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志明的艺术地位?

   更新日期:2024.06.04

艺术地位不用看人气跟网络数据吧,否则相声界前十都在德云神社,少马爷还比不过九字科的小年轻呢,这个话题也不用聊了。

既然聊艺术跟地位,那就的从相声艺术本身,以及行业地位来展开说。

马志明严格说在同行里面地位不算特别高,跟他父亲马三立比差了不少,这跟能耐大小无关,而是马志明的性格问题。

自古以来大才之人都傲气,尤其是能耐拔了尊的主儿,大多是瞧不上周围人的。少马爷也有点这意思,行事多多少少有些孤僻,不太有马三立那种大局观。跟同行怄气很容易上头,意气用事结果把人得罪掉。

比如跟谢天顺裂穴,少马爷就敢当着镜头说老谢爷为了评级跟他闹翻。说实话两人私下的矛盾如果压一压,完全有机会和解,您这倒好直接公之于众,不给对方留余地,也把自己退路锁死,那样只会敌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跟杨少华也是如此,两人不合作就不合作吧,非要对着镜头说杨少华年龄太大,害怕捧哏比自己走得早,所以要换个年轻的。这相声行业的人本来就没人话,个顶个又喜欢往最坏了解读,您这么一通嘀咕,人家不说您诅咒老杨头吗?该得罪的直接得罪,不该得罪的也得罪了。

至于跟李伯祥的那些事儿,已经是相声界的笑谈,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当然摆到场面上,少马爷终归是马氏相声的传人,马三立长子,也不会对他有太多非议。但您这刺儿头的性格,谁见着都怕三分,那也等于丢了人缘。

所以网上总有那些少马爷这样那样的传闻,你可以当成是同行乱嚼舌根,但为什么马三立就没人乱说这些个破事儿呢,这就是眼界格局的差距带来的人格魅力差距。

少马终归是少,跟马三立还是差了太多。

少马爷这种性格,可能也跟他早年经历有关,马三立被打成右派下放,少马爷作为一家长子跟着,在那个黑暗的时期,他肯定受了不少委屈,也对外界积攒了很多恶意跟怨恨。而马三立把这种负面情绪消解成了艺术,在舞台上释放出来。而少马爷没有这种境界,再加上后来《纠纷》大火,又给他惹出一堆事情,所以他也就越来越孤傲,但这份孤傲之中,带出来的是一种不自信跟不安全感。


所以要给这样一个有才气但又不好相处的人定一个历史地位,估计会有不少同行故意挖坑吧。再加上跟马三立的海纳百川比起来,少马爷确实太实在,即使昧着良心也不可能说他有多伟大。

地位可能有争议,但少马爷的艺术水准,把死的活的都算上,他也是最高一档的,这个争议声音会小很多。

少马爷的艺术风格就是“打相不打空”,跟德云社现在24K纯空子恰恰相反,少马爷的相声对于相声观众来说,实在是一桌子山珍海味,吃到撑死都不嫌多。


说学逗唱四门功课打分,如果郭德纲巅峰时期有85分平均分,那么少马爷巅峰时候就有95以上。

马氏相声的说功都是一绝,擅长慢工出细活,通过剧情来立稳人物,包袱拥有很长的持久力,让你笑过之后意犹未尽。同样的《大保镖》,在世的相声演员打包,也说不到少马爷八成的水准。他对于那种小人物的演绎,堪称神来之笔,我听了太多遍现在有点魔怔,无论谁说这趟活,我脑子里都浮现的是少马爷在捏粽子。他那几段小贯口不要太完美,气口顺毫无间断感,听下来之后耳朵里全是冰淇淋。另外少马爷的《报菜名》也是顶了满格的存在,贯口的传世教材,节奏好到极致。反面教材就是郭德纲版本,你听着累,也替郭班主累,三分之一下来你就想求他别背了心痛我角儿。

学,白派京韵大鼓,已经到了可以跟闫秋霞同台,而且没有半点落下风的程度,孟夏园林~~~再有就是王派快板,谢派单弦,这些都是有正经传授,而且达到专业级别的。戏曲方面坐过科,勾上脸可以唱全本。虽然嗓子方面有缺陷,但少马爷懂得扬长避短,不卖弄高门大嗓(比如郭班主的叫小番以及所有戏曲唱段),往韵味方面走,让观众可以细品滋味。

逗,马氏相声的说跟逗都是配套的,不说太多,光是《纠纷》《五味俱全》这两个传世之作,换了少马爷没人能说出彩。具体可以去听德云社小剧场,老谢爷晚年跟郑好合作过《五味俱全》,听完记得洗耳朵,然后再去跪着听少马爷的原版。

唱,太平歌词少马爷不是最好,但肯定是一等一的,要韵味有韵味,要鼻音有鼻音。即使是歪唱,少马爷也是乱中有序,包袱也自然而生。反观德云社的歪唱太平歌词,全都是乱得一塌糊涂,从庄公闲游之后就没一句人话,各种浮夸狗血不堪入耳。

而逗哏演员帅拐卖坏,少马爷也一样不落下,模样正气场强,带着一丝邪气,偶尔犯狗糊你一脸,相声史上也很难找到四样风格占齐的,这也是管虎上赶着求少马爷客串黑《匹夫》的原因所在了。


才气满格不说,少马爷玩新也没问题,传统跟流行结合毫无违和感,不信你去问发福之前的张惠妹。


综上,少马爷是艺术跟才气并重的天才型艺人,缺点是性格太傲太直,容易得罪人,但瑕不掩瑜,他还是相声界最顶峰的那一批大师。



马氏相声的说功都是一绝,擅长慢工出细活,通过剧情来立稳人物,包袱拥有很长的持久力,让你笑过之后意犹未尽。同样的《大保镖》,在世的相声演员打包,也说不到少马爷八成的水准。他对于那种小人物的演绎,堪称神来之笔,我听了太多遍现在有点魔怔,无论谁说这趟活,我脑子里都浮现的是少马爷在捏粽子。他那几段小贯口不要太完美,气口顺毫无间断感,听下来之后耳朵里全是冰淇淋。另外少马爷的《报菜名》也是顶了满格的存在,贯口的传世教材,节奏好到极致。反面教材就是郭德纲版本,你听着累,也替郭班主累,三分之一下来你就想求他别背了心痛我角儿。

少马爷

学,白派京韵大鼓,已经到了可以跟闫秋霞同台,而且没有半点落下风的程度,孟夏园林~~~再有就是王派快板,谢派单弦,这些都是有正经传授,而且达到专业级别的。戏曲方面坐过科,勾上脸可以唱全本。虽然嗓子方面有缺陷,但少马爷懂得扬长避短,不卖弄高门大嗓(比如郭班主的叫小番以及所有戏曲唱段),往韵味方面走,让观众可以细品滋味。

逗,马氏相声的说跟逗都是配套的,不说太多,光是《纠纷》《五味俱全》这两个传世之作,换了少马爷没人能说出彩。具体可以去听德云社小剧场,老谢爷晚年跟郑好合作过《五味俱全》,听完记得洗耳朵,然后再去跪着听少马爷的原版。

少马爷

唱,太平歌词少马爷不是最好,但肯定是一等一的,要韵味有韵味,要鼻音有鼻音。即使是歪唱,少马爷也是乱中有序,包袱也自然而生。反观德云社的歪唱太平歌词,全都是乱得一塌糊涂,从庄公闲游之后就没一句人话,各种浮夸狗血不堪入耳。

综上,少马爷是艺术跟才气并重的天才型艺人,缺点是性格太傲太直,容易得罪人,但瑕不掩瑜,他还是相声界最顶峰的那一批大师。

少马爷



相声大师马季曾说过:“马志明是我们相声行中的百科全书。”马志明对传统的东西有很大兴趣,能背《论语》《百家姓》《千字文》和古典诗词。他学演父亲马三立的相声,也喜欢尝试加入自己的东西。他还喜欢唱大鼓,多次登台献艺。前些年还曾粉墨登场,与王佩瑜合演过京剧《乌盆记》。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马氏相声素以“说”功见长。马三立,可以说是最早的相声改革家,他的相声把不合理的东西去掉,加入流行语,适应当代观众的口味,传统段子他没有一个没动过的。他表演的传统相声《对春联》《卖挂票》《白事会》《夸住宅》《黄鹤楼》等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新相声《十点钟开始》《买猴》等又都结合和继承了传统。

老相声迷心里有一种印象:马氏不善唱。但马志明改变了这种认识。首先来说,马志明喜欢唱,他从小随父亲马三立去各地演出,看过众多鼓曲名家的表演,在曲艺园子里“蹭”来神髓酷肖的唱。其次,马志明13岁考入天津戏校,坐科六年,工武行,戏校毕业后,在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演过武戏,不仅腰腿功夫不错,节奏板眼都十分到位。当年在演相声《论拳》时,他可以轻松地打几下飞脚,来几个“铁门坎”。扎实的戏曲功底,让他在唱功方面颇有心得。

六七十年代,马三立全家下放到农村,晚上没有娱乐活动,马志明天天跟父亲学相声。但他并未放下曲艺和戏曲。回城后,80年代,马志明买了录音机,买了很多相声、鼓曲、京剧、评戏的磁带,他最大的享受就是把老婆孩子都打发出去,关上门听一天录音机,兴之所至就在家里放声唱起来。与相声有关的东西,马志明都感兴趣,太平歌词、数来宝、白派京韵、梅花调,他把自己闷在家里,专心琢磨这些玩艺儿,一琢磨就是一天。

80年代末,马志明搞过一次个人曲艺专场,天津市开关公司电器设备厂给了赞助经费。那场演出,马志明表演了快板、单弦、京韵大鼓节目。

开场一段别具特色的王(凤山)派快板书《双锁山》令观众叹服。早在1963年,王凤山就教过马志明这个节目。后来王凤山给马三立量活,马志明经常去王凤山家串门,如果赶上王凤山遛这块《双锁山》,马志明就用心听,认真学,不知不觉,竹板的垫头、节奏都掌握了。他的演唱板儿、点儿、坎儿,都是典型的王派劲头。

马志明演唱谢(芮芝)派单弦《戏叔别兄》是那次专场中的重头戏。谢芮芝是单弦大家,也是曾与马志明搭档的谢天顺的祖父。谢派单弦几成绝响,最能吊人胃口。马志明硬是靠听唱片学会了这个唱段,由于年代久远,这段录音中几句唱词听不清楚,马志明多方打听,找到谢派传人刘洪元的住处登门求教,从而使这个节目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

马志明对曲艺是真爱。后来他与黄族民合作,表演过一个以唱为主的段子,名字就叫《听曲艺》。这个段子里有几大段很吃功夫的快板、单弦、京韵大鼓节目。“核儿”是马志明对谢(芮芝)派单弦、白(云鹏)骆(玉笙)两派京韵大鼓、卢(成科)派梅花大鼓、王(凤山)派快板书等曲艺名唱的模仿。

在《听曲艺》这段相声中,马志明巧妙地把曾在《纠纷》中出现的丁文元带入进来,作为叙述的人物,丁文元一开口讲话,仍是那股子嘎味儿,引起观众共鸣,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在段子里丁文元变成一个年轻的曲艺迷,自从爱上曲艺后,不再去外面惹事生非,还被评上了“先进生产者”。

马志明的儿子马六甲也被熏成了曲艺迷。“六甲”的意思是在马家同辈人中大排行第六,能耐属甲级,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马家对六甲的期望。马六甲8岁已经学会了《拉洋片》《蛤蟆鼓》《论拳》等段子。都是马志明当时在家里和杨少华、黄族民遛活,马六甲偷学来的,有时刘亚津来家里,马六甲还能跟着对上段《白事会》。

后来像《开粥厂》《白事会》《吃元宵》《卖挂票》等马氏传统段子,马六甲都能将词儿背得滚瓜烂熟。马志明希望儿子继承马氏艺术,同时又坚持一条:如果儿子条件不行,坚决不勉强。



位这个词换算成知名度、“业务水平”,可能都不准确,所以我没把握要说的您想问的是不是一回事儿。

听侯耀文是听不太出侯宝林的,听马志明可以听出马三立。可以说,听他的拿手作品,能感觉到马三立的盛年,比如贯口,什么是好的贯口、至少是马家理解中的好贯口?就可以听听他的《白事会》、《开粥厂》。其对马三立的发扬,不是局部的,而应该说一种风貌,一种对相声的完整理解。他还向前、向外走,比如《数来宝》,应该算是他独立的东西,分跟谁比,不能不地道地去和高凤山比,他说的这个版本可以代表标准。

马志明自己有自己的相声天地。前面说的《报菜名》是经典案例,他自己那批作品《纠纷》、《五味俱全》、《犹豫症》、《夜来麻将声》、《学跳舞》,有相声味儿,挂马派味儿,带他自己的风格。我再说他在我心中的第二个“地位”:属于一地一时的优秀相声演员,说到这一地、这一时的相声时绕不过去,而这一时这一地对相声太重要了;其职业生涯中,贡献了精彩的表演和很不错的相声文本。他自有他不算太突出(这是就普通观众的眼中而言)但值得被尊敬的地位。

恐怕还是要说几句闲话。他的性格、他在圈内的影响问题。因为这也涉及到“地位”特别是“行业和历史地位”。如果他是马三立的性格,用马三立的方式处理问题,他在相声上会贡献更多超乎技术范畴的东西,在相声行业会形成不能忽视的影响,我们今天可能会换个方式来谈论他,换个预期来看待马派。但是求仁得仁,似乎又不是外人有太多权利和必要谈论的。



当然摆到场面上,少马爷终归是马氏相声的传人,马三立长子,也不会对他有太多非议。但您这刺儿头的性格,谁见着都怕三分,那也等于丢了人缘。所以网上总有那些少马爷这样那样的传闻,你可以当成是同行乱嚼舌根,但为什么马三立就没人乱说这些个破事儿呢,这就是眼界格局的差距带来的人格魅力差距。

少马终归是少,跟马三立还是差了太多。少马爷这种性格,可能也跟他早年经历有关,马三立被打成右派下放,少马爷作为一家长子跟着,在那个黑暗的时期,他肯定受了不少委屈,也对外界积攒了很多恶意跟怨恨。而马三立把这种负面情绪消解成了艺术,在舞台上释放出来。而少马爷没有这种境界,再加上后来《纠纷》大火,又给他惹出一堆事情,所以他也就越来越孤傲,但这份孤傲之中,带出来的是一种不自信跟不安全感。

所以要给这样一个有才气但又不好相处的人定一个历史地位,估计会有不少同行故意挖坑吧。再加上跟马三立的海纳百川比起来,少马爷确实太实在,即使昧着良心也不可能说他有多伟大。地位可能有争议,但少马爷的艺术水准,把死的活的都算上,他也是最高一档的,这个争议声音会小很多。少马爷的艺术风格就是“打相不打空”,跟德云社现在24K纯空子恰恰相反,少马爷的相声对于相声观众来说,实在是一桌子山珍海味,吃到撑死都不嫌多。

说学逗唱四门功课打分,如果郭德纲巅峰时期有85分平均分,那么少马爷巅峰时候就有95以上。马氏相声的说功都是一绝,擅长慢工出细活,通过剧情来立稳人物,包袱拥有很长的持久力,让你笑过之后意犹未尽。同样的《大保镖》,在世的相声演员打包,也说不到少马爷八成的水准。他对于那种小人物的演绎,堪称神来之笔,我听了太多遍现在有点魔怔,无论谁说这趟活,我脑子里都浮现的是少马爷在捏粽子。他那几段小贯口不要太完美,气口顺毫无间断感,听下来之后耳朵里全是冰淇淋。    

另外少马爷的《报菜名》也是顶了满格的存在,贯口的传世教材,节奏好到极致。反面教材就是郭德纲版本,你听着累,也替郭班主累,三分之一下来你就想求他别背了心痛我角儿。学,白派京韵大鼓,已经到了可以跟闫秋霞同台,而且没有半点落下风的程度,孟夏园林~~~再有就是王派快板,谢派单弦,这些都是有正经传授,而且达到专业级别的。    

戏曲方面坐过科,勾上脸可以唱全本。虽然嗓子方面有缺陷,但少马爷懂得扬长避短,不卖弄高门大嗓(比如郭班主的叫小番以及所有戏曲唱段),往韵味方面走,让观众可以细品滋味。逗,马氏相声的说跟逗都是配套的,不说太多,光是《纠纷》《五味俱全》这两个传世之作,换了少马爷没人能说出彩。具体可以去听德云社小剧场,老谢爷晚年跟郑好合作过《五味俱全》,听完记得洗耳朵,然后再去跪着听少马爷的原版。

唱,太平歌词少马爷不是最好,但肯定是一等一的,要韵味有韵味,要鼻音有鼻音。即使是歪唱,少马爷也是乱中有序,包袱也自然而生。反观德云社的歪唱太平歌词,全都是乱得一塌糊涂,从庄公闲游之后就没一句人话,各种浮夸狗血不堪入耳。而逗哏演员帅拐卖坏,少马爷也一样不落下,模样正气场强,带着一丝邪气,偶尔犯狗糊你一脸,相声史上也很难找到四样风格占齐的,这也是管虎上赶着求少马爷客串黑《匹夫》的原因所在了。



  • 17648826913 :如何评价马志明在相声界的名气地位与艺术成就?
    养非胜2836 :答:马志明是相声界目前在世辈分最高的演员,同时也是目前相声界能耐前三的演员,但是要说名气地位,少马爷算是比较差的,不仅和同行关系不好,而且和自己徒弟也都不来往,得罪一大帮人不说,晚年还得为了儿子马六甲,给德云社站台,甚至有点晚节不保的意思,而这一些都和少马爷的为人处世方式有很大关系。马志...
  • 17648826913 :在相声圈如何评价少马爷马志明的名气和地位?
    养非胜2836 :答:马志明能耐是大师级,艺术是殿堂级,但圈内人缘和口碑却排不上号。具体如下细说:在一众相声世家中,真正有能耐的二代子弟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活在父辈的阴影下,一辈子啃老本到死不撒嘴。有些干脆直接就转行,不在相声圈给老爷子丢人现眼了。但马志明却不同,一方面少马爷也模仿马三立,而且很多段子...
  • 17648826913 :如何评价马志明的艺术地位?
    养非胜2836 :答:综上,少马爷是艺术跟才气并重的天才型艺人,缺点是性格太傲太直,容易得罪人,但瑕不掩瑜,他还是相声界最顶峰的那一批大师。
  • 17648826913 :如何评价马志明的艺术地位?
    养非胜2836 :答:马志明是马三立的长子,年纪很大了,提到相声的家学渊源,相声界谁也无法和马志明相比,现在出书,唱京韵大鼓,论辈分是郭的师傅辈的。而且郭德纲也公开表示与马志明同台演出是他的荣幸,可见马志明的艺术地位有多高。
  • 17648826913 :同为相声名家,为何马季被称为相声大师,马志明却“籍籍无名”?
    养非胜2836 :答:如果单论相声功底,马志明要比马季略胜一筹;但要论艺术成就,马季可以说远超马志明,否则也不会有人说马季是最后一个相声大师,而对如今健在的马志明,则毫不提及,所以从艺术成就来说,马季如果差相声大师还有1公里,那马志明可能还差10公里往上。马志明的相声功底超过马季 马志明生于1945年,而马季生...
  • 17648826913 :你觉得马志明称得上相声大师吗?
    养非胜2836 :答:相声艺术源于北方,历朝历代不断战争和融合,北方语言得到统一。传统相声说、学、逗、唱的表演形式最早从跑江湖卖艺人形成!相声靠嘴皮子撑肚子,带着浓厚江湖气息和世井痞气,艺人们使起坏来,黑的能说成白的,坏的说成好的!作为马志明老师,不能成其相声大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北方,特别是天津是...
  • 17648826913 :马志明的评书和单口相声的水平如何呢?
    养非胜2836 :答:马志明评书和相声的水平是非常高的。马志明的父亲是非常有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老先生。而马三立老先生的单口相声水平,相信全国人民都会认为是最好的之一。马志明先生是一个相声世家出来的,非常有相声艺术天赋的相声演员。在相声界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像郭德纲之类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也要毕恭毕敬的...
  • 17648826913 :你认为马志明的相声水平如何?
    养非胜2836 :答:三、总体来说,马志明先生的相声水平非常高,也是现在相声表演艺术家中活着的最高水平的代表,不光是在天津相声圈包括在全国相声圈都是最顶级的,他同样受到了全国老百姓的认可,马志明本人淡泊名利,并不爱和主流相声圈的人多走动,但是你到天津这个地方来问普通老百姓,最认可的肯定就是马志明的相声。
  • 17648826913 :你认为马志明称得上相声大师吗?
    养非胜2836 :答:他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及他在相声界的地位,对相声事业的贡献,都比不上他爸爸马三立大师,以及他的师兄侯宝林大师 。如今的相声界,正如央视几年前播放的纪录片《相声大师》的结束语说的那样:“现在的相声界已经到了没有大师的年代。“马志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出生于...
  • 17648826913 :在相声界里,在世的相声演员里,有没有能称为艺术家的?
    养非胜2836 :答:少马爷家学渊源,功底深厚,虽然生活在新时代,也说过很多当代题材的相声,但其表演的特征,还是传统相声。少马爷就是传统相声的守墓人,类似于龚自珍在古典诗词界的地位。马志明先生的相声艺术功底深厚,既能说经典的传统相声,也能说针砭时弊的新相声,他的相声深得“马氏相声”的真髓,形成了不温不火、...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