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人,为啥在三国中成了头等英雄?

   更新日期:2024.06.02

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这是人之“八端”,如果忘了这八个字,就是忘八。而人们更熟知的为人“四端”,是忠孝仁义,因为忠字可以包含信,义中有廉耻,孝中涵盖悌。纵观三国群雄,我们可以说曹操刘备吕布不忠不仁不义,但却无法指责他们不孝。事实上见诸正史,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四大恶行占全了的,只有一个人,偏偏就是这个人,不但被美化成了三国头等英雄,还拥有了一帮拥趸,如果有人指出事实真相,就会招来很多反驳之声。

实事求是地讲,要说三国群雄谁是大汉忠臣,这还真不好找,就连那个在人们印象中“烂忠厚没用”的鲁肃鲁子敬,也对大汉天子没有半点忠心可言,就是他第一个提出了“大汉不可复兴”的论调,并且为孙权制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然后问鼎中原建号称帝的战略规划。

在张昭叔叔(比孙坚小一岁)和鲁肃大哥(比孙权大十岁)的教导下,孙权一两酎金都没有给大汉天子刘协送过,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把刘协放在眼里。孙权的小目标是跟曹操刘表三足鼎立,大目标是干翻曹操后拿下刘协,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曹操一开始对大汉天子是有一些忠心的,但是官升脾气长,就连手下的文臣武将,也不允许他继续忠于大汉天子:弟兄们把脑袋别在腰带上跟你打天下,还不就是想当个开国元勋?

曹操没少屠城(曹军屠城最多),也曾冤杀崔琰憋屈死荀彧,更是灭了吕伯奢满门,所以作为一代枭雄,要求曹操讲仁义,似乎是一种苛求。如果曹操真的“大仁大义”,他的骨头早就被袁绍拿去敲鼓了。

我们不能说曹操不孝,因为他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之后,第一时间要接老爹曹嵩过来享福。只可惜曹嵩命薄福浅,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人越货,被砍死在厕所里了。虽然在曹嵩眼里,阿瞒是个熊孩子,但是知道这个曾经偷人家新娘子的纨绔子弟打下了偌大基业,曹嵩还是很欣慰的。

刘备父母早亡,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要说刘备不孝,也是没有根据的。同样,要说刘备忠于大汉天子刘协,也是有些难以服众,因为给活山阳公刘协开追悼会并且急忙称帝,还显不出刘备的忠心。以刘备的雄才大略和军事素养,要是真查不到刘协尚在人世,那他就不配与曹操并称当世英雄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刘备派他的特种部队白眊兵去偷取或者营救刘协,曹丕肯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可能暗中帮忙的:“他已经红口白牙把江山禅让给了我,反悔也没用,所以是死是活已经不打紧了,你把他接走,我还省了一万户封地呢!”此时刘协已经成了烫手山芋,刘备是不会火中取栗的:“把刘协接到西川,让他当太上皇吗?”

刘备仁与不仁,咱们无需讨论,约定俗成的东西还是不要打破的好。至于义字,还真跟刘备关系不大,他对关羽张飞或许是“义虽君臣恩若父子”,但是他谋取刘璋的益州,却是一点手足之情同宗之义都不讲的,连极力鼓动他拿下益州的庞统都看不过去了:“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至于吕布,说他是“三姓家奴”,似乎有点不大准确——在演义小说里,他是有两个干爹,但是正史中关于他亲爹是谁,还真没有记载。正史中的丁原丁建阳和董卓董仲颖,都不是吕布的干爹,吕布也从来没有改名换姓。

虽然没有坑亲爹,但是吕布人品卑劣,是毋庸置疑的,他投靠谁谁就倒霉,连刘备那样的“诸侯扫把星”接纳了吕布,也被克得死死的。别的不说,单凭吕布“背妻,爱诸将妇”,就能让喜欢吕布的人捏一把冷汗:这厮姓吕还是姓王?

在有帝王的时代,人之八品,以孝为先。所以汉朝的皇帝谥号,基本都要加一个孝字,汉朝弑兄屠弟逼父的事情,很少发生,这一点是唐朝没法比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刚死的时候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他儿子唐高宗李治给他谥号加字,是“文武圣皇帝”,直到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玄武门的事情渐渐被人淡忘,他重孙子李隆基才给他的谥号加了一个“孝”字,叫做“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同样是李隆基,在天宝八年的时候,也没敢给李世民上谥号曰“孝”,当时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皇帝”。

曹操杀孔融,不管是不是捏造,反正给他定的罪名是不孝,证据就是孔融说的关于父母下三路的话,咱们这里就不引用了。

孔融孝与不孝,吕布坑的是不是干爹,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翻看三国正史,还真找到了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三国枭雄,而且此人不孝,是在当时得到公认的。这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四恶俱全的,就是被演义小说夸上天,并且受到很多人追捧的“锦马超”。

马超不忠于大汉天子刘协,这个可以不去管他,因为在马超那个年代,忠臣比恐龙还少,作为军阀马腾的儿子,马超想让自己的老爹问鼎天下,也不算不对。但是马超好像只想自己称霸,而没有让老爹马腾登基的意思,而且从时间上来推断,马超是实实在在地坑死了亲爹马腾。连亲爹都能坑死的人,还要求他讲仁义,这就等于赶鸭子上架了。

在马超是否仁义这个问题上,被马超杀掉的姜叙老母及尹奉赵昂全家老幼,被马超出卖而被刘备杀掉的彭羕,他们最有发言权。

在三国时期,不忠不仁不义的人比比皆是,如果就此说马超不是个好人,似乎有点过分。但真正见诸正史的坑死亲爹者,还真就马超一个。

马超之所以被演义小说写成三国头等英雄,也是可以理解的:此人最后投靠了刘备,而刘备是“正义的一方”,如果马超被写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岂不是往刘备的白脸上抹黑?

正史跟演义不同,即使是《后汉书》《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也异口同声地说是马超坑死了亲爹——范晔、司马光跟曹操没有一毛钱关系,没有必要贬低马超。

按照《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马腾年纪大了,厌倦了跟韩遂的打打杀杀,就接受曹操的邀请,跑到京城当了九卿之一的卫尉。

马腾在京城的安稳日子刚过了三年,马超就带着马腾留下的人马,跟韩遂一起造反了——这也怪马腾:你进京当官了,就应该把马超庞德都带上,马孟起可能不是你的嫡长子,但毕竟也是你的儿子呀。马休当了奉车都尉,马铁当了骑都尉,吃着六百石皇粮,在京城逍遥快活,为啥要把桀骜不驯的马超留在西凉吃沙子喝凉水?

马腾这样安排,可能是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但是没想到后路是留下了,香烟却断绝了:“建安十六年三月,马超、韩遂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屯据潼关……九月庚戌,曹操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遂等大败,关西平。建安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诛卫尉马腾,夷三族。”

按照《后汉书·孝献帝纪》和《资治通鉴·卷六十六》的记载,是先有马超造反,后有马腾三族被诛。不管马超起兵的理由有“正当”,他没有通知马腾事先撤出京城,这却是事实。

其实马超还可以采用另一个办法:让马腾首先向曹操或者汉献帝举报马超要造反,并公开“断绝关系”,这样“出首者不罪”,马家三族就算保全下来了。只可惜直到马超在潼关跟曹操带领的汉军杀得天昏地暗,马腾还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也没说起兵策应一下。

马超坑死亲爹,这一点已经被熟读三国史料而不是《三国演义》的人认同,至于少数睁着眼睛说瞎话,认为马超是英雄的,咱们也不跟他们争论,因为大家看的书不一样,要是单看演义小说,马超还真是一个替父报仇的孝子。

现在某些人怎么想咱们无权过问,但是后汉三国时期,马超是很不受待见的,张鲁手下的一句话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这句话换成大白话就是这样的:连自己的亲爹亲兄弟都能坑死,还能对谁好?



不忠不义之人应该是说吕布,吕布是三姓家奴,但是他的武艺谋略和胆识在三国时期是非常厉害的。

我知道你想问的这个人是马超,为什么在三国中成了头等英雄,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小说艺术加工,这是没办法的,很多人都不喜欢看正史。

因为这样的人有魄力,做事不管不顾,勇往直前,正是他们的这种不顾才让他们获得成功,成了英雄。

虽然他品行恶劣,但是后来他追随了刘备,而刘备一直是以匡扶汉室为使命,是正面人物,然后他就有了头等英雄的美名。

  • 19377849710 :俗语通常都有其道理,俗语“三客常来串,家败人丁散”,是指哪三种人...
    鞠沫宙4490 :答:潜移默化的接纳他们的作法,最终自身还会越来越没什么情感,不忠不孝的人是大家族的屈辱,必定也没法事业兴旺,最终只有落个家败人亡的结局。总之,农村俗语“三客常来串,家败人丁散”,是古人总结的做人出事的原则,串门聊天是人们沟通感情的需要,但是以上三种人最好不要深交,不然家败人丁散。
  • 19377849710 :欺骗 不忠 不孝 欺子该下什么地狱
    鞠沫宙4490 :答:凡谋害亲夫,与人通奸,恶意堕胎的恶妇,死后打入冰山地狱。令其脱光衣服,裸体上冰山。另外还有赌博成性,不孝敬父母,不仁不义之人,令其裸体上冰山。潘金莲定在!第九层,油锅地狱 卖淫嫖*,盗贼抢劫,欺善凌弱,拐骗妇女儿童,诬告诽谤他人,谋占他人财产,妻室之人,死后打入油锅地狱,剥光衣服...
  • 19377849710 :何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鞠沫宙4490 :答: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超越狭隘的历史观,和政治观。所谓忠,不是忠诚于某一个政治集团,而是忠诚于自己的若言,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所谓孝,不是单纯的无违与父母的意图,而是让父母得到最好的结果,而不是一时的快乐得失。所谓仁,不是对众生无意义的悲悯,而是对社会的进步和...
  • 19377849710 :人有三孝是哪三孝
    鞠沫宙4490 :答:3.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第一种孝意为在父母有错时要及时的指出,不能陷父母于不仁不义中。4.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第二种孝是指在父母年老时无论自己是贫是富,都应该赡养,供养父母。5....
  • 19377849710 :表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为何还能被称为大英雄?
    鞠沫宙4490 :答:不忠不孝的却是真君子,不仁不义的却是大丈夫,这是真的吗?今天,小可就要为大家讲讲“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是楚国人,伍家在楚国非常有名气(其先祖是劝谏楚庄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伍举),伍子胥的父亲伍...
  • 1937784971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的两个是什么呢?
    鞠沫宙4490 :答:东汉的经学家赵岐在《十三经注疏》阐述了他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也可以认为其他两个不孝分别是指:顺从父母,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
  • 19377849710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而且还没骨气,这样的人是不应该活在世上!
    鞠沫宙4490 :答: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更何况他并没有犯法,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说明这个人的品质有问题,品质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能对他进行良好的教育是能改变的,我们不能歧视身边的每个人,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19377849710 :何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鞠沫宙4490 :答:忠孝仁义是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忠指对君主忠诚,孝指对父母孝顺,仁是对他人的爱,义是行为得体、符合正义。历史上并不存在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这样的人,人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哪吒不孝,但尽忠。宋江不仁,但尽义。徐蔗不仁,但尽孝希望大家同样可以怀着感恩的心,看待每在你面前的人 ...
  • 19377849710 :人不孝有三,都是哪三个?
    鞠沫宙4490 :答:人不孝有三,分别是:①一不孝: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②二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③三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
  • 19377849710 :不仁不义不忠不孝
    鞠沫宙4490 :答:不仁不义不忠不孝 是指为人处事的态度,也是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如果做人处事得到这么个评价,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