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及"下九"怎么成为古代妇女节日的?

   更新日期:2024.05.11
  初七
  旧历七月初七日晚,为“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其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其它三个传说故事是 《孟姜女》、《白蛇传》、《梁山泊祝英台》)。这是从原始的日月星辰神话发展而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之于《诗经•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蹊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得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譬喻银河两岸的星汉徒有织女、牵牛之名,却织不成有文采的织物,拉不了备有车厢的车子。汉代《古诗十九首》形容牵牛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使两者发生了联系。至南朝梁殷云《小说》已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女。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梁吴均《续齐谐记》指出了相会日期:“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暂诣牵牛。’至今云织女嫁牵牛。”这一故事经历代演变,在民间传说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遂成了动人的神话传说。
  民间相传,织女本是天帝的孙女,却爱上了人间的牛郎,因而结为夫妇,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并且生了一男一女。不料,事为天帝不容,乃命众神将将织女捉上天宫惩罚。牛郎闻讯急忙用扁担箩筐挑上两个孩子追上天空,将要赶上,忽被王母娘娘用银簪所划成的天河阻隔。从此,天河两岸就有了两颗明亮的星,据说那就是牛郎和织女变的。牛郎星旁边还有两颗小星,这便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牛郎织女平时不能见面,只能在每年七月七夜里会一次面。天下的喜鹊为让牛郎,织女于七夕相会,便密集于天河之上,成为一道“鹊桥”。故民间老人盛传“七月七,喜鹊稀。”后世,民间据此出现了拜银河、乞巧等许多民俗活动,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节日。
  http://www.5ibj.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21
  下九
  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代以每月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十九日为“下九”。下九日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初七及十九,嬉戏莫相忘。”元伊世珍《嫏孉记》引宋无名氏《采兰杂志》:“每月下九,置酒为妇女之欢,名曰阳会。盖女子阴也,待阳以成。故女子于是夜为藏钩诸戏,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达曙者。”
  http://www.rgzx.net.cn/lgl/Article/Class26/Class29/200501/548.html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