蔡锷的部队任少尉司务长。他对蔡锷很敬佩,常和蔡接近并请教问题。蔡锷率军起义时,指定朱德为队官(连长)。朱德在攻占总督衙门时作战有功,受到表扬。1913年夏,朱德升任蔡锷部队的营长,率部驻守于云南的蒙自、个旧一带。在这里,朱德自发地采用运动战方式一举歼灭了当地的土匪,因功升任团长。 讨袁护国战争中,在蔡锷回云南之前,朱德即受命组织部队,征用车皮,等待蔡锷到来率军出征。在蔡锷率军出征四川与北洋军阀的战斗中,朱德及其团队作战最勇敢,朱德的衣服帽子多处被子弹打穿。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朱德因勇敢善战,战功突出而闻名于军中。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奉命驻守沪州,于1917年7月升任旅长,军衔为少将。成为川蜀的知名人物。

2.抛官弃禄 追求真理

驻沪州期间,暂无战事,朱德结交进步人士,共同探讨救国救民之路。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思想更倾向于进步,尤其是《新青年》杂志上的进步文章,引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对俄国革命的向往。 在四川军阀的逼迫下,朱德随滇军回到云南,朱德任云南警察厅长职务,利用业余时间请教员教授英语,为出国学习作准备。后来军阀唐继尧把滇军赶走,朱德离滇回四川,四川军阀刘湘和杨森很欣赏朱德的才能,加之他又是四川人,因此,特地空出一师长的位置等着他并许以厚禄。穷苦人出身的朱德,已经确立救国救民之志,他不再为高官厚禄去打伤害平民百姓的“混”仗,而是要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探索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道路。因此,他毅然拒绝了刘、杨的挽留,顺江东下来到上海见到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正发愁无将领兵讨伐陈炯明,以十万元军晌相许,请来朱德出面组织桂滇军攻打陈炯明。但朱德出国寻求真理的决心已定,他婉言谢绝了孙中山之邀。朱德弃高官,抛厚禄,只为追求真理的鸿志,对于一个三十六岁的人来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他已不再是热血青年,而是成熟的中年,此时的选择是理智的选择,是一种坚定的义无反顾的追求。

1922年10月,朱德来到柏林见到了周恩来,他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此前,他曾向陈独秀提出过入党要求,陈独秀认为他当过旧军官,断然拒绝,周恩来则表示愿意介绍他入党。朱德在德国入格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在德国期间因参加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25年他第二次被捕时被吊销了护照并遭驱逐。 离开德国后,朱德来到苏联,先入东方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后到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在那里他结合中国的实际,产生了“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拉上队伍入山打游击”的思想。 朱德抛弃高官厚禄,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他出国数年,不仅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且找到了革命的道路。

3.高举义旗 为民而战

1926年夏天,朱德回国,奉党中央之命,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初,受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之职,同时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爬起来,决定直接抓枪杆子,建立自己的武装。党中央决定组织起义,南昌是条件最好的地方,朱德奉命与刘伯承、贺龙等在南昌起义。他利用公开的身份,把敌人的两个主力团的团长拖住,为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响起了正义的枪声,朱德、周恩来等宣布起义。起义成功后,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率军撤出南昌向广东进发。途中,奉命领一个师守大埔县三河坝地区,起义的主力部队向潮州、汕山地区进军。主力被击败后,朱德和后继赶来的陈毅根据形势的变化,把部队转变为游击队,之后又组织了遍及湘南十余县的湘南起义,使这支仅有几百人的部队扩大到万余人。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一直率领这支队伍向井冈山区靠拢,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会师之后,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为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从此开始了“朱毛”合作,并为扩大革命根据地和壮大红军队伍而斗争。 朱毛会师,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朱毛二人合作,创造性地展开了革命的游击战争。朱德把他从国外学到的先进军事思想、过去带兵打仗的经验与井冈山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游击战原则。这些原则被通俗地表述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朱毛带领幼年的红军在游击战中不断壮大,战斗力迅速增强。到1928年夏,朱德指挥红军在龙源口一举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这是中央红军成立以来取得的较大的胜利。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朱德深刻领会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二人思想一致,配合默契,他们都是来自贫穷的乡村,都了解中国社会实际,都是为民众而战,都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到1930年,井冈山区的红军扩大到三万人,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还决定朱德为红军总司令。 在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中,朱德参加了全部的反“围剿”斗争。前三次反“围剿”,他配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已被撤职,朱德与周恩来共同指挥战斗,歼敌三个师,俘敌万余人。“左”倾错误统治了中央,军事指挥权掌握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德国人李德手中,他排斥朱德等高级将领,胡乱指挥,打输了第五次反“围剿”,搞丢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走上大转移之路。

4.力挽狂澜 拯救危局

红军反“围剿”失败,撤出了经营数年的根据地,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转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到1935年打下遵义城,才在周恩来和王稼祥等人的积极主张下召开会议。会上,朱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批判王明“左”倾路线,赞同毛泽东进入最高军事指挥小组。会议之后,朱德仍担任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他坚决赞成并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和战役行动。协助毛泽东完成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的指挥,他常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表现得镇定自若。在危险、困难、牺牲面前,朱德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刘伯承称赞他“志坚如钢”,“在任何困难面前,但然如坐春风”。 红军摆脱蒋军的围追堵截之后,在懋功与第四方面军会合。讨论今后的去向时,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北上陕、甘,建立革命根据地。朱德坚决拥护这一方针。会后,率部北进。但张国焘却不愿意北上。直到中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后,他才开始北上。 张国焘到达阿坝后再次生出异心,他要朱德与他联名致电中央,反对北上抗日的方针,朱德断然拒绝张国焘的要求,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张国焘不听劝告,率兵掉头向南,朝川康边境退逃。在张国焘率领队伍逃跑的过程中,朱德一直坚持斗争。张国焘曾开会围攻朱德,朱德却泰然处之。张国焘逼朱德反对毛泽东,朱德警告说,党是一个整体,不能搞分裂。他想把朱德赶出部队,朱德坚决留在军中作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揭露张国焘的真面目,促使受蒙蔽的干部战士觉悟。经过朱德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战士开始觉醒,迫使张国焘同意北上。中间又出现了几次反复,终于把这支队伍带到了陕北,实现了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的队伍。朱德到达陕北,汇报了与张国焘的斗争经过后,毛泽东称赞他“斗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5.挺进华北 指挥抗日

“七·七”事变之后,全国规模的抗战爆发。7月14日,朱德写下了抗战誓词:“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何以为人?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全国家,是我天职。”同年八月蒋介石任命朱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下旬,朱德检阅开赴抗日前线的部队,誓师出征。九月,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朱德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为阎锡山)。

1937年9月21日,朱德来到太原前往抗日前哨雁北部署抗战事宜。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首战告捷,在雁北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朱德亲自赶赴前线,总结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以便向自己的部队及友军宣传,激励同胞的抗战热情。随后,朱德提出了在晋冀之间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意见,坚持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的思想。 抗日战争期间,朱德已经五十多岁了,是我军战将中年龄最高者之一,但他仍然老当益壮,亲赴前线指挥作战。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日最前线,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比如,1938年4月,日军出动了万名精锐部队分九路向晋东南根据地发起合围攻势。朱德与彭德怀、刘伯承等将一起指挥了这次反九路围攻,采用以少量兵力牵制多路,集中主力击敌一部的战术。四月中旬,终于在武乡长乐村捕捉到残敌的机会,一举歼敌二千余人,吃掉一路,其余各路相继后退,朱德果断决策,乘胜进击,击溃敌人并连克辽县、和顺、武乡、榆社等城,此战共歼敌四千余人,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和扩大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使我八路军在太行山南麓站稳了脚跟。建立太行革命根据地后,朱德豪迈地赋七律一首:“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1940年,朱德从前线返回延安,此时,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八路军从三万人发展到四十万人;游击战从山区延伸到了平原。在八路军活动的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很有影响的抗日规模。 朱德返回延安后,正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封锁,我军民面临经济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创造了“南泥湾政策”,主张屯田垦荒,发展生产、养兵抗战,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大生产运动。以此为基础,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6.运筹帷幄 解放全国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朱德已近六十。年事已高,再加上他是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不应再上前线冲杀了,而应考虑全军全国的大局,主要搞决策和运筹。因此,他留在后方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协助毛泽东统筹指挥全国的军事斗争。 日本人刚刚举手投降,举国欢庆胜利之时,毛泽东、朱德等领袖预计到内战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们教育部队,保持高度戒备,不能有丝毫幻想。朱德参与制定了我军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整编军队,组建起了适合于大规模运动战的野战军。这些正确的决策为迎接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打下了基础。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终于爆发。我军因准备充分,在战略防御中歼敌七十一万,顶住了敌人向解放区的进攻。1947年元旦,朱德向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发表广播讲话,指出,1947年是斗争形势转变的一年。10月10日,朱德与彭德怀以正副总司令的名义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 15093632970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八一建军有多少感人的故事?
    范胀蕊3741 :答:八一建军节是军人的节日,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背后都是军人的背影。有一名叫董万瑞的军人,时任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1998年56岁的他是原南京军区九江抗洪一线的前线总指挥员,98年的那场洪水来势汹汹,许多人在这次洪灾中丧生,他作为前线指挥员,两天两夜没合眼,只为守住堤坝。今年洪灾来袭,...
  • 15093632970 :八一建军节历史有哪些超级感动的时刻?
    范胀蕊3741 :答:最令人感动的应该就是1927年8月1日凌晨在江西南昌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的第一枪,由此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由此开始了自己拿起枪杆子保卫我们的国家。
  • 15093632970 :建军节里聊军史
    范胀蕊3741 :答:起始于国民革命军的名称,象征着国共合作的岁月。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英勇部队,虽沿用“国民革命军”之名,但在失去合法地位后,1927年秋收起义后,他们更名为工农革命军,直至1928年正式定名为“红军”,这一称号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抗日烽火中,"八路军"与"新四军"的诞生犹如抗日...
  • 15093632970 :八一建军节由来 有什么历史
    范胀蕊3741 :答:1、每年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很多人只知道8月1日是建军节,但并不知道建军节的历史和来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我们有义务铭记这一伟大的节日,下面带大家一起学习建军节的来历。2、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
  • 15093632970 :你知道的南昌起义的故事和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吗?
    范胀蕊3741 :答: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 15093632970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及历史意义
    范胀蕊3741 :答:建军节的由来及历史意义 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每年的8月1日举行,旨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的成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1日定为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将“八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
  • 15093632970 :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及介绍
    范胀蕊3741 :答:一、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每年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很多人只知道8月1日是建军节,但并不知道建军节的历史和来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我们有义务铭记这一伟大的节日,下面带大家一起学习建军节的来历。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
  • 15093632970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和意义)
    范胀蕊3741 :答:从此,“八一”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1933年8月1日,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八一”纪念活动并且当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马岗举行了红军阅兵式和分列式。从此,8月1日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因此,可以说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而瑞金是八一建军节诞生的地方。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
  • 15093632970 :关于中国革命历史的故事有哪些?
    范胀蕊3741 :答: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5、会宁会师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由于张国焘推行分裂路线,两军会合后旋即分开,红四方面军南下,中央红军单独...
  • 15093632970 :关于中国革命历史的故事有哪些?
    范胀蕊3741 :答:代表中国革命历史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革命历史故事。他代表了中国革命先烈的事迹。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