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贾玲、张小斐等人在 2021 央视春晚上表演的小品《一波三折》

   更新日期:2024.05.01
本子没有灵气了!
人物也都没立起来!
靠误会推进情节发展,本无可厚非,比那些硬往里塞主旋律的小品要高出几个蹬次。
贾玲连续三年的作品:《真假老师》、《啼笑皆非》、《婆婆妈妈》,都把误会梗用到了极致。
误会梗之所以好笑,在于观众知情,演员不知情,观众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观众会以“等着看你出丑”的心态来看节目。这种前提下,观众的笑,是可以通过剧情反差、演员表演来精确拿捏的!这比贾玲早年的靠丑化自己来换取掌声,要高明多了!
但客观的说,算上今年的,大碗连续四部,作品质量一直在走下坡路。
之前的作品,在误会梗的基础上,还能层层递进,发展出多条支线,交汇出各种冲突,突显反差。尤其《真假老师》,剧本很见功力,人物也很鲜明,现在想来都还有余味。
今年的这部,失望至极!从头到尾都在原地打转,情节非常单一,单一到张小斐和许君聪毫无发挥空间。按说职业法师刘海柱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无奈故事结构单一,人物单薄,出不来戏啊!
看的出来,大碗的编剧在搞笑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感觉他们使出来的都是小伎俩,而非大才!
当然了,我们观众都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能人家受各种限制,空有一身的本领使不出来。
而最讽刺的是:这已经是本届春晚的巅峰之作了!

小品里,“贾玲”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咱们这个岁数,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一去体检,反面耽误事”

这句话有什么不对吗?

从常识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句话没太大问题!

常识是什么?

首先是生活常识,不外是人情世故。你知道别人说这句话背后的内涵吗?

可能是家庭经济因素,很多工薪家庭还在生存上挣扎,体检的钱能省就省。不要说不信,这是我看到的事实。某些读书人读到世界只剩下狭窄的书本世界之时,这种逢错必究的精神既可爱又可恨,不分青红皂白去做科普,把别人搞得面红耳刺的,下不了台。所以,我经常开玩笑,一些体制内思维视野僵化的医生,离开医院,寸步难行,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可能是信仰因素。信仰西医的人,热衷于体检和迷信体检。信仰中医的人,对现代化一刀切的体检嗤之以鼻。我一直认为,医疗信仰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决定怎么生怎么死,是天赋人权。任何粗暴地干预,试图用一刀切的标准想统治别人,这都是邪恶的。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有尊严的人等若一个有主权的国家,这个国家,有它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理念,有自己的不相信和相信。任何试图用大棒来粗暴干预内政的人,其实和爱侵略的西方老美们没有什么区别。

继续还说生活常识!

贾玲演的是编剧设置的主角,台词不是她可以控制的。老百姓的说话,要求绝对的正确和准确,绝对的科学,一定的专业。不是央视病了,也不是老百姓病了,而是我们的某些医疗精英们病了,涉嫌撒播医疗恐怖主义,好像说你不这样做这样想这样说——你就死定了!但现实世界,往往并非如此。

最后,说说医疗常识。我对体检这件事情的真实态度和看法是这样的——

现代医学关于体检的观点,它既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举一个例子来说,对极度喜欢钻牛角尖和心理过敏体质的人,体检越多,对这个人伤害性越大。神经大条和知道内情的人,那就还好。易激动体质和不知内情的人,被很多夸大的体检结果吓得半死,长期地复查复检,这种折腾病人,真的好吗?

相当大比例的疾病,是现代医疗无能为力的。既然无能为力,还要无休止地定期做体检,这明显是反智的。你以为掏的不是自己的钱啊?

今天、今月、今年的体检结果,只能代表历史,不能代表明天以及未来。一个人的体检结果,只能证明过去的那个你呈现的生命状态之一,不能等于你“没事情”。比如,以现在最流行的核酸检测,检验一次阴性,十次阴性,不代表你十一次一定还是阴性。所以你自己心理不明白这一点,那检测本身会在你心里重如泰山。

丝毫不想掩饰我对体检本身的反感和厌恶!而且,这种厌恶,是我当离开了体制和单位这些平台后,必须靠自己掏钱来检测的时候,它是更浓厚的。

一方面,你似乎非得通过这些体检项目来证明自己健康不可。另一方面,我的头脑和专业阅历提示我,这些体检项目根本证明不了自己健康还是不健康。——现代体检对一个疾病状态当中的人,检验有意义。但对绝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其实性价比是非常低。

复盘这句话“咱们这个岁数,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一去体检,反面耽误事”,这些,更像是老百姓生活实践的总结。

这个口吻,固然有绝对化倾向。

但是,某些医疗从业者认为,小病非治不可!大病都治得了!任何时候都要提倡去体验!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