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分界线是什么

   更新日期:2024.06.03

一般史学家认定,春秋战国以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即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分水岭的标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参考资料:春秋战国—百度百科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界线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各种艺术蓬勃发展,有声有色。春秋战国持续了几百年,各诸侯国独立发展,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

李学勤先生概括为几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在相互兼并战争中相互融合。秦统一后,共同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春秋战国之交,欧洲的希腊文化也正进入发展的盛期,中西两大文化体系遥遥相对。

两相比较,希腊以技艺高超的雕刻闻名于世,为后世留下无数的艺术珍品,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春秋起源与天子东迁,终于三家分晋

春秋是宗法分封制解体的第一步,诸侯服从天子变为诸侯不服天子,体现是诸侯争霸,霸主是对周天子的一种威胁,因为号召诸侯讨伐蛮夷是天子的义务,义务带来权力,变成了强国可以通过会盟号召其他国家。

霸道,是春秋时期主题,何为霸道,霸主是霸道成功的象征,那么齐国,楚国,秦国,晋国为何能够稳居五霸?

世间大多数人逃不过名利二字,同样春秋时代国家的霸权也是有因名声而霸与因实力而霸,我将分析这四个国家的称霸理由。

齐桓公称霸,齐国靠会盟称霸,在周天子东迁之后,影响力大减的周天子不光压制不住自己手下的诸侯,面对四方的蛮夷的无力,在中国的四方面临着权力真空。

这时齐桓公内改革,外会盟,改革不谈,会盟将齐国守护东方的责任由周天子授予变为了自我授予,同样齐国对鲁国的优势也因此而来,鲁国是监督齐国的,他的权力是来源与周天子。

而会盟提高了齐国在东方的影响力,改善了其他国家对齐国的看法,减少了鲁国(周天子)在齐国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让齐国成为东方综合国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楚庄王称霸,攻打其他国家是需要理由的,而楚国最出名的一句话:“我蛮夷也”,楚国的战略必然是北上,当时的生产力不可能向南方发展。

周天子影响力下降带来的是楚国的崛起,同时中原国家终于明白了自己南方的邻居不是一个善茬,但是可惜的是楚国遇上了晋国。

当楚国的军队出现问题的时候,小弟的背刺就是常态,实际上楚国的问题还不止是北上战略被阻,自己的东方崛起了一个攻打到自己首都的小霸主,自己只能放弃自己的北上战略了,中原,我会回来的。

晋文公称霸,实际上晋国的实力强大,但是晋国没有南下的想法,一个在各个国家游历的君主,必然和一个他的前任不一样。同样三晋大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潮的发源地,诸侯不鸟天子,跟着晋文公的人都成为后面的大夫或者士,这是对宗法制的破坏。

同样这样的大夫与士对诸侯的忠诚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后代与国君之间的联系就……忠诚并优秀的士大夫奠定了晋国的霸权,但是国君的后代如何控制并压制这帮优秀的大夫?

同为姬姓诸侯国,中原各国是喜欢蛮夷的楚国还是同宗的晋国?再说蛮夷对诸国有宣战借口,同样意味着诸国对蛮夷也有宣战借口,晋国的霸权依靠优秀的士大夫与姬姓国家的亲密关系。

秦国的霸权是有问题的,但是他确定了秦国的地位西方的老大,同时秦国的发展也被晋国阻挡了,实际上秦穆公的霸业是秦国的起点,有多少国家在春秋时期消失了。

另外让秦国的成就获得其他国家的承认,这很重要,承认成果,以后别人打你要找理由啊。实际上霸道是对国家所处区域的控制,无论是用会盟拉小弟还是不断的攻打。

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加,晋楚在中原地区的战争是属于王道的,在同时期的各个地区的主要国家都已经完成了对其所属地区的控制,西北的秦国,东南的吴越,南方的楚国,中部的晋国,东方的齐国,这些国家将会面临的是更加血腥,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

但是值得高兴的是他们活了下来,没有成为这些国家的垫脚石,什么是乱世,强者强,弱者亡,每一个国家都不想自己过早的灭亡,人想长生不老,国家想要千秋万代。

战国开启的标志是大夫不忠于诸侯,而春秋的标志是诸侯不忠于天子,宗法制的毁灭是源于这个时期,对平民的激励,将士与大夫的来源从世袭变为拥有的军功平民。

宗法制是一种由上到下的制度,而战国的改革是由下到上的制度,同样随着世袭制度的结束,每一任国君不只有上一任的老贵族,还有忠于自己的军功平民,外国来的破落贵族。

这场变革被称为变法,每一个国家的变法程度的不同是内因,而对于王道纵横的理解则是外因。



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战国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为战国始年等。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公元前453年。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界线是在公元前453年。公元前453年的时候,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了晋国作为标志。春秋时期的时间主要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而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国家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秦统一了六国。春秋战国时间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而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的一个各国混战时期。

  • 13861916692 :春秋战国分界线是什么
    浦逸红3806 :答:一般史学家认定,春秋战国以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即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分水岭的标志。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
  • 13861916692 :春秋战国分界线
    浦逸红3806 :答:1、分界线是公元前481年。这一年刚好是《春秋》这本书的绝笔之年。2、分界线是公元前479年。这一年孔子逝世,宋代有诗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带走仲尼,诸侯纷纷灭”。3、春秋的结束时间为公元前476,战国的开始的时间为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因为郭沫若等历史学家根据历史的断代认为...
  • 13861916692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浦逸红3806 :答: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春秋战国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含义 鲁国...
  • 13861916692 :常说春秋战国,那么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在哪里呢?
    浦逸红3806 :答:春秋战国一般以周敬王驾崩(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公元前376年)、田氏代齐(公元前489年-公元前379年)为分界线。不过由于周天子的身份比较高,所以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周敬王驾崩(公元前476年)是最正式的春秋战国分界线。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
  • 13861916692 :什么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浦逸红3806 :答: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左传事纬》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读《春秋》之终,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智氏一族的存...
  • 13861916692 :春秋战国是以什么为分界点的?
    浦逸红3806 :答: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 13861916692 :春秋战国分界线
    浦逸红3806 :答: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公元前453年。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界线是在公元前453年。公元前453年的时候,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了晋国作为标志。春秋时期的时间主要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而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国家主要有齐、楚...
  • 13861916692 :两者联系密切,春秋和战国年份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浦逸红3806 :答:史学界一般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前453年,韩、赵、魏又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
  • 13861916692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浦逸红3806 :答: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线主要依据事件、时间、及文献来源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种说法是以周元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75年作为分界点。这个说法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他认为这一年是战国的开始。另一种说法是以周王正式册封了赵、韩、魏三家为诸侯国,也就是公元前403年,作为分界点。这个说法来源于...
  • 13861916692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什么
    浦逸红3806 :答:周朝是秦始皇开启封建统治之前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这个王朝被划分为西周与东周。西周与东周以公元前770年为时间划分点,具体分界事件则是周平王将周朝都城向东迁移至洛阳这一历史事件。而都城东迁之后的东周时期又可分为春秋与战国这两个时间阶段,致使其产生前后分界的历史事件则是“三家分晋”...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