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有什么曾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消失了?

   更新日期:2024.05.30

几十上百个吧。随便说几个吧。
录音机系列,以及随身听,cd机,收音机,磁带等。九几年那会,弄个随身听别再要上不要太拉风。
录像机,VCD,DVD,系列。还有碟片,胶带。估计只有特殊行业才用的到吧。
胶片照相机。估计现在很多小朋友对拿胶卷去照相店洗照片会觉得不可思议吧。讽刺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是最大的胶卷公司,柯达生产的。而随着柯达在2013年的彻底破产,宣告胶片相机彻底告别 历史 舞台。现在估计只有极少数发烧友手里有胶片照相机吧。
算盘,记得我们小时候还学珠算,打百子。现在我儿子都学计算机了。或许算盘只有个别的老会计用吧。
理发的推子。曾几何时,父母的单位里面都用这种手动推子理发。现在都是电动的了。
各种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什么粮票,布票,油票等等。在那个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的时代,各种票成了硬通货。现在市场全面放开,有钱什么都买的到。
九十年代末流行的产物。最早是bp机,后来是传呼机,再后来是汉字显示机。寻呼台,传呼台一时风光无二。随着手机的普及,各种
机彻底淘汰。留下来的只有那些被玩坏的梗。
知道这个的牛逼了。小时候老妈在美发店卷发的时候看到用过。各种彩色的卷在头上。现在基本退出市场了。

其他还有很多,比如搪瓷缸子,拨号电话机,连环画,蝙蝠衫,贴纸,体操鞋,克赛帽子,蒲扇,座钟等等。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我家是鲁北地区的普通农村,典型的黄土地。小时候家乡实在落后,基本的 娱乐 设施都没有,小孩子玩也就是夏天下河,冬天过家家。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村里有人家结婚了,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电,结婚这样的大日子都会雇一场电影表达一下喜悦和隆重。

我们小孩子早早吃完了晚饭,到有喜事的家门口看放电影的人把幕布挂到树上,把发电机发动,那时候看着电灯都觉得格外好看。天渐渐黑了,人也都从四面八方慢慢的汇集,有好多几公里外村子的人赶来看电影,那种场面是再也看不到了。

我出生于80年代,那是一个美好的年代。

“ 小霸王极乐无穷啊! ”这句开场白是多少人儿时的回忆,相信玩过的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句话。

当时买这个机子的统一借口就是为了“学习”,而真正能用到学习上的功能我完全不记得了。

那时候玩坏了许多黑白电视机,时不时出现一条波浪线,或者画面上下左右移出电视机的边缘,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用手拍几下电视机就好了,拍打的时候觉得还要有手感,不是每个人都能拍好的。

如果卡带读不出来了,就要拿块橡皮去擦一擦金手指,再插上 游戏 就可以读出 游戏 了。

还记得当时也是以学习的名义买了一个录音机,结果都是听港台流行音乐,没听过多少次英语。

卡带了就拉出来,用铅笔穿过一边的齿轮,通过转动就可以把磁带全部收回来。

不知道用零花钱买了多少这些磁带了。

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比现在机顶盒大三倍左右的录像机,那些录影带像一本书那么厚,就像是录音机的翻版,放映的时候一圈圈转动的声音嘎嘎作响。

后来发展到VCD和DVD了,VCD时期经常去外面买光盘,刚开始三块钱一张,后来到一块钱一张。那时候基本都是买香港的电影来看,也是从那时候认识的许冠杰、谢贤、李修贤、“四大天王”、“双周一成”、“元家班”等等,当时对香港的文化非常痴迷。

刚开始VCD可是很贵的,小城根本没有卖,是大伯下海做生意过年的时候买回来的,当时一家人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吃完饭后在电视机前看VCD。

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我们这里当年可是风靡全城的小东西。

一个像牙膏类似的东西,拿一个塑料管把泡泡胶挤到管上,就可以像口香糖一样吹出一个泡泡,还可以拿在手里玩。

还有BP机、电话亭、闪卡机、水浒卡...等等,MP3还见过,以前卖一百多块钱一个,甚至几百块,前段时间逛街看到卖20块一个。

...

我出生于1960年代最末期,1980年代正好是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对那个时代有着比较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198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当时中国刚刚步入改革开放,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第一: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张股票、第一家个体饭店、第一支时装模特队等等不一而足。1980年代是改革的十年,也是启蒙的十年,现在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1980年代全部都出现过。1980年代,人们睁开了眼睛,认识了世界,填饱了肚子,看到了曙光。

1980年代出现了以前新中国从未出现过的东西,摇滚乐、经济特区、美国梦、留学、知识分子下海……许多年过去,当年的新生事物如今也渐渐远去。

梳理1980年代以来消失词典,我们惊讶地发现,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东西已飘落远方——

1、上海牌手表。

2、永久牌自行车。

3、上海牌轿车。

4、拉达轿车。

5、煤球。

6、大哥大。

7、娃娃雪糕。

8、苹果牌牛仔裤。

9、BP机。

10、《读者文摘》。

11、黑白电视机。

12、录像带和录音带。

13、录音机。

14、缝纫机。

15、五好家庭。

16、毛线球。

17、迪斯科。

18、霹雳舞。

19、胶卷。

20、铝饭盒。

21、洗澡票。

22、铁皮铅笔盒。

23、苹果汽酒。

24、《服装剪裁》。

25、36条腿。

26、小白兔儿童牙膏。

80年代的时候,咱们中国还比较贫穷落后,所以那个时候小孩子们玩的东西跟现在可是不太一样喽!

那个时候,过年最喜欢玩的就是放鞭炮。可那个时候家里面没有钱,不可能买一大堆鞭炮随便放。所以,小孩子都是去小卖部买一包一百响或者几百响的鞭炮。

找一个朝阳被风的地方,把包着鞭炮的红纸撕开,露出里面红色的鞭炮。然后。把成挂的鞭炮一个一个拆开。



那个时候,我习惯一边拆鞭炮,一边数到底这一挂小鞭有多少个鞭炮。我发现,标注是100响的鞭炮,顶多也就是九十几个,甚至少的时候可能只有八十几个。

总之,是存在偷工减料现象的。



拆散后点起一支烟,或者是一根香。如果这两样东西都没有,也可以用高粱杆儿的瓤来当作点小鞭的引火。具体操作是,把高粱杆儿的外皮剥去,里面的就是瓤了,干燥的瓤和香差不多,点上以后不会起火苗,但是会一直燃烧,很适合点小鞭。



(高粱杆儿)

不过高粱杆的瓤燃烧的非常快,如果风比较大的话,一会儿就会烧去大半,所以必须要多备几个放在背风的地方。

然后,就可以放鞭炮了。点燃一个小鞭,听着火捻发出“嘶嘶”的声音,然后迅速把它向远处扔去,只听“啪”的一声,炸开了!



有的时候,我火药捻燃烧的比较快,还没等把小鞭扔出去,就在手边爆炸了,经常将手炸的生疼。

不过这个时候很少会感到害怕,反而觉得很兴奋。有时候和小伙伴一起比谁的胆子更大,故意等一下再把我扔出去。谁要是赢了比拿到压岁钱还要高兴,因为毕竟压岁钱在手里还没焐热,就会被家长以各种手段要去。

当然,我的胆子比较小买的小鞭威力都不大,有些虎了吧唧的小孩比较喜欢买威力大的鞭炮,每年都有人把手炸伤。所以,等到开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学校里有的小孩手上缠着纱布。

最近这些年,放鞭炮的越来越少了。同时,对于小孩们来说,他们有了更多的消遣手段,也就没有兴趣放鞭炮了。



儿时这种放鞭炮的习俗注定会逐渐消失了。

我是90年的,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些 游戏 。

那时候不像现在,手机、电脑、网络这么发达,家里也穷,课间、放学后的时间,都是在那些乐此不疲的 游戏 中结束的。

跳皮筋虽然是女孩子玩的多,但男孩子也有参与的,我小时候就时不时会参加,只是水平实在不好,但是跳房子就比较擅长。

说起跳房子,那时候也是很流行,主要是随时随地,拿粉笔或者树枝,在地上画几个方格,就能玩。

这个 游戏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这么叫,但这个真的是我小时候最痴迷的之一了,类似的还有火柴皮。

还记得那时候,为了赢,真是手都能拍肿,现在想起来,其实就是些废纸和没用的火柴皮,但那时候就是玩的很起劲,当个宝一样。

相比起来,弹珠可是要成本的,所以,有时候玩输了,还会哭鼻子。也有耍赖的,还有打架的,反正是“ 为它痴迷为它狂 ”吧。

这是一个相对来说,不费体力,算是脑力的 游戏 了,在课堂上就可以玩了。

类似的还有“纸猪脚”:

一打开回忆,小时候玩过的那些 游戏 ,就会一股脑冒出来,其实远远不止上面所列举的那些,还有丢沙包呀、弹弓呀、橡皮筋呀,应该是一代人的回忆,这也是跟时代有关系吧。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他那时候的流行 游戏 ,如今回想起来,也只能怀恋了呀。

85年的报道,顺便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80后,曾经被称为“被抛弃的一代”。大学毕业刚好赶上不分配,高考赶上扩招,中年遇到房价疯涨。但是再怎么“被抛弃”,我们最终还是成为了 社会 发展的中坚力量。现在回看80年代,不论怎么样,它都记录了我们的时光。说到曾经的流行,如今的几乎消失,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小霸王! 成龙代言的一款风靡全中国的 游戏 机。我相信大部分80后都玩过这款 游戏 机。印象最深的 游戏 是《重装机兵》,一个收集战车的回合制 游戏 。另外一个就是《三国志》,是我接触了第一个三国 游戏 。


接下来是 GB\GBA,日本的掌机 ,代表 游戏 宠物小精灵,也正是这款掌机让我认识了皮卡丘。还有就是其中的恋爱 游戏 《心跳回忆》,藤崎诗织还是没追到,追到了纽绪结奈(科学狂人)和看攻略追到的伊集院丽,隐藏人物馆林见晴总是打不通。


世嘉土星, 仙剑奇侠传就是在土星上玩了。为了不让林月如死,尝试了无数遍都无法改变结局。之后看到胡歌的仙剑,对于结局依旧耿耿于怀。


最后就是 街机 了,拳王97、98,侍魂,三国战记的流行,就是街机的鼎盛时期,现在已经几乎没人玩了。


录像机。 当年能有录像机,能借录像带看的家庭,都是土豪家庭。那时候录像机刚进大陆,大家都以有录像机为荣。


胶卷相机。 我小时候的照片,都是胶卷晒出来的。每次去玩,父亲都会找有相机的朋友一起带相机帮照相。感谢当年父亲的朋友,为我和父亲留下了许多照片,可以让我的孩子能看到爷爷的模样。


接着是 磁带 ,我记得当年喜欢录歌,就是用空白的磁带录下自己喜欢的歌。我初中时一个同学,通宵帮我录了一盒,我至今仍记得他的这份情。


后面就发展到 CD和VCD ,这些在电脑的普及后也逐步被淘汰了。


每个时代的更替,都代表着旧时代流行的消亡。这是必然的结果,我们无法阻止。只要我们在回忆谈论时,依然能津津有味,就可以了。



二八永久凤凰自行车,上海牌手表,双开门大衣柜,台式电脑,收录机,盒式磁带,BP机,MP3,胶片照相机,解放鞋,雪花膏,大宝SOD蜜,101生发水,磁条银行卡,现金,台式打印机,光盘,刻录机,DVD放像机,喇叭裤,连衣裙,蛤蟆镜,蜂花洗发液护发素,无打火燃气灶,压力锅,三节头皮鞋,北京黄色小巴,纸质公交车票,小面包车,人力三轮板车,报刊摊,西瓜摊,收破烂的小贩,街头公共厕所,随意横穿马路的行人,随地吐痰的人,编织行李袋,闹钟,电池手电筒,铝制锅碗勺,炒股的散户,挂历,显像管电视机,短波收音机,塑纸地板,节能灯管,单缸洗衣机,万宝双门电冰箱,电风扇,的确良上衣裤子,北冰洋汽水,5分钱的小豆冰棍儿,小商品市场,中华牙膏,红双喜球拍,红双喜乒乓球,蒸汽机车,普通银幕电影,练气功,春节打长途电话发短信互致问候,夏天去颐和园什刹海后海游泳,雨后挖知了猴,夏天用凉水泡西瓜,用洗衣粉洗衣服,给婴儿吃国产奶粉,把服务员称小姐,对陌生人称师傅,粮票,集邮,国营百货商店,粮店,随时随处叼根烟卷的人,放学后开心玩耍的儿童,

还有很多很多,虽然仅仅过去了30年,但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那时的眼光看现在,现在的生活真是不可思议。

曾经风迷80年代的是三转一响带咔嚓,有条件的家庭是必备,就像现在的彩礼。

三转:上海手表、永久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现在老家还有一台缝纫机,依然能用,小时候的衣服基本上是妈妈做的)。


一响:录音机。


咔嚓:是指相机快门的声音,海鸥牌是当时的主角,拿着它去公园,绝对是全园的焦点!!


老三大件的风光早已不在,名气大不如前,一转也几乎绝迹了,咔嚓已沦为小众,或许只有在专业人士和收藏爱好者那里才能见到。

在我们生活中消失的,第一个图像的照片的形式,照片,交卷照片没有了,虽然我们现在有更多的照片了,却保存下来的没有以前多了,因为没有影集了。没有几个人再去洗照片存影集里,都是在手机里,手机坏了,换新手机重新照,不再珍视照片。你能找到八几年九几年照片,你能找到2012年照片吗?很难了。技术革新了,心态也随之变化了。

第二个,听音乐的介质,音乐应该大众最普遍的 娱乐 活动之一了。以前唱机磁带碟,多少有点仪式感,听的内容没有现在的随心所欲,想听什么哇哇就来,以上再土豪的主也有局限,也就更加专注。且不论音质,那都是虚无或者专业范畴。我们现在很少一个歌单曲回放几十次几百次,听到深入到骨子里去。但我们听到老歌,回有回首到特定场景里的代入感,悲喜离欢。听到一首歌前奏,接着知道歌名歌词,甚至MV的一幕一幕。

第三,纯粹,专注。缺少专注和纯粹。就说这几句吧。



  • 18331032346 :80年代以来,有哪些曾流行的东西现在还在用?
    须姣费3537 :答:第一、莲花味精。80年代到90年代,每家厨房里必备用品,我家炒菜炖菜快要出锅的时候都爱放一点,那个时候确实觉得增添了味道,如果不放就感觉确定什么,当时好像2块钱一袋,后来出了什么鸡精啥的,莲花味精就少见了,现在看,还是这玩意儿好。第二、上海硫磺皂。现在我家附近小卖店还有卖的,这个好使,比...
  • 18331032346 :80年代以来,有哪些曾流行的东西现在还在用?
    须姣费3537 :答:1. 莲花味精:自80年代至90年代,几乎每个家庭厨房都必备的调味品。在炒菜或炖菜即将出锅时添加一些,当时觉得这样能提升菜肴的风味,如果不放,就会感觉少了点什么。莲花味精的价格实惠,一袋大约2元。后来虽然出现了鸡精等新产品,但莲花味精依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2. 上海硫磺皂:这种皂至今仍可在小...
  • 18331032346 :80年代以来,有什么曾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消失了?
    须姣费3537 :答:“小霸王,其乐无穷~”90年代国内其实红白机不多,更多的其实还是小霸王,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借着学习打字的名义,和爸妈软磨硬泡,将小霸王“骗到手”~每次都要躲着爸妈玩~真他娘的刺激,只是爸妈总是会摸一下电视机后背,一旦发现是热的,那一顿打是跑不了的~这些在当时也算硬通货了~5.同一...
  • 18331032346 :80年代以来,有什么曾经非常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消失了?
    须姣费3537 :答:算盘算盘这个东西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好像是东汉的时候就有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算盘这个东西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算盘最后一次为我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在原子弹的制造中。在那个时候,我国的科学家们就是用算盘一点一点将原子弹的理论数据计算了出来。后来随着计算机的越来越先进,算盘逐...
  • 18331032346 :八十、九十年代的中国曾经都疯狂流行过什么?
    须姣费3537 :答:回答:我们不仅很难理解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而且很难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将来发生了什么和将来意味着什么。 在我们的记忆里,有一个温暖而安静的80.90岁。此外,记忆带来了他们自己的美丽。让我们在发生在中国80年代看。 在无线电时代,你的家庭可能没有电视机,但无论如何,它基本上有这样一...
  • 18331032346 :80年代以来,有什么曾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消失了?
    须姣费3537 :答:‍‍有一种东西,家家户户都有,但现在几乎是灭绝了。这种东西简直是万能的:有人用它当烟灰缸;有人把它当尿壶;有人把它当马桶;有人用它吐痰,垃圾桶...它就是痰盂!‍‍
  • 18331032346 :80年代以来,有什么曾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消失了?
    须姣费3537 :答:现在回看80年代,不论怎么样,它都记录了我们的时光。说到曾经的流行,如今的几乎消失,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小霸王! 成龙代言的一款风靡全中国的 游戏 机。我相信大部分80后都玩过这款 游戏 机。印象最深的 游戏 是《重装机兵》,一个收集战车的回合制 游戏 。另外一个就是《三国志》,是我接触了第一个三国...
  • 18331032346 :80年代以来,有什么曾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消失了?
    须姣费3537 :答:在80年代,放鞭炮是春节期间孩子们最期待的活动之一。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孩子们往往只能拆解鞭炮来数着过瘾,常常发现实际响声少于标注的数量。尽管如此,孩子们仍然乐此不疲。他们会用高粱杆瓤或香来点燃鞭炮,有时甚至冒险等待鞭炮爆炸,以证明自己的勇气。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放鞭炮的传统逐渐减少...
  • 18331032346 :80年代以来,社会上有什么曾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消失了?
    须姣费3537 :答:《幽默大师》杂志,从小学开始买一直买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记得那时幽默大师的价格从最开始的3元(好像是),再到3.9元,然后再到5元,随着价格的增长,杂志的封面也从纸质的到像涂了点油的那种纸来做封面,然后封面的那些画的人物和幽默大师几个字也都在周围用什么东西浇了一圈,就是很有立体感了...
  • 18331032346 :...讲个古董店啥的,店主有时是男的有时是女的!
    须姣费3537 :答:动漫作者 80年代以来,有什么曾经很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就消失了。今天我就要说的就是敖幼祥老师的这本4格漫画《乌龙院》系列。在那个线上阅读没有的时代占据了大部分市场,我觉得是童年里看过最喜欢的连载漫画,每一本都超级有意思,师徒4人太好笑了。长眉师傅,胖师傅以及大师兄小师弟。真的是太...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