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俾格米人与丁卡人为什么一高一矮?

   更新日期:2024.05.22
同属非洲,但因种族、遗传基因、进化环境等不同而不同。
详细看下面文章:
一、黑非洲种族、民族及语言的基本特点

人类种族是基于人类不同群体间在生理遗传特征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生理特征的群体,即人类的种族群体或人种群体。从总体上讲,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类,在自然生理特征方面都是统一一致的,但是人类在其体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分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种种因素,如气候、食物、生态等因素互有差异,这些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人类的体质进化有不同的影响,而人类自身对这些各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也会作出不同的适应和选择,从而会使分处于世界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类在其生理特征方面出现一些差异和不同的特征。这些差异和特征经过世代的遗传而稳定下来。在人类相互间处于彼此隔绝或交往极少的情况下,这种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还可能会得到强化,比如人的体型、身高、肤色,主要的是由人类相对稳定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因此,人类的种族基本上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文化学方面的问题。但是,人类的种族结构与人种语言的形成有着紧密的关系,因而文化学研究也常常需要考察不同人类文化群体的种族背景,探究种族差异对人类语言体系之形成的关系。同时,人类的种族特征,与人类的文化也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或某种情况下的相互转化或相互强化对方特征的可能,尽管种族差异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只是一个十分次要的因素。

相对于人类的种族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概念来说,人类的民族则主要是一个文化学方面的概念。人种的划分主要以人类的自然体质特征为根据,民族的划分则是以人类的语言、生活方式、心理、性格、习俗为依据的,民族性是一种文化属性、社会属性而不是生理属性、自然属性。尽管民族的形成与种族有一定的联系,但种族差异却不是民族差异的主要原因,民族差异主要是文化差异的结果,研究文化问题,一般都要对民族问题给予十分的重视。在我国学术界,习惯上一般把黑非洲正在形成中的民族称为部族,虽然对此一直存有争议,但目前我们还是暂时沿用部族这一概念。

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民族、语言、文化三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相对于人种生理自然特征的长期稳定性来说,民族、语言和文化却是随着人类历史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全世界的各个种族,虽然有生理方面、体质方面的差异,有不同的肤色、体形、体质特征,但这种差异和不同特质并不能说明人类在种族上有高级与劣等之分,那种以种族差异或种族特征来说明人类的先进与落后是没有依据的,而且往往带有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的倾向。人类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主要是文化上的差异,有的群体在文化上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有的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这种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是相对的,而且可以通过人类自身的活动,通过相互间的文化交往而加以改变。

就非洲大陆的人种结构来说,世界上的三大主要人种群体白色人种群、黄色人种群和黑色人种群都有分布,但是撒哈拉以北的北非地区,包括撒哈拉大沙漠在内,基本上是白色人种群,或称之为欧罗巴人种群,包括古代埃及人、柏柏尔人、阿拉伯人,以及他们的混合型人种。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的主体则是黑色人种群,即尼格罗人种群。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尼格罗人种群只是相对于白色人种群和黄色人种群而言的一个十分庞大的种群,其内部的成分十分复杂,肤色体质等生理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不过,在近代以前,除了南太平洋一些岛屿及澳大利亚大陆上有一些居民可归之于黑色人种群之外,黑色人种群都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大陆上,他们构成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的主体。因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古代文化史,基本上可以说是尼格罗人种群的文化史。虽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还存在一些小的人种群体,一是称之为俾格米人的尼格利罗人种,他们可能是热带非洲一个古老的独立人种群体,二是称之为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的科伊桑人种群,这个人种群有着尼格罗黑色人种与蒙古利亚黄色人种混合的人种特征。不过,无论是俾格米人还是科伊桑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全部居民中只占极小的比重,他们对非洲大陆历史文化进程的影响远远不能与尼格罗人相提并论。此外,在非洲还存在许多由白色人种群与黑色人种群及黄色人种群混合而成的人种群体。撒哈拉地区、苏丹地区、东非、马达加斯加岛的居民,大多不同程度地有这种混合性人种的特征。

二、黑非洲的人种类型及特征

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非洲大陆的人种类型和特征,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世界上三大主要人种之一的尼格罗黑色人种群的起源地和古老的家园,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尼格罗黑色人种群为居民主体的大陆,因而我们可以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称之为黑人家园或黑非洲。从这一点上看,应该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的人种结构是比较统一的。第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在人种上虽然是以尼格罗黑人为主体,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种族,一类是上文提到的土著的当地更加原始古老的种族,即科伊桑人种(霍屯督人与布须曼人)和尼格利罗人种(俾格米人),二是属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和蒙古利亚黄色人种群的人种,三是由尼格罗黑色人种群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和蒙古利亚黄色人种群混血而成的混合人种群,这些种群主要分布在北非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相联结的地带,如撒哈拉沙漠南缘、尼罗河上游地区、东非之角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到肯尼亚,以及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度洋上的几个小岛屿如科摩罗群岛、马斯克林群岛等。

下面我们对黑非洲的人种类型及特征作具体说明。

1、尼格罗黑色人种群及其内部结构

在世界人种体系中,尼格罗黑色人种群作为一个单一的人类种族,实际上只是相对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和蒙古利亚黄色人种群而言的。尼格罗黑色人种群是一个笼大而内部结构复杂的种群,可划分成若干个亚种族或种族支系,其相互间的人种特征诸如肤色、身高、体型等并不完全一致。不过,相对于白种人和黄种人而言,尼格罗人在人种生理特征方面的共同性还是十分突出的。比如,尼格罗人有着黝黑的皮肤,除手掌脚掌呈浅白色外,全身的皮肤都是黑色的,尽管黑的程度有所不同。另外尼格罗人的头发都是短曲的,如颗粒状卷曲在头上。黑人的体毛一般较少。黑人的额部较为突出,鼻宽、鼻梁较低,嘴唇较厚,等等。目前,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一般将非洲大陆上的尼格罗黑色人种群划分成两大类型,一是肤色深黑的尼格罗种苏丹型黑人,二是肤色浅黑的尼格罗种班图型黑人,将非洲黑人划分成苏丹型和班图型两大类,只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分类方法,这取决于分类的标准是简约还是复杂,若作详细比较,便可将非洲黑人划分成更多的类型,但学术界目前大多接受较为简便的苏丹、班图两大类型划分法。

苏丹类型的尼格罗黑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大陆的北部地区,即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到赤道地区的这一巨大广阔的地区。其界线大致是这样的,北方界线大体上从大西洋岸边的塞内加尔河口开始,向东蜿蜒曲折地经过廷巴克图、穿过今尼日尔和乍得两国的北方,再向东经过提贝斯提高原和达尔富尔高原,直抵达尼罗河上游的今苏丹与埃塞俄比亚两国接壤处。尼格罗种苏丹型黑人分布的南方的界线则同样西起大西洋岸边的几内亚,沿大西洋几内亚湾海岸向东穿过喀麦隆北方而一直延伸到今埃塞俄比亚南部地带。即北方抵撒哈拉大沙漠边缘、南方抵赤道雨林地区的这一几乎横贯整个非洲大陆的广大地带,都是属于尼格罗苏丹黑人居住的地区。苏丹型黑人的普遍特点是皮肤黝黑,头发卷曲,体毛少,鼻子偏平,鼻孔较大,嘴唇厚,上唇翘起,额部突出较明显。在语言上,苏丹型黑人存在着较明显的亲缘关系,有许多文化上的共同特征或相似之处。不过,学术界一般将苏丹型黑人分成两大类型,即以乍得湖为界,乍得湖以东称之为东苏丹人,乍得湖以西称为西苏丹人。东苏丹人与西苏丹人在体质特征上的最主要差异是在身高和体型方面。东苏丹人要普遍比西苏丹人高得多。东苏丹人大多身材高大、躯干瘦削,两腿修长,尤其是那些讲尼罗特语的东苏丹人部族,如丁卡人、希卢克人、努埃尔人等,身高一般在1.801.85米之间,有的高达2米以上,是世界上身材最高的民族之一。有的学者甚至将这些高大的操尼罗特语的黑人统称之为“尼罗特人”,并作为是与苏丹人、班图人并列的三大黑人类型之一。相比之下,西苏丹人的身材却矮得多,尤其是靠近几内亚湾地区的一些黑人部族,比如西非的约鲁巴人,身高一般在1.601.65米之间。在肤色方面,苏丹型黑人要比班图型黑人黑,但一般越是靠近赤道雨林地区的居民,肤色要更黑,而向北靠近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居民肤色要浅一些。

苏丹型黑人是由数百上千个大小不同的部族构成的,乍得湖以西的西苏丹人部族中较大的有曼丁哥人、沃洛夫人、塞雷尔人、图库洛尔人、索宁凯人、苏苏人、泰姆奈人、基西人、古尔马人、莫西人、宋盖人、豪萨人、卡努里人、提布人、阿散蒂人、丰人、约鲁巴人、埃维人、伊博人、巴米累克人、提卡人等。在乍得湖以东的被称为东苏丹人的主要部族有巴吉米尔人、卡内姆布人、巴亚人 、萨拉人、班达人、赞德人、努埃尔人、努巴人、丁卡人、希卢克人、巴萨伊人、努比亚人等。这些部族,在古代非洲历史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其内部虽大多还可细分为众多支系旁族,但大多都有着较为统一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有的还曾建立过规模较大的地域性政治实体,如城邦、王国,甚至有着帝国规模的政权组织,它们实际上是非洲历史上已经有某种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古代民族。除上述这些较大的部族外,苏丹型黑人还有更多的小规模的部族集团,分割极为破碎 ,其语言、宗教、历史背景和生活习俗都各有不同,从而使苏丹型尼格罗黑人呈现出分割十分复杂的部族结构状态。即便是那些规模较大,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非洲古代民族,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这些古代非洲民族遭到了肢解、分割,有的在黑奴贸易中衰亡了,有的被后来的殖民地分割成几个部分而分属于不同的殖民政府,内部的分化和多样性明显被强化。比如豪萨人在西方殖民统治年代被分割成分别讲英语和法语的好几个殖民地,豪萨人原有的一定程度的民族一体化实际上被破坏了。后来非洲独立之后又分属于几个国家,因而使非洲古代民族发展的进程发生变异。可以说,非洲现代民族的形成并非完全是以这些古代民族共同体为基础的,而是以殖民地为范畴,以后又是以独立国家为基础来寻求现代民族的发展道路的。

在苏丹类型的尼格罗黑人各部族中,存在着一些与北非的欧罗巴种群白色人种混血而成的部族,这些部族大多集中在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带和尼罗河上游盆地到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比如在苏丹地区广为分布的讲富拉尼语的富拉尼(富尔贝)人各部族,实际上是属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的古代北非柏柏尔人的后裔,居住在乍得湖东南岸的舒瓦人,有着属白人种群的阿拉伯人的血统。豪萨人、努比亚人也都有明显的黑人与阿拉伯人、柏柏尔人混血的体质特征。今苏丹共和国、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及肯尼亚的一些部族,都有明显的古代白种人与黑种人混血的体质特征,因而在文化方面,我们一般把今天的毛里塔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这几个国家,看成北非文化与黑非洲文化的交替重叠地带,其文化是两大文化区域的混合型文化或过渡型文化。

在苏丹型尼格罗黑人分布区以南的非洲地区,即从赤道线地区开始一直向南抵达南非之角开普敦的整个非洲大陆南部地区,便是班图型尼格罗黑人居住的世界了。班图一词,是用于指赤道以南整个黑人成百上千个部族的统称,因为这些部族,有着一个共同的最初的起源地,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他们从这一起源地不断地向非洲东部、南部迁徙。虽然在以后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生分化,在文化上出现了不同的特征和新的属性,但这种共同的人种源流,使他们在血统及语言方面一直保持了某种程度上的共同的传承关系,从而可以把他们作为尼格罗黑人之一大类型来看待。

班图型黑人在体质方面有别于苏丹型黑人的共同特征,一是肤色呈浅灰黑,有的呈浅肉桂色,二是额部不太突出,鼻翼也较高较直,嘴唇不太厚。在文化方面,班图类型的尼格罗黑人最为明显的共同点在于语言方面的相通或相近。尽管班图族群黑人在上千年的迁徙中分布到了广阔的非洲大陆中部、东部和南部,分成了数百个不同的部族,相互间地域相隔十分遥远而且封闭隔绝,但是在语言上却十分接近,语法结构相近似,还有许多核心词汇都是统一的,因而较之苏丹型黑人在语言方面严重分割破碎的情况,班图型黑人却是语言上较为统一的黑人类型。

班图人最初的起源地,目前学术界一般趋向于认为是在赤道线附近的尼日利亚与喀麦隆交界处的地区。在1000多年的班图人迁徙过程中,班图人的迁徙大致分为向东、向西、向南三个大的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分成多少不等的几个支线,迁徙时间有早有晚,而且迁徙方面也不是直线的,往往还有曲折迂回和反复,迁徙中也不断发生分化,重组和汇融,结果是使非洲古代的民族结构形成较为复杂交织的局面,在整个班图类型黑人种族中分化成数百个不同的部族。大致说来,向东非和印度洋方面迁徙的班图型黑人,一部分在东非的大裂谷湖区和尼罗河上游地区停留下来,并与当地的属欧罗巴白色人种群的含米特人混合而形成所谓的“班图含米特人”,与属东苏丹尼格罗种黑人的尼罗特人部族混合形成“班图尼罗特人”。这类混合型部族中较主要的部族有吉库尤人、坎巴人、戈戈人、卡维朗多人、干达人等。吉库尤人是今肯尼亚的主要民族之一。干达人在19世纪建立过一个较为强盛的国家布干达,并成为今乌干达的主体民族。继续向东迁徙的班图人,有的到达了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沿岸地区,甚至出海到达了桑给巴尔岛、奔巴岛诸岛屿上,与先后来到这里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混合,形成独具特征的“斯瓦希里人”。斯瓦希里人是一种以尼格罗班图黑人为主体而又混合了中东、南亚诸人种的一种混合型人种。这一人种后来在东非大洋岸地区不断繁衍扩散,成为东非一个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有统一语言“斯瓦希里语”的非洲古代民族。其中一些人甚至还渡海扩散到了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岛上,对这些群岛的古代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向南迁徙的班图人,也称之为中路迁徙的班图人,扩散的范围和迁徙的路径就更为广大更为复杂,并且形成几次迁徙高潮,一次比一次更加遥远的向非洲的东南部、中南部和南部推进。后来者越过早先迁徙部族的居留地带继续向前。大体说来,中路向南迁徙的班图人,分布到了今赞比亚、莫三鼻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马拉维、南非等国的范围上,较大的班图型部族如马夸人、亚奥人、绍纳人、马卡兰加人、茨瓦纳人、祖鲁人、恩戈尼人、恩森加人、图姆布卡人、曼德贝莱人、聪加人等。这些大的班图族支系,往往也相互重合、分化和交织在一起。在一千多年的迁徙历史进程中,他们排挤或同化了当地落后的原始居民即科伊桑人种的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或将他们驱赶到了南部非洲边远的今安哥拉、纳米比亚等国的地带。在迁徙过程中,班图族人各自的文化发展水平、生存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祖鲁人作为其中一个较大的班图支系,形成若干支祖鲁人部族,建立了较为发达和稳定的祖鲁人政治共同体,是南部非洲较有影响的古代民族。有的班图人支系,如属于绍纳人一支的马卡兰加人,曾建立过以巨型石头材料建筑城堡为特征的古津巴布韦文化,又称之为莫诺莫塔帕文化,但这一文化后来消亡而不复存在了。

向西迁徙的班图人中,除一小部分迁徙到几内亚湾的地区与苏丹类型黑人混杂外,主要在赤道非洲的西部热带雨林地区散布开了。他们在以巨大的刚果扎伊尔河流域及刚果盆地为中心的地区,形成独特的赤道非洲热带雨林型班图族各黑人部族文化,在这个巨大的热带雨林地区,班图人利用掌握了冶铁技术和金属工具武器,以及初步发展起来的热带雨林农业技术,开辟了原始茫茫的热带雨林,排挤或灭亡了当地土著的原始居民尼格罗利人种的俾格米人,形成了有别于北方苏丹型黑人文化亦有别于东非、南非班图型黑人文化的赤道非洲热带雨林班图黑人文化。这种热带雨林班图黑人文化,包括今喀麦隆、刚果、加蓬、扎伊尔,以及安哥拉的北部地区。较大的支系有刚果人、基姆本杜人、乌姆本杜人、芳人、姆庞圭人、奥万博人、赫雷罗人、太凯人、班吉人、隆达人、本巴人、库巴人、卢巴人等。作为与散居在东非的东班图人如,斯瓦希里人相区别,一般把上述西部的班图人称之为西班图人。西班图人的某些支系,历史上曾在热带雨林地区建立过初具古代王国规模的政治实体,如公元519世纪的库巴国、1519世纪的刚果国、519世纪的隆达国、1419世纪的卢巴国等。其余的西班图人曾长期分布在赤道雨林深处,只形成过小规模的热带雨林部族组织。

非洲尼格罗种人的生理体质的形成,与尼格罗种人生存的非洲大陆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有紧密关系,是尼格罗种人在适应非洲大陆炎热的气候条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尼格罗人的许多生理特征,比如黑色的皮肤,较发达的汗腺,皮肤较薄,皮肤中的丰富的毛细血管,都有助于防止阳光照射的伤害,而且散热快,有助于在热带潮湿闷热的环境中生存。而白色人种和黄色人种较之黑色人种在热带生存的能力就要差些。黑人的体质也有较强的抵抗或适应一些热带疾病的能力,如疟疾对黑人的侵害就要比对白人的侵害较轻些。从全球人口的肤色来看,黑色素的多少是随距离赤道热带地区的近远而增减的。热带地区的居民,穿戴少,终年受阳光直接照射,皮肤内的黑色素积淀不断增多并世世代代遗传下来,是尼格罗人肤色呈黝黑的重要原因之一。

2、黑非洲的其他种族及分布

除了尼格罗黑色人种群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上还存在一些次要的种族,大致可分成两类,一是赤道以南地区当地原始古老的土著种族,二是黑非洲的混合型种族,包括赤道以北靠近撒哈拉边缘和东非印度洋沿岸直到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的混合型种族。前者在整个黑非洲文化发展史上没有发挥过什么重要的作用,基本上是一种边缘性的落后文化,后者则在黑非洲文化发展史上扮演过十分关键性的角色,是联结黑非洲文化与外部世界其他文化的一种起中介纽带作用的过渡性种族的文化。

(1)、原始古老的土著科伊桑种人和尼格利罗种人。在今天的非洲西南部,即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境内,那广阔的稀树大草原和卡拉哈里沙漠上分布着一些属科伊桑种人的古老居民。他们分成若干个大的支系,如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他们在生理体质特征方面,似乎兼有尼格罗黑人和蒙古利亚黄种人的人种特征,如卷曲的头发,宽矮的鼻子,但肤色又是黄黑色。目前学术界对科伊桑人的种族和起源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种族,有的认为他们与黑人有紧密的关系,但至少可以肯定,他们是南部非洲一些更为古老的居民,早在班图黑人迁徙来到之前已生存在南部非洲的广大地区。只是后来受到了班图人的排挤、人数不断减少、分布的范围大大缩小,有的被班图人同化了,有的被灭绝了,残存下来的集中到了南非的开普地区和奥兰治河流域。到了近代,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又一次受到西方殖民入侵者的残杀,幸存的少数人逃进了遥远的干旱草原深处和卡拉哈里沙漠中。另一个原始古老的土著人种是俗称为俾格米人的尼格罗利人,他们或许是非洲热带雨林地区最古老的原始人类中残存下来的一支,他们在班图人迁徙过程中受到排挤,命运同科伊桑人大体相似。残存的少数人生活在刚果河盆地热带雨林深处,过着小群体的原始狩猎和采集生活,俾格米人已经没有自己的语言,而是讲班图黑人各部族的语言。这两个古老原始的人种在非洲历史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由于尼格罗黑人的兴起和扩散蔓延而迅速地下降减弱了。今天,他们在非洲总人口的比重已不足百分之一。但是,从整个非洲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他们是非洲最为古老的土著居民,因而探讨他们的历史起源,他们早期进化发展的历史和特征,以及他们与非洲远古不同阶段上古人类化石文化的关系,无疑对非洲文化史的研究,对非洲人类早期历史演进之谜的揭示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这两个古老人种一直引起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2)、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岛屿上以蒙古利亚黄种人为主体混合而成的居民。马达加斯加岛与附近的毛里求斯、留尼汪、科摩罗、塞舌尔诸岛屿上的居民,是由许多人种成分混合而成的。马达加斯加从很古老的年代,就有了人类的居住。在漫长岁月里,不断有人渡海登上这块巨大的岛屿居住下来,这些人分别来自遥远的南亚、东南亚和大洋洲,还有的来自阿拉伯半岛和东北非,当然也有来自非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他们世代混合杂居,形成混合型的马达加斯加人,现在一般统称之为马尔加什人,从人种上看,马尔加什人是以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蒙古利亚黄种人为主体的混合人种,操马来波利尼西亚语言,岛屿西部一侧受非洲黑人文化影响要更明显些,中部和东部则以古代东南亚文化为主体。马达加斯加人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支系,中世纪时曾形成一些初具规模的小王国政体,到19世纪全岛的文化一体化和政治统一达到较高的水平,建立了以中部梅里纳人为核心的封建化的统一国家。从黑非洲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马尔加什人的形成及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在非洲唯一的尼格罗种黑人与蒙古利亚种黄种人相混合的“黑人黄种人”文化发展的模式,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史含义和研究价值。事实上,马达加斯岛的古代文化在许多方面与非洲大陆本土的黑人文化颇不相同,比如它那将全岛大多数居民等统一起来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多元一体色彩的马尔加什民族文化,它那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文化模式,它那具有一定中央集权形态和以水稻灌溉农业为核心的古代集约化农业,都具有很浓厚的东方文化的色彩。但另一方面,马尔加什人文化中的尼格罗黑人因素又是十分重要的。因而马尔加什人和马达加斯加文化史,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亚非混合型文化,黑种人与黄种人两大人种文化混合而成的封建化国家的典型。

(3)、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带的混合型人种。在非洲大陆的北方地中海沿岸,包括埃及尼罗河中下游地区、马格里布地区,以及撒哈拉地区在内,很早就居住着属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的居民,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较浅,眼睛深黑色,脸窄,额部不突出,鼻子细窄且有隆起。这些居民在上古时期大体分成两大类,一是居住在埃及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及其附近的古埃及人,古埃及人讲科普特语,不断有来自中东地区、波斯、罗马的征服者融汇其中,二是讲柏柏尔语的北非古老游牧民,一般称之为柏柏尔人或利比亚人。公元8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大举迁徙到埃及和北非地区,并使埃及和北非的原住民族逐渐地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形成中古时代北非居民的主体。

上述欧罗巴白色人种群,很早以前就与撒哈拉以南的尼格罗黑人有交往联系。一些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穿越撒哈拉沙漠而进入尼格罗种苏丹人地区,并在那里居住下来,从而在黑非洲形成一些有欧罗巴血统的居民。如在西非广为分布的富拉尼人(富尔贝人),是柏柏尔血统的居民,他们到处迁徙,过着游牧民生活。并且与苏丹类型的黑人,如豪萨人长期混杂居住,相互通婚交往,使豪萨人带上了尼格罗苏丹黑人与北非欧罗巴白人混合的人种特征。这种人种混合,同时也是文化、语言混合的过程,是北非文化与黑非洲文化交往整合的过程。豪萨人中还混杂了一些阿拉伯人的血统,并且接受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创立了以阿拉伯字母符号为基础的豪萨文化。在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马里,也有不少由沙漠柏柏尔游牧民与黑非洲居民混合而成的部族,使这些地区的人种、文化、语言也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4)、东北非地区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等国的居民,不同程度地有着欧罗巴白色人种与尼格罗黑色人种混合的特点,这个地区的居民,是由古代讲库希特语的埃塞俄比亚人、讲尼罗特语的东苏丹黑人、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三部分混合而成的,其体质特征是皮肤暗黑稍红,头发呈深棕色,眼睛暗黑,颅骨呈椭圆形,鼻直而窄,今天这一混合人种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三国境内,并是这三国现代居民的主体。他们分成许多个支系或部族,如阿姆哈拉人、提格雷人、提格里尼亚人、盖拉人、阿法尔人、萨马勒人、萨布人和贝贾人等。在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居民所创造的古代文化,比如古代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文化等,相当发达,在黑非洲与北非、埃及、阿拉伯世界的联系交往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19284617017 :非洲的俾格米人与丁卡人为什么一高一矮?
    白庆丁1767 :答:第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在人种上虽然是以尼格罗黑人为主体,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种族,一类是上文提到的土著的当地更加原始古老的种族,即科伊桑人种(霍屯督人与布须曼人)和尼格利罗人种(俾格米人),二是属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和蒙古利亚黄色人种群的人种,三是由尼格罗黑色人种群与欧罗巴白色人种群和蒙古利亚...
  • 19284617017 :8岁当父母,20岁进入老年!俾格米部落的人为何会这样?
    白庆丁1767 :答:俾格米人出现这种发育过快、人体过早衰老的现象,可能跟他们的人体基因有关,也可能是被他们多年以来的生活习性所改变,因为他们的饮食习惯比较特殊,主要依靠打猎维持生活,有时候也会吃白蚁等现代人难以入口的食物。生命快进模式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除了追求财富之外,更看重的其实是人本身的寿命和健康。随着...
  • 19284617017 :非洲中部生活着一群俾格米人,他们为何拒绝融入现代社会呢?
    白庆丁1767 :答:他们过得大概都是原始生活,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经济,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真的十分热爱森林。他们相信自己就是森林的儿子,而森林就是他们的母亲。俾格米人他们的平均身高只有1.5米,成年男性身高最高的也只有1.6米,而女性更是只有1.2米。因为他们发育的较快,平均在8~9岁的时候就会生理发育成熟...
  • 19284617017 :8岁生孩子,20岁算老人,非洲这个奇怪的部落为何会如此早熟?
    白庆丁1767 :答:在非洲有一个非常奇怪的部落,那里生活的俾格米人,这是一个比较原始的部落,很多地方都非常的落后,在俾格米人这里,8岁就可以生孩子,到了20岁的时候就已经算是老年人了,之所以这个部落的人如此的早熟,可能和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俾格米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30岁。说起非洲来很多人都知道...
  • 19284617017 :世界最早熟部落,为何仅仅8岁就能结婚?
    白庆丁1767 :答:由于非洲俾格米人部落的居民器官发育都比较快,到了8岁时候就基本有了生育能力,自然就可以结婚了。8岁就可以结婚?或许我们还会想翻翻生物书确定一下生育的年龄,但俾格米人部落的居民确实8岁就可以生育了;由于生活环境以及基因的影响,当地的孩子确实到了8岁左右就已经具备了生育的能力,为了更快地留...
  • 19284617017 :性早熟10岁就当妈,地球上如此奇特的部落究竟在哪儿?
    白庆丁1767 :答:他们更像是棕色人种,因为皮肤的不同,让俾格米人受到了歧视,甚至许多非洲人如果要嘲笑一个人的话,都会说他们是俾格米人。 由于种种原因,俾格米人都不愿意走出森林,选择世世代代的生活在自己的区域里面,他们将自己视为“森林之子”,热爱这片土地,依靠着打猎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 19284617017 :非洲小人族:身高1.4米的俾格米人,为什么在10岁前就能结婚生子?
    白庆丁1767 :答:贫困和社会形态导致食物不足,营养自然跟不上,再加上冷火生食,烹饪手段器具方式方法的缺乏,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钙铁锌硒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和能量吸收,肯定也没那么到位。经年累月之下,俾格米人身体发育迟缓,长不高也算正常了。3.近亲结婚和遗传因素不可忽视,也是导致非洲俾米格人矮小的重要原因...
  • 19284617017 :俾格米人为什么平均身高不足1.42米?
    白庆丁1767 :答:这是由俾格米人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热带雨林地区高木丛生,炎热潮湿,这样的地域和气候比较适合小生物的生存。因此,对于身材矮小的俾格米人来讲,他们的身材是在生存环境的限制下适应而来的。另外,最开始也有人认为俾格米人矮小的身材也许是一个意外。因为在热带雨林地区,微生物和细菌滋生频繁,传染...
  • 19284617017 :关于非洲俾格米人的资料
    白庆丁1767 :答:俾格米人(Pygmies)是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一个类型 。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亚洲的安达曼群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大洋洲某些岛屿。俾格米人的 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头大腿短,皮肤暗黑,鼻宽唇薄,头发鬈曲,体毛发达。依靠狩猎采集为生,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非洲俾格米人又称尼格利罗人,亚洲俾格...
  • 19284617017 :世界上最黑的人是谁?丁卡人以黑为美越黑表示血统越纯
    白庆丁1767 :答:因为只有在仪式师刻线时忍受不了疼痛,才导致他动了一下,造成细线的弯曲。而男孩只有在额头上雕刻了这六条细线,才意味着他已经具有了结婚的资格,而这种细线在族类不同的部落也是不一样的,代表着自己对部落的忠诚。所以辨别世界上最黑的人丁卡人时,除了黑之外,还需要具备高和额头细线这两个特征。
  • 相关链接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 视觉网