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更新日期:2024.05.17

我们知道,清凉澄观是将禅宗摄于顿教的,莲池大师为标禅净同归之说,所以也将净宗的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判入顿教。因为莲池大师的看法是基于「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观念,既然心即是佛,佛亦即是众生,那末,我们念佛便成了诸佛心内的众生,念的也就是众生心中的诸佛。这便是顿教。

再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所谓念极归空,也就是无念之念,名为真念。因此,终日念佛,主要是达于无念,即达无念之理,求生净土,也就了不可得。此正所谓不生而生,生实不生。亦正所谓自性弥陀与唯心净土的意思。这个思想,便是禅净同归的理论根据了。

信愿行的净土实践

莲池大师认为净土法门的行者,必须具备信、愿、行的三个条件:

一、信——深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必定能够往生,也当究竟成佛。故于阿弥陀经中,释尊要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

二、愿——如果只信而不发愿,那是到不了西方的,唯有要求往生,才得往生,所以阿弥陀经要说:「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行——不仅发愿,尚必须更进一步,常行精进,念念相续,勿使间断,例如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愿、行的三个条件,乃是往生净土之三种资粮,并且缺一不可。因为这三种资粮,实即如环无端、交替前进的三大修持要素。

在这三种资粮的第三种「执持名号」的修持,也即是闻思修三慧的内容:

一、闻慧——经说「闻说阿弥陀佛」之后,始知执持弥陀名号,所以此为闻慧。

二、思慧——执持的「执」,乃是在闻得弥陀名号之后,予以接受的功用,用什么接受,当然是心,以心接受,便是思慧。

三、修慧——执持的「持」,乃是接受之后,保守不舍,恒常不忘之意,所以就是念念相续的修慧。

念佛的修持方法,又可分为三种:一出声称念弥陀如来的名号,叫做「明持」。三不出声而心念者,叫做「默持」。三微动口唇而念,像咒家的金刚持那样的,叫做「半明半默持」。

在念佛之际,又分有计数念及不计数念,有人乃至用小豆论斗的记算他念佛的数字。这在莲池大师,不作硬性规定,只要你能持名念,计不计数,均随各人的所便而行。念佛的功能,要在一心不乱,数目多少。无关宏旨。

一心不乱的道理

所谓一心不乱,即是将我人的心,专注于一境,而非散乱妄想的一种情态。但此当分「事的一心」及「理的一心」之两面来说。

事的一心,是在执持名号之时的忆念,也就是口中称佛名号,耳中闻佛名号,心中常忆常念此佛名号,字字分明,缘虑相续,不间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别无二念,因此而将贪瞋痴等的烦恼杂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若到这一地步,即已得到信力的成就,唯其仅能调伏烦恼,尚未能够破除烦恼。

再说理的一心,此即闻佛名号之时,不唯忆念常念,尚须反观审察此亿念常念的根源,达于极点,即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为一心。但此也有两个阶段:

第一、能念所念,更无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别无一个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我的心中也没有一个能念的佛在,唯即一心而已。

第二、能念所念,都是非有非无,离四句义,言思路绝,莫可名状。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无见尽,的的确确,唯与清净本然的理体契合。此即是纯粹不涉一点事相的理观,当此观力成就,即进入见道位,即能破除烦恼杂心了。

此所说的理之一心,含摄极其深广,例如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华严经的一行念佛一时念佛、起信论的观佛真如法身,都是这个一心的意思。又如观无量寿经所说,至诚等的三心、起信论所说直心等的三心、往生论所说清净等的三心,乃至华严经的十心,宝积经的十心,也无不具于这个一心之中。还有净名经所说的八法,德云比丘所说的二十一种念佛门,也不外此理之一心。

此在菩萨名为念佛三昧,在达摩即是直指本源的禅。所以,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道理即在于此念佛至理之一心的境界而已。

可见的念佛虽然容易,道理实不简单,若非念至一心不乱,那就非常的肤浅了。因为莲池大师所见的念佛法门,实在是极其简易而又极其精深的,在简易的实践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

莲池大师又根据宗密大师的的普贤行愿品疏,把念佛的方式分为四种:

一、称名念佛——即指阿弥陀经所示的持名念佛。

二、观像念佛——注目观瞻所供的佛像。

三、观想念佛——依据观佛三昧经及十六观经所说的方法,以心眼来观想如来的身相。

四、实相念佛——即是摆脱了生灭、空有、能所等的观念,也绝离了言说、名字、心缘等观念,专念自性本净的天真的佛,例如华严经所说的「若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就是指的实相念佛。



  • 19322731548 :净土宗与现代社会
    褚莘希1313 :答:尔后,宋、元、明、清等历代净宗祖师,如永明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彻悟大师、印光大师等,均仰承末法思想与易行之判教,倡导净土法门,颇得风起云涌之效应。当今佛教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大,净宗的主流迹象亦日渐明显。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国乃至欧美诸国家净宗念佛团体的星罗棋布,阿弥陀佛名号声震寰宇,名号...
  • 19322731548 :佛说西方是极乐世界?那其他方位是什么世界?
    褚莘希1313 :答:佛教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西方是极乐世界,也没有规定其他方位的世界是什么。佛教中的世界观念比较复杂,不同的佛教宗派和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在佛教中,通常认为世界是由众生、时间和空间等要素构成的。众生是指有情众生,包括人类、动物等生物;时间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时间概念;空间是指宇宙...
  • 19322731548 :往生的念佛人是清醒走的还是昏迷走的?人死后给他助念能往生吗?请知道的...
    褚莘希1313 :答:不管是有瑞相,无瑞相;善终时神识清醒的死还是遭不测横死,只要发真信切愿持名皆可往生!万修万人去,楼主把心放肚里,深信、切愿、持名念佛这三点做到,把剩下工作交给阿弥陀佛来完成,以欢喜心念佛就好!一定人细细读读莲池大师的《疏钞》,里面有很多观点的论证。要依经论,不要依人!以下...
  • 19322731548 :昌臻法师《重温印光祖师偈语的体会》
    褚莘希1313 :答:莲池大师说,我观察历代士大夫中,才华出众,聪明绝顶的人,前世多是出家人。再投生娑婆,十人当中,九人都迷。五浊恶世,退缘太多,贤者也难免。(见莲池大师辑《往生集》)《龙舒净土文》说,五祖戒禅师,再来为苏东坡,以三毒习气,今生多缘诗语、受窜谪。吉老四十年不睡,坐禅精苦。坐化后,纸袄亦烧出舍利。再来享...
  • 19322731548 :【印祖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褚莘希1313 :答:虽宏禅宗,偏赞净土。 永明大师以后的诸位禅宗祖师,都明确地宣说净土法门,修持并提倡净土法门。比如长芦宗赜禅师、天衣义怀禅师、圆照宗本禅师、大通善本禅师、中峰明本禅师、天如维则禅师、楚石梵琦禅师、空谷景隆禅师等,诸位大祖师虽然弘扬了禅宗,但是更加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 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之后,则置彼...
  • 19322731548 :佛教以莲花象征弥陀所居的净土的原因
    褚莘希1313 :答:入社者一百二十多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专心事佛共同往生西方净土,省常当场自刺指血,和入墨汁,挥毫抄录《华严经·净品行》,每书一字三拜,三围绕,口念佛名阿弥陀佛。佛经写完,震动杭城,翰林学士苏易简为这撰序,雕印一千从份,分施他人。八祖莲池大师(1535—1615年)? �这里没有痛苦、烦恼和争吵,唯有快乐熙和...
  • 19322731548 :莲宗九祖的莲宗九祖不同版本
    褚莘希1313 :答:再者,这十三位祖师彼此未必具有师承关系,例如二祖善导远离初祖慧远两百年,善导的净土思想继承昙鸾、道绰,与慧远风貌有别;七祖省常往生于公元1020年,八祖莲池却在公元1532年才诞生,中间隔了五百年。足见净土宗的立祖目的是为了崇敬有功之大师,令后人产生儆仰,激励上进,跟其他宗派(如禅宗、天台)师生间之传承,意味不...
  • 19322731548 :善导的师的往生是什么时后
    褚莘希1313 :答:总之,无论从大师的净土思想而言,还是从他的实践修行来说,大师始终都在努力树立净土教法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而他的言传与身教,对后世修学净土法门的学人与行者,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无怪乎明朝莲池大师赞言:“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
  • 19322731548 :净土经典的孝道思想
    褚莘希1313 :答:而且净土之孝,孝及生生世世之父母,并将一切有情皆视为累生父母,皆当孝顺。 故善导大师之后,历代净土祖师亦重视孝道,如莲池大师倡导不违孝道,兼顾道俗的念佛法门,继而主张“家有净室,闭门念佛可也,不必供奉邪师。家有父母,孝顺念佛可也,不必外驰听讲”,又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
  • 19322731548 :义玄法师的评价
    褚莘希1313 :答:明代净土宗高僧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先德(大慧宗杲)有言‘临济若不出家,必作渠魁,如孙权曹操之属’。曷为乎以临济拟孙曹也?盖拟智,非拟德也!袁绍谓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孔明亦言,曹操用兵,仿佛孙吴,智可知矣!使其不以此智外役,而以此智内旋,举平生神机妙算,尽抵在般若上,...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