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工资个税是扣除五险一金再算吗

   更新日期:2024.05.02

按《个人所得税法》和国务院《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2016年职工工资薪金所得,扣除应由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减除费用3500元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扩展资料:个人所得税率是个人所得税税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比例。个人所得税率是由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根据个人的收入计算。 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收入达到缴纳标准的公民应尽的义务。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6月30日表决通过了个税法修正案,将个税免征额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适用超额累进税率为3%至45%,自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按《个人所得税法》和国务院《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2016年职工工资薪金所得,扣除应由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减除费用3500元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修改个税法的决定草案】决定,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拟确定为每年6万元,即每月5000元,3%到45%的新税率级距不变。

个税起征点调整时间,此外,决定拟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拟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先将工资、薪金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5000元/月,并适用新的综合所得税率;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先行适用新的经营所得税率。

职工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 (扣除三险一金后月收入-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

《个人所得税法》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中国国家法律文件。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6月30日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1994年1月28日颁布)、税收征管法(2001年4月28日颁布)以及由中国各级税务机关发布的有关个人所得税征管的规定,构成了现行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主体法律基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按《个人所得税法》和国务院《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职工工资薪金所得,扣除应由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减除费用3500元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职工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 (扣除三险一金后月收入-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


《个人所得税法》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税率表附后)。

(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将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由9级改为7级)

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国务院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五条 按照国家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从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是的。

  个人所得税率是个人所得税税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比例。个人所得税率是由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根据个人的收入计算。 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收入达到缴纳标准的公民应尽的义务。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6月30日表决通过了个税法修正案,将个税免征额由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适用超额累进税率为3%至45%,自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 -“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税免征额是35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  扣除标准:个税按3500元/月的起征标准算  如果某人的工资收入为5000元,他应纳个人所得税为:(5000—3500)×3%—0=45(元)。[

  ★ 关于五险一金的论述:

  1,关于五险一金,根据《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明显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特点,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绝承担该项法定义务。

  2,社会保险的缴纳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来承担的,其中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承担的,生育险和失业保险是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其中养老保险用人单位需要承担13%,劳动者需要承担8%,医疗保险用人单位承担6%,员工个人承担2%,失业保险用人单位承担2%,员工个人承担1%;

  3,对于单位拖缴五险一金的,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主张补缴五险一金,也可以向当地的社保部门进行投诉,由当地的社保征收机构责令用人单位限期缴纳或补足。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补缴社保费的,社保征收机构可以向以银行或其银行查询其银行账户,并可申请县级以上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保费,书面通知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按《个人所得税法》和国务院《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职工工资薪金所得,扣除应由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减除费用3500元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 13352803780 :个人所得税是扣除五险一金后算的吗
    湛姚保3768 :答:【法律分析】:个人所得税是按扣除五险一金之后的工资计算。职工工资薪金所得,扣除应由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个人所得税。【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
  • 13352803780 :计算个税要减去五险一金吗
    湛姚保3768 :答:个人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是需要扣除五险一金的。工资总额减去不需要缴纳个税的工资收入部分就是计税工资。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社会保险费用和住房公积金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计算个税时需要减去五险一金的费用和免征额后的收入...
  • 13352803780 :个人所得税是扣除五险一金后算的吗
    湛姚保3768 :答:【法律分析】:个人所得税要扣除五险一金。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是需要先扣除个人的五险一金总额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条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各项个人所得的范围:(...
  • 13352803780 :2016年工资所交个人税为多少
    湛姚保3768 :答:公式:应交个人所得税=(工资-个人交五险一金金额-个人所得税扣除额3500(元)*税率-速算扣除数;例:交个人所得税=(工资5800元-个人交五险一金金额1044元-个人所得税扣除额3500(元)*税率3%-速算扣除数0元=37.68...
  • 13352803780 :工资交税是扣完五险一金吗
    湛姚保3768 :答:个人所得税是按扣除五险一金之后的工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工资收入金额-各项社会保险费-起征点(5000元)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税率-算扣除数说明:如果计算的是外籍人士(包括港、澳、台),则个税起征点应设为4800元...
  • 13352803780 :工资纳税是扣除五险一金吗
    湛姚保3768 :答:一、正面回答工资纳税是扣除五险一金,税后工资是先扣除五险一金再减去个人所得税。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从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二、详情分析税后...
  • 13352803780 :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是扣除五险一金的收入吗
    湛姚保3768 :答:法律分析: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是按扣除五险一金之后的工资计算,每月的奖金是不扣除的。某人月工资2000元,奖金1000元,那么其应纳税所得额就是3000(2000+1000)元。 个人所得税是按扣除五险一金之后的工资计算:应纳税...
  • 13352803780 :个人所得税是扣除五险一金后算的吗
    湛姚保3768 :答: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扣除五险一金后月收入-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打个比方说,我本月的工资所得总共是1万元,在扣除了各项费用后还有7500元。那么我本月的个人所得税=(7500-5000)×3%=75元...
  • 13352803780 :税后工资是扣除五险一金之后吗
    湛姚保3768 :答:税后工资是否包括五险一金的问题,一定要跟用人单位商量好,究竟工资是五险一金费用扣除之后的,还是包含了五险一金费用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
  • 13352803780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扣除五险一金之后的吗
    湛姚保3768 :答:个人所得税是在扣除员工五险一金扣款之后计算。但是额外补贴需要加入进行一起计算。员工的补贴也是算入员工本月收入的一部分,应该纳入收入一起计算个人所得税。五险一金是指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几种保障性待遇的合称,包括...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