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自然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更新日期:2024.06.01
虽然我们强调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是我们决不认为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在人类和自然互相改造的过程中,人终究是主动者,而不是环境的奴隶。人们总是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使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理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自然资源。共同的经济生活因此而产生,这正是文化生成的坚实基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讨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生成的影响时,更加注重自然资源这一具有经济意义的因素。
这一节,我们将探讨潮汕地区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着重讨论在各个历史时期这些资源如何得到利用,而对潮汕文化的形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 动植物资源的利用
本区的动植物资源,因气候的变化和开发程度的深入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并不一样。本地区的地质、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都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变化的证明。
本区地处热带北端,植物资源丰富。根据生物学家吴修仁老师长期调查的结果,本区当代已经鉴定的植物有1976种,分隶241科,远比韩江三角洲典型剖面的孢粉分析所得的植物种属多。进入全新世以后,本区虽然也受气候波动的影响,但基本上都呈现着热带自然景观。常绿季风阔叶林分布极广,林中层次较多。上层乔木多喜暖的樟、柯、栲、栎、枫香等树种,下层乔木多榕、榆等树种。乔木下面是灌木丛,如杜英、山矾等,夹生棕榈、竹子、树蕨等大型草本植物,有较多的热带成分。林中藤本作物纵横缠绕,寄生植物、腐生植物、蕨类植物很多,闭郁度高。三角洲的沼泽低地,长满小乔木、灌木和莎草。沿海沙陇,生长着耐干旱的露篼丛和各种茅草。海湾、河口的盐土滩,有终年常绿的红树林。
本区的植物资源,很早就被人类在衣、食、住以及工具制作等各方面加以利用。
在全新世前期,人类对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利用,开始从采集经济向栽培经济过渡。以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中国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研究类推,在本区,最先被利用来作为食物并加以栽培的植物,是山芋和薯类。至于水稻和其他禾本旱作,至今我们尚未在本区西周以前的考古遗址中发现它们的踪迹。在本区浮滨类型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容量较大的大口尊,可能就是用来贮藏谷物的。而普宁后山遗址出土的刻槽搓磨器,也可能用来碾磨谷物。不过,我们仍然不能肯定当时的谷物来自采集还是来自培植,因为碾磨本来就是采集经济的一种技术基础。或者就像考古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长年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植物终年都能生长,人们随时都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食物,没有培植谷物的迫切需要。所以谷物农业在那些地方反而发展得较慢较晚。”(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在本区发现、发掘的春秋到汉晋的文化遗址中,仍然未曾发现谷物。这则是因为谷物在考古遗址中的发现,往往带有偶然性;而本区的考古发掘,从未使用过“漂浮法”技术,要发现谷物也就更为困难。但是,汉晋以来本区稻作农业的发展却是无庸置疑的,到唐代,稻作农业成为本区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已经见诸文献(韩愈:《祭大湖神文》)。随着本区人口的增长,稻作的面积不断地扩大。从南洋引种的甘薯在明代以后对缓解本区的粮食短缺,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某些植物则被利用于编织衣裙,以抵御风雨寒暑。早先是采集野生的苎、葛的表皮,或者还有柔韧的棕榈皮叶和莎草,后来有从野生种属中培养出来的可栽培的苎、葛新品种和从外地引入的木棉、菠萝麻等新种类。
木材很早就被用作建筑材料。最古老的例证是揭阳蜈蚣山和普宁牛伯公山发掘出来的古人类居住遗迹。这两处遗迹都属于浮滨类型,年代在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遗迹清理出直径在15~35厘米之间的柱洞,从这些柱洞可以推测,浮滨人利用小乔木的枝干,来做居住棚寮的支柱。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高大的乔木也被利用了。揭阳新墟九肚村发现一处晋代建筑遗址,全部用巨木砌成,四壁用木高3米,共15段,屋顶用木长7.5米,共5段,每段木头加工后的断面都是1.5米见方。巨型的木材还被用来造船。揭西县金和石湖港出土的独木舟,长10.7米,外宽 1.3米,内宽1.1米,深0.8米,是用整块大樟木凿成。一直到本世纪中叶,草木仍然是本区使用于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燃料。
对植物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特别是栽培作物的驯育和引进,意味着本地区居民与群落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为了开垦土地种植某种作物,有必要清除原来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另外一些植物,以保证土壤的肥力和养分的利用。达到这个目的的最有用的手段是使用火。与生活在南中国热带地区许多少数民族一样,本地区的原住民在原始的农业开发中,可能采用了“刀耕火种”制度。他们用火将树木、灌丛和杂草焚烧为灰肥,将作物种下。等到这块土地肥力耗尽,就让它抛荒休耕,又用同样的方法去垦殖另一块土地。
于是,本区植被的性质发生变化:被开垦的土地上,人工植被代替了原始植被;而抛荒地草木渐长,形成次生植被。汉晋以来的建筑业、宋代以来的造船业,使刀耕火种后留下来的巨型乔木砍伐殆尽。唐宋以来兴旺的陶瓷业和煮盐业,耗费了大量的草木做燃料。到当代,本区的原始植被几乎完全消失,在山地和丘陵,是次生的灌丛草坡和人工栽培的茶园、用材林,林龄偏幼。在平原和台地,全是人工栽培的果林、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由于近数十年的围垦,滨海泥滩上的红树林已经绝迹,而海边沙陇上,人工栽培的防风林带苍然挺拔。
对于本地区,动物资源的利用也是文化演进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根据吴修仁老师的调查,本区当代常见的经济动物,有家畜野兽20多种,蛙蛇龟鳖近20种,龟类137种,贝类41种,鸟类44种。古代的动物资源应该比当代更加丰富。宋代以前,气候较为温暖,本区还有典型的热带动物资源。山林里,有野象,颜色青黑,牙小而红,江河里,有湾鳄,锯齿钩尾,长喙牛身。明清时期,虎患的记录,仍常见于地方志书。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本区的次生山林草坡中,狐、狸、豺、獾,小麂、野猪,都保存着一定的数量,华南虎、云豹、水鹿等珍稀动物也还出现过;平原谷地的农田里,蛙类、游蛇随时可见;浅海泥滩,留居的鸥鹭、过往的候鸟成群结队觅食。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长期的人工捕杀,目前,本区野生动物基本上失去生存条件,极为罕见。而人工养殖的经济动物,种类不断增加。
在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距今10,000~4,000年),丰富的动物资源无疑为本区的原住民提供了很广的食物谱系。特别是过了夏天,植物性食物因为季节的关系开始枯竭,动物就成为他们食品的主要来源。在本区已经发掘的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中,有牛、鹿、猪等兽骨,各种鱼骨、龟鳖甲和大量的贝壳出土。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6000年前后),本区的居民似乎已经有了畜牧业,潮安陈桥遗址出土的大量牛骨、猪骨显示出这种迹象。但是,我们还不能断定,这些家畜是利用本地动物资源驯化,还是由外地引入。
狩猎畜牧之外,河沼海滩里众多的鱼虾贝类是更容易获取的食物。按当时的人口数量看来,本区的水产资源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就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000年前后)以后,农耕成了本区主要社会经济门类,水产品仍然在本区居民的食谱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正因为水产资源的丰富,本区的水产养殖一直要等到明清以后才慢慢发展起来。
本区居民喜食野味、海味,唐宋以来,文献记载不断。韩愈的《南食诗》虽然不一定是在潮州写的,但一席之间,鲎、蚝、蒲鱼、章鱼、江瑶柱、蛙蛤、游蛇,腥臊异味纷呈,也能反映出当时潮州宴席饮食的风格。宋元丰年间,彭延年隐居揭阳浦口村,作《浦口村居》诗五首,第四首写道:“浦口村居好,盘飧动辄成。苏肥真水宝,鲦滑是泥精。午困虾堪脍,朝醒蚬可羹。终年无一费,贫话足安生。”可见北宋潮人日常家居饮食,喜欢用鱼虾贝类做菜。诗中提到的虾脍,也称虾生。鱼虾贝类的生吃,在本区有十分久远的传统,并且直到今天还非常流行。对于外地人来说,这简直是蛮荒的异俗。外地职官在编写潮州地方志书的时候,总要为这种异俗添上一笔。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纂的《潮州府志》风俗篇就记载:“所食大半取于海族,故蚝生、鱼生、虾生之类,辄为至味。然烹鱼不去血,食蛙兼啖皮,……尚承蛮微遗俗。”生吃鱼虾脍,大概是本地饮食习俗特别奇异的例子。不过,动物资源特别是水产资源的丰富,以及本区居民长期以来利用这些资源作为食品,的确造成了本地区饮食文化鲜明的特点。
二 土壤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本区土壤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而不断扩展的。反过来,土壤资源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又有着很大的影响。
本区土壤的总面积共1178.63万亩,占土地面积的75.96%。本区土壤的成土母岩多数为花岗岩。在本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母岩风化过程受到强烈的淋溶作用,硅酸盐分解淋失,铁铝的氧化物明显积聚,形成红色风化壳。土壤层就发育在红色的风化壳上面。
本区土壤类型多样。主要的土壤类型,有分布于山地丘陵的砖红壤和赤红壤,分布于三角洲平原的沉积土,与滨海地带的冲积风积沙壤。本区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山地丘陵植物生长茂密旺盛,在自然植被条件下,砖红壤和赤红壤表层有机质积聚,含量可超过4%,肥力较高。平原地区的原生沉积土,因土质的不同,有机质含量在1.5%~2.5%,肥力中等偏低。海滨的沙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极差,十分贫瘠。
本区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交互作用,使各类土壤的肥力有着不同的变化。
新石器时期,农耕活动首先是在小河谷两边的低丘台地开始的。覆盖着这些低丘台地赤红壤土层深厚,植物长势旺盛,往往使人产生土地肥沃的印象,而忽视这种上壤肥力容易受损的性质。特别是在采用“火种刀耕”的原始耕作方式的情况下,自然植被除去以后,高温潮湿气候条件刺激而产生的细菌作用,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迅速分解。土地肥力很快降低,作物收成随之减少,于是,人们不得不将耕地抛荒,重新择地开垦。虽然次生植被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土壤的肥力,但早期农业开发中采用的耕作方式,已经使土地的肥力受到损伤,现在,本区赤红土壤中有机质一般在2%左右,全氮含量一般少于0.1%,有效磷钾缺乏,很大程度上是人工垦殖的结果。在农业社会,土地的肥力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红壤在本区暖湿气候条件下肥力容易减退,靠作物的种植来维持生活相当艰难,在韩、榕、练三江平原开发之前,本区人口不可能有迅速的增长。
平原地区土壤资源的开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资源的利用。多雨的气候和韩江等江河,为本区带来丰富的地表水资源。但是,本区的降水集中在4—9月,而江河的水位又同降雨状况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一年之中,径流量差异极大。夏天汛期,径流之大,两岸间不辨牛马,冬天旱季,河床或至于干涸。这种特点,使水资源的利用比较闲难,特别是在生产水平尚低,人们还没有很好把握水利工程技术的阶段。对地表水不能有效控制,也就难以解决土地开发以后的灌溉问题,实际上,平原地区土壤资源,一直要等到唐宋以后才真正得到开发。
本区平原沉积土壤的开发,首先是从榕江练江上中游和韩江三角洲上部开始的。在这些地段,河床较低,早年河水的泛流,又使河道两旁形成天然堤,汛期不易泛滥,旱季便于引水,土地的开发、作物的栽培收获,都比较有保证。到北宋,这些地段的定居人口已经有了足够的增长。定居人口的增长,为平原地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劳力。南宋以后,大量移民逐渐进入韩、榕、练江平原,海堤和江堤陆续修筑完善,并配套了用以引水排水的涵闸。这样,洪水咸潮被阻挡于堤围之外,又通过涵闸而得到控制与利用,平原的土地就能够大规模开发了。经过长期的水旱轮作、改土施肥,原来肥力中等偏低的沉积土壤,熟化成为水、肥、气、热各种性能协调的高产水稻土。
自宋代开始,本区的粮食生产水平,已经接近江浙高产地区。明清以后,韩、榕、练江于原地区粮食产量之高,在全国是首屈一指了。粮食产出丰足,因而有可能养活稠密的人口,促进本区其他行业——例如陶瓷业、纺织业、运输商贸业等等——的发展,从而导致本区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以至聚落景观的一系列变化。可以说,平原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土壤肥力的改良,对于本区文化演进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三 矿物资源的利用与工艺技术的发展
潮汕地区的矿物资源 矿物资源总是与岩石择类共生。本区的岩石除了少部分片麻岩、角岩、石英状细砂岩和黄色粗砂岩之外,火山岩、流纹岩和花岗岩等酸性火成岩所占的比例达到90%左右,与火成岩伴生的矿物,主要有锡、钨、银、铅、铜、铁等有色盆属和蕴藏量极大的高岭土。
在本区的开发过程中,这些矿产资源大多得到利用。
和所有人类文明的进程一样,本区的历史文化,也是在几块小小石头的敲击声中开始的。岩石,是经常被利用的矿物。在史前期,那些结构单一、硬度较高、易于形成薄片的石质矿物,如燧石、矽质角岩、硅质岩,首先被用来制作工具。在距今8000年以上的南澳象山考古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几十件用燧石和石英砂岩制成的细小石器。本区的原始居民,利用当地的石料,打制成这些小型的刮削器,来剖开在海边滩涂获取的鱼和贝,作为食物。石质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一直延续到历史时期。即使在铜、锡和铁的冶炼技术已经被人们掌握之后,石器也没有完全废弃。在揭阳中夏东周墓葬群,同时发现青铜器和石器。距今2000年左右的澄海龟山汉代遗址,既有铁器出土,又有砺石和残石器出土。
高岭土也是经常被利用的矿产资源之一。从象山遗址开始,高岭土就被人们用来制作陶瓷器物,一直到现代,还是如此。
商代中晚期的饶平顶大埔浮滨类型文化遗址,有青铜戈出土。这是本区年代最早的青铜器,但是,我们还不能断定,这件武器是本地所铸造。本区缺少富铜矿,不过,铜的蕴藏量在生产规模不大时代,仍然具有开采价值。我们相信,一旦青铜冶炼技术从周边地区传入,本区的原住民就会开始利用本地的铜矿资源。这个时期不会晚于战国。从揭阳云路战国墓所出土大批量青铜器的情况推测,当时本区应该有了青铜冶炼工场。
锡矿和铅矿的利用,年代也很早。揭阳云路战国墓与铜箭镞一起出土的,有7个锡(或铅)箭镞。本区锡铅矿藏丰富,这两种金属的熔点低,冶炼的温度要求远没有炼铜那样高,开采利用应该比较容易。从宋代到清代,本区的铅锡矿有较大规模的开采。宋代文献记载,本区有与银矿铅矿并生的丰济银场和横街、黄岗、锦田三个锡场。近年揭阳车田等处在文物普查中,也发现宋代矿场遗址。在本区,锡矿的开采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现代。长期利用,使本区的工匠在锡铅器皿的制作工艺方面,有很高的水平。潮州出产的铅锡器享有盛名。
本区年代最早的铁器出土于澄海龟山汉代遗址。在这个遗址还发掘出制造铁器时留下的铁渣,但是,没有发现炼铁的遗迹。从本区晋唐以后墓葬遗址出土的器物观察,铁器已经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而利用本地的铁矿冶炼为铁,却要等到明代才见诸文献记载。清代,本区的揭阳、饶平、南澳等县共有几十座铁炉。揭阳地都铁场山等处,冶炼场所遗址尚存。
矿物的利用与本地区的文化演进 矿物的利用在本地区的文化演进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矿物被用于制作工具,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石器在很长的时期里,是本区原住民改变环境、改善生活条件的主要工具。从用来剖开贝壳、刮剔贝肉的细小石器,到用来砍斫树木的石斧,用来挖掘土地的石锛,各种石质矿物资源,从质地良好的燧石、水晶、石英质细砂岩,到质地较差的板岩、粗砂岩,都被利用了。在这个过程,本地区的文明,走过了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的漫长岁月。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本区居民能够更充分地开发自然资源。参天的原生乔木被采伐,巍巍的花岗岩石被开凿,随后,建起一座座木架房屋,造出一艘艘小舟巨舰,石板桥横跨江河,石塔高耸云天,文化景观取代了自然景观。
其次,蕴藏量大、品质优良的矿物资源的充分开发,造就了本区的优势行业和优质名产。瓷土的利用是最显著的例子。韩江流域多产瓷土,瓷器生产有很悠久的传统。本区的瓷器生产至迟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就开始了,潮州市的南郊和北郊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北宋是本区瓷器生产最发达的时代,笔架山麓的大龙窑,长度在100米上下,估计每窑至少可以烧制瓷器20万件!北宋以后,本区的陶瓷业除了在改朝换代地方动荡的时期,有过暂时的衰退之外,一直是本区从业人口最多,产品外销量最大的手工行业。宋代笔架山窑的瓷器,使用了刻花、剔花、印花、贴花、堆花等多种手法,工艺丰富多彩,产品中佛像、人像、小动物等工艺瓷,占有很大的比例。工艺美术瓷器制作的传统,被本区陶瓷业的师傅们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直到今天,美术瓷仍然是本区陶瓷业的名产。

潮汕地区的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潮汕平原地处亚热带,南临大海,北靠山区,
雨量充足,四季常青,农田物产富饶,蔬果品类繁多,盛产名贵海味,素有鱼米之乡的
美称。

背景①基本背景:潮汕地区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高气压带之间,它在东信风区之
中。②具体背景: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受海陆的影响很大;冬半年常吹偏北风,夏
半年常吹偏南风,是明显的季风区;夏季又处於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地区台风盛行区域中
;地势西北高、逐渐向东南倾斜,有西北向东南走向的高山,又有东北向西南走向的支
脉。因此,境内的山地、丘陵、平原的气候不同,沿海与内陆的气候也有显明的差异。

总的特点是: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暖,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降水集中在夏
半年;风向初夏偏东,盛夏偏南,冬半年偏北.

气温:年平均气温21.1~21.8℃。惠来县气温最高,揭西县最低。年间月平均气
温呈单峰分布,最热月出现在7 月,南澳县月平均气温 27.4℃,其他各县(市)28.0~2
8.4℃;最冷月出现在l月,各地月平均气温12.8~14.1℃。
总的来说,对生产活动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 15610306254 :思考并分享潮汕地区自然环境对生活生产有哪些影响?
    霍从福1457 :答:潮汕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北回归线穿过潮汕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潮汕平原土地肥沃,土地资源比较紧张,人口密度大。受自然环境影响,这里发展农业的条件不是很好,农业规模比较小,商业活动频繁,尤其是电子商务;有美丽的阳光、沙滩,文物古迹,可以发展旅游业。
  • 15610306254 :结合实际说明汕头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霍从福1457 :答: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有较长的海岸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受地壳运动和断裂构造的综合影响,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因此,台风、暴雨洪涝、风暴潮、干旱、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过这几年政府的防灾工作做的不错,所以很少出现重大事件。对于个人的...
  • 15610306254 :潮汕有哪些风土人情?举例并说明它们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霍从福1457 :答:1、潮汕功夫茶: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海域,气候湿润炎热。当地居民习惯饮用功夫茶以祛湿、助消化、提神醒脑。这种茶文化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为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人们对茶的依赖性增强。2、潮汕赛龙舟: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的传统外,在潮汕地区,由于地形以平原和水系为主,赛龙舟成为一项深受喜...
  • 15610306254 :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霍从福1457 :答:自然因素: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人为因素: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砍伐森林、耕地减少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间接改变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人口剧增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1.冰川消融 随着全球气候...
  • 15610306254 :气候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哪种惊人的影响?
    霍从福1457 :答:气候变化会产生更多的极端天气,会对人民的生产生活、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环境所受到的污染越来越多,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已经成为了人类最迫切的三大气候问题。气候的逐渐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主要包括粮食减产、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方面...
  • 15610306254 :潮汕工夫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霍从福1457 :答:以下是具体分析:1.地理位置: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与福建、江西两省相邻。这里是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的低山丘陵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这为该地区种植和制作工夫茶提供了有利条件。2.生态环境:潮汕地区属于江南水乡,拥有丰富的水源、水土资源和各种生态环境,这些...
  • 15610306254 :气候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霍从福1457 :答:在施工过程中,低温、冰冻、雨雪、大风等也会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海盐生产,是工业中的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气温高低、辐射强弱、风力大小、雨量及雨日多少,一句话,气候的各个方面都对之产生影响.石油的勘探、开采、运输与储存,地下煤炭的采掘等,气候条件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关系生产安全.那些生产...
  • 15610306254 :潮汕有哪些风土人情?举例并说明它们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霍从福1457 :答:岭南粤东南海之滨,气候湿热,当地人常喝功夫茶可祛湿、和胃、提神;2、赛龙舟。端午节既有纪念屈原之意,潮汕平原又是水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3、过番。汕头港历史悠久、海运繁忙,自古就有居民为求生计(人口稠密、人多地少),东进台湾(小番),南下南洋(东南亚,大番)的习俗。
  • 15610306254 :衣食住行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霍从福1457 :答:因为气候是自然科学,文化是社会科学,经济建设、衣食住行和健康都受气候影响 地理气候环境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事业,这也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国家里也会有较大差异的地方文化的原因。因此,地理气候对文化影响的部分则是相对恒定的。只要这种条件继续存在,其影响就...
  • 15610306254 :当地的自然环境怎样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霍从福1457 :答:在各类生产活动中,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最强。自然环境提供不同的水、热、地形等条件,便可以形成不同的作物和耕作制度。例如:中国耕作业"南水稻、北小麦,南甘蔗、北甜菜"的基本格局,主要由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的。自然环境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力,从工业革命带来工业布局的改变可见一斑:第一次...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