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慎独”的名人故事

   更新日期:2024.06.01

有关“慎独”的名人故事有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的故事。

“慎独、诚意”是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的学说宗旨。刘宗周,明朝末年著名理学家。蕺山书院是明末清初以刘宗周为倡导的蕺山学派的主要活动阵地,蕺山学派亦被后人誉为“千秋正学”。

他说: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言慎独而身、心、意、知、家、厕、天下一齐俱到。他提出的“慎独”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士风,以期通过内省的功夫,收拾人心,使人人向善,跻于道德之域,以解救“世道之祸”。

“慎独”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儒家发展为具有国粹特色的自我修养方法。“慎”即小心谨慎,“独”即独处,意为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慎独是达到诚意的必由之路。

刘宗周说:"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止言心,则心只是径寸虚体耳,著个意字,方见下了定盘针,有子午可指。心之主宰日意,故意为心本。不是以意生心故曰本,犹身里言心,心为身本也"。

扩展资料

刘宗周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史家和伦理学家。他在伦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就是强调了“慎独”在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对以后伦理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对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

“慎独”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大学》、《中庸》提出“慎独”这个范畴以后,后世儒家的所有学者和思想家,无不把“慎独”作为一个重要的修身原则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要求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在所有儒家的论述和发挥“慎独”的思想家中,刘宗周可以说是最有睿智、最能理解“慎独”的“真邃”的前所未有的学者。

刘宗周的慎独之学是一种融摄了心性学诸义的道德修养论,希望通过内省工夫,以解救“世道之祸”。因而,主张本体与工夫的统一,并把工夫放在了第一位。慎独工夫要求的是凡事无过不及,也就是中庸之道。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此所以为中庸之道也。”(《载山学案.来学问答》)强调的是主体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但却反对主观臆断。慎独之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天理人欲之辨。虽然他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但并没有摆脱“存天理,灭人欲”命题的思想束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宗周



1、暮夜无知

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慎独自律,不为金钱所动,从而留下千古美谈。

2、许衡的故事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

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唯独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3、徐溥的豆子

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读书刻苦。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

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

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

4、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5、张伯苓

张伯苓长期任南开大学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学生手指被熏得焦黄,便指着他说:“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黄,吸烟对青年人身体有害,你应该戒掉它!”

但这位学生反唇相讥:“你不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当下张伯苓将自己所存吕宋烟全数拿出来,当众销毁,并表示再不吸烟,果真如此,张伯苓再没吸过烟。



1、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

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2、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萤囊映雪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4、对工作极端的负责的白求恩

有一次,白求恩在病房里看到一个小护士给伤员换药,发现药瓶里装的药与药瓶上标签名称不一致,也就是说,药瓶里的药不是应该用的药,这怎么行呢?如果要用错了,会出问题的。

白求恩严肃地批评了那个小护士,告诉她,做事这样马虎,会出人命的。白求恩用小刀把瓶子上的标签刮掉,并说:“我们要对同志负责,以后不允许再出现这种情况。”小护士挨了批评,脸涨得通红,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白求恩心里很生气,但他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说:“请你原谅我脾气不好,可是,做卫生工作不认真,不严格要求不行啊!”事后,白求恩向政委提出,要加强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才能把工作做好。

白求恩不仅用高超的医术救治伤员,他还主动提出,要办一所模范医院,亲自编写教材,亲自制作医疗器械,亲自为八路军医生上课,为八路军培训了大批的医务人员。这也体现了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千方百计改进工作。

5、将相和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慎独这个词,现在不怎么常见了,但在传统文化里,特别是在讲传统伦理道德时,这是一个使用得十分普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词语。
这个词最早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的时候而干坏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南宋学者朱熹对这个词作过这样的说明: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
(《朱子语类》)
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以“慎独”出名的人物,名声最大的是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了个“清廉诫四知”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慎独”的典型,流传下
来。
大凡真正代表人类美好精神的东西,总是能跨越时代、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界限的。慎独,这种高尚的精神情操就是这样。在法国人写的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与前面说的杨震的故事很相似,故事说:
“我的朋友到泰国旅行,在货摊看见十分可爱的小纪念品,他选中了三个后就问价,女摊贩回答是每个一百铢。他还价六十铢。说了半天,她就是不同意。最后她说:‘我每卖出一百铢,老板才能给我十铢报酬。若六十铢卖了,我就什么也赚不到。’我这位朋友听了心生一计,说:‘这样吧,你卖给我六十铢一个,我额外给你二十铢报酬,这样,比老板给你的还多,而我也少花些钱。双方都有好处。’他满以为她会立刻答应的,却见她摇摇头。他便补充上一句:‘你的老板不会知道的,别担心。’她看看我的朋友,坚决地摇摇头说:‘佛会知道。’”
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还有这位泰国女摊贩说的“佛会知道”,去掉里面的神秘成分,其实说到底了,如果是两个人办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个人办的事,那是“我知”,说“无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所谓“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样,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心相联系,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
表面上的君子好当,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君子难做。“人生而有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世,在物欲横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权利场上,人人都面临着“制欲”的考验。多少人在这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这样的事例举目皆是,用不着在这里罗列了吧。如何将“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能“省察于莫见莫显”之间,连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真君子,这
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过好“慎独”关。

  • 18893142204 :急求关于"慎独"的高中议论文素材与名人警句(PS.我要那种比较新颖的素材...
    仰哲该2662 :答: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当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在《大学》原文中,有这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
  • 18893142204 :名人自律的小故事
    仰哲该2662 :答: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 ⑥ 名人自律成才的故事有哪些 1.一九四八年美国大选,杜鲁门总统从白宫赶往其家乡投票,有一批记者先生,追到总统家中,...
  • 18893142204 :名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
    仰哲该2662 :答: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慎独自律,不为金钱所动,从而留下千古美谈。6、许衡的故事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
  • 18893142204 :守规则的中国古代名人及事例
    仰哲该2662 :答: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
  • 18893142204 :有关名人做事不谨慎冲动导致失败的例子,越多越好
    仰哲该2662 :答:3、成龙大嘴支持菲律宾,完全没搞清状况,为香港千夫所指。4、郭德纲徒弟打人,郭德纲护短,导致德云社和郭德纲声名大跌。5、诸葛亮一生谨慎,唯有用马稷一次冲动了,用了个纸上谈兵的人,招致街亭之败,更间接导致了整个北伐事业的失败。6、克林顿一时冲动,导演了拉链门,直接导致了他从美国最有为的历届...
  • 18893142204 :关于慎独和内省的诗句
    仰哲该2662 :答:所谓清醒,也就是“慎独”。 人生如酒,或可口,或浓烈,或芳香,有了慎独,它可以变得更醇厚;人生如画,或素雅,或黯淡,或明丽,有了慎独,它可以变得更美丽;人生如歌,或悲戚,或低沉,或高昂,有了慎独,它可以变得更动听。 7.关于慎独的名言故事 曾国藩做慎独功夫,以道光22年10月初1日为分界线,在这一天之前,他的...
  • 18893142204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类似马云那样“对钱没有不感兴趣”商业大亨?
    仰哲该2662 :答:而此时,杨震就说出了那句十分经典的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所以,在我国古代,也有像马云这样视金钱为粪土的人,钱对于他们来讲不是最重要的,就像杨震,虽然他可以如同向他行贿的那个人所说,没有人知道偷偷的收下这些钱。但是杨震却是一个十分慎独的人。虽然从古至今总是有一些...
  • 18893142204 :经典名人故事
    仰哲该2662 :答:我们不认为每个人都有必要制订富兰克林那样一个分类表,更不认为这是改变不良道德的唯一形式。但我们要效仿富兰克林"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在无人监督的时候,在-德育名人小故事 细微之事、意念萌动无人察觉之时,也能自觉地按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实行自我监督。 经典名人故事2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
  • 18893142204 :名人故事13// 曾国藩如何识人?
    仰哲该2662 :答:曾国藩的办法是,给被考察者创造一个独处的机会,通过观察他们独处时的表现来获取真实的信息,然后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2、作为下属,获取领导的信任和赏识是关键。但很多人在人前背后判若两人,这种方式必有被识破的一天,难以长久。这也正是修身中讲究“慎独”的原因。
  • 18893142204 :这是一个真实关于孟子的故事吗?
    仰哲该2662 :答:这是假的。第一,孟子的哲学是讲四端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同情怜悯心,这个故事中的孟子却这样冷酷无情。第二,孟子的思想是延续子思的思想,子思讲“慎独”,就是独处的时候依然要遵循礼仪。孟母的话和这个思想矛盾。《韩诗外传》是汉代的东西。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