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中“与”字有哪些用法

   更新日期:2024.05.31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与”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1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3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与”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1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3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老师说者是表判断,也是语气词,她说的很对者 zhě〈助〉(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6) 表示祈使语气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7) 表示商榷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 17226667567 :文言文与和于
    戚慧田3359 :答: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2. “与”和“于”在古文中都有表示“给”的意思,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你题目中的“给”本身分别为动词、介词。“与”和“于”存在的“给”的意思。分别对应的是动词、介词。 在文言文中,“与”有赠与、交与、赐与、给与的动词意义。如“与...
  • 17226667567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戚慧田3359 :答: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 17226667567 :常见文言虚词的解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戚慧田3359 :答:(《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
  • 17226667567 :文言文与字的意思
    戚慧田3359 :答:2. 文言文典型字的各个意思 走(跑的意思)吾(我的意思)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 17226667567 :文言文里的“孰与”用法是什么?
    戚慧田3359 :答:译文: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孰与笔画 文言文常用字词意思解析...
  • 17226667567 :与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戚慧田3359 :答: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
  • 17226667567 :与的文言文
    戚慧田3359 :答: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yù 〈动〉 1.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与”文言文翻译 与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有以下6种:1、与:给予。 例句:...
  • 17226667567 :初中文言文虚词“与”字的用法与举例
    戚慧田3359 :答:就是使民众和君主同心协力;因此可以跟君主共死,可以跟君主同生,而不怕为难。)(2)今子与我取之,而不与我治之。(现在您为我争得了国家,却不为我治理他)“乎”字用法有两种。如在句尾就是语气词,相当于“吗”“呢”等。用在句中是介词,和“于”的用法相似。如“醉翁之意不在酒,...
  • 17226667567 :与在句末的文言文
    戚慧田3359 :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不妥之处,请谅解。2. 在文言文中,如何分辨放在句末的“之”字是代词还是语气助词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
  • 17226667567 :文言文与字
    戚慧田3359 :答:3. 高考文言文中“与”字有哪些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与”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1介词 1.介词。和,跟,...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