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更新日期:2024.06.02

1、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2、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3、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4、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扩展资料

尼克松主义政策要点

1969年7月25日,他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

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

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尼克松主义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 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
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主义”)
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
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A.第一任期间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B.第二任期间
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
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 19668573639 :二战后美国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禄凭阳790 :答: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旨在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在这一政策指导下,美国经历了从遏制战略到超越遏制战略的转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1. 在战后初期至60年代末,美国实行遏制战略,其政策具有明显的扩张性、进攻性和侵略性。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
  • 19668573639 :战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演变
    禄凭阳790 :答:战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扶蒋反共到遏制、敌视新中国的政策转变,但是到了后来有了尼克松总统的访华使中美回暖,再到后来美国的一些有名政客访华的频繁使中国有了一个暖春,现在中美的关系是密切的,中国的影响力也影响者美国和世界
  • 19668573639 :二战胜利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对当时中国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禄凭阳790 :答:二战胜利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从战时同盟援助政策改变,目标转为欧洲国家,援助其建设。使其加入同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持,尤其是直指苏联,冷战矛盾不断。 二战后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宣告美国与苏联和中国的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也宣告着冷战的开始。斯大林时期苏联和中国是战略同盟,携手...
  • 19668573639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的内政外交政策演变历程(历史专业题目)
    禄凭阳790 :答: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
  • 19668573639 :美国历任总统外交政策
    禄凭阳790 :答: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战略扩张阶段(“遏制战略”)这一阶段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做后盾,大力扶植亲美政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对社会主义遏制,外交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进攻性。(一) 杜鲁门时期(1945—1953)① 1946.3.5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
  • 19668573639 :美国的对外政策对中美的关系分别影响
    禄凭阳790 :答:③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妄图支配世界事务,推行所谓“金元外交”政策,其重点首推拉美,在东亚,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特别是争夺中国的矛盾十分尖锐,导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④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膨胀,妄图建立世界霸权,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形成美苏...
  • 19668573639 :美国从一战到20世纪80年代对外政策演变及原因(高中历史)
    禄凭阳790 :答:一战后,美国通过道威斯计划扶植德国,控制欧洲,采用的是“金元外交”政策.20世纪三十年代,对于德、意侵略扩张采取中立,绥靖政策。 第二次大战中,由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威胁到美国的利益,遂放弃中立,加入到反法西斯阵线,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政策.二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
  • 1966857363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内外政策
    禄凭阳790 :答:(2)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标志着美国不再追随英法,有独立的对华政策。(3)大捧政策——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加强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4)金元外交——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开始,重点欧洲,妄图用美元支配世界...
  • 19668573639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禄凭阳790 :答:美国对外政策:1 美国善于利用价值观和西方的道德观来伪装自己军事活动,并且为其辩护 2 美国拉拢边缘国家,并且扶植亲美政府并提供支持 3 由于地理因素和投放力量的改变,美国的外交总方针是"近交远攻" 4 美国进行的是较有对抗性与针对性的外交,目标明确 5 军事上的假想敌成为外交上的指导依据 1 美国...
  • 19668573639 :现在美国外交是什么样的?
    禄凭阳790 :答:美国外交政策: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