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及冰心

   更新日期:2024.04.28

冰川系巨大流动固体,是高寒地区由雪再结晶聚积成的,因重力作用流动,成为冰川。冰川地区钻取的冰心保真性强、包含信息大,分辨率高,时间跨度大,是全球性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样本。冰心同位素研究,可揭示几十万年以来全球气候、环境的演化。目前冰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重要区域,即南极、北极和西藏高原。

1.冰川的同位素组成

冰川分为两大类:极地冰川和温和冰川。极地冰川分布在地球两极,整个冰团的温度保持在溶点以下,温和冰川分布在两极之外。

无论极地冰川还是温和冰川,大致都由表层积雪、粒雪(结构紧密的常年积雪)和冰组成。当表层的积雪越来越厚,在重力的作用下,将使深部积雪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密,雪的压力增加,在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后,这些粒雪会转变为透明的冰。由于三者之间在成因上的紧密关系,所以,同一冰川内的粒雪和冰的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制于表层降雪和表层雪的保存状态以及后期扰动的程度。

根据表层积雪是否被溶融及溶水渗入雪层的程度,可分为3个主要带:在表层积雪保存的过程中,不产生雪的溶融,也没有溶水的渗入地带,称为干雪带;雪表面发生部分溶融,溶水渗入雪层一段距离,又重新冻结起来的地带,称为渗透带;溶水渗入到整个年度雪层内,即前一个冬季的积雪,在紧接着的夏季,乃至整个秋季温度都上升至0℃,这些地带称为浸泡带。干雪带主要出现在极地冰川,而渗透带和浸泡带主要存在于温和冰川中。

(1)极地冰川的同位素变化

极地冰川地处两极或接近两极,冰储存于温度低于溶点以下的环境中。储存的冰很少受到溶融或重新冻结的影响,连续的积雪层同位素含量常常可以在冰川的粒雪和冰中保存下来,这些信息往往反映了雪形成时的环境特征。

图15-17 冰心的剖面图(据Dansgaard等,1971)

具有代表性的冰心资料见图15-17。它采自接近北极格陵兰的CampCentury,其同位素剖面显示了一些有规律的变化,δ值随冰心深度呈正弦波形式出现周期性变化,从冰的表面向下115m处,周期性振动波的波长(λ)都接近于0.35,随着深度的加大,波长逐渐缩短,到几千米处逐步消失(即周期性变化消失),而δ值变化变得更复杂,在一个大的基本振幅波上出现了一些微小的波动,这些微小的波动到一定的深度后消失。此时,大的振动波趋向于平滑。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证明,δ值最高者代表夏季雪的同位素组成,δ值最低(振幅的底部)代表冬季雪的同位素组成。夏季的δ值和冬季的δ值最大相差达20左右,这表示冰川中保存有同位素季节效应。相近年度的δ值的差异,大体上反映了每年降雪时气候条件的差别。但是,同一年度范围内(一个振动波周期)出现的δ值波动情况较为复杂,因为降雪时的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引起δ值波动。如果夏季和冬季雪的δ值变化不大(即环境条件差别不大),或是积雪期后同位素效应增强,δ值的变化将会失去其规律性,甚至消失。这种情况在温和冰川中更为明显。南极Byrd的冰心总的趋势近似,但是,δ值的变化幅度和周期有时显得杂乱无章。缺乏规律性,用于解释季节性变化就较困难。

Epstein和Sharp(1959)首先指出,在极地冰川的干雪带,在一个非常小的渗透带内偶尔见有雪溶水渗透作用,δ的季节性变化多数能够保留在粒雪中和冰川冰中。在渗透带,特别是在浸泡带中,δ季节性变化幅度就会明显减弱了。

Dansgaard等(1973)公布了格陵兰的Dyes、Crete和CampCentury三个观察站及南极一个观察点的资料。格陵兰的3个站的资料表明,δ的季节性变化残存于整个积雪过程中,并延续了上千年。但南极的Byrd,其δ值的季节性变化在3年后就消失了。

由于极地冰川所处环境特殊,积雪大部分保存在干雪带。于是出现两种特殊情况:一是产生雪的飘移,致使积雪中δ的季节性变化面目全非;二是雪没有发生飘移,这种雪将连续堆积起来形成积雪,其δ值的季节性信息将被持续保存很久。

在极地冰川中,δ值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在粒雪作用期间变化很大,随着时间推移,粒雪堆积的加深,同位素出现均一化作用。由于在极地冰川的粒雪间几乎不存在雪溶水,也几乎没有次层溶水的重冻,故不存在溶水和粒雪之间的同位素交换,因此,极地冰川中δ值的变化只有通过蒸气相或者通过固体冰中的分子扩散来实现。这些后期的同位素效应非常缓慢,以致以粒雪形式堆积起来的物质中保存的季节性δ值变化,没有遭受到明显的影响。

Johnson(1977)等对极地冰川干雪带的粒雪做过详细研究。他认为,极地积雪可能产生两种同位素均一作用:一是冰川上部的空气界面处大气压强的变化引起粒雪蒸气垂直向上运动;另一种是粒雪层内蒸气相的扩散。这些作用都能引起粒雪的垂直交换。前者在积雪的上部异常活跃,而后者主要存在于粒雪临界深度的层位。在那里,积雪的颗粒将变得非常紧密,临界深度以下通过蒸气相的同位素交换速度很慢,但这种交换延续到孔隙被完全封闭为止,之后只存在固体冰中的分子慢扩散作用。在这样深度的冰中,δ值可以稳定地保存数千年。格陵兰冰帽的堆积作用为24g·cm-2·a-1,在临界深度状态下,在粒雪作用期间常常残存有δ值的季节性变化。在南极,由于当地的风暴引起雪的飘移,那里的雪堆积速度至少必须达到34g·cm-2·a-1时,δ值才有可能保存有季节性变化的信息,但实际上常常不会那样理想。例如,在暖和季节,表面上稍微有一点溶融就可能在粒雪中形成冰层,从而封闭了下部粒雪蒸气向上的通道,进而阻碍了垂直的空气运动而引起的质量交换。Johnson等(1972)在分析CampCentury深度为776m的冰心中出现δ值变化幅度异常高的季节性变化时,也曾经提到上述情况。

在极地冰川的固体冰中,分子扩散是影响冰δ变化的唯一因素,垂直扩散可由下列方程描述:

同位素地球化学

式中:D是扩散系数;X是冰的深度(厚度)。如果平均δ值的季节性变化的周期用波长为λ的正弦波来表示,最大振幅Q的变化将由于扩散作用而随时间呈指数递减,如同阻尼振动一样,对于时间常数为T的扩散方程为

同位素地球化学

使用D=2.6×10-12cm2·S-1(-24℃时),按Camp Century冰岩心最上部δ值的季节性变化周期为λ=38cm和假设年度冰层没有变薄的情况下,经计算其T为45万年左右。由此可见,固体冰中的分子扩散作用是非常缓慢的。

当冰的年度层随深度和压力的增加而逐渐变薄时,扩散作用在平滑波动的δ值季节性变化中将会有更大影响,甚至可使处在非常深地方的δ值的信号全部消失。例如,在Camp Century冰心100m深处的年度层,厚度缩小为5cm左右,温度为-20℃,T为5000年。Johnson等(1972)的实验也表明,Camp Century冰心δ值的季节性变化在1100m左右深处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这一深度的冰年度层从38cm减小为4cm。

对于Camp Century冰心,Johnson通过计算后发现,粒雪的季节厚度如果要减小10%、50%和90%,分别需要有5000、8000和10000年的时间,这一结果与实验资料相当一致。

Johnson(1977)还就分子扩散和冰层随深度变薄以及对温度的依赖关系进行了计算,并获得了结果。这一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用于计算极地冰层中同位素δ值幅度的减少量。

综上所述,极地冰川积雪的δ值随时间的增加变化很大。这些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季节性的甚至更短期的。由于雪的飘移或溶融,积雪的最上部层位可发生δ的变化,其同位素年度分布特点将受到强烈的扰动。在粒雪中,δ值的波动幅度将强烈地减小。这是由于蒸气在各层位间的质量交换引起的。一个年度内的δ值变化常常很快消失。在一定的条件下,尽管δ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强烈地减小,但粒雪中保留的δ信息仍可在冰心中追溯至数千年。雪的δ值的季节性变化强度与堆积速度呈负相关。分子扩散是冰川中同位素交换的唯一方式,这种交换极端缓慢,以至于冰层中的δ信息能够延续很长时间。

(2)温和冰川的同位素变化

温和冰川分布于两极之外,其温度一直保持在压溶点以内。储存雪常常受到溶融和水渗透作用的影响,特别在冬季末紧接溶融季节的期间其δ将受到非常强烈的扰动。

在一些地区,如北美和欧洲的Alps,冰川粒雪富集重同位素,可能与夏季降水的渗透和粒雪裂缝中俘获了夏季降水有关(Sharp等,1960)。冰岛的冰川情况不同。由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冬季雪和夏季降水的同位素组成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其同位素富集只能归因于固相和液相之间的同位素交换。表15-6列出3冰和水之间的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值。由表可见,在固、液相体系中,当同位素发生交换时,固相比液相富重同位素。

表15-6 冰和水的D和18O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

图15-18 冰岛Vatnajkall冰川浅钻孔δD与深度变化的关系图(据Dnsgaaard等,1974)

图15-18表示冰岛Vatnajkall冰川3个浅钻孔的δD与深度的相关变化。样品是在雪溶开始之前春季采集的。剖面是最典型的温和冰川。在那里,δ的季节性变化很小,夏季降水的平均同位素组成与冬季降雪类似。V-1、V-10和V-18剖面分别位于1300、1400和2000m处,它们的同位素均一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径流比,即决定于通过储存雪中的渗透水量有多少。

根据冰岛气象局的资料,V-1点的平均年降水量估计为300g·cm-2·a-1,粒雪的密度测量表明,大约有50%的降水以径流形式在夏季流失掉。在V-18点,溶水的量很小,故没有影响到储存雪中的原始δ值。

在最表层,靠近冬季的积雪中,V-1、V-10和V-18的δ值变化与降雪的δ值变化相同。但夏季以前的积雪中,V-1剖面曾受到影响,保存的粒雪明显富重同位素,甚至比夏季降水还富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储存雪的重结晶作用和雪水体系发生过同位素交换的缘故。与水处于同位素平衡的冰相对于富D约20‰,富18O约3.0‰。

在积雪期间,表面的蒸发和凝聚作用也能改变表面雪的同位素组成。Moser和Sti-Chler(1970,1974)曾观察到,表面雪的蒸发,甚至在温度为0℃时,也会富D和18O。因为富集仅发生在表面层中,它将不改变储存雪的整体同位素含量。在不同的夏季粒雪层中,同位素均一化作用程度也不一样,前一个夏季比后一个夏季的均一化程度要深。这种情况在V-1点特别明显。

在V-18,溶水量小以至于没有明显影响储存雪中的氘变化,δ值的变化明显地保存在20m左右深处的粒雪中。这一深度相当于6年的雪堆积。

图15-19 融雪量与δD实验曲线图(据Moser等,1980)

为了定量研究温和冰川粒雪作用的同位素交换,Arnason等(1969)进行过模拟实验。用一个粗而长的雪柱,溶水从浪顶部慢慢先溶化,然后逐渐贯穿雪柱最后从柱底排出,对排出的水进行了氘的测量。观察到雪的晶体与水之间存在着同位素交换,导出一个定量描述这一交换的线性方程,即δD=Ax+b。式中:δD为雪的瞬时值;x为被溶雪量占总雪量的分数;b为雪没有发生溶化时原始δD值;A为ΔδDΔx的变化率。实验和模拟计算的结果非常一致(图15-19)。图中显示,在雪柱溶化开始时,水没有完全通过雪柱渗透,就从玻璃柱内壁流下,从而导致溶雪量计量存在误差。在自然条件下,用溶雪计测量了瑞士Fluhioch的覆盖雪和降水所获同位素资料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证实实验是成功的。

在温和冰川中,固体冰的分子扩散在同位素均一化中不起重要作用。温和冰川中的年度堆积作用常常比极地冰川强得多,每年都会堆积相当厚的冰层。但温和冰川底部的冰比极地冰川底部的冰层年轻得多。这可能还存在其他的作用影响δ值变化。

在Vatnajkall冰川一个450m深的钻孔中,从表层以下20m处到底部的冰均在压溶点之内,在深部可能还含有水。当近地表的冰潜没到500m的深度时,因为压强的增加和溶点降低,将会产生一些水,加之存在各种应力,特别是在滑动面上,也会产生一定的水位。这些水可以穿过整个冰团运动,导致某些物质迁移并使δ值发生变化。

对冰岛Vatnajkall冰川一个415m深的冰心进行了冰晶体大小和氯化物含量的研究表明,整个冰团都连续发生过渗透和同位素交换作用(类似渗透带和浸泡带最上部粒雪中产生的作用)。随着深度加大,冰晶体逐渐增长,于是重结晶作用贯穿了整个冰心。

对于冰心氯化物的测量表明,当氯化物变化被逐渐削平时,冰晶体中氯化物的含量从表面1.0μg/g,逐渐减少到415m深处的0.1μg/g。估计氯化物可能溶解于冰晶体之间的冰层中,并伴有水从冰中逸出。已经发现,这样的作用可能影响残存粒雪对δ值信息的保存。

根据温和冰川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点,用它来研究有关大气降水的各种环境参数是不太合适的,即使在受扰动很小的渗透带,也要特别小心。在粒雪期间,当细粒雪转化为粗粒雪,以至最后变为透明冰时,这一过程会发生过重结晶作用,这种情况对了解温和冰川的形成、发展和它的特征极为重要。

2.冰川同位素与古环境研究

(1)冰雪堆积速度

在粒雪和冰中,保存有δ值的季节性变化信息的地区。冰雪δ值剖面可供测定堆积速度。测定方法十分简单,只要在冰雪剖面上,由表层依次向下数出夏季δ值的数目和测出各层粒雪的密度,即可算出每年的堆积量。

但这个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在受雪飘移扰动大的地区,以及δ值季节性变化被均一化淹没或者溶融水渗漏作用占优势的温和冰川中,均受到限制。就是符合堆积速度条件的冰川带,也仅限于上部。在深部,年层厚度自堆积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力的作用,特别是垂直压力,使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冰川温度的变化历史,粒雪的原始厚度以及冰层所处的坡度等,因而情况相当复杂。

尽管这样,在格陵兰的许多地方和南极一些海岸地区,特别是在冰川的上部,使用同位素测定堆积速度,仍然可以取得满意和可信的结果。

(2)冰心定年

定年问题一直是古环境研究中受人关注的重要课题,没有时间尺度的环境资料,就会完全失去其意义和价值。

冰心δ18O定年的依据是:夏季降水δ18O值高,冬季降水δ18O值低,冬夏往复循环,形成了冰心中δ18O夏高冬低的循环特征。冰心定年是基于计算夏季的δ最大值,但这只有当夏季的δ值和冬季的δ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时才有效。对冰心的δ18O值来说不小于2的差异、对D来说不小于20的差异才满足于年龄分辨。因此,冰心的定年特别适用于高极地冰川,因为高极地冰川δ值的季节性变化可保存数千年。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角度看,这种方法依赖于海洋大气水分输送和凝结,因此它特别适用于季节温度变化很大的地区。南极冰盖因纬度高、季节温度变化大因而是δ18O定年的理想地区。虽然δ18O的季节信息定年十分有效,但这种方法的应用也要一些前提条件:第一,δ18O定年适用于冰雪高堆积量的地区;第二,δ18O定年仅适用于风力较小、不受雪飘移扰动、能够保存δ18O季节信号的冰盖地区。

根据Dansgaare、Johnson(1969,1972,1973)和Hammer等(1978)的研究,冰心年龄(t)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同位素地球化学

式中:τ代表一年;H为冰层的总厚度;y为每年冰层与底部的垂直距离;λ为年均厚度,可以通过冰心的δ18O年变化周期求得。

测定冰心的年龄,也可以通过由表向下依次数出每个夏季δ的最大峰值而获得。使用这一方法,在格陵兰冰川2个冰心测得:Dyez,3401m深的冰岩心是公元1233~1971年形成的;Grete,404m深的冰心,形成于公元1177~1973年。这些年龄的误差在千分之几的范围内。

前已述及,该方法仅适用于极地冰川,而不适用于温和冰川。Deutsch(1966)等试图用该方法对Alpine冰川定年,但失败了,尽管他们发现那里冬季和夏季降雨中的δ值差别较大。但也有例外情况。如,Koerner等(1973)对加拿大Arctic的Meighen冰帽定年,因为那里的18O含量高,用该方法确定其形成于威斯康星晚期。

(3)冰心同位素与古气候

温度是制约降水同位素组成(它以同位素季节性变化反映出来)的主要因素。换句话说,在冰心剖面中保存的同位素δ值变化信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过去不同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

上述问题,由Dansgaard(1954)首先提出,并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可贵的启示。

最有代表性的资料是格陵兰Camp Century一个1390m深的冰心剖面(图15-20)。在剖面上,时间标度以千年为单位,剖面中δ值的变化形态详细反映了寒冷期和温和期的气候状况。低的δ值处于寒冷期,高的δ值处于温和期。冰心剖面的δ值呈“〔”分布,与威斯康星冰期相对应。由于整个威斯康星冰期都处于寒冷的气候之中,所以它的δ值普遍较低。但是剖面上低的δ值,并不完全是气候因素造成的,可能还有低温导致冰层厚度增长,降水的高度效应和更低的温度变化趋势等叠加的影响。图中的虚线正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进行的粗略修正。

下部更深部的冰层,由于保存的年代跨度很大,以至部分区段年δ季节性变化的相对幅度变小,残留的信号部分消失,这就无法用冰中的δ值来定年。格陵兰最深部的冰岩心对气候的记录可能超过1Ma年。如果深部冰岩心准确地定年得以解决,可以将海底钻井冰心中获得的18O剖面资料补充到Emilliani冰川时期。

另一个深部冰心是在南极冰层钻井中获得的。冰心全长2000m,整个冰心都进行了18O含量的测定,但由于堆积速度低,缺乏δ值的季节性变化,因此定年困难,也没有建立适当的模式。但气候变化的一般趋势表明,南北半球几乎相同。

这些研究的意义在于,有可能追溯地球历史中的气候变化,并应用这些信息去预测未来。Johnson等(1970)用78年和180年的冰心剖面中的δ值波动对今后39~50年的气候作了预测,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污染),紧接着公元2010~2020气温将增高,下一个10~20年内气候将会变冷。

冰岛Vatnajkall冰川属于温和冰川类型,从其最高处获得一个415m长的冰心。通过对它的研究,可能提供短期气候变化的信息。冰心上部详细的氘测量表明,雪堆积的δ值变化只轻微受溶融水渗透的影响。在20m深处,与1963年一致,每年的δ值的变化几乎都被削平,平均的δ值没有明显变化。仅将1960年前的δ值信息记录与冰岛的气象资料相比可以看出,在1920年和1948~1952年以前的一些年份,当年平均气温相对低时,δ值也较低。尽管它的时间跨度很短,但有可能是提供了北大西洋气候的记录。

由于在温和冰川中δ值缺乏明显的季节变化,故不能用于同位素定年。不过,冰岛冰川的情况特别,因为在415m的冰心中就发现有50多米的火山碎屑岩,而火山喷发的时间已知,所以,它可能为定年和提供短期气候信息作出贡献。

(4)冰川同位素与冰流模式

冰是一种可塑性物质,在重力和其他力的作用下将向下坡流动。Reid(1896)首先提出了一个正常冰川的流动模式。根据设想的模式,沉积在堆积区的雪向下沉没并流向坡下,堆积在冰川最高处的雪,由于流动的结果,在消融区的冰流终端将成为冰层最下部表面的水(图15-21)。

图15-20 CampCentury冰心的δ值反映的古气候变化(据Dnsgaaard等,1974)

图15-21 冰流模式示意图(据Reid,1896)

在一个正常粒雪线上的冰川纵剖面中,δ值的变化也应该呈现前述设想的规律,即沉积在冰川最高处的雪,由于同位素高度效应的原因,其δ值最低,所以,当它沉没、流动,到达消融区冰流的终端时,冰的δ值最低。另一方面,残留积雪相对于原始堆积的雪更为富重同位素,而均一化作用和富集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储雪层溶水的渗透。在较低处的堆积区,降雪溶化和流走的水更多些,该处粒雪会比高处更富重同位素。因此,在堆积区的均一化作用过程趋向于δ梯度的增加。在粒雪线以下,δ值剖面的变化刚刚相反,因为冰的流动,较低的δ值应该接近于终点处。在横剖图上,从峰顶向边缘,δ值显示出增加,而通过冰层的钻孔,δ值应该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这样,就有可能利用同位素δ值剖面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冰流模型。

Dansgaand(1961)曾使用同位素的方法,追踪西格陵兰11号冰山的形成地,他根据18O的含量变化发现,冰山是来自在内陆地带的60~460km内高处的冰帽。

此外,气候的变化可能改变某一地区堆积区的同位素组成,有时,难以显示出同位素冰流模式的特点,在应用时应该注意。



  • 19279008281 :冰川及冰心
    龙吴吴3597 :答:使用这一方法,在格陵兰冰川2个冰心测得:Dyez,3401m深的冰岩心是公元1233~1971年形成的;Grete,404m深的冰心,形成于公元1177~1973年。这些年龄的误差在千分之几的范围内。 前已述及,该方法仅适用于极地冰川,而不适用于温和冰川。Deu...
  • 19279008281 :英雄联盟,如果我出了冰心,再出冰川护甲,减CD效果会不会叠加啊?_百度知 ...
    龙吴吴3597 :答:综上所述,冰霜之心和冰川护甲的减少CD效果可以叠加。友情提示:减少CD上限为40%,冰川护甲无冰霜之心之外的升级装备,出其他的装备更好。
  • 19279008281 :英雄联盟CD鞋+冰心+冰川的冷却效果能叠加吗
    龙吴吴3597 :答:楼主,只要不是同一件装备,那么它的唯一被动是可以叠加的,不过我要提醒楼主的是,CD冷却最高只能达到40%,所以建议楼主买个冰心加个蓝Buff就可以了。纯手打,望楼主采纳,谢谢
  • 19279008281 :lol冰甲和冰心是什么装备
    龙吴吴3597 :答:冰心是冰霜之心。+99点护甲、+500点法力值、唯一被动:缩短20%技能冷却时间,降低附近敌方单位20%的攻击速度。冰甲是冰川护甲。+425点法力值、+45点护甲、唯一被动:缩短15%技能冷却时间。冰甲是合成冰心的小件。
  • 19279008281 :英雄联盟冰心是啥,给我介绍下
    龙吴吴3597 :答:是“冰霜之心”物品属性(当前版本:4.1.3.3 | 更新日期:2019-05-02 )——+100护甲 +20%冷却缩减 +400法力值 唯一光环:降低附近敌方单位15%的攻击速度。简介:冰霜之心主要是用于增加护甲,减少冷却,并且能够降低...
  • 19279008281 :lol冰心是什么装备
    龙吴吴3597 :答:英雄联盟中冰心是一件加护甲、蓝量和冷却缩减的装备,原名为冰霜之心,所提供的属性有+110护甲,+20%冷却缩减,+400法力值。唯一光环:降低附近敌方单位15%的攻击速度。一般来说,如果敌方物理输出英雄比较多,而自己选择的...
  • 19279008281 :关于母爱的名言冰心
    龙吴吴3597 :答:1、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的名言,也是她幸福人生的写照!冰心的幸福圆满人生不是偶然的。母爱是冰心获得幸福人生的源泉!2、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
  • 19279008281 :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进展
    龙吴吴3597 :答:1. 第四纪冰川及古环境研究 在第四纪冰川研究方面,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取得巨大进展,其中包括南极冰盖和北极冰盖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冰心研究,山岳冰川编目以及冰川融水径流研究,中国西部的冰川地貌,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与环境的新认识...
  • 19279008281 :第四纪冰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详细说明。谢谢
    龙吴吴3597 :答:格陵兰冰心计划”,正在冰上钻取3000m厚度内的冰心,探索20万年之久的气候变化规律。计划于1995年完成。通过研究同位素比例、微量酸、尘埃、温室气体浓度及其他杂质,从冰样的气泡中寻找气候变化的线索。
  • 19279008281 :冰心写母爱的文章散文
    龙吴吴3597 :答:篇一:荷叶·母亲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九年前...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