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的习俗

   更新日期:2024.06.01
1.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源远流长。"元宵"又称"汤圆",其制作方法和食材各不相同,但都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寓意着家庭幸福和日子过得红火。俗语有云"和气生财",强调了家庭和睦及团圆对于一个幸福家庭的重要性。因此,元宵节一定要与家人共食元宵。
2. 张灯结彩:自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以来,正月十五观灯已成为一项盛大的节日活动。当晚,众多游客出游观灯,通宵达旦地享受这份欢乐,场面非常热闹。
3. 猜灯谜:"猜灯谜",亦称"打灯谜",是南宋以后元宵节新增的活动。灯谜起源于谜语,将谜语悬挂于灯上供人猜测,这一活动自南宋起便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因其既富有趣味又能启迪智慧。
4. 耍龙灯:耍龙灯,亦称舞龙灯或龙舞,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传说在黄帝时期,《清角》大型歌舞中已出现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形象,后来又发展出六蛟龙相互穿梭的舞蹈场面。
5.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技艺表演。高跷原本是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春秋时期已有记载。
6. 舞狮子:"舞狮子"又称"狮子舞"或"太平乐",通常由三人共同表演:一人扮演狮头,一人扮演狮身和后腿,另一人担任引狮人。舞狮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温驯,动作包括抖毛、打滚等;武狮则凶猛,动作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
7. 走百病:走百病是明清时期北方流行的风俗,也称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寓意消灾祈福、增进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当晚,妇女结伴出游,过桥以求祛病延年。
8. 逐鼠:这项活动主要针对养蚕人家。因为老鼠常在夜间吃掉大量蚕宝宝。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鼠,鼠就会停止吃蚕。因此,这些人家在元宵节熬制大量粘稠的粥,有时还加肉,将粥盛于碗中,置于老鼠出没之处,并边放置边诅咒老鼠不再吃蚕。
9.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其中包含祭门和祭户。祭祀方法是将杨树枝插于门上,或在盛有豆粥的碗中插上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置于门前以祭拜。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