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年仅50岁就去世,而有人能活过百岁还很健康?有这四点

   更新日期:2024.06.04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张爱玲

健康 长寿一直以来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谁都希望自己可以活得更长久一些,好好享受现代人的美好生活,可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会不断下降,衰老也就会开始慢慢到来,尤其是人过了50岁,基本就会进入到迅速衰老阶段。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活到50岁就没了,甚至更早,而有一些人活到了90多岁还是很 健康 ,

出现这样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爱的能力、生活习惯、饮食规律和心理状态?答案一定是不唯一的,寿命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

遗传学家Graham Ruby教授认为,从人类遗传学中能够获得很多关于衰老的信息,但这些关键的遗传信息其本身的遗传度很低。即非遗传因素对寿命的影响起到决定性左右。

比如:配偶、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乃至文化程度都会影响人类个体的寿命长短。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提出了乐观的ABCDE法则,用来面对日常生活或是职场生活中遇到的坏事。

通俗来讲,当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时,我们通常的反应就是不断想它,这些思维会快速凝聚成想法,逐渐形成习惯,从而引起不良后果。

为什么有些人少年白头、英年早逝,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思考的太多,想法太过悲观,而那些长寿的人往往是积极乐观的。

不过,悲观是一个信号,表示你的能力和追求严重不匹配,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提升能力、降低要求。前者意味着产生新的希望和动力,后者意味着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制定符合当前情况的计划。

同时,那些生活不规律的人,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为不规律的生活增加了抑郁的情绪,抑郁的情绪让生活更加不规律。只有恢复规律的作息习惯,才能为生活带来好转。

积极、乐观的人最根本的特点,是接受自己的悲观,并看到事情的转机。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对周围的人或事产生影响,而不是完全被现实的压力所吞噬。

面对困境,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让情况好转。但悲观者通常急于下结论,其实这只是在剥夺事情出现转机的机会。

现代人经常久坐,这是一种普遍的 社会 现象,所以,在我们的身体会常见一些肥胖的人,与久坐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经常久坐会让人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能力下降,导致体内大量的毒素、垃圾和脂肪滞留,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身体 健康 ,甚至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疾病,当然,这也就成为了影响人寿命的原因之一,所以,一些人长寿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是他们能长期坚持锻炼身体。

相关研究表明,除了生活习惯、饮食这些因素以外,“ 社会 融合”是影响寿命长短的最大因素。

社会 融合是什么呢?通俗来讲就是,是否经常和别人交流。

不仅仅是熟悉的人,也许是隔壁的邻居、来修电器的修理工、送货的快递员、辛苦扫地的清洁员阿姨,你会不会和他们顺便聊上几句呢?

科学研究表明,那些能活到90岁甚至更长寿的人都有很强的 社会 融合能力,爱和人交流沟通。

仔细分析, 社会 融合能力强的人确实更长寿 健康 ,而那些寿命比较短的人,都不太愿意与人沟通,内心比较封闭,长期下去确实会有损心理 健康 和身体 健康 。

好的社交关系能大大的减轻衰老所带来的痛苦。

调查显示,那些 健康 的老人在他们身体出现各种毛病的时候,能乐观的对待,并不会因身体上的毛病而悲观。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的餐桌上琳琅满目,饮食变得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一些人饮食结构不合理,经常大鱼大肉,对身体的 健康 来说并不一定都是好事,这会增加身体的代谢负担,不但容易造成身体的肥胖,还会使体内大量的毒素、垃圾滞留,从而增加一系列慢性疾病的风险,也会加速身体的衰老,影响人的寿命。

因此,长寿的人,通常饮食结构都是比较合理的,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而且做到少吃多餐,不要暴饮暴食,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久而久之,身体的负担小了,你的身体也就会更 健康 ,长寿才愿意与你亲近。

这个问题是很多人心中一直的疑惑,其实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答案是不一样的。我们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其实与长寿并不成正比,有一些长寿老人,虽然活的岁数比较大,但是因为年龄的原因,上了年纪后一身的问题,有的人甚至肢体没办法自由动弹,讲话也口齿不清,终日坐在窗口前发呆,你要问他是否觉得幸福,他可能没办法回答。

而有的人虽然没能够达到长寿,但是生活中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享受当下的生活,家人也一直陪伴在身边,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能够感受到满满的幸福。因此,并不是说活得越久就能够越幸福,大家在关注身体 健康 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想法,遇到一些麻烦糟心的事情,尽量让自己多想开一些。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右上角的红色关注!



  • 17650084360 :最近身边好多五十左右的都走了,难道真有什么坎?
    人泄友3880 :答: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8.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身边好多50岁左右的人都走了,到底是不是存在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坎,而是50岁左右的年纪,的确是人生压力最大的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年龄段。因为,这个年纪的人,身上背负的压力...
  • 17650084360 :为啥有的人可以活到90岁,而有的人却只能活到50岁?
    人泄友3880 :答:这主要是由于日常的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巨大差异,那些只能活到50岁的人,平时的生活习惯非常不好,他们可能经常熬夜贪黑,经常酗酒或抽烟,经常保持着暴饮暴食的习惯,或者经常吃一些垃圾食品等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坚持就有可能让我们人类的寿命大幅度的缩减,因为这些习惯会持续的伤害我们的身体器官结构...
  • 17650084360 :...活到八九十岁,为什么有的人活到三十多就意外去世了!!!
    人泄友3880 :答:人的寿命和家族遗传基因有关,同时也与个人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有关。有的家庭平均寿命很高,有的就差很多,至于“意外”情况的发生,因为是不可预见的,就不能当成正常情况去考核人寿命的长短的原因了。解放前,中国人平均寿命在50左右,而现在,已经达到70多岁,这只能说明,人的寿命是生活条件决定的...
  • 17650084360 :秦始皇嬴政,身体那么棒,为何年仅50岁就死了?
    人泄友3880 :答:秦始皇逝世,享年50岁。按照现在的算法,应该是49岁,春秋全盛时期。秦始皇身体素质很好。从荆轲刺秦可以看出,荆轲是燕王挑选的武士,功夫是自然而然的事。嬴郑灿近距离躲避荆轲一击,杀死荆轲,可见其身体素质是杠杆。所以有人怀疑秦始皇死于突发疾病,仍然是支气管炎。《史记》这样描述秦始皇:“秦王是...
  • 17650084360 :秦始皇嬴政,身体那么棒,为何年仅50岁就死了?
    人泄友3880 :答:突发疾病,死于支气管炎秦始皇50岁就死了,按照现在的算法,应该是49岁,正是春秋鼎盛的时期。秦始皇的身体素质有多好,从荆轲刺秦就可以看出,荆轲是燕太子千挑万选出来的勇士,功夫自然不在话下,而嬴政能在近距离情况下躲过荆轲的一击,并且反杀荆轲,可见身体素质是杠杠的。于是有人怀疑秦始皇是死于...
  • 17650084360 :为什么李世民年轻时身体那么棒,却在51岁的时候就死了?
    人泄友3880 :答:年轻时期尚且能够勉强撑住,然而年纪大了以后,便再也抵抗不住这些旧疾的侵蚀了。(二)、古代的医疗技术不发达 虽然说古代人的寿命本来也就不怎么长,但是李世民五十一岁就去世也确实是有点过早了。而导致李世民早早离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古代医疗技术不够发达,当时李世民身体里的很多疾病其实都没能得到...
  • 17650084360 :李世民身体非常的健康,为何活了五十岁出头就去世了?
    人泄友3880 :答:李世民28岁登基称帝,后执掌大唐帝国23年,为什么在51岁时就去世了呢?李世民是一位马上皇帝,年轻时身体状况就不容乐观 《资治通鉴》:“太宗与军头段志玄跃马先登,深入贼阵。敌人矢下如雨,太宗为流矢所中,拔而复战,冲突其阵。后愤气弥厉,手杀数十人,两刃尽缺,血流入袖,洒而复战。”唐...
  • 17650084360 :神人诸葛亮为何年仅54岁就去世了?他真的是劳累致死吗?
    人泄友3880 :答:孙策刚刚逝世的那几年里,张昭为东吴所付出的心血,并不在诸葛亮之下。要知道,正史中孙策托孤,可没有周瑜什么事,而诸葛亮好歹还有个同事李严帮衬着。为啥独独他就累死了呢?其实,真正的原因,很简单:诸葛亮一生善用火攻,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最后“火烧藤甲兵”,死在他手上的人,...
  • 17650084360 :痛心,年仅50岁金曲奖歌手为何在舞台上突然倒地?
    人泄友3880 :答:我们最直观能看到的就是一个人生命的长度了,但是更值得让我们看到和思考的还是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和厚度。9月5日,据台湾媒体报道,著名金曲奖男友歌手严咏能参加艺术活动时,在舞台上演唱中发生意外,倒地昏迷。送往医院救治,却十分遗憾的抢救无效,当年就去世了,年仅50岁。据悉,当时的严咏能在来宾...
  • 17650084360 :为什么有些人命很长,有的人就不行
    人泄友3880 :答:而他们的孩子从小被压抑控制,内心一直处于抑郁状态,身体也很难好的。 就我们村有个邻居老太太活到快90了,这期间大儿子死了媳妇也中风了,还不算,接连不断死了个40多岁的孙子,就有人说老太活那么大年纪把晚辈都克死了。 最后把60岁的女儿带着一起死了,其实他们是有基础疾病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死在家里没人...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