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举贤文言文

   更新日期:2024.06.01

1. 文言文 太宗举贤的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2. 大唐新语举贤篇的翻译岑文本,初仕萧诜,江陵平,授秘书郎,直中书

岑文本早时在萧诜门下为吏.江陵平定以后,被授以秘书郎的职务,直接归中书校省所属.李靖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岑文本)被提升为中书舍人,逐渐被圣上所了解.当时颜师古(因为)对前朝旧事很是烂熟,(所以)擅长书写文书和诰命.时间没过去多久,(颜师古)就被再次启用.唐太宗说:"我亲自举荐一个人,你不用再做(中书舍人)了.”就让文本做中书侍郎,专门负责枢密省的事务.等到(岑文本)被擢升为中书令,他回家时面带忧愁之色.他母亲感到奇怪的问他(为何),岑文本回答说:“我既不是有勋爵在身,又不是前朝元老,现在忝登受到圣上荣宠的高位,位高则责重,这是古人所戒备的,所以我才感到忧愁!”有人来祝贺(他高升),他(岑文本)怒道:“今天,我只接受吊唁而不接受祝贺.“辽东之战时,所有的支出用度,他(岑文本)一个人亲自负责,神色疲惫.太宗为他担忧,说道:”文本与我一起来到(战场),恐怕不能跟我一起回京了.“(岑文本)很快就病死了》。

3.

诸葛亮言家事:诸葛亮曾对蜀后主说起过自己的家事: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薄田.家人们吃穿有余.我在外为官,一切开支都是公家给的,没有别的收益.等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家里家外存了很多钱财那样的情况,(因此而)辜负了陛下的恩情.等他死后,果然是这个样子.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内乱出逃后,求秦国支持他当晋国国君,事成后以五座城池作为酬谢.后来,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当上国君,却不履行诺言.不久晋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晋惠公又向秦买粮,秦国不计较夷吾背约失信,慷慨地答应了晋的要求.第二年,秦国收成很差,刚入冬就发生饥荒,秦王派人到晋国买粮.晋惠公不想答应秦国的要求,大夫庆郑认为不妥,他说:“这样背弃恩惠,不仁不义,把道德全丢掉了,当我们一旦需要援助,谁来帮我们呢?我们还怎样保卫国家?”另一个大臣虢射却说:“晋国不割五城给秦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不解决,只答应卖粮,就好比只有毛没有皮.没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已背了约,再卖粮给秦,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 晋惠公没有采纳庆郑的建议,听信了虢射的意见.庆郑叹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要后悔的.”果不出庆郑所料,第二年秦晋发生战争,晋惠公做了秦国的俘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用处.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当然有的.人们要是得不到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国君.因为得不到快乐就非议国君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为人君者而不能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剩下给地址自己看吧。

4. 求《唐太宗论举贤》译文

1、翻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

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的走了。

2、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唐太宗论举贤》出自《资治通鉴》,内部推荐已成为企业引才的常见方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唐太宗论举贤》

5. 文言文任能举贤的翻译成和答案

任能举贤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文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荣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党:党羽。

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督实:考核其工作实绩。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进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6. 唐太宗觅人才 古文

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翻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注释:

上:指唐太宗。

举贤:推荐有才能的人。

但:只是。

如器:好像使用器物。

致治:把国家治理好。

正患:只怕。

诬:冤枉、贬低。



  • 15564777765 :大唐新语举贤篇的翻译
    时支皆618 :答:岑文本早时在萧诜门下为吏。江陵平定以后,被授以秘书郎的职务,直接归中书校省所属。李靖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岑文本)被提升为中书舍人,逐渐被圣上所了解。当时颜师古(因为)对前朝旧事很是烂熟,(所以)擅长书写文书和诰命。时间没过去多久,(颜师古)就被再次启用。唐太宗说:"我亲自举荐一...
  • 15564777765 :文言文君子用人如器
    时支皆618 :答:3. 文言文《用人之道》的全文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
  • 15564777765 :文言文翻译
    时支皆618 :答: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贤能之人,封德彝很久都没合适人选推荐。太宗责问他,封德彝回答说:“并非不尽心,实在是当今没有优秀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就如使用工具一样,取其优点长处。古代治理有方的人岂能仅靠某个才干异常拔萃的人?不要因为由于自己能力不足而看低了世间其他人"封德彝惭愧退下...
  • 15564777765 :有关用人的文言文
    时支皆618 :答:”太宗说:“贤能的人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具一样,各自用其长处。古代能够治理天下的人,难道都要到别的时代去借人才吗?你不但不为自己的无知而担心,又怎能诬陷今世所有的人呢?”寓意大概就是不因为自己无知反来去讥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显得更加无知。2. 用人之道 古文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
  • 15564777765 :请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时支皆618 :答: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
  • 15564777765 :用人文言文
    时支皆618 :答:1. 用人之道 古文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
  • 15564777765 :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
    时支皆618 :答:1. 用人之道 古文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
  • 15564777765 :关于举贤的文言文
    时支皆618 :答:”元功既举——谢玄大功告成后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同时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8. 文言文 太宗举贤的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
  • 15564777765 :齐桓公求管仲文言文,鲍叔牙举贤荐能
    时支皆618 :答:齐桓公任用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自知好友管仲更有才能,便向齐桓公举荐,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想要得到管仲,故施计迎回管仲。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
  • 15564777765 :文言文《唐太宗论举贤》中“久无所举” 举的意思
    时支皆618 :答:举荐、推荐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