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更新日期:2024.06.02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看过《一个也不能少》电影不知几次,每一次观赏之后,总是泪流满面。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波澜壮阔的镜头与赅世惊俗的场面。它只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虽然导演是著名的张艺谋。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老师。依高老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课。后来,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老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

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同意,因为高老师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终于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后来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后来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

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助下,她录制了节目,终于找到了她的学生。

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乡村沸腾了。

我含泪在激动中看完这部电影,还有谁能不为小魏老师进城找她的学生这一情节所打动的呢?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学生帮砖瓦厂搬砖;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冒险挤车,步行进城;为了找回学生,她吃残渣剩饭,睡当街墙角;为了找回学生,她几天守候台长,终于感动了县城,录制了电视节目,找回了学生。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长等一帮*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我还多次地被这部电影的配乐所感动。每当到了人物特别是主人公魏老师处于最为艰难的境地之时,那配乐便那么低沉、悠扬、哀怨地响起。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正反衬出人物的无可奈何。这实在让观众声泪俱下,一片嘘声叠起。

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我非常欣赏。它实在感动了我的心灵!

电影影评
初中时,在亚洲电视看了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大陆普遍的失学现象是难以有切身理解的,我们的同情也只能是短暂的寄籍,透过无数次的学校集体捐款、参与义工活动、饥馑运动,对中国大陆有需要的人民伸出援手,仅此而已,谈不上有深刻的心灵震颤。在物质丰厚的社会,我们过着便利的城市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大部分人看不见更大部分的社会现实,而我就压根忽略了这部电影中的艰涩、朴拙的生活与面对着的许多没有实则经验的生活问题。《一个都不能少》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切面,这样一个切面不偏不倚落在中国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上,而这个现状是非常可怕且严重的。初看这样的电影并没有甚么东西把我吸引过来,平时看的大制作多了,故对这样电影接触不多,但这绝不是我谢绝现实电影的口实,反而因为我对文化的深爱,在看完贾平凹、苏同、余华的一大堆文字后,对中国大陆贫困农村有更进一步的好奇与探勘的欲望。 电影的背景是中国河北一农村,一个老头儿(高老师)教一班穷苦的农村学生,因要请假回乡一个月,村长找来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担任代课老师,并答应给她工钱五十块。电影的故事结构极为简单,只有一条发展线,起点是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她跑得快被拔尖去参加运动会了,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因为她答应了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她被拔去了,这件事令她的心就是放不下来;而另一个学生长张慧科到城里打工去了,又失了一个学生,魏敏芝一连不见了两个学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好,于是就决定到城里找张慧科。故事因此由农村场景转移到城里去,展开了魏敏芝寻人的故事。故事十分简单,但所探讨的问题却极为沉重。首先,电影带出了一班纯真的农村儿童,他们没见过世面,在农村里受教,这里有一点很有趣,他们学的东西就是“抄课文”,这还是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我会问:“这样除了练字外,还能学到些甚么更实质的东西?”,因此可想而知,高老师的学历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课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五一十地抄录,这就算一节课了。这让我难以想象,我们平时修的科目加上课外的有十多科之多,而且老师都经过极为严格的考核才能拿到文凭开课,师资优良,因此对于影片中的高老师的封建式教育觉得极之迂腐,但这或许就是电影所要反映的一个问题:农村教师的学历不足。而让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来当代课老师,这个问题也就更显而易见了。况且,以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带一班学生是不合理的,出了问题难以应付,而本身就会引出更多的问题来,影片中,魏敏芝要到城里去找张慧科,没钱乘公交车出城去,因此领着一班学生去搬砖块赚取车费,这就是一个问题。 可见在当时旧社会钱对人们来说是非常贵重的。当时魏敏芝为了那50块钱,不惜去茫茫人海中找一个学生,就是为了高老师的话,一个都不能少。 另外,影片所勾勒出来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中国大陆那种习惯成自然的上下级身份,即使是对一个乡村来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电视台要见台长,那个接待处的女职员对她说话的口气和态度就表明了就种社会阶级性,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这活灵活现就是大陆社会上下级的例子。以前到内地我就有这样的一种经验,我们向一个蹲在路边的“公安”问路,他蹲着抽他的烟,完全把我们当透明的看;更不能容忍的一点是去厕所要收钱,而那个看门口的人口气又大,没钱滚开的嘴脸让我哭笑不得,也不就一元,不是我付不起,而是你不觉得这种现象十分可笑吗?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说:「我们是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有资源,有人口,八亿或者十亿,能够同心协力的话,我们在亚洲的情况,哪里会不及日本?由于长期的专制封建社会制度的斫丧,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年代久远下来,使我们多数人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气,一切事情只凭情绪和直觉反应,而再不能思考。一切行为价值,都以酱缸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为标准。因此,没有是非曲直,没有对错黑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事物的认识,很少去进一步地了解分析。」这种「酱缸」文化即是所有中国人共有的弊病,从这部电影里你就能领教不少,或者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领教上不少不少不少了。 如想了解中国社会如今的怪诞,可去图书馆找专著来研读,可到研究所听讲师的漫长的讲座,或者更便利的方法是去看看余华的小说《兄弟》,那种中国社会由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光怪陆离,在这本小说中一露无遗。我不想在此谈中国社会问题,这种问题太沉重、太大了,大到我不能承受的程度,就交给大学的社会系去深讨吧。我们说到电影,电影是以一种纪录的形式呈现社会上的各形各色的问题,像我们身上的第三只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一个都不能少》之观后感 (509)(陆煜泓)今天,我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看了这部影片后,唯一想表达的情感就是:感动。为了学生的努力学习而感动,为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而感动!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水泉香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生病了,高老师要回家探望。可是,老师一走是给那些孩子上课呀,于是,便请了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做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水泉乡的条件很差,连村长都半年没发工资了,而水泉小学的教学条件则更加糟糕了,连粉笔都屈指可数。开学后不久,班级里的张慧科就因为家里穷,父母有卧病在床,没办法逃学只好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和同学们好不容易凑足了9块钱使魏老师来到城里。为了找到自己的学生,魏老师向电视台的登记人员苦苦哀求,却受尽了辱骂,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不知疲倦地四处寻找。几经辗转,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学生张慧科。我现在的环境与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堂与地狱之差,我应该好好珍惜,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影片中的魏老师为了她的学生辛勤地操劳着,而现实中老师一样关心着我们,爱护着我们。我们对老师一定要尊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的物质、思想都发生啦很大的变化。相比之下城市的人得到啦更好的教育。而在某些贫困的山区教育极度缺乏,这不得不引起国家和我们的关注。然而在人性方面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一下:为什么城市人变得越来越冷淡,越现实,越势力,而“乡下人”越显的淳朴老实,难道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不是的,这是应为在社会范围内还没形成一个正确、良好的风气,因为一旦有人做好事我们就会将他看作异类,是他难以自容所以我们应当大力弘扬这种正气,打破消极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过《一个也不能少》电影不知几次,每一次观赏之后,总是泪流满面。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波澜壮阔的镜头与赅世惊俗的场面。它只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虽然导演是著名的张艺谋。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老师。依高老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课。后来,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老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

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同意,因为高老师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终于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后来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后来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

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助下,她录制了节目,终于找到了她的学生。

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乡村沸腾了。

我含泪在激动中看完这部电影,还有谁能不为小魏老师进城找她的学生这一情节所打动的呢?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学生帮砖瓦厂搬砖;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冒险挤车,步行进城;为了找回学生,她吃残渣剩饭,睡当街墙角;为了找回学生,她几天守候台长,终于感动了县城,录制了电视节目,找回了学生。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长等一帮*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我还多次地被这部电影的配乐所感动。每当到了人物特别是主人公魏老师处于最为艰难的境地之时,那配乐便那么低沉、悠扬、哀怨地响起。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正反衬出人物的无可奈何。这实在让观众声泪俱下,一片嘘声叠起。

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我非常欣赏。它实在感动了我的心灵!

  • 19220862572 :孤儿奥斯卡的读后感
    宓管汪3058 :答:《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到底是什么东西一个也不能少呢?怀着这样的疑惑,我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随着情节的展开,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住了。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最初,女教师的目的...
  • 19220862572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
    宓管汪3058 :答:《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今天,我在家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该片根据施祥生的小说改编,由张艺谋导演的...
  • 19220862572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宓管汪3058 :答:《一个都不能少》令张艺谋洗尽铅华,重新回归熟悉的农村题材,还是擅长的“一根筋”似的人物刻画。本片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讲述了一名农村教师魏敏芝发现班上一名学生辍学到城市中打工时,为兑现给校长的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开始了她大都市漫漫寻人路的艰辛历程。在这部作品里,张艺谋...
  • 19220862572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800字
    宓管汪3058 :答: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今天上午观看了电影《一个也不能少》。这部电影讲述了发生在一个贫困山区学校里的故事。他们的办学条件之艰苦让我们感到震撼。相对水泉小学的破旧的教室、薄弱的、贫乏的教育资源,我们真是幸福,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片子总给人一种发自心底的震撼,...
  • 19220862572 :观《一个都不能少》有感
    宓管汪3058 :答:这天,我为了完成语文作业而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的开头真的有些奇怪,只有“一个都不能少”几个大字。随后便是正片,第一幕便引出了。学生中也有不少捣乱的,其中一个就是张慧科。他经常和老师对着干,似乎班里所有的坏事都有他一份。但是他家非常贫穷,以至于他辍学去城里打工。他走...
  • 19220862572 :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 的影评
    宓管汪3058 :答:一个都不能少影评:回看《一个都不能少》 - 电影影评 初中时,在亚洲电视看了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大陆普遍的失学现象是难以有切身理解的,我们的同情也只能是短暂的寄籍,透过无数次的学校集体捐款、参与义工活动、饥馑运动,对中国大陆有需要的人民伸出援手,仅此而已,...
  • 19220862572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宓管汪3058 :答: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二)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责任,一种感动。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
  • 19220862572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影评
    宓管汪3058 :答:《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写在前面 上了十几年学,没有写过一篇真正的影评,至多是观后感。就个人感觉来看,对电影的评价可能比感想要客观一些,理性一些,而且要多一些专业色彩。第一次写影评,请老师批评指正。一、电影梗概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以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侧面...
  • 19220862572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宓管汪3058 :答:《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1 看过《一个也不能少》电影不知几次,每一次观赏之后,...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