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烈士英勇抗战的故事

   更新日期:2024.06.01

1、陈德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德馨誓言:“枕戈待命,誓歼倭寇,为中华民族而效死!”1938年9月,陈德馨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1938年9月7日,三千多日军进攻松杨桥阵地,陈德馨亲临前线指挥,数次击退日军进攻,被子弹击中左胸仍坚持率军作战,直到援军赶到,才被卫兵拖下火线,送往汉口万国医院抢救,因伤重不幸牺牲。

2、陈锦秀

1938年1月22日,688团在团长陈锦秀率领下,于河北平山温塘镇辛庄至南红岸寨之间区域设伏,与井陉、平山来犯之敌展开殊死搏斗。

2000余名日寇损伤惨重,在即将全歼之际,援敌的炮弹击中688团团部指挥所,团长陈锦秀、一营长刘国清和其他五位战士壮烈牺牲。

此战我军共牺牲300多人,其中敌我投入兵力共约6000余人、日军死伤近1000人、战斗持续时间5个多小时。

战斗结束后,日军残部纠集援敌对我辛庄村手无寸铁的群众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杀害我同胞108人,烧毁房屋193间,制造了震惊晋察冀边区的“辛庄惨案”。

3、陈钟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60军542旅旅长。陈钟书说:日本帝国主义欺侮我国人民实在太甚,我要上抗日前线,不打败日本鬼子决不回家。

1938年4月22日,参加极其惨烈的台儿庄战役,多次打退日寇进攻。日寇遂派出飞机在阵地上低空扫射,密集炮火狂轰滥炸。

滇军将士们在一望无垠、无险可据的平原上,粉碎了日寇多次的疯狂进攻。23日下午,日寇又发动更大规模进攻,陈钟书率领将士冲向日寇,与敌展开肉搏战,再次击溃数倍兵力的日军。

但在肉搏战中,陈钟书面部不幸被一发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47岁。国民政府追赠陈钟书为陆军中将。

4、萧山令

萧山令(1892—1937),字铁侬,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四方山)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南京卫戍军宪兵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追授)。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他一人身兼6大重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

当众人都在计划如何撤退之时,萧山令却决心留守,与南京城共存亡。枪炮声中,萧山令命令部下掩护军民撤退。天色渐黑,宪兵们子弹渐尽,萧山令率领官兵们与敌人白刃格斗。

宪兵部队在血战5小时后,弹尽援绝,血染长江。在江水中指挥军队撤退的萧山令身中数弹,他不愿被俘受辱,饮弹自尽。198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萧山令为革命烈士。

5、陈德馨

陈德馨(1904—1938),河南鄢陵人,1922年在开封考入国民革命军检阅使署学兵团,开始了行伍生涯。两年后,陈德馨担任学兵团排长、连长。1926年随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任营长。1933年,擢升旅长,驻防山东,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德馨誓言:“枕戈待命,誓歼倭寇,为中华民族而效死!”1938年9月,陈德馨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1938年9月7日,三千多日军进攻松杨桥阵地,陈德馨亲临前线指挥,数次击退日军进攻,被子弹击中左胸仍坚持率军作战,直到援军赶到,才被卫兵拖下火线,送往汉口国医院抢救,因伤重不幸牺牲。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陈德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德馨誓言:“枕戈待命,誓歼倭寇,为中华民族而效死!”1938年9月,陈德馨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1938年9月7日,三千多日军进攻松杨桥阵地,陈德馨亲临前线指挥,数次击退日军进攻,被子弹击中左胸仍坚持率军作战,直到援军赶到,才被卫兵拖下火线,送往汉口万国医院抢救,因伤重不幸牺牲。

2、陈锦秀

1938年1月22日,688团在团长陈锦秀率领下,于河北平山温塘镇辛庄至南红岸寨之间区域设伏,与井陉、平山来犯之敌展开殊死搏斗。

2000余名日寇损伤惨重,在即将全歼之际,援敌的炮弹击中688团团部指挥所,团长陈锦秀、一营长刘国清和其他五位战士壮烈牺牲。

此战我军共牺牲300多人,其中敌我投入兵力共约6000余人、日军死伤近1000人、战斗持续时间5个多小时。

战斗结束后,日军残部纠集援敌对我辛庄村手无寸铁的群众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杀害我同胞108人,烧毁房屋193间,制造了震惊晋察冀边区的“辛庄惨案”。

3、陈钟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60军542旅旅长。陈钟书说:日本帝国主义欺侮我国人民实在太甚,我要上抗日前线,不打败日本鬼子决不回家。

1938年4月22日,参加极其惨烈的台儿庄战役,多次打退日寇进攻。日寇遂派出飞机在阵地上低空扫射,密集炮火狂轰滥炸。

滇军将士们在一望无垠、无险可据的平原上,粉碎了日寇多次的疯狂进攻。23日下午,日寇又发动更大规模进攻,陈钟书率领将士冲向日寇,与敌展开肉搏战,再次击溃数倍兵力的日军。

但在肉搏战中,陈钟书面部不幸被一发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47岁。国民政府追赠陈钟书为陆军中将。

4、陈宇寰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宇寰于1937年12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被指定为滦县南部开展游击战争的负责人之一。

1938年7月9日下午,在小陈庄主持召开了暴动大会,当晚率队攻打乐亭县城。返回后,陆续收缴了胡各庄、坨里、高各庄等地兵团和地主的武器。并开仓放粮,赈济贫民,不到十天,队伍自3000人猛增到万余人。

7月21日,率队进驻汶城,为建立暴动指挥中枢做好了准备。后被任为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8月下旬,参加了八路军第四纵队和抗联领导在遵化铁厂举行的会议。

他积极拥护共产党“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的主张,受到四纵邓华司令员的赞扬。

10月9日,率部赴平西督训途中,宿营蓟县赵各庄,次晨遭敌包围,率部反复冲杀,不幸胸部中弹牺牲。

5、杨靖远

1938年,三刘(刘延臣、刘佩臣、刘景良)围攻庆云城,刘景良的部队到板营、大刘等村,杨靖远率部队迅速包围,猛烈攻击,打得敌人懵头转向,并在赵家桥设伏,使逃敌遭到了沉重打击。

清明节之夜,他亲自组织40余名精干的手枪队员夜袭纪王桥,直捣刘景良的司令部,活捉了刘景良的参谋长,消灭敌人200多名。

他身先士卒,深受战士们爱戴,在一次战斗中因高血压晕倒,苏醒后再战,实在支持不住了,才由同志们用担架抬着,仍指挥战斗。

为了扩大抗日武装,不避艰险,或打或谈,想方设法收编地主、土匪和国民党武装。他深入虎穴,到盐山县四区大赵村与反动地主武装头子孙仲文谈判,劝其率部反正,共同抗日。

孙仲文死心塌地与人民为敌,在第三次谈判中,企图搞暗杀。他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安然脱险。

1938年秋任冀南区第六专署专员,兼任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

1938年10月下旬,他指挥部队攻打孙仲文的老巢大赵村,在战斗中,负伤被俘。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1938年12月14日壮烈牺牲。



1、少年王二小

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

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2、忠骨永恒张自忠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

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

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自抗战事起,命运起落无常。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

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

3、千里击强虏包森

包森,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三合乡义龙赵家村一户农民家庭,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小名亥娃。包森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根据地中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冀东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

智擒日本裕仁天皇的表弟赤本大佐则令包森更具传奇色彩,他也因此成为日本天皇钦点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中国将领。1939年以来,日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

为保存实力,包森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老百姓家里。当时,派到遵化执行特殊任务的宪兵队长是赤本,他想找到包森劝其投降。

刚刚俘获的八路军战士王振西将赤本诱到遵化东北的孟子院村附近,在村口化妆埋伏的六七个侦察员立即将枪口对准了赤本,这位天皇的表弟还未回过神来,便成了八路军的俘虏。

1941年7月,冈村宁次出任日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在接连对冀东进行了三次“扫荡”后,因兵力不足,改调四万五千伪治安军来控制冀东。

面对治安军的猖狂行动,11月26日包森率领13团一部发动了冀东第一个攻坚战———东双城子攻坚战,全歼敌一营。之后,他又以铺天火龙之势在刘备寨、梁子河等重创来敌。

此战俘敌八百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1942年2月17日,包森部队与敌人在遵化野瓠山遭遇时,不幸被埋伏在附近的敌狙击手击中,壮烈牺牲,时年31岁。

4、我是中国人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

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

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5、永远的丰碑杨靖宇 

日军接连遭到打击后,急忙调遣伪军索旅对付抗联第1路军,由1个骑兵团和两个步兵团组成混成旅,武器精良。杨靖宇得到情报后,率队在蚊子沟口一带设伏。

经过激战,消灭索旅三四百人。8月初,索旅陷入我埋伏圈,被彻底消灭。1938年11月5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东北抗日联军杨司令转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

士兵们、政治工作人员们”的致敬电,高度评价了活动在沦陷于敌手的东北地区的抗日联军,称其英勇斗争为“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鼓舞下,抗联第1路军从1938年冬到1939年春,转战长白山区,与2路军联合作战,连续多次冲破敌人的“围剿”,并不断袭击敌人据点,破坏敌军设施等。

给日伪军以很大的打击和威慑。1939年秋冬季,组织东南满反日伪军“讨伐”作战,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杨靖宇将军最早率领我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