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犹饿死出自哪一首诗?作者是谁?他的简介是什么?

   更新日期:2024.05.27
唐代中叶发生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赋税加重,加上灾荒不断,人民生活贫困,尤其是胼手胝足的农民,在官府、地主的敛剥卞,生活犹为窘迫。在无锡梅里长大的李绅,耳闻目睹农民生活的惨状,愤笔写下了《悯农》诗两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诗不仅是李绅所处时代农民生活的写照,也是几千年来在剥削阶级统治下农民生活的白描,因而世代传诵,成为千古绝唱。�
李绅(772—846),字公垂。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6岁失去了父亲,靠母亲含辛茹苦抚育成人。年青时曾在惠山寺中苦读诗书。于贞元二十一年(805)考中进士。历任国子助教、校书郎、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部、中书舍人、江西观察使、户部侍郎、端州司马、滁州刺史、太子宾客、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宰相),封赵国公。�
李绅在他的官宦生涯中,朝廷中发生了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与以李逢吉、牛僧孺为首的牛党的朋党纠纷。李绅是站在李德裕一边的,随着李德裕宦海的浮沉,时而被重用,时而被贬职。直至晚年,唐武宗李炎重用李党,他才官居宰相,掌相位4年,因中风后行动不便辞去相位。后身体恢复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李绅为官41个春秋,被提升也好,受贬谪也好,他都没有丢掉年青时那种《悯农》的情感,始终关心着人民的疾苦。他在出任寿春太守前就知道这个地方的百姓不仅受到官府的压迫,而且遭寇盗的抢掠,并且山区还有老虎伤人。他到任后,严厉惩处了一些欺压百姓的官吏,铲除了打家劫舍的匪盗,同时在山上设了数十处陷井,命令猎户捕捉猛虎。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匪盗就销声匿迹。一年后,山上的老虎就被驱除。官府中的“奸吏”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他任越州刺史时,曾发五万斗粮食贱价售于灾民。当他调离越州时:“越人父老男女数万,携壶觞至江津相送。”他感叹的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隅布政惭期月,江上霜巾愧万人。”他在担任河南尹前,当时有一些恶少年,经常戴着高高的帽子,披散开身上的衣服,手击大氇,在官道上横冲直撞,使得车马行人不敢行走。其中的官家子弟,还用鞭子抽打百姓。李绅到任后,对这些恶少年严加惩处,使得他们“望风而遁。”百姓十分感戴他的德政,在他调任时,“城内少长士女相送者数万人,至白马寺,涕泣当车者不可止。”�
李绅是一位受到百姓爱戴的官员,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的《悯农》诗已成为千古绝唱。他还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在元和三至四年(808、809)曾创作了《新题乐府二十首》,可惜,这一诗作已经散失了。我们仅能从元稹的和他的诗中,知道其中的一些诗题,并从诗题和元稹、白居易的诗篇中了解到,这些诗的主题是反映人民疾苦,揭露弊政和不平。李绅的《新题乐府二十首》经过元稹、白居易的唱和和一批诗人的咏随,形成了我国诗坛上一次革新——新乐府运动。�
李绅一生创作了不少诗篇,可惜,只有他手编的《追昔游集》3卷遗世。从这3卷遗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政治态度、思想情感,了解他的一些生平,政治业绩和社会交往。同时,也可以知道,他是热爱家乡这片热土的。在《追昔游集》收人的不多诗作中,就有《忆东廓居》、《忆题惠山寺书堂》、《忆放鹤》、《过梅里》、《泛五湖》、《却望无锡芙蓉湖》、《别石泉》、《别双温树》等十多首。在这些诗中,他对家乡秀水明山作了深情的描写,倾诉了不尽思念的情怀。

出至 李绅 的《悯农》。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 )人。元和元年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 。他和白居易 、元稹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 ,今失传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现存《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悯农》全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出自唐朝李绅的《题古风二首》又叫《悯农二首》,一首是我们熟知的锄禾日当午那首,另一首就是这个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展开全部
悯农
(唐-李绅)




午,




土。




餐,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 15563592720 :问一首诗?
    皇贤华4378 :答: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 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 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
  • 15563592720 :《悯农二首》的作品原文是什么?
    皇贤华4378 :答:《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
  • 15563592720 :农夫犹饿死的上一句
    皇贤华4378 :答:1、农夫犹饿死的上一句是四海无闲田。2、原文 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 【朝代】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
  • 15563592720 :农夫犹饿死出自哪一首诗?作者是谁?他的简介是什么?
    皇贤华4378 :答: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15563592720 :农夫犹饿死的出处。
    皇贤华4378 :答:农夫犹饿死出自唐朝宰相、诗人李绅所著的《悯农》。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二、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耕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三、注释: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 15563592720 :唐代诗人李绅的节约粮食的诗句
    皇贤华4378 :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15563592720 :补全唐代诗人李绅古风二首诗句四海无闲田农夫什么饿死
    皇贤华4378 :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
  • 15563592720 :悯农 古诗
    皇贤华4378 :答:《悯农》的故事共有三首。1、《悯农》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2、《悯农》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释义:盛...
  • 15563592720 :悯农唐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意思
    皇贤华4378 :答: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出自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原文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
  • 15563592720 :悯农其一的古诗
    皇贤华4378 :答:《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其一原文如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白话文释义: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