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的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更新日期:2024.05.15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目录

  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
  吕剧知识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
  早期重要艺人
  当代吕剧名人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
  《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吕剧知识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早期重要艺人当代吕剧名人展开   天津市吕剧《李二嫂改嫁》

  编辑本段吕剧简介
  [1]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起源于山东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
  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过去曾叫“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又称“山东洋琴”)演变而来。

吕剧的传统剧目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解放后创作的《李二嫂改嫁》、《姐妹易嫁》等也有较好的口碑。

吕剧名家: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

传统剧目有《画龙点睛》、《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借妻》、《石龙湾》等。
代表人物有郎咸芬等。

不知道……




  • 17029879682 :中国各大戏曲的发源,产生和人物
    寇蕊复1719 :答: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代表人物:“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 “四大名旦”:梅兰芳、苟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代表作品:《龙凤呈祥》《群英会》《十...
  • 17029879682 :关于戏曲的问题
    寇蕊复1719 :答: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吕剧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多是 小生、小旦、小丑,唱词和道白取自民间用语。伴奏乐器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 。 传统剧目有《画龙点睛》、《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借妻》、《石龙湾》等。 代表人物有郎咸芬等。 二人台 二人台是中国内蒙古的...
  • 17029879682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和代表作
    寇蕊复1719 :答:11、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马派。代表人物马连良,三十年代同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合称“四大须生”。 主要地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 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昆剧:也叫昆山腔、昆曲、昆腔。编演《十五贯》、...
  • 17029879682 :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川剧五大剧的代表人物
    寇蕊复1719 :答:豫剧代表人物: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牛得草、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 、安金凤、唐玉成、唐喜成、刘忠河和刘新民、李树建等。代表剧目: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朝阳沟》、《十二寡妇征西》、《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
  • 17029879682 :中国戏曲作家有哪些?
    寇蕊复1719 :答:主要地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 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昆剧:也叫昆山腔、昆曲、昆腔。编演《十五贯》、《墙头马上》、《李慧娘》等剧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员有俞振飞、华文漪、李淑君、张继青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
  • 17029879682 :中国各大戏曲及代表作
    寇蕊复1719 :答:4.越剧: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五女拜寿》等5.黄梅戏: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我们老师上课有讲一些,我都记下来了,不过作者是谁我就不知道了)戏曲代表作品梅兰芳《霸王别姬》戏曲剧种名及其代表作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
  • 17029879682 :中国戏剧的种类及每个戏剧的代表人物
    寇蕊复1719 :答: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代表人物有魏良辅、汤显祖、沈自晋、周传瑛等。4、秦腔 秦腔(Qinqiang ...
  • 17029879682 :1820年开始浪漫主义乐派包涵有哪些分支,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作品...
    寇蕊复1719 :答: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舒柏特的创作中心是艺术歌曲,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漫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舒柏特选用的诗歌范围很广,有歌德、席勒等大诗人的诗,也有它的朋友朔贝尔的作品。他歌剧中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柏特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
  • 17029879682 :戏曲著名代表人物
    寇蕊复1719 :答:3、尚小云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邢台市南宫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4、程砚秋 程砚秋(1904...
  • 17029879682 :豫剧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各是什么?
    寇蕊复1719 :答:被称作河南豫剧六大名旦,代表人物和意味着曲目各自为——陈素真在《三上轿》扮演崔金定陈素真高手1994年3月29日过世。她居河南豫剧六大名旦居首,被称作“河南豫剧王后”,并创新河南豫剧界第一个派系“陈门(陈派)造型艺术“,很有可能受当初的推广标准限定,她在全国各地的名气不如常香玉和马金凤。经典...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