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整理一下五年级科学的所有概念?明天就要,马上就要考试了,求帮忙,谢谢!!!!!!

   更新日期:2024.06.01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
第一单元沉和浮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概念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科学概念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第4课造一艘小船
科学概念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5课浮力
科学概念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第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科学概念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下沉的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科学概念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科学概念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第1课热起来了
科学概念
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第2课给冷水加热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科学概念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第5课金属热胀冷缩吗
科学概念
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科学概念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第7课传热比赛
科学概念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科学概念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第1课时间在流逝
科学概念
“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第2课太阳钟
科学概念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旧暑”与“丰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第4课我的水钟
科学概念
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第5课机械摆钟
科学概念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第6课摆的研究
科学概念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第7课做一个摆钟
科学概念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第8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科学概念
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概念
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科学概念
‘旧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科学概念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科学概念
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科学概念
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第6课地球在公转吗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
位置差异。
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科学概念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科学概念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公式集
一般运算规则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 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小学奥数公式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的公式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的公式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的公式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的公式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的公式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的公式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的公式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的公式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 面积 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Ѕ=πr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2、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 +2πrh=2π(d÷2) +2π(d÷2)h=2π(C÷2÷π) +Ch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V=πr h=π(d÷2) h=π(C÷2÷π) 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πr h÷3=π(d÷2) h÷3=π(C÷2÷π) h÷3

19、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 1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
1.单价×数量=总价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3.速度×时间=路程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小学数学定义定理公式(二)

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
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初中的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wc呁/S∕ ?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扑愎 剑篖=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 17720233702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费樊惠5049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基本操作 1—1种子发芽实验(一...一、实验内容: 整理分析实验记录的信息 二、器材: (每组)实验后发芽的和不发芽的种子、放大镜1个。...2、作为对比实验,实验时不能再动土坡的模型,而且只能改变实验计划中所选的那一个条件。 3、实验后...
  • 17720233702 :五年级科学工作总结
    费樊惠5049 :答:科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总结,老师应该根据我工作计划和教研工作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为进一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认真开展教研工作。我整理了几篇有关于五年级科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更多文章尽在。 范文一: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又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自己并不满意的环...
  • 1772023370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费樊惠5049 :答:轻重相同时,(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把橡皮泥挖空做成(船)形或做成各种(空心)的形状。 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我们把...
  • 17720233702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
    费樊惠5049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 #五年级# 导语】科学,是已系数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其对象是客观现象,内容是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以下是 无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
  • 17720233702 :五年级科学作文
    费樊惠5049 :答: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作文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作文 篇1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门复杂的学问,科学是要靠认真、严谨的观察,大胆的实验,还要靠智慧...
  • 17720233702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答案
    费樊惠5049 :答:棉衣棉被作为热的不良导体,所起的作用是阻止或减缓热量的传递速度。冷柜断电盖棉被是减缓空气中的热量向冷柜传递。一、时间在流逝: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复习资料 一、时间在流逝: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
  • 17720233702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费樊惠5049 :答: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将我所任教的科学工作小结如下:一、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为工作指明方向。有人觉得教学计划是样子,是让学校领导看的,我还是不太同意。如果随随便便写一个计划,肯定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如果是悉心制定的计划,价值就太多了。因为有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 17720233702 :小学科学五年级复习资料
    费樊惠5049 :答:小学科学五年级复习资料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月光魔法小公主 2014-06-28 · TA获得超过39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一、【古诗词】《牧童》 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
  • 17720233702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及答案
    费樊惠5049 :答:一、填空 1、向日葵的花盘能随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2、一般情况下,多数植物的根总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根的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这是植物受到地球引力的结果。 3、我们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上,曾通过实验发现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溼的环境中。 4、读科学线上,我们知道了:昆虫是鱼类喜欢摄...
  • 17720233702 :五年级科学作文
    费樊惠5049 :答: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科学作文 篇1 从小,我就想当一位科学家。记得在小时候,...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