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作者 故事概要 主要人物特点 摘录一个片段

   更新日期:2024.05.12
  西游记作者是很多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吴承恩。
  概要: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当中,「西游记」和水浒传、金瓶梅以及三国演义并列为明代的四大奇书,是一部流传民间已经有相当的时间,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杰作。西游记,是神话、寓言,再加上喜剧小说的结晶。它的故事主要是描述一群人格化的动物,护送一名佛教的高僧到西印度取经的故事,所已也带了一些童话的趣味。这些动物,都是具有法力的仙胎,为了护送取经者,周旋在神魔之间。
  作者吴承恩笔下创造的这个幻想世界,在荒谬之中却显得栩栩如生,暗示人性的不同面貌。孙悟空原是一只石猴,有猴子的灵巧与顽皮,法术高强,擅降妖伏魔,而猪八戒有猪笨重和憨直的性格象徵,时常出丑,制造了很多的笑料。
  由於取经人必须要通过八十一个难关,一一克服牛魔王、蜘蛛精、白骨精这些妖魔鬼怪的挑战,才能够完成取经的任务,这也象徵著每个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当中,必须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西游记能够受到古今读者的喜爱,主要在角色塑造的成功,读者除了可以从中享受到喜剧效果的趣味之外,更可以对人性和人生有深刻的体会。

  从表面看来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怪小说,一般的读者都以为作者写作的目的只是在搏君一笑而已,其实作者写作的动机和目的绝对不是这样子的。有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阐扬佛学的宗教小说,这个说法也不能够完全概括。西游记应该是一部很有深度的讽刺小说,我们应该要从文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它,才能了解这本书真正的题意以及他的文学价值。
  要了解一部文学作品,最好要从作者的生世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去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位读书很多,很有才华。但是他一生的际遇并不好,当时社会很腐败,考试也要贿赂。因为他没有钱财去贿赂学官,所以他履试不中,一直到四十多岁还是一名秀才。
  有关西游记的历史背景,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正史当中有关唐僧的记载.在唐朝有一位玄奘法师,也就是三藏法师,他曾经穿越沙漠,远赴西印度取经,当时历时了十九年,总共带回来有六百多部佛经回到国内,这就是西游记故事的骨干。当然在西游记当中的主角唐三藏,也是作者迎合民间心理,另外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很难和正史当中的玄奘法师的丰功伟业联想在一起的。
  唐三藏
  因为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侯,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孙悟空
  所以西游记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孙悟空。孙悟空本来是仙山上一块灵石,变化而成的猴子。因为胆识过人,受到群猴的推举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虽然在水帘洞中过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不能够天长地久。於是他抛下了一切,离家拜师学习仙道,从此就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作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八戒。可见他心思细密和不减顽皮的本性。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对挑战。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是他的弱点。
  猪八戒
  而另外代表逸乐角色-猪八戒,虽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够三十六变,和悟空相比较就显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来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边挑拨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他就喊散夥,无法坚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没想到那却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的。这些出乖露丑的行为,在吴承恩笔下写来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讽。而猪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丑笑料当中,给予读者对人性贪欲的省思。
  沙悟净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净,他则著墨较少,但是呈现的是刚毅木讷,沈默踏实的性格。
  罗盘先生(作家):
  历史上是真正有一位伟大的高僧到印度去取经。但是西游记的唐僧绝不等於真正的唐僧。真正的唐僧不但是学问好,而且非常有毅力及勇气。他遇到困难,他不害怕不退缩,一心一意的取得真经。但是在西游记当中的唐三藏,他遇到困难就胆小如鼠、个性儒弱,甚至从马上摔下来。西游记取经这一个小小的集团,其实代表的就是一个王国。唐三藏代表的胆小、儒弱、不明是非、不辨忠奸的昏君。
  西游记的主题其实就是修心,因为这一趟到西方取经的过程,不就正象徵著我们人类不断地修正自己个性缺点的过程吗?而故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妖魔鬼怪,其实也就是人类各种欲念的化身。贪婪、懒惰、软弱、甚至愚昧,其实都是人类一直需要修正的一些特质。
  同样的,善良、憨厚、和勇敢也是人类性格当中的宝石。这些特质就透过故事当中各个角色,还有跟神魔鬼怪之间的交战一一彰显出来。故事是告诉我们,生命是需要锻鍊的,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真、善、美的境界。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经”表彰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作者在承认这种处境变化的前提下,从另一方面,即抗魔斗争中,歌颂了他的战斗精神。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变,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红孩儿捏紧拳头,口吐“三昧真火”,烧得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擞精神,强行索战。小雷音群神被擒,孙悟空却孤军深入,仍旧与恶魔相斗。他又善于变化,以假为真,把妖精愚弄得不知所以。他经常变作蟭蟟虫、小蝇子钻到妖洞里去摸底,或者化为妖精的母亲、丈夫去欺骗它们。他好几次运用钻肠入肚的方法反败为胜。例如狮魔张口来吞,他立时顺水推舟,在它肚子里“跌四平、踢飞脚”,“打秋千、竖晴蜓”,疼得狮魔满地打滚,满口求饶。等他决定钻出来时,知道妖精乘机要咬,便机警地先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门牙。他跟妖精纠缠得越久,经验也越丰富,斗志也越昂扬。比起八戒、沙僧来,孙悟空是最得力的护法弟子。
  然而孙悟空的性格仍有其前后一致的地方。这除了抗魔的英勇顽强外,还表现在他对神佛的桀骜不驯上。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才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应他“犯上”的要挟。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佛祖,他敢说是“娇精的外甥”。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斗争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戒律。这位“西天取经”的孙悟空还屡屡以“大闹天宫”的历史为荣,但最忌讳别人提起“弼马温”的旧名。因此可以认为,孙悟空前后的命运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性格上却自有一致之处。
  《西游记》中的唐僧保留着历史人物玄奘虔诚苦行的一面。他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真理,明知西行途中“渺渺茫茫,吉凶难定”,仍毅然束装前进。女人国逼配,灭法国受阻,地灵县斋僧……九九八十一难没有挫败他取经的信念,美色与富贵也不能动摇他西行的决心。惟其如此,那三个桀骜不驯的徒弟才能一意同行,没有拆散这小小的取经队伍。
  但是吴承恩笔下的唐僧,比历来取经故事中的形象更有创造性的发展。在唐僧身上,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讽刺性地得到了统一。他一碰上妖魔,就吓得滚下马鞍,涕泪交流;离开徒弟,连一餐素饭也无法捞到,以致悟空时时称他是“脓包”。遇到大小神佛,他一概顶礼膜拜,不问真假;朝见各国君王,他统统山呼万岁,无论贤否。八戒在天竺国好心好意高声唱喏,惊了王子;唐僧就板起面孔教训:“‘物有几等物,人有几等人’,如何不分个贵贱!”对那些口口声声要吃唐僧肉的妖魔,他也想慈悲相待。可是保护他的孙悟空,只要主动寻妖除怪,就被他骂作“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原来他自己害怕妖精,又怕别人去斗,去杀,会惹出祸来。为了阻挠孙悟空抗魔,他动辄闭起眼睛大念紧箍咒,结果使悟空受尽痛苦,自己也反而招来灾殃。然而这位对“顽徒”很有办法的高僧,在妖精面前却总是毫无办法。“玄英洞唐僧供状”一回写他在妖精威逼下,被諕得“战兢兢的跪在下面,只叫‘大王,饶命,饶命’”!他有问必答,毫不迟延,大泄悟空的底。为了讨好妖精,他甚至当场骂悟空“不知好歹”。正是通过这种性格对比,作者大大肯定了孙悟空的战斗精神,批判了唐僧向恶势力屈服的软弱态度。这一思想高度,是以前任何取经故事所无法企及的。
  猪八戒是全书最重要的陪衬人物,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引人发笑的东西。这一夯汉,保存着不少小私有者的特色。他的优缺点都在粗鲁憨直的形态下暴露无遗。取经途中的重活、脏活都由他干。挑行李,背死尸,埋人头,清除稀柿衕没他不行。这一切,却正是那位“秉性高傲”的哥哥不屑一顾的。对妖精,他从不求情,即使挂在牛皮袋里等死,也照样骂不绝口。这一点,又胜过唐僧。
  然而猪八戒身上的缺点还是十分明显的。他好吃贪色、喜爱财礼,多次因此几误取经大事。甚至在路上,他还攒私房,央银匠煎块四钱六分重的银子,塞在耳朵眼里,到底被行者化成勾命鬼诈了出来。他能劳动,却极懒惰,让他巡山,他偷睡大觉;因此在许多场合,总是弄巧成拙。他有时也爱弄玄虚,耍耍鬼,扯扯谎;但那种猪八戒式的聪明,却往往一下就露了相,给作品增添了不少滑稽场面。像“三藏不忘本,少圣试禅心”一回便是典型的例子:猪八戒女婿没作成,反被“绷巴吊拷”在大树上。正因孙悟空经常使他当众出丑,所以他心怀不满,几次不顾大局,挑唆师父驱逐“泼猴子”。可是一遇到妖精逞威,唐僧被擒,自己对付不了时,他又只得请求悟空回来。这种种严重缺点不使他成为取经四众中最不坚定的人。他可以在激烈的战斗里,假借出恭,逃避斗争;然而战局将定的时候,他又怕孙悟空独占头功,连忙赶来筑上几耙;一旦形势险恶,闹着分行李散伙的是他,要回高老庄找浑家的也是他。但因他生性憨直,作者在大力批判之后,仍让他走完取经的路,成了“正果”。
  《西游记》除了这几个主要形象之外,还用大笔勾勒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天上世界,一片庄严神圣的西天佛土和一批各具体态的神魔形象。像玉帝、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明显地反映出现实社会统治者的某些特点:色厉内荏、暴虐诡谲,千方百计地镇压、欺骗反抗自己的人。对西天的诸佛菩萨,作者的基本态度是肯定的;但是并不妨碍他在卷末对佛教的一片赞颂声中,特意安排下阿傩、迦叶“要人事”的场面,把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祖写成一个创业守成、传子传孙的老财主。在一个宗教题材的故事里,居然讽刺教主,这又是作者相当大胆的尝试。至于妖魔鬼怪虽只有几笔漫画,依然轮廓鲜明:青狮怪的愚蠢凶狠、大鹏怪的阴险狡猾、九头虫的残忍粗暴都各具特色。这些形形色色的“大王”、“将军”,或潜伏水府,或盘踞山洞,或幻化人形,大都称霸一方,残害生灵。红孩儿把一批穷神剥削得“裩无裆,裤无口”,手下的小妖还要“常例钱”。通天河的金鱼怪要吃一个童男一个童女,又须猪羊供醴,否则就给村民降祸生灾。它们固然给取经事业增添许多障碍,同时也使人联想到封建社会中土豪恶霸的种种罪恶。
  ……
  其实《西游记》有两个版本:一是原版(文言文、白话)二是现代版就是有孙、猪等神话之类的什么三打白骨精等。一般都说现代版。
  (够详细的吧!!!!!!)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 (1510~1582),写于明朝中叶。它是中国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全书一百回,前七回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经的缘起。从第十三到一百回写孙悟空终于到西天取得真经。

故事梗概:
南海观士音为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为他选了四个徒弟。
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两界山下的美猴王孙悟空被唐三藏救出收为徒弟。因火烧殿上明珠受玉帝治罪的白龙,在鹰愁洞吞食三藏的白马,被孙悟空降伏,白龙奉观音之命变成白龙供三藏取经乘骑。
孙悟空为救师父杀死六个强盗反被三藏斥责,孙气愤离去,观世音赠金箍并授紧箍咒语给三藏,悟空返回误戴金箍,被三藏制服。
因在瑶池会上调戏嫦娥仙子被贬下凡,错投猪胎的猪悟能,变化人形出世,被高老庄的高太公看中,招为女婿。婚宴中猪悟能酒后显出猪形,吓坏亲友。高太公请王天师降妖,反被猪悟能戏弄。孙悟空保护师父至高老庄,变成猪悟能的媳妇将其降服。唐三藏收悟能为徒,取别名八戒。
因在瑶池会上打破玻璃盏被玉帝贬在流沙河的沙悟净,把唐三藏掠进水府欲吞吃。孙悟空、猪八戒、白龙拼力抢救师父,擒住沙悟净。唐三藏收悟净为徒。
唐三藏在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的保护下,乘坐白龙变成的宝马,又踏上妖魔尽出、千难万险的西天取经之路。

孙悟空是猴,首先具有猴的机灵活泼的特征;但他又是神,具有人所不能有的变身遁形的本领;他的思想感情,却又是具有现实生活中正直的人们的高贵品质。

一、《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因随祖辈迁徙至淮安府人。 吴承恩因随祖辈从祖籍安徽桐城高甸是后来迁到迁徙至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二、《西游记》的故事概要是:东胜神洲有一花果山,山顶一石,受日精月华,产下一石卵,石卵崩裂,生出一石猴。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猴王到仙山菩提祖师处习得一身本领,回到花果山由于寻找称手兵器和追求长生不死,他得罪了四海龙王和阎王,被玉帝下旨招安到天上,但在天上,他接连闯下大祸,由此大闹天宫,最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直到唐僧行此,经菩萨点化,护送唐僧上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伏了白龙马、猪八戒和沙和尚。一路上师徒四人屡遭挫折,但是初心不改,降妖伏魔、战胜心魔,最终到达西天灵山,取得真经,回到大唐,并得到如来的册封,五圣成真,共享极乐。
三、《西游记》精彩片断: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那里走?趁早归降,饶你性命!”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将近洞口,正撞着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一齐帅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正嚷处,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嗛他不着,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见他变得低贱,——花鸨乃鸟中至贱至淫之物,不拘鸾、凤、鹰、鸦都与交群——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躘踵。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四、《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归来共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实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

作者 吴承恩
故事概括 师徒三人四人去取经,路上遇到许多困难,他们一一克服。
主要人物特点
孙悟空 机灵,活泼,不屈服。
猪八戒 可爱,懒惰。
沙和尚 忠厚,老实。
片断是要文言版的还是白话版的?

小说《西游记》风行明代后,各种版本都不署作者名。社会上不免纷纷猜测,但入清后,竟盛传作者是邱处机,有清一代的文人几乎认同此说。此说何来?直到本世纪30年代初,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才提出:是清代汪象旭所首倡。汪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卷首有《邱长春真君传》,说邱处机“有《磻溪(集)》、《鸣道集》、《西游记》行于世”;又附元虞集撰《原序》,序中记载:紫琼道人请他为《西游记》写序,并说此书是邱处机所著,虞集读后才知是载玄奘取经事;同时,《西游证道书》评点中常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邱处机的写作意图。如此言之凿凿,《西游记》邱作说使清人认同。

作者吴承恩(1510-1582),主要内容:师徒三人取经,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