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更新日期:2024.06.01

国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

她们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女子,才华横溢、德才兼备,令多少后人无比向往、敬仰这些女子,真正揭示了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1、卓文君: 汉代才女, 善鼓琴。家中富贵的卓文君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并且夫唱妇随,当垆卖酒,而司马相如在得卓文君帮助后也终得成名天下。

2、蔡文姬: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之女,字昭姬(因避讳司马昭改为文姬),自幼博学能文。蔡文姬一生三嫁,先嫁河东卫家,被掳至南匈奴后再嫁给匈奴左贤王。后被曹操赎回,在"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不能两全的痛苦中终成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自朔漠归来后蔡文姬嫁给了董祀。

3、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文词绝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

4、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 唐代女诗人、政治家,有巾帼宰相之名,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

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扩展资料

关于古代四大才女的人选与顺序,流行三种说法:一是蔡文姬为首,依次是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或者班昭;二是卓文君为首,依次是蔡文姬、上官婉儿、李清照;三是还是卓文君为首,依次是班昭、蔡文姬、李清照。

既然是评选才女,那就应着眼于“才气”。传统文化意象里,说一个人有才,无非诗词歌赋(文)、琴棋书画(艺),如果考虑到班昭的情况,那就再加一个标准----历史。

关于李清照,大致是才华最全面的一位,几乎无所不通。宋以后历代均有学者高度评价其绝伦,如宋代王灼说她“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元代杨维祯说她“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明代杨慎说她“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

班昭的成就,凸显在治史上,曾独立完成《汉书》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作为女性,这个成就堪为震古烁今。另外,她也善于赋颂,有《东征赋》、《女诫》等作品传世。

蔡文姬似乎也是个热门人选,传世之作有《胡笳十八拍》以及《悲愤诗》等,宋代所刻的《淳化阁帖》收录有她的书法作品,另外,史料里还说她“通音律”,也会治史。然说到对后世之影响深远,则不及上面两位。

卓文君那句最著名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且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她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 成为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

1、卓文君

卓文君是汉代著名的才女,蜀郡巨商卓王孙的女儿,姿容美丽,精通音律,尤善弹琴,文采卓然。卓文君的丈夫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两人的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她本人也留有不少佳作,像《白头吟》里“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就是她写的。

2、蔡文姬

蔡文姬,三国时期的才女,文学家蔡邕之女,自幼博学能文。

蔡文姬一生三嫁,先嫁河东卫家,丈夫死后返回娘家居住,但因为匈奴入侵被掳至匈奴,再嫁给匈奴左贤王,并生育了两个孩子。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重金赎回了蔡文姬,但"回归故土"就要"母子分别",在这种不能两全的痛苦中,蔡文姬创作了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历史上“文姬归汉”的故事在历代被广为流传。回到中原后蔡文姬嫁给了董祀。

3、李清照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文学家,擅长写词,兼工诗文。李清照出身在书香门第,少年生活优裕,家中藏书丰富,自幼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李清照后来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鸣,在结婚后一起研究金石书画。后来丈夫病死,北宋灭亡,李清照只能流落在江南一带,晚年孤寂。李清照文词绝妙,是宋词大家,被尊为婉约宗主。

4、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唐代女官、诗人,姓上官,字婉儿,也称为上官昭容。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家中女眷被发配内庭为婢。

十四岁时,上官婉儿因为文采斐然被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被称为“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时期是搅弄政坛的人物,在文坛上也有着显要地位,《全唐诗》里收录的她的诗就有三十二首。

在710年,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



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
【蔡文姬】
汉朝末年,各诸侯拥兵自重,最后被董卓控制了朝政。
后来,曹操假借汉献帝之口,伪造了密诏,杀了董卓,并将他的尸体扔在了光天化日之下,让过路的老百姓羞辱唾弃。
蔡邕是当时的名士,以前和曹操及董卓的关系很好。如今,他见董卓人已经死了,而且亲离朋散,想到旧日的交情,不免难过。他不顾曹操的禁令,一个人趴在董卓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这一举动吓得周围看热闹的人四散奔逃。
曹操得知以后,不由勃然大怒。心想,蔡邕呀蔡邕,你真是不长眼神,我刚刚夺过大权,还没稳定,你竟敢当众和我唱对台戏。于是,他下令赐蔡邕一死,并且命人到他家里把人都抓起来,发配到边远荒凉的地方。
蔡邕有个女儿,叫蔡文姬,名琰,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学识渊博,能言善辩,而且精通音乐。当时她的丈夫刚刚去世,而她又没为夫家生下一儿半子,正在娘家修养。她父亲出事的时候,蔡文姬正在家里弹琴。听到下人来通报,说父亲去哀悼董卓之后,她不由得仰天长叹了一声,心想,大难就要来临了。
果然,曹操的大兵飞奔而来,将蔡府团团围住。全府上下,不分男女,不论老幼,全被捆了起来,被推到了前院,稍有怠慢,就被乱棍打得皮开肉绽。
当时,汉朝北方边境极不太平,胡人经常兴兵前来侵犯。他们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将里面的老百姓残杀殆尽,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一队队胡兵的马背边上悬挂着一串串男人的脑袋,而马后面驮着他们抢来的女人。
蔡文姬在被发配到北方的路上,遇到了胡兵,被抓住成了俘虏。在和其她被俘的女人一起被押向北方的时候,一路上,她们看到到处都是尸横遍野,恶臭熏天。
到了匈奴以后,因为蔡文姬能文善琴,被南匈奴王看中,当了他老婆,在那里一住就是十二年,生下了两个男孩。蔡文姬人在匈奴的时候,日夜思念着远在中原的亲人,整天以泪洗面,写出了流传后世的凄惨哀绝的《胡笳十八拍》。该曲广为流传,最后流入了中原,其忧怨哀伤的曲调让曹操听了以后也深受感动。曹操回想起自己当年对蔡家的绝情,不由得羞愧难当。他派人来到了匈奴,想用金璧把蔡文姬赎回来。
南匈奴王一方面希望与曹操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贪恋那些金璧,考虑再三,最后答应将蔡文姬送回中原。
蔡文姬在临走的时候,她的两个儿子跪倒在地上,抱住文姬的双腿,放声大哭:“娘,您要去哪里啊?大家都说您要回中原,您还回来吗?您平常是那样仁慈,今天为什么就这么狠心?我们还没有长大成人,您怎么就撒手不管我们了呢?”
听了这些话,蔡文姬只觉得肝肠寸断,神情恍惚,她抚摸着两个儿子的脑袋,痛苦流涕,“为娘又能如何呢?当初你父亲强行把我抢来,今天又是他强行将我送回去,为娘又如何能作得了主呢?”
这时,那些和蔡文姬一起被从中原抓来的姐妹们来给她送行,她们跪在地上,哀嚎着哭道,“为什么只有文姬你一个人可以回到中原,而我们却要老死在这荒凉的异乡,永远没有机会再见亲人一面了。”此情此景,连马都悲伤得忘记了走路,车夫赶车都忘记了转弯。围观的人更是互相抱着痛哭起来。
回到中原以后,曹操将蔡文姬好好安慰了一番。看到她孤身一人,曹操下令要将文姬嫁给一个叫董祀的读书人,并征求她的意见。
文姬冷冷地说道:“当初你和我父亲是至交,为了悼念董卓一事,你杀了我父亲,发配了我家人,至今我还不知道他们究竟还在不在人间。十二年后,我已为人母,你又用金璧强行将我们母子拆散,把我接回了中原。我已经不是我了,还有什么事情能由我自己决定呢?既然你意以决,又何必来征求我的意见呢?一席话说得曹操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后来蔡文姬一直老死在了中原,她与自己的两个儿子只能以书信往来,一生再为谋面。
【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 辰之女,也工文章。李照清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气浓厚的家庭里。 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 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了《金石录序》,详细的记载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他前期的 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 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 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运用朴实的白 描手法,善于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有《漱玉词》。
【班昭】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
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
十分美满。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前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
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
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
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
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
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
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前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前汉书中最棘手的
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
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
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班超,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
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
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细亚三十年之久。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儿子班勇随安恩国入贡的使者回到洛阳,带回他给
皇帝的奏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
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
三年后朝廷仍不加理会。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
产生一股强烈的的依恋、怜悯心情,于是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
妄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得蒙重赏,爵列通候,任二千石,天恩
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
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固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
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询生离,不复相识;
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
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其全力,以报答天恩,迫子岁暮,犬马齿索,为之奈
何?
蛮夷之性,悼逆侮老,丙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好究之原,生逆乱之心。而
卿大夫感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
下弃忠臣竭身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
省禄。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
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候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
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猝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
哀老之急。
班昭代兄上书,说得合情合理,丝丝人扣,汉和帝览奏,也为之戚然动容。特别是
文中的最后两句,引用周文王徐灵台,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魏文侯之师田子方,
见君弃其老马,以为少尽其力,老而弃之,非仁也,于是收而养之。两则故事明讽暗示,
汉和帝认为不再有所决定,实在愧对老臣,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
班超。
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
任尚抵达任所,班超一一予以交代完毕,任尚对班超说:“任重虑浅,宜有以海之。”
希望班超对他治理西域一些忠告,班超语重心长地说:“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
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
严苛,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以
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任尚不能借重班超的经验,竟以严急苛虐而失边和,
这是后话。
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他离开西域疏勒时本已有
病,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劳顿,回家一个月就病逝了,班昭无言以对。
班昭以她的文采,完成了哥哥班固的前汉书打动汉和帝的心,使哥哥班超回归
洛阳。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七篇上。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
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漳,生女曰弄瓦。”
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
易。”才能克尽本份。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
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
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在“妇行”篇中,订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
不瞎说霸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
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
方不致失礼。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
在她的心目中下堂求去,简直是不可恩议的悖理行为,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
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
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兄弟姐妹相处之道,端在事事识人体、明大义,即是
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班昭主要生活在汉和帝时代,汉和帝在班超死后不久就驾崩了,皇子刘隆生下来才
一百天,就嗣位为孝帝,邓太后临朝听政,不到半年,帝又死,于是以清河王刘祜
嗣位为孝安帝,孝安帝才十三岁,邓太后仍然临朝听政。
东汉皇帝短命,只有开国的光武帝刘秀活过“花甲”,六十二岁时死,其次就是明
帝,四十八岁,再次是章帝三十一岁,其他多在二十岁以下,包括一大批娃娃皇帝,造
成外戚专权局面。
邓太后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邓坞以大将
军辅理军国,是太后的兄长,颇受倚重,后来母亲过世,上书乞归守制,太后犹豫不决,
问策于班昭,班昭认为:“大将军功成身退,此正其时;不然边祸再起,若稍有差迟,
累世英名,岂不尽付流水?”邓太后认为言之有理,批准了邓坞的请求。
班昭年逾古哮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
还是位政治家。她在曹家有一个儿子,几个女儿,儿子曹成被封为关内侯。

一、蔡文姬

1.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精通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

蔡文姬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道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2.轶事典故

(1)默写古籍。蔡琰为丈夫董祀求情时,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琰没有穿鞋又披散着头发,于是赠给蔡琰头巾鞋子袜子。蔡琰的父亲蔡邕家里曾经收藏了很多古书,曹操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蔡琰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于是蔡琰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

(2)文姬归汉。以曹操赎回蔡琰为故事背景改编的艺术故事,京剧以及其他戏曲都有文姬归汉的曲目,历朝历代也有画家画有文姬归汉图等连环画作品。

二、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出身名门、受女皇宠幸,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女皇连连惊呼:“此女绝非凡!”以聪慧得幸于武则天,颇能诗,武后称帝时,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

神龙元年,与太平公主亦多往来,与武三思私通。曾建议中宗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又与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操纵政治,树立私党,广纳贿赂。景龙四年(710年),中宗崩,韦后欲效武后而称帝,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拥立其父唐睿宗。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执意杀上官婉儿,年仅46岁。开元初年,唐玄宗广征上官婉儿的作品,编成文集20卷,张说作序。《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婉儿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左冲右突,成为盛唐时期的“无冕女皇”。智慧、肉体、灵气、才华……婉儿凭借这些法宝,穿梭于朝中重臣之间,谱写了一篇美丽、凄婉的人生华章。

四、卓文君

卓文君,原名文后,西汉人,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到汉代文景之治,卓家传到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已成巨富,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可胜数。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十六岁时嫁人,几年后,丈夫过世,返回娘家住。

1.文君听琴

卓文君父亲卓王孙宴请并亲自相迎相司马相如,卓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司马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弹奏了一曲《凤求凰》,倾吐爱慕之情。文君听出了司马相如的琴声,偷偷地从门缝中看他,不由得为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也产生了敬慕之情。

2.文君夜奔

宴会完毕,相如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转达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

3.当垆卖酒

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几个月后,他们干脆卖掉车马,回到临邛开了一间小酒家。卓文君当垆卖酒,掌管店务;司马相如系着围裙,夹杂在伙计们中间洗涤杯盘瓦器。卓文君是一个罕见的女人,居然不慕虚荣,司马相如也是一个罕见的文人,居然一点都不自卑,一点都不羞愧。这对才子佳人开的小酒店远近闻名、门庭若市。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头吟》,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以及卓文君。
这四位女子都在我国的文化历史当中有着广为流传的名声,在民间更是家喻户晓,因为她们都是我国历史上才华横溢、德才兼备的女性代表人物,因而备受世人尊崇。
卓文君:汉代才女,善鼓琴。家中富贵的卓文君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并且夫唱妇随,当站卖酒,而司马相如在得卓文君帮助后也终得成名天下。
蔡文姬: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管之女,字昭姬(因避讳司马昭改为文姬),自幼博学3能文。蔡文姬一生三嫁,先嫁河东卫家,被掳至南匈奴后再嫁给匈奴左贤王。后被曹操赎回,在回归故十与母子团聚不能两全的痛苦中终成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自朔漠归来后蔡文姬嫁给了董祀。
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文词绝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唐代女诗人、政治家,有巾帼宰相之名,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多年,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 17116373097 :四大才女是哪四个
    令窦彪3440 :答: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1、蔡文姬 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之女,字昭姬(因避讳司马昭改为文姬),自幼博学能文。蔡文姬一生三嫁,先嫁河东卫家,被掳至南匈奴后再嫁给匈奴左贤王。后被曹操赎回,自朔漠归来后蔡文姬嫁给了董祀。2、李清照 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
  • 17116373097 :中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
    令窦彪3440 :答: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1、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
  • 17116373097 :四大才女分别是谁
    令窦彪3440 :答: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出生于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唐朝大臣上官庭芝之女,唐朝女官、诗人、皇妃。4、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时期蜀郡临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蜀中四大才女。...
  • 17116373097 :中国四大才女是谁
    令窦彪3440 :答:1、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代表作品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四大才女之一。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
  • 17116373097 :中国古代的四大才女是谁?
    令窦彪3440 :答:中国古代的四大才女分别是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儿,李清照。她们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子,德艺双馨,才情并茂。蔡文姬名蔡琰,字文姬,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其父为大文学家蔡邕。蔡文姬博闻强记,擅长音律、文学、书法,她首次创造五言体长篇自传叙事诗。蔡琰归汉后,作有《悲愤诗》两首,中国十大名曲...
  • 17116373097 :中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
    令窦彪3440 :答: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或班昭。1、蔡琰,字文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圉人(今河南开封杞县),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
  • 17116373097 :中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
    令窦彪3440 :答: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分别是 汉朝:蔡文姬、班昭 宋朝:李清照 周朝:上官婉儿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分别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班昭。她们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女子,才华横溢、德才兼备。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 17116373097 :中国古代的四大才女都有谁?
    令窦彪3440 :答: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国四大才女之一。卓家由于操作得当,以为自己是富家千金,卓文君是卓家的女儿,相中相相如宾的穷书生司马相如,家里不同意,司马相如私奔,卓文君被晚上赶出家门,两人后来因吕家卖酒的故事而声名大噪,司马相如也因《子虚赋》被皇上所赏识,最终他们结了婚。据《西京...
  • 17116373097 :中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
    令窦彪3440 :答:4. 卓文君,西汉时期蜀郡临邛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蜀中四大才女。其父卓王孙为蜀郡临邛的冶铁大亨,仅家僮有八百名,卓王孙分私奔的卓文君百名僮仆、百万两钱。卓文君姿色娇美,通音律,善抚琴,所著《白头吟》诗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流传至今。中国四大才女的由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