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风俗 | 拜月娘

   更新日期:2024.06.01
在潮汕地区,每家每户会在八月十五中秋夜“拜月娘”。拜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亮的崇拜,后来民间相传嫦娥的故事,作为天体的月亮被人格化,故称其为月姑或月娘。拜月娘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之说。

拜月都在露天场合,住在楼区间的人家,会在阳台或者天台上摆桌祭拜;村落的人家,大多在天井或是门前,也有部分地方会集合到村里的大坛祭拜。

童年记忆

中秋当天,潮汕人家一般会先在家里设案祭拜祖先。大多以斋菜贡品为主。

中秋夜吃过晚饭后,妈妈会备好香案纸品,摆上各类供品,等候月亮升起。柚子、柿子、杨桃、石榴、油甘、菠萝、青柑、橄榄等水果;月糕、月饼、煎油果、甜酥等当地特色糕点。

部分地区拜月娘也会摆上芋头。传说是苍生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芋头”形似人头,以此来敬拜先人,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拜月娘时候会烧一支大的香。有些香支上装有电池和播放器,打开开关会响起音乐。在今夜,走进大街小巷,会听到参差不齐的“十五的月亮”,滴滴滴——滴滴滴——

小时候妈妈们还会准备一座果冻搭起来的塔,那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大家都盯着这个塔,直到拜祭活动结束,一饱口福。小朋友们也会在桌上摆上新文具和新簿本,祈盼月娘保佑念书智慧,成就优良。除此之外,儿时还有这样一个暗黑传说——中秋夜不可以用手指着月娘,否则月娘会变成一个弯弯的镰刀,刮去你的耳朵。

记得小学时候,有个同学曾偷偷告知她的小秘密。她在十五的夜晚指了月娘,从那之后耳朵疼了好几天。于是这个亲身体验,也帮助所有同学们证实了传说。从那之后,大家再也不敢用手指指着月亮。

上图的纸品,都是妈妈们节前自己手工折制而成。形式多样的纸贡品,里面除了平时拜神都会用到的“大金”和可以折成元宝的“皇金”,还有印有八仙过海图案的“案头帘”、像桶一样的“贡”,以及做成莲花、菠萝、仙桃等形状的花篮。

月生窑火明 潮州当地烧窑

中秋夜烧瓦窑(即“烧蚁窑”)是潮州市的习俗。烧瓦窑有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当年潮州人民燃放烟火约好杀掉元兵的信号;二是因潮音瓦与“蚁”同音,烧瓦塔读成烧“蚁”塔,把蚁烧死。俗称中秋烧塔会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去,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蚂蚁的危害。

起火“烧蚁窑”的时候,也是大人们摆好香案拜月娘的时候。烧火的时候,大人们向“蚁窑”撒点硫磺粉,火焰变成淡蓝色,特别好看,或是用喷农药的喷雾器,抽点些油向“蚁窑”喷出去,增加火焰。等烧到瓦片变红的时候,草差不多,油和硫磺粉也差不多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拿一把盐,朝着“蚁窑”撒去,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响声,这和火在烧死白蚁的声音一样,意为烧白蚁。

月生茶水温 潮汕功夫茶

拜月娘之后,一家子闲笑庭前,吃糕点,喝工夫茶。小朋友会到文具店买花灯游街,也有人们会在这个夜晚放飞孔明灯。大人们外出则会去参加一些猜灯谜、下象棋的活动。

传承手艺 潮式朥饼

潮式月饼又称潮式朥饼,朥字,潮汕方言指猪油。用猪油掺面粉作皮包甜馅烤焙熟的饼便是朥饼。朥饼终年应市,以中秋节上市为最合时。潮式月饼是中国五大月饼流派之一(广潮苏滇京),常见的潮式月饼(圆形)的主要特点是皮酥馅细,油不肥舌,甜不腻口,其按内馅种类可分绿豆、乌豆、水晶、紫芋等种类。

各种拜祭神明、祖宗乃至月娘的活动,尽管带有迷信成分,但这承载着当地人(尤其老一辈)对生活的企盼。在当地,还有N多拜祭的活动,大至每一个时节,小到每个初一十五。这其实就是祖辈相传的习俗,一个传承符号,一种家族礼节。

受老寒邀请,分享一下家乡风俗。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遥祝大家中秋快乐!

捎上南方沿海34度暖暖的风,

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