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简介

   更新日期:2024.05.31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 。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

华山远离海洋,处于西风带北纬30°—60°之间,大陆度为53°7′,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山体挺拔陡峭,山麓和山顶峰的垂直温度梯度(或称温度直减率):北麓从县城到峰顶,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减少0.44℃,南麓以洛南计算,海拔高程每升高100米,减少0.5℃。

华山的道教宫观很多,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汉武帝时就建有集灵宫,唐朝更陆续出现了一些由道士们自己所营建的宫观,相传大上方的白云宫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处,至今遗迹犹存。

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华山上的道教宫观已经很多了,香火很盛。由于庙宇最初多建在峰顶,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洪暴发,庙舍冲毁极多,故清代以后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内。

华山最主要的宫观是西岳庙。该庙在华山下十里之处,华阴东五里。旧址在黄神谷。它始建于汉武帝时,即前面讲过的集灵宫。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曾立《西岳华山庙碑》,言东汉统治者祭华、修庙、祈雨等事。

北魏兴光元年(公元454年),文成帝因旧庙已毁坏不堪,便在华阴东五里处的官道北兴建新庙。从北魏开始直至清代,历代人们都不断加以维修和扩建。

扩展资料:

华山山脉的植被面积约130万亩,其植被特性是“针叶林、落叶阔叶疏林区”。华山地区植物,近80科、100多属、2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30多科,40多属,60多种。

蕨类植物20多科属,近50种,苔藓地衣植物20多科,40多属,近70种。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是松栎林,海拔分布在800米以上的山地,其树种以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栓皮栎、锐齿槲栎、辽东栎、山杨等为主。

松栎林带的下部是以栓皮栎为主的阔叶林,小量有板栗、化香、槲树等。华山松林、油松林、栓皮栎林、白皮松林、人工林、马尾松林是华山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此外,在海拔800米以下多是农业垦植带,天然植被很少,多数裁培植物散生于河流两侧或村庄附近,如杨树、柳树、榆树、槐树、臭椿、香椿等。山麓地区有成片或散性的侧柏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华山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