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详细说一下明清篆刻流派!!!谢!!!急!!!

   更新日期:2024.05.22
  【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以休宁何震等篆刻名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徽州印人群体,人称“徽派”,促成徽州篆刻的第一个高潮期。清代康乾时期,歙县程邃等“歙四子”出现,变革创新,自成一体,形成徽派篆刻第二个高潮期。清朝晚期,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摒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摹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统习惯,自立新意,自成风格,从篆刻艺术界脱颖而出,创立了“黟山派”,影响了后来的易大厂、乔大壮、王福庵、李尹桑,乃至齐白石等一大批书画印名家,使徽派篆刻走向了第三个高潮期。
  黄士陵一生治印万余方、留有书画千余幅,是晚清与吴昌硕同时代的书、画、篆刻大师。其中尤以篆刻成就最高,以薄刃冲刀重现秦汉玺印面目,独具峻峭古丽风采,被列为晚清印坛四大家。
  黄士陵篆刻艺术特色鲜明,他的刻印的特点是: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既无板滞之嫌,也无妄怪之失。章法配字讲究疏密、穿插,彷佛有意,又若无意,密字清疏,意趣横溢。在刀法上,执刀极竖,无异笔正,每作一画,既轻行取势,一气呵成,干脆利落,又运刀猛辣刚健、洗练沉厚,气韵和线条的美感都非常强烈。
  黄士陵创立的徽派篆刻——“黟山派”,在浙、皖派外另辟蹊径,对篆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影响了众多名家。
  明代,徽州篆刻家较多,著名的有苏宣、程源、程朴 、汪关等人。印学界将他们与何震一起称为“徽派”或“ 皖派”。到明末清实,印学界泥守文(彭)、何(震), 陈陈相因,久无生气。邑人程邃起而矫之,乃参酌古文籀 体,力变大、何旧体,自成一家面目。周亮工在《印人传 》中说:“印章一道,初尚文、何,数见不鲜,为世厌弃 。……黄山和穆倩(程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称之。”
  他的篆刻作品 章法严谨,笔意奇古,丰满厚实,形成了苍浑雄劲、恣肆豪放的风格,在我国篆刻史上起了上承前人、下启来者的作用,成为清代篆刻宗师。黄易在《印款》中对程邃评价 甚高。歙县博物馆藏有程邃“江东布衣”朱文印一枚,布局匀称,笔势圆转遒劲,古秀苍逸,韵味深厚。本县博物 馆藏有他的书画册一本,所钤印记,大多自制。继程邃而 起者有汪肇隆、巴慰祖、胡长庚等人。巴慰祖少好刻印, 师承秦汉,著有《四香堂摹印》2册。 本县博物馆藏有巴 慰祖自刻的“莲舫”铜印一枚,庄严典重,温厚静穆,上密下疏,平稳自然。后人赞他的印章“巧工引手,冥合自 然,览之者终日不能穷其趣。”汪肇隆、胡长庚两人治印 均端严浑穆,卓然名家。后人把他们三人与程邃合称“歙中四子”,故名“歙派”。乾隆以后,著名歙派篆刻家叶熙锟、许钺、程奂轮、李有兆、吴山、巴树谷、程德 椿、谢黄山、曹应钟等人。近代精于篆刻家还有黄宾虹、 叶为铭、巴淑海等。黄宾虹刻有“黄质宾虹”,有边白文 印,“风格逼似巴慰祖”,对歙派篆刻有创创新,编有《 宾虹草堂藏印》,叶为铭善刻石碑,光绪三十年(1904) 与丁辅之、王福庵、吴潜泉等在西湖孤山,创设“西冷印 社”,为从事印者研究及保存古金石之所,影响及于海外, 并著有《歙县金石志》、《列仙印玩》和《广印人传》等 。
  徽派篆刻代表人物及其艺术风格
  何震(1535—1604),字主臣、长卿,号雪渔,休宁人。何震与文彭同时而小于文彭,他探知印外功夫对于篆刻的重要性,因此精研六书、文字学,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准则。队为作篆治印的关键在于用笔运刀,笔有尖齐圆健,刀宜坚利平锋。执刀有力,运刀迅速,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实现了刀法与书法的—致,内容与风格的统一。又创单刀边款,顿挫跌宕,欹斜错落,蕴意深邃,具有气势磅礴,淋漓雄浑的独特风格。其作品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个性。如“柴门深处”印,笔画刚健,字体简洁,突山力度,锋芒峭霹;“无功氏”,“无”字笔画尖如刺芒; “听鹂深处”,虽摹汉印的方整,但也可看到刀锋,给人以“猛利”的感觉。
  苏宣(1553—1626年以后),字尔宣、啸民、朗公,号泗水歙县人。寓居松江顾从德、嘉兴项元汴两位大收藏家家时中,曾纵览秦汉印章,眼界大开,“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由此而领悟到篆刻创作要有变化。于是将《石鼓》、《季札》等碑刻上的韵趣用于篆刻,文字之间故作剥蚀的痕迹,很有金石味。如“苏盲之印”从汉印中来,很有自己个性,刀法老辣,书味盎然。“我居古人实获我心”印刻于明天启二年(1622),印文用古篆,每一笔划的首尾二端都呈尖状,笔势飞动,印文结构重视变化,两个“我”字用不同的写法,以避免印章上部左右二角雷同;刀法亦冲亦切,劲力所到之处石花斑驳,古趣盎然。
  朱简(生寸:1570年,卒年不详),字修能,号畸臣,休宁人。以草篆入印,注重笔意刀韵,使笔画线条之间具有一种呼应连贯自然和畅之意,从而突出笔画造型感。他还开创厂短刀碎切技法,把每根线条的锲刻分解为短刀连辍,从而使笔划线条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有涩滞苍莽的金石效果,对后来的浙派丁敬有—定影响。所作“冯梦祯”印, 切刀的痕迹明显,刀刀表现着笔意。横画都顺着笔势,有的弓形向上,有的向下。直画有的带着斜势,起笔、收笔都较凝重,撇捺笔势分明。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富有新意。朱简还具有很深的印学理论造诣,著有《印章要论》、《印品》,在阐述印章的古今流变之余,同时考证了金石碑版法帖之间的关系,还对当时各家印作进行批评,颇有卓见。
  汪关(约生于1575年,卒年不详),字尹子、呆叔,歙县人。原名东阳,因获得一枚“汪关”汉铜印,遂改名汪关,并将自己的书斋名为“宝印斋”。他一变何震之法,直追秦汉铸印,以冲刀法开创一种与何震大不相同的工整雅妍的面目,据说将他的作品杂诸汉印一起,很难辨别真伪。周亮工把明末篆刻家分为“猛利”和“和平”两派,推何震为“猛利”派代表人物,推汪关为“和平”派代表人物,可谓名重一时。所作“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一印多达十字,以朱文为之,方整朴茂。印文的笔画以直线为主旋律,方折劲挺,清爽悦目。布局取汉印匀称平实之法,有些结构简单的字屈叠笔画示繁势,以填塞白地,如“子”字的下部、“蜕”宇的“虫”部、“已”字下部和“矣”字上部;有些结构复杂的字简减笔画求简势,如“孙”字的“系’’部,“委”字的“女”部;字里行间的组合,紧实严整形成了一个庄严的整体。
  程邃(1607—1692),字穆情、朽民。号垢区、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人、江东布衣,歙县人。精于金石考证之学,又长于铜玉器的鉴别。篆刻白文印多取法浑朴一类的汉铸印,参以己见而出新意。印文方中寓圆,不露圭角,疏密均衡自然,苍浑凝重。朱文印则多以钟鼎款识之大篆参合小篆入印,并作较粗笔画的印文,追求苍浑古朴、凝重的风格,清新叮爱,富有笔意。当时名重一时的梁清标、周亮工等人的用印都出自程邃之手。所作“徐旭龄印”为其代表作,此印在形式上取法汉印,但在印文、布排、朱白等方面极尽匠心。印文用笔圆润浑穆,转折处不露棱角,以直线为主,略参弧笔,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庄重中蕴含了灵巧。“徐”字“彳”部的厂半部分打破丁小篆作竖向取势的方法,运用斜笔结构,与上部笔势协调;“余”部的下方二点,用两个向背的折笔,不同:厂规范小篆竖画。经如此变化后的“徐”字,产生了避熟就生的意趣。 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晋唐,号子籍、子安、莲舫,歙县人。家境富裕,雅爱收藏古玩和书画、印章,珍品颇多。治印初学程邃,后来变更风格,改宗汉代古印,构思奇巧、章法绵密、字体工秀,得汉印之神而又有自己的面目。赵之谦对巴慰祖的作品甚为折服,曾对挚友魏锡曾说“近来所作,多类子籍”。并把巴慰祖与丁敬、黄易和邓石如相等同,称“丁黄巴邓”。所刻“己卯优贡辛巳孝廉”朱文印,篆体近寸:六朝、唐、宋之朱文印,但线条较粗,笔力厚实,稳健圆转,布局子和而谨严,规矩而不滞。“孝”上部拉长,以对称“己卯”占地,也使“廉”宇缩短些。
  此印字形活泼,篆法和刀法均显得柔和、徐缓,体现了巴慰祖的风格。
  黄土陵(1849—1908),字牧甫,亦作穆甫,别号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青年时书斋名“蜗篆居”,中年曾用“延清芬室”,后用“古槐邻屋”。黟县人。他的篆刻不敲边,不击角,不加修饰,专以薄刃冲刀去追求汉印光洁妍美的本来面目,表现完整如新的汉印所具有的锋锐挺劲的精神,从而形成他那种干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的刻印风格。他的刻印章法极讲究疏密、穿插、变化,不少印作都显得匠心独运,意趣横溢。他还扩大了篆刻取资的范围,不论彝鼎、权量、诏版、泉币、镜铭、古陶、砖瓦、石刻都能熔铸到自己的印章中去。他的不少作品带有鼎彝、镜铭等文字的风味,看似平常而变化无穷,能于徽派篆刻衰竭之时独树一帜,卓然成家。他的边款也独具一格,以单刀拟六朝碑刻楷书,边款文辞隽永、翰墨味很浓。所作朱文印“黄绍宪”用的是金文,整个印右疏左密,“宪”字头部粘到“绍”字上去,使其错综复杂化,众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或半圆圈互为呼应,形成一个生动的印面,分散而又紧密。
  徽派篆刻的兴起与发展
  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中后期,其时徽州人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以篆刻名家,世人称“徽派”。在他们的影响下,徽派篆刻名家迭起,高手辈出,先后涌现出李流芳、汪涛、胡文淳、罗王常、汪镐京、程林、胡正言、金光先、汪宏度等一大批优秀篆刻家,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一个高潮期。
  清早中期,歙县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隆继承何、苏、朱、汪等印家的长处而又变革创新.专学秦汉,变化多姿,用力简涩,自成一体,人称“歙四子”。与歙四子同期的黄吕、黄宗缉、汪士慎、程瑶田、汪启淑、唐燠、程奂轮、程芝华、汪绍增、汪文适、陈思圣等徽州印人各呈风姿,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二个高潮期。
  到了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人称“黟山派”。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毕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统习惯,自立新意,影响了后来的齐白石、李尹桑等人,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三个高潮。
  近代黄宾虹治印师崇程邃、巴慰祖,印作苍劲淳朴,凝炼安详,对徽派篆刻有所发扬,在南社中享有盛誉。尤其黄宾虹大师对收集周秦古玺,考释印文,用力颇深,对印学发展很有贡献。
  徽派篆刻的贡献
  (一)确立了篆刻造型艺术地位
  中国古代印章一般由铜铸或凿制,也有金、玉等其他材质刻制的印章,主要为实用。宋、元以降,由于米芾、赵孟顺、吾丘衍等文人的提倡,印章开始由实用向艺术过渡,他们自己篆字,请人雕刻。明初王冕和明代中期的文彭发明用冻石刻印,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使篆刻成为专门的造型欣赏艺术。但王冕和文彭一般也都是篆字,很少自己操刀。真正开文人刻印风气,自篆自刻,把篆刻推向艺术高峰的是徽州人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世人称之为“徽派”。正是由于徽派篆刻的崛起,才真正确立了篆刻造型艺术地位。实现了由印章实用艺术向篆刻造型欣赏艺术的转变。
  (二)强调篆刻家必须精通篆字原理
  篆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篆字造型,对于篆字的了解、研究和书写,是篆刻欣赏艺术区别与印章实用艺术的关键。在徽派篆刻以前,还没有人对篆字造型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探讨。徽派篆刻家治印,很注重从习篆字入手,精研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钻透汉字构造,同时从金石、碑版、法帖、钟鼎、泉币、砖瓦等篆字造型上吸取营养,构思篆法与章法。徽派篆刻名家汪镐京著有《文字原》25卷、《正字通正》1卷,项怀述有《隶法汇纂》10卷,程瑶田有《解字小记》1册等,为篆刻篆法打下理论基础。
  (三)开创切刀和边款早刀雕刻技艺
  篆刻运刀方法明清时有7种、13种、19种之说,其实概括起来只有3种,即切刀法、冲刀法和冲切结合。冲刀法启发于传统的“凿印”,运刀法持用正锋或侧锋向前推进,刻出来的笔画爽利劲健,是篆刻时的常用刀法。朱简篆刻改变运刀方式,持刀向下压切,稍微前推,进刀的长度较短,长的笔画需用数刀连接刻成,刻出来的笔画由于线条呈现不规则的弯曲,长的显得苍老,短的显得平实。从而使笔画线条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涩滞苍莽的金石效果。此种刀法以后为丁敬所吸收,由此而形成—种切刀篆刻群体 —浙派。何震在边款上也首创单刀法,刀锋洒脱洁净,风格猛辣劲逸,同样被丁敬等浙派所吸收。
  (四)首倡篆刻艺术批评风气
  除了在创作实践中推动篆刻艺术的勃兴,徽派篆刻家还从理论上展开探索,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启迪和指南的作用。朱简历时14年写成《印品》一书,首倡篆刻艺术批评风气,采取论点与论据(印作)相引证的编排法,文图并存,互为发明,该书涉及到玺印的考旺,篆法、章法的研讨,辨析印作的真赝,评论印作的优劣,论说犀利,颇饶胆识。并提出厂以“神品、妙品、能品、逸品、外道、庸工”六项篆刻批评的标准,指出“篆病、笔病、刀病、章病、意病”五种篆刻创作上常见病。他在《印品》—书中还单列“谬印”一章,敢于对当时名家篆刻进行有理论依据的批评,开创了篆刻史上印学批评的先河。

  【浙派篆刻】 浙派篆刻又称“浙江印派”,历史上著名篆刻流派之一。清代乾隆年间由丁敬在钱塘(今杭州)开创。
  “丁敬远承何震,近接程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治印宗秦汉,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
  “其后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继之而起。他们均系杭州人故又派‘西泠八家’。后凡篆刻艺术上宗此风格者均称之为‘浙派’。浙派在篆刻史上绵延二百多年,影响深远。”
  “晚清赵之谦,精于书画,尤擅篆刻,自云:‘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惟治印则天五人五,勇然。’在近代篆刻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赵氏曾出入浙、皖两派,并取古代镜铭、钱币、碑版文字人印。又首创阳文入款。自成风格,人目之为‘新浙派’。

  【西泠八家】 西泠八家是以丁敬为首的在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篆刻流派。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以切刀治印,豁然天成。即能刻出急就章的天真烂漫,又能表达铜铸印的庄严古穆,在近代篆刻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泠八家是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篆刻艺术在明代中叶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可算是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元代赵孟頫的圆朱文篆刻,是其本人书后由匠人刻制。王冕用花乳石、青田石治印,但记载不详又没有在当时形成以石刻印的风气。文彭、何震在印坛上一反浅陋怪诞的九叠文,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篆刻艺术的热潮,其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作家林立,出现了文彭、何震、归昌世、汪关、朱简、梁袠等几十家;二是印学理论的确立,编制印谱成为风尚,如《集古印谱》,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时人(包括篆刻家本人)更重视制印谱,使得印谱如诗集、文集一样,成为个人的一种艺术成就的记载;三是书画已经离不开篆刻,且要比宋、元考究得多。篆刻作为文人艺事的一种,已为人们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风,故书画家、诗人、文学家以至收藏家,无不存印章。

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派支繁衍,成为专门之学。特别是清代碑学盛行,碑学书家无不兼擅篆刻,除为我们熟知者外,金农、桂馥、何绍基等均精篆刻。清代篆刻与其碑学是相辅相成的,早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是安徽与浙江籍的,当然也有侨居扬州的,所以一直有浙派与徽派之说。浙派指“西泠八家”,徽派又有歙派、皖派之说。

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作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条"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自此,篆刻家在创作中所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现各自的审美理想。晚清篆刻,可谓是名家辈出,而就风格而言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色彩,但这些又几乎都是以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三家篆刻为源头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无不是以上三家的结合求之的!
文彭 (1498--1573)
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著名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明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他的诗文、书法、篆刻继承家学,书法有青出于蓝之誉。对六书深有研究,据《印人传》载所用牙章,亲自落墨,请南京李石英镌刻。文彭在印学上的地位要比在书法上高得多,他是公认的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在在任南京国子监的时候,偶遇一赶一只小驴替人驮了两筐灯光冻石的老翁,因索取工资不得,正和人争吵,于是文彭用两倍的价格买了冻石,从此文彭就改用冻石治印。由于文彭的影响,加上石质印章本身具有的优越性,以石治印便在文人中很快地流行开来。

他的篆刻具有"开朝华而启夕秀"的承上启下的意义,作品以安逸典雅、沉静清丽为基调,白文刻意追溯汉法,朱文则取宋元遗风而自出新意。文彭还创立了明代的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或称"三桥派",该派的健将主要有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等。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没有编过印谱,原作存世极少,而张灏在万历年间把所藏印编为《承清馆印谱》,收有文彭刻的白文印十九方,但这些印章原石,至今未曾发现。作为书画地位均很高的两京国博,文彭对篆刻的提倡与参与,对于初创阶段的篆刻艺术,其意义是巨大的。
汪关
生卒年不详,初名东阳,字杲叔,又字尹子。安徽歙县人,久居娄东,于万历甲寅(1610年)在苏州得一“汪关”铜印,遂改名关,更字尹,并以“宝印斋”名其室。

考汪关的艺术活动年代,大约与朱简的艺术活动处同一时期,然二人印风却截然不同,朱简以险峭写意见长,汪关则多妍雅精严,二人于当时印坛,各领风骚,在篆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页。

汪关对汉印独有所钟,功夫也下得最深,他以冲刀法直追秦汉铸印,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何震的工整典雅的新格局。其篆法严谨,刀法坚实挺拔,章法工稳停匀而富有变化。他的印章主要是取法工稳精美一路的汉铜印和玉印,而又行以冲刀,所以刀法稳重而灵动,加之其章法上分间布白,严整茂密,十分精到,因此形成了典雅秀逸的风格,人称“娄东派”。周亮工把文彭以后的篆刻家分为“猛利”和“和平”两派,推何震为“猛利”派的代表人物,推汪关为“和平”派的代表人物,可见其当时的名望。倘以精、工方面的造诣论之,明代可说无人与之匹敌。汪关的印作一方面品味高雅,艺术内蕴深厚,另一万面构造工巧精致可爱。因此,不仅为书画家所重,而且那为一般人所喜爱。明末许多文人士大夫如董其昌、王时敏、文震孟、恽本初、归昌世、李流芳、钱谦益、赵文佩等人的用印,大都出自汪关之手。

汪关的印完全可用“工笔”来形容之,当然有时候过于精工往往产生雕琢之气;而汪关的高超之处,恰恰能在精严之下,汰去雕饰之气,给人以自然、恬静、茂丰的艺术感染力。明末清初的归昌世、甘旸、沈世和、林皋等都受其影响,卓然为一大家。
高凤翰(1683--1742)
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五十五岁时因右手病废,改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丁巳残人等,山东胶县人。清代书画家。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生平爱砚成癖,藏砚多至一千余方,从中选一百六十五方亲自镌刻。拟作《砚史》,后因右臂病废未能完成。凌霞《天隐堂集》将他列入扬州八家之一。传世墨迹有《题画诗卷》。

高凤翰的篆刻以白文为主,早期以汉印为宗,后期白文笔画丰腴,而且留红极宽,不拘于法,妙趣横生。

黄易(1744--1802)

字大易、大业,一字小松,号秋盦,别署秋景庵主、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杭州)人。西泠八家之一,擅长诗文、书画、碑版鉴别与考证,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景庵印谱》。篆刻学习丁敬,兼及宋元诸家,工稳生动,有所创新。因为他与丁敬都研究金石学,兼擅篆刻,当时并称"丁黄"。何元锡曾将二人印稿合揖成《丁黄印谱》。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传世墨迹有《节临石门颂轴》、《隶书轴》等。

这个朋友说的很详细了!学习了!!!!!!!!

  • 18527177269 :请详细说一下明清篆刻流派!!!谢!!!急!!!
    翁食促3850 :答: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中后期,其时徽州人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以篆刻名家,世人称“徽派”。在他们的影响下,徽派篆刻名家迭起,高手辈出,先后涌现出李流芳、汪涛、胡文淳、罗王常、汪镐京、程林、胡正言、金光先、汪宏度等一大批优秀篆刻家,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一个高潮期。清早中期,歙县程邃、巴慰祖、胡...
  • 18527177269 :明清流派篆刻六师都是谁
    翁食促3850 :答:1、程邃(1605—1691),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野全道者、青溪,别号垢道人、江东布衣等,安徽歙县人。程邃博学多才,善书画、诗文和金石考据,尤精篆刻。他的篆刻能在清初低谷时期异军突起,另开新风。2、董洵(1740—1812),字企泉,号小池,又号念巢,安徽山阴人。他的篆刻白文印师法秦汉,时...
  • 18527177269 :关于篆刻图章的基础知识!
    翁食促3850 :答: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浙派]: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由丁敬创始,黄易、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之而起...
  • 18527177269 :印章的发展概况,从隋唐到明清。
    翁食促3850 :答:篆刻作品以商品的形式获得社会承认和流传,客观上推动了篆刻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文字训诂学和考古学的发展,又为篆刻家们提供了借鉴古代篆刻艺术传统的有利条件。在经济发达地区,篆刻家相对集中,他们师生相继,师友交流,逐渐形成集中于某一地区的篆刻艺术流派。这些篆刻艺术流派的创始人,大多是艺术修养全面的书法家、画家...
  • 18527177269 :金陵竹刻详细资料大全
    翁食促3850 :答:金陵竹刻是中国传统竹雕艺术的重要艺术流派之一,与嘉定派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竹雕艺术的双璧。 金陵竹雕以浅刻、简刻风格著称于世,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廖廖数笔却意境深远。同时,金陵竹雕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材质选择甚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做人工修饰而古朴淡雅。金陵派擅长竹刻书法,使...
  • 18527177269 :篆刻的篆刻欣赏
    翁食促3850 :答:有关篆刻流派以及篆刻的发展史,请详细阅读沙孟海的《印学史》这是一本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学习篆刻的第一步是学习篆书,学习篆书的第一步是识篆,《说文解字》就是我们识篆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在古文人中,文字学属于“小学”,是基础的基础,所以如民国的大学问家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等,都熟记《说文解...
  • 18527177269 :介绍一下印章的发展史
    翁食促3850 :答: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称得上是印章热的时代。自文彭大力推广灯光冻石起,一时“无不人人斯籀、家家秦汉”,掀起了层层印章热浪。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谱汇辑、印学理论更是推波助澜,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期。 印章艺术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
  • 18527177269 :关于明清书法的成就
    翁食促3850 :答:使清代书法在篆、隶、北碑书体上超然不群,终而成就了一代书风。由于文人的主动介人,使明清篆刻再度复兴。自明代中叶文彭发现青田石,为文人直接进行“刻印”找到了最好的物质材料后,篆刻被文人提到了与诗、书、画同等地位,篆刻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艺术,佳作如云,流派纷呈。二、明代书家1.明代初期“三宋二沈”宋克...
  • 18527177269 :篆刻书籍?篆刻印谱?
    翁食促3850 :答:注意图中红色印谱上的字,此回答中的所有印谱和篆刻的书籍约三百册均出自干此 这里介绍几本我看过的篆刻和印谱古籍,因为看过,所以知道其中优劣,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宣和集古印史.明.来行学编.八卷.明万历时期钤印.宝印斋藏板徐安刊本》《能尔斋印谱.六卷.清.钱桢辑.清康熙时期钤印本.黑白版...
  • 18527177269 :篆刻的技法有哪些
    翁食促3850 :答:一、印宗秦汉这是第一个技法学习入手点,一句话概括就是“遍临汉印五百方,提刀始能心不慌。”似乎现在最流行的学习篆刻的提纲性概念就是“印宗秦汉”了,但凡有人指路的学习者,最先碰到的老师的指路语就是这一句。如果没有听到老师告诉这一句话,基本可以换老师了。就像学书法,一般情况下是会临摹...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