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 家庭生活的变迁

   更新日期:2024.06.10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交通:(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3)民国时期的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了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公路,形成了全新的网运格局。如50年代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1957~1966年间兰新铁路建成;1966~1976年间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改革开放以来新修建了大秦铁路、京九铁路等;正在修筑的宁西铁路、青藏铁路是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举措。(5)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事业发展很慢。改革开放以后,限制坐飞机的规定逐步放宽,空中旅行的人愈来愈多了。现在有几十家航空公司,航线、航班,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都有航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与许多国家都有直通航线。通讯:近代通讯是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发生的。清朝末年传入中国,民国时期,只限于官方使用的邮政、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成为民间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通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指信件传递,现在除传统的邮递平信、挂号信、航空信以外,还增加了快件和特快专递项目。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使用传真机,或通过联网的电脑,与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互通电子邮件。电话基本上普及到城镇乡村,使用传呼机和手机的人也越来越多。近现代以来,报刊、影视、广播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逐渐普及,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 我出生在山东青岛的农村,30年前应该说在全国范围看还不是很穷,这些年我亲眼看见有很多变化:
一、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衣: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当然夏天买汗衫裤头另当别论,现在老家的孩子们穿得已经跟城市里差不多了;食:过去吃的很不好,我跟孩子说我小时候冬天的主食是地瓜孩子说你真幸福的时候我真的心情很复杂,现在老家的孩子也能常常吃海鲜了;住:我小时候住的是土夯墙的房子,现在村里很多人家住楼房;行:30年前住在镇政府驻地的我到县城每天只有两趟班车,现在村村都通了公交车流水发车;娱乐:30年前附近镇上的中学里有一台彩电,夏天就在操场上放,周围村里的人都去看;工作:30年村里只有两台拖拉机,现在几乎每家都有农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思想面貌改善不大。30年前,落后、愚昧的农民今天依然落后、愚昧,虽然从文盲率很高到现在普及了9年制义务教育,但是人们在思想境界上提高不是很大,倒是30年前都已经绝迹的土地庙现在村村都有重新建了起来。
三、收入的提高主要靠打工。我的父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如今青壮年都进了工厂,靠简单的机械劳动挣千把几百块/月的工资,地里的收入刨除物价因素没有什么变化,无非过去种粮不赚钱都交了提留,现在免费免税了,多少赚一点,农业收入提高很少。
四、村官可能是最缺乏监督的领导干部。过去人家说“别拿村官不当干部”,现在的村官可真是了不得,特别是地处城乡结合部、受全国上下大搞房地产影响大量卖地的村的村支书!这可能是最大的腐败集体!具体的手段五花八门,但是集体的财产转移到村官手里的现象确非个案。比如村里搞个公司,村两委一干人成了公司的“高管”,通过暗箱操作,村里的财富便成了公司的资产,而公司寻常老百姓是没有份的。 变化的确是太大的。
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变化,有“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过分。 说实在的,我了解的并不多。
估计变化大的惊人,不变的更惊人吧!

补充:变化大的惊人自不必说,深圳应该算首选吧?(早已不是渔村)
我觉得更惊人的是那些变化小的或不变的。
今天早上我看了绿色空间节目,讲的是怒江流域的山区村民们的生活,我惊叹于他们几十年的不变,见到溜索,一个八岁的女孩,为了上学,每天2次独自过溜索,还有几个因溜索失去生命的。。。。

今天又看了被关窑洞15年的被拐卖女人的电视节目,再次感叹不变的农村的惊人的不变!(似乎变的只有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的残酷冷漠)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作为中国人都知道三十而立这个道理,30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改善和提高。农民回忆和统计数字见证了他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巨变。

变化一:从“天天耕作吃不饱”到“不种田却吃得好”

今昔对比:“大包干以前,我家5口人,每季生产队分粮食,用褂子就能兜回家,经常挨饿。”安徽明光市潘村镇钱西村的钱永言上世纪80年代在村里担任干部,8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水产养殖,现在已经是一名农民企业家。他说:“以前天天种田都吃不饱,现在不但吃饱,而且吃得好。”

数字与点评: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反映的是农民生活“跨越贫困进入温饱,跨越温饱进入小康”的两大变迁。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恩格尔系数高达70%,80年代开始,随着包产到户广泛开展,我国农民一举跨越了温饱线,恩格尔系数降到60%;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随着包括农业税取消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生活继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至50%,达到了小康线。

变化二: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今昔对比:“以前,孩子们的衣服能穿就可以,一件衣服要穿好几个孩子,哥哥穿小了传给弟弟。可不像现在,一个孩子漂亮的衣服可能就有一大箱。”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杨和镇纳家户村81岁的回族老人纳志邦说,那时候什么都缺,买粮要粮票,衣服自己做,买布还要布票。

数字与点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许多农民对以前生活的记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我国农民衣着消费在发生变化。以宁夏为例,2007年宁夏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528.8元,其中人均衣着消费184.3元,比1983年的28.8元增加了155.5元,增长了5.4倍。

变化三:从“干打垒”、砖瓦房到“别墅楼”

今昔对比:“我10多岁时,村里住的都是干打垒的房子,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能住上楼房”。江西武宁县清江乡上湾自然村54岁的邱吉利如此表示。近年来,上湾村31户人家,在政府支持下全部拆旧建新,盖起了2-4层不等的小楼,各家楼内自来水、水冲厕一应俱全,楼外则是数百亩绿毯似的吊瓜,整个村庄俨然城市郊区的别墅群。

数字与点评:70年代“干打垒”,80年代砖瓦房,90年代混凝土,进入新世纪建设新农村,农民开始住别墅。江西省统计局数字显示,2007年,江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11.8平方米增加到36.8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达34.26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93%。江西省统计局农业处处长叶德祥说,全省81%的农户住房拥有卫生设备,其中14%为水冲厕所。

变化四:从“赶集”到“旅游”

今昔对比:“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处都是黄泥路,有皮鞋也不敢穿”,说起村道的变迁,江西安义县47岁的村民刘上家滔滔不绝。现在村里组与组、户与户之间都是水泥路相通。而在偏远的赣南山区,原来农民外出多是赶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得去一次县城。可近几年,寻乌县几位种脐橙的果农却自发组织前往美国旅游,顺带考察美国新奇士脐橙的产销情况。

数字与点评:2007年底,江西省乡镇基本通了柏油路或者水泥路,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和通公路率分别达到71%和93%,近1/4的自然村通了油路水泥路。路好了,随着自行车、摩托车的普及,小轿车开始走入农家,农民走得越来越远了。2007年,江西全省有2%的农民外出旅游。

变化五:从“老四件”到“新N件”

今昔对比:在政府的补贴下,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农民刘国平前不久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他说:“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既不用烧柴,也不耗电,经济实惠又方便。”山东一些农民有记日记的习惯。记者看到,邹平县农民刘宗水的日记里记录了家里电视机的多次更新过程;在平原县农民杨春岭的日记中,邻居买“家庭影院 ”、电脑都被他记录下来了。

数字与点评:30年来,我国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件”,到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影碟机“新六件”,再到抽油烟机、热水器、空调、电脑等商品,档次越来越高。在山东,2007年底全省已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冰箱39台、彩电104台、影碟机61台、洗衣机57台、热水器23台。

变化六:从“因贫辍学”到“免费上学”

今昔对比:在北京打工的河南邓州市高集乡19岁姑娘周学现说起还在读中学的弟弟就非常羡慕。她说:“由于家境不好,我读到初二就辍学了。弟弟赶上了好时候,上学不用交学杂费。”51岁的河北省高碑店市乔刘凡村的李学芳,2007年因患严重心脏病到北京手术治疗花了4万多元,回家后从“新农合”管理中心领到了1.2万元补助。他感叹:“作为农民,能像城里人那样看病报销,以前想都不敢想。”

数字与点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国农民生活的最新变迁,是他们开始享受文化娱乐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现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国1.5亿中小学生及家庭受益。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也进入了新阶段。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有267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农合,8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他们可以像城市职工一样,享受看病报销的待遇。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