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高晓松的综艺《晓说》?

   更新日期:2024.05.02

12年首次推出的脱口秀《晓说》,因为高晓松过往的履历和人气,是大多数人一直比较期待的一档节目。然而随着节目的推出和我们一期一期的跟踪下去的观看体验,我个人打分,与同样类型的优秀脱口秀相比尚有一些差距。

说的不够深入、谈的不够透彻、铺的不够广博,应当是比较显而易见的几点不足之处。

1、在目前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不客气的说,你今天看过的节目和视频,明天打开同样的播放视频APP,你都未必可以再翻得到,大量的更新和全民参与创作的大背景下,没有过硬的硬件实力和软件包装,是没法站稳脚跟的。

2、观众总是善变的,追逐热点,只看热点是人的天性。说了这么多,需要澄清一下,没有任何贬低和看不上高晓松老师的意思,反而高晓松老师的很多音乐作品是我学生时代的最爱。

3、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我不怎么太信这个世界上有一通百通的事情。高晓松老师作为某档节目的嘉宾,上去海侃几句,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他可以HOLD住任意的话题。

但如果需要就某一个话题,去专门的展开,有深度的剖析和阐述,尤其在一个人的情况下,虽然高老师自我感觉还行,但我觉得是不够的,经常看到节目播出一半的时候,高老师明显的卡壳和断档以及思维的停顿。

4、当然成功之处也有,比如从不骗人的数据,《晓说》从播出以来,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好评也是不少,这是对高晓松老师的肯定,希望在了未来,高老师可以升华改进我前面那些随便说说的缺点。



高晓松在推出《晓说》这档脱口秀之前,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音乐人,而我对他最熟悉的事情是他曾为萨顶顶的《万物生》写了中文歌词。我是《万物生》的铁杆粉丝,所以也非常佩服高晓松的文学才能。在得知他推出新综艺《晓说》的时候,更是每集都不落下,而自从看了《晓说》,对高晓松的崇拜又多了很多。

高晓松自说自话的《晓说》,是为高晓松本人量身定做的,而这档脱口秀十分契合高晓松杂学家的身份,无论是中外正史还是乡间野史,无论是娱乐花边还是正经影评,他都能信手拈来,并且融入自己独特的观点。再加上高晓松本人确实涉猎甚广,不仅做过音乐人,还拍过电影,在娱乐圈有很多好朋友,也能接触到我们不了解的信息。

高晓松第三季《晓说》已经开始对节目进行改版,改变了以前自己独担大梁的做法,邀请了很多知名导演参与进来,对现在的娱乐圈和电影进行了解读。但是高晓松原来的特点变得不那么出众了,他原来可以肆无忌惮发表自己观点,现在收敛了很多,内容也就没那么深刻了。



《晓说》这档优酷网络自制的综艺我还是看过不少期的,还是很不错,区别于很多的综艺,很多综艺都是嬉戏打闹一番,而《晓说》可以让你了解到很多领域的知识,扩展了你的视野,你会被高晓松的才华深深地吸引,他不仅博古通今,还幽默风趣,个人人格魅力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晓说》每周播一期,《晓说》打着多一个角度想问题,多一个视角看世界的口号,出现在大众视野,果然,正如它的口号一样,确实扩充了你的视角,也会让你了解很多你不知道的知识,多了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晓说》是一档出色的脱口秀节目,在同类节目中是成功的,不落俗套,由高晓松主持,他每期都有一个专题,讲历史故事,点评人物角色,谈热点实时,讲的领悟很广阔,高晓松作为有学识的中年油腻大叔,学识渊博,通过看他的《晓说》,也培养了我的”晓说迷。
在当下娱乐至上的市场化经济下,综艺多是低俗娱乐,观众看一群人在台上傻笑,看后没什么意义,如果想扩充自己的视野,推荐大家看《晓说》。



我记得梁宏达曾经说过,高晓松之所以看实物看的比较通透主要是因为他走过的国家太多了,视野广从而见识深。加上他之前的丰富的知识储备谈天还是论地都是一套一套的。

大家之前都只知道高晓松是一个词作家。像什么《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等校园民谣都是出自他的手中。对于校园民谣,高晓松也有说过。正是因为90年代的时候,大学生几乎毫无压力的情况之下才会有校园民谣的流行。大学扩招之后,校园民谣就不再能满足校园的需求。校园民谣也就没落了。

也就是说只有经历过才能有过深刻的体会。

高晓松经常说自己是个杂家。原因就在于他的经历实在是太过于丰富。什么都懂,什么都可以侃上一通。这也就造成了他的《晓说》这个节目几乎没有太大的主题所限制。基本上就是一个大的框架,然后就是加上自己的阅历和见闻。

你想他这样的人物连号子都进去过半年,还有什么没有去过的地方呢?当然了真是因为这样丰富的人生经验,做起《晓说》来也就毫无压力可言。



如果希望能够在吃饭的时候,或者上厕所的时候,开拓一下见闻,得到一些有趣味的掌故,那么看看《晓说》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

因为高晓松本人就是被誉为“才子型”的人物。出身于精英分子家庭,家里基本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而且从小就受到一些文化名人的影响,所以修养自然不凡。但你从历史语文书中知道林徽因、梁思成的婚姻,人家早就看过梁家的笔记了。

而且他本身就是个音乐人,对于电影行业,尤其是美国的电影行业算是门儿清,加上对各国风俗、美食、军事和文学都有所涉猎,自然只要是有关于文化娱乐行业的杂七杂八的事情,他都可以给你说出个道道。

而且高晓松本人就是北京人,要说全中国那个地方的人最会聊天,而且还能够扯个不停,那北京人绝对能够位列榜首。

所以《晓说》自从开播以来,点击率是完全不用担心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泛文化类的脱口秀节目。脱口秀的核心要求就是两点:一个是讲的人肚子里得有干货,一个是得从来不会冷场,分分钟都能够扯出个子丑寅卯,那么它就成功一半了。

但是有些人将《晓说》当做严肃学术类的节目,甚至是知识普积类的节目,这就很有问题了。因为在高晓松的一些看法中,很多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偏见,并没有得到学术上普遍的论争。将它看做一个茶余饭后的消遣观物自然可以,但是视它为百科全书式的严肃观点,则有失偏颇了。



  • 18525386499 :有人看《晓说》吗 ?岁月长,衣衫薄,来日方长.这句话 怎么解读
    满泡冉4701 :答:《晓说》是一档文化聊天节目,由知名主持人高晓松主创并主持。这句话“岁月长,衣衫薄,来日方长”可能是高晓松在某一期节目中的话语,具体背景可能需要了解更多的上下文信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可能是说,生命中的时光漫长,...
  • 18525386499 :怎么评价高晓松的综艺《晓说》?
    满泡冉4701 :答:2、观众总是善变的,追逐热点,只看热点是人的天性。说了这么多,需要澄清一下,没有任何贬低和看不上高晓松老师的意思,反而高晓松老师的很多音乐作品是我学生时代的最爱。3、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我不怎么太信这个...
  • 18525386499 :高晓松的《晓说》和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大家怎么看
    满泡冉4701 :答:高晓松的《晓说》,风格平易,脉络清晰,表达比较有体系。表达框架也宽阔而不失开放,角度往往有新意却不觉突兀,因为所有观点都是高晓松个人世界观体系下的,所以矛盾冲突之处很少,比较能自圆其说。这些特点使得他对于年轻受...
  • 18525386499 :如何评价高晓松主讲的《晓说》节目呢?究竟是博采众长还是徒有其名...
    满泡冉4701 :答:高晓松能第一个高调退出综艺圈,做音乐、读书,回归自己的真正喜好,踏实地为大众奉献真正的艺术高晓松出自名门,少年放浪,青年奋斗,中年忏悔。读过些诗书走过点路,其实是个中国视角的美国人。他的一部分观点来自海外文献,...
  • 18525386499 :如何评价综艺节目《晓说》?
    满泡冉4701 :答:晓说这个节目相较于其他类似的一些脱口秀来说是有一定特色和内涵的。首先,高晓松这个人,高学历,知识面也是非常广的,对于音乐,电影制作,古典文化等方面都有狩猎,其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对于知识容量,...
  • 18525386499 :为什么说《晓说》中的高晓松表现最出彩?
    满泡冉4701 :答:在《晓说》这档综艺节目中,高晓松的表现是非常的出彩,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高晓松是一个不错的脱口秀主持人,他说话的时候非常的有底气,声音也非常的好听,给人一种特别成熟稳重的感觉。而且他有时候说话的时候,...
  • 18525386499 :高晓松的《晓说》大家觉得怎么样?
    满泡冉4701 :答:大家看《晓说》都已经习惯了矮大紧高晓松,一个人拿着一把扇子侃侃而谈。突然间节目上又多了一个人跟高晓松尬聊。别说喜欢节目粉丝不喜欢,就连高晓松本人也坦言刚开始确实不喜欢两个人在节目中同时侃侃而谈。当然节目主题...
  • 18525386499 :高晓松的《晓说》是怎么样一档节目?
    满泡冉4701 :答:《晓说》是一档单人文化类脱口秀,一直延续由高晓松一个人面对镜头“侃大山式”的形式。话题不仅仅是有关电影,还会有人文、历史、社会现象等,都是高晓松比较在行的,“会以他的个人见闻、研究、了解的东西为主题。据悉,高...
  • 18525386499 :说一说你对高晓松的节目有怎样的评价?
    满泡冉4701 :答:高晓松最了解的知识领域无非音乐和历史,所以讲的东西也绝对离不开两个领域,晓说这档节目是迎合大部分网民的,所以不可能做到分析很深入,因为无论什么知识,一直往深说都会很无聊,所以他在节目中会传达很多很多东西,点到...
  • 18525386499 :高晓松的个人节目《晓说》和《晓松奇谈》,哪个更值得一看?
    满泡冉4701 :答:让人们总是能够顺利地接受并且认可你的想法,愿意去听他的观点和故事。高晓松的脱口秀风格更像是一个颇有阅历和才华的说书人,讲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论是《晓说》还是《晓松奇谈》都一直是这样的基调,高晓松开启的线下...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