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更新日期:2024.05.18
《钢琴师》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真实自传改编(有兴趣的可以看小说原著),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影片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如蝼蚁般艰难生存的故事,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这个场景是电影中苏联快要解放波兰的时候,曾经热闹祥和的城市因硝烟变得如此荒凉和残破。

这部电影我看了三次,每次看完,内心依然震撼,整部电影没有过于让人不适的血腥镜头,但是却真实的还原二战期间波兰犹太人的悲痛遭遇。导演罗曼·波兰斯凭借此片拿下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罗曼·波兰斯本是一位法籍犹太人,但是这部影片导演在隐忍自己的感受,是以一个中立的态度来揭露那段历史。

人性的光辉在战争中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地闪耀着,可人性的自私与丑陋也是深不见底的枯井。

男主斯皮尔曼是由美国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饰演,因为他特有的外形,高挺的鼻子,深陷的眼窝,特别符合犹太人的特点再加上本就扎实的演技,与这个角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阿德里安2012年出演冯小刚执导电影《一九四二》,客串《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 ,这部电影也非常值得一看。

斯皮尔曼,波兰籍犹太人,在当地电视台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是家喻户晓的钢琴家。在战争来临之前,一家人幸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可是炮火毁灭了这一切,毁灭了男主的家庭,爱情,包括他的尊严。影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军要入侵波兰的时候,男主一家准备逃亡,但是在广播中听到英美有计划对德宣战,而放弃了逃亡的计划。当晚母亲还准备了丰富的晚餐来庆祝,却不知道这个不切实际的希望给他们带来了支离破碎的家庭。德军入侵波兰后,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贴上标志性袖章,妹妹一开始拒绝,可最后也被迫屈服,这似乎象征了当时大部分的犹太人,认为退后一步,会换来海阔天空,却不知道每一步妥协的背后,是离深渊越来越近。

户口登记到袖章到隔离区再到集中营,大批大批的犹太人就像慢慢被圈养的牲畜,越来越无处可逃。影片中可以看到犹太人当街无辜被戏虐,被枪杀,甚至于晚上安静地在自家吃饭,都有可能随机被德军挑中扔下高楼活活摔死,这样的纳粹德军固然可恨,但是在隔离区内大批犹太人却没有任何反抗意识,甚至还听着音乐,数着手中金币,片中在大批送往集中营的等候广场上,一个犹太老人表示这是去往死亡的路,我们应该抵抗,反击,我们人数不少,我们会有赢的机会,但是却有人反对,德国人需要劳动力,他们不会白白浪费这样的人力,只要我们好好工作,会活着的。谁对谁错?导演把问题留给了我们的观众。

影片中最具矛盾的角色应该是男主斯皮尔曼的朋友伊扎克,家里是做钻石生意的,为了生存成为了一名为德军服务而残害同胞的犹太警察,知道男主在隔离区温饱困难,还特意送去了食物,希望男主斯皮尔曼为了家人的生存和他一同加入,但是被男主的弟弟羞辱一番后愤然离去,即使这样伊扎克还是冒险救过一次斯皮尔曼的弟弟,甚至在犹太人被大批送上死亡火车的时候在德军眼皮下将斯皮尔曼拽下,给了他再次活命的可能。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闪耀过,但是当他拿起棒棍伤害自己同胞的时候,他的人性是自私的吗?导演同样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我们。

男主斯皮尔曼本是生活一帆风顺,受人尊敬,自信,幽默有魅力。正常发展下去可能还会有一段唯美的爱情,但是老天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这一切遥不可及,男主为了活下去,在集中营被鞭打的时候抱住德军的裤腿求饶,只为活命。最后在犹太朋友协助下逃出来,也只能借助波兰朋友,到处东躲西藏,如蝼蚁一般。可生命毕竟是顽强的,求生的欲望一次次刺激着男主,也一次次帮助他逃离死亡。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深邃的眼神完美的演绎了这位钢琴家跌宕的人生,剧情我不过多的透露,有兴趣的可以欣赏影片。

一首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高歌,斯皮尔曼像过街的老鼠一样东躲西藏寻找食物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德国高级军官,影片中透过的一丝光明就像人性的光辉,照亮了,打动了军官的心,将影片的剧情带向了高潮。最后在德国军官的帮助下,斯皮尔曼顺利地等到了德国战败,波兰被苏联解放了,可是这位德国军官却以纳粹战俘的身份死在了苏联劳动营里。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我想这个也是导演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正确的答案。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9.2,网上各种剧情分析的都有,有人控诉纳粹,有人批评犹太人,有人批评那个时代,但是我觉得这些应该都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太表面,太简单,也太肤浅。就像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

只是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因为战争太丑陋,人性也经不起战争的摧残。

电影的剧情我并没有透露太多,希望留给大家空间,自己去评。

  • 13444318938 :钢琴家观后感示例
    郎疮竖4685 :答:德国军官被钢琴家的才华所震撼,后来,他将食物拿给钢琴家,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看到钢琴家瑟瑟发抖,便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他。这一切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甚至还以为有机会再听到钢琴家的音乐。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 对于生活在纳粹下的犹太民族,失去了作为人最起码的尊严,连生存的权利都...
  • 13444318938 :一部二战电影,有关一个钢琴家
    郎疮竖4685 :答:□《钢琴师》Vs.《辛德勒名单》 文/Jedi(法国) NEW! 《辛德勒名单》是部简单的英雄电影,《钢琴师》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钢琴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了两个半小时,全是悲剧,没有喜剧。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甚至直到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 [详细内容] □《钢琴...
  • 13444318938 :电影《钢琴师》——战争里无辜的人
    郎疮竖4685 :答:        被赶到隔离区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在人群中切分一小块巧克力,仪态优雅的品尝;钢琴师在拿到德国军官给他的面包果酱的时候,用手指蘸了一下放到嘴里,发出的满足的叹息。。。在战争里,最为难熬的可能就是五脏庙了,食品价格飞涨,或者干脆就短缺到只能一直饥肠辘辘...
  • 13444318938 :钢琴师观后感
    郎疮竖4685 :答:在《钢琴师》这部作品,镜头语言多数都是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罗曼·波兰斯基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的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他采用了围墙分割的对比镜头,使人感觉到围墙两边就是天堂与地狱。表现了犹太民族被纳粹毫无人性的虐待。罗曼·...
  • 13444318938 :求《钢琴师》影评
    郎疮竖4685 :答:但平静的气氛只延长了几小节,旋风般的尾声又重新卷入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的气氛里!德国军官显然是被他的琴声所打动了,是人性的光辉还是音乐的力量?是出于对战争的厌恶还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我想还是不用说明才是对故事最好的理解吧!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这部作品是继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后又一...
  • 13444318938 :钢琴师讲的是什么内容
    郎疮竖4685 :答:影片是投资3500万美元的大制作,在捷克、柏林取景。148分钟的长度也是参赛片中最长的一部。可以说这是波兰斯基的雄心之作,不仅寄托了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也成为他能否摆脱最近几年低迷状态的一个考验。这是另外一个《钢琴师》《钢琴师》(《太阳的光辉》)是一部澳大利亚影片,是澳大利亚著名的话剧演员乔...
  • 13444318938 :《钢琴家》:战争中的艺术家
    郎疮竖4685 :答:《钢琴家》作为一部反映战争的作品,既没有《辛德勒的名单》那么震撼,也没有《美丽人生》的赞誉。而作为一部音乐题材的电影,又没有《海上钢琴师》的宏大主题。但是,这部同样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告诉了大家一个故事:战争中的艺术家,是怎样的?艺术家,除了少数在生时就以才华获得相应声名的。大多...
  • 13444318938 :《钢琴家》:废墟中传来的音乐声
    郎疮竖4685 :答:我们需要感恩任何形式的生存,因为只有活下来,才会看到那些关于可能性的事情。战争结束之后,斯皮尔曼曾经很努力的联系那个德国军官,在战败的德国,在属于他的民族,那个曾经救助了很多犹太人的军官,却成为了他的民族的败类。但无论如何,二战因为他的人性光辉,而多了一些温暖。
  • 13444318938 :瓦利被击毙是不是真的?
    郎疮竖4685 :答:也是这个原因。如果普通犹太人离开隔离区,估计没人会花这么大力气照顾和保护他们。电影《钢琴师》中,军官是德国人,不是犹太人。我印象深刻。。。因为军官被钢琴师的才华所感动,而且他厌恶战争,所以没有杀死钢琴师,而是保护了他。这大概也是影片想要宣传的点之一。音乐无国界,与战争无关。
  • 13444318938 :钢琴家观后感
    郎疮竖4685 :答:德国军官被钢琴家的才华所震撼,后来,他将食物拿给钢琴家,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看到钢琴家瑟瑟发抖,便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他。这一切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甚至还以为有机会再听到钢琴家的音乐。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 对于生活在纳粹下的犹太民族,失去了作为人最起码的尊严,连生存的权利都...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